莫拉维·贾拉鲁丁·穆罕默德·鲁米(Mevlânâ Celâleddin Mehmed Rumi,1207-1273),以“莫拉维”和“鲁米”之名而著名。古代波斯苏菲诗人、教法学家。
人物生平
编辑教学渊源
1207年9月30日,鲁米出生于巴尔赫,即今天的阿富汗。父亲巴哈尔丁·瓦拉德(Baha Ud Dinwalad,又名Sultan Al Ulama,意为“伊斯兰学者之王”)是著名的教士、法学家、苏菲长老,在呼罗珊地区传经布道。1219年,蒙古人入侵巴尔赫,巴哈尔丁·瓦拉德带着家人与门徒踏上去往巴格达和麦加的道路。据记载,鲁米一家在途经内沙布尔时拜见了当时著名的苏菲长老阿塔尔(Farid ud-Din Attar),阿塔尔在看到鲁米随着他的父亲走来时描述道:“走过来一个大海,后面跟着一个海洋”,并把自己的著作《隐秘之书》赠送给了少年鲁米。一行人最后应小亚细亚地方朝廷之邀在旧属东罗马境内的科尼亚(今土耳其科尼亚)建立教团——“鲁米”便是阿拉伯语对东罗马地区的称呼。
1231年,巴哈尔丁去世,24岁的鲁米继承其教职成为教团长老,这时他虽然具备了有关苏菲奥义的知识,在教团内也有一定的名望,但尚未开始进行具体的修行,直到一年后巴哈尔丁的弟子布尔汉努丁·莫哈齐克(Burhan ud-Din Mohaqqiq)从故乡来到科尼亚寻找导师,得知导师去世的消息后转而指导鲁米开始修行,让他体会苏菲教派所追求的纯净的精神境界,修行日渐高深。不久,二人前往叙利亚的阿勒颇和大马士革,在那里认识了苏菲理论家伊本·阿拉比(Ibn Arabi),这对鲁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40岁左右时,鲁米已经成为了名重一时的大苏菲学者,在小亚细亚具有较高的威望,被人们奉为精神导师,并吸引了一批教徒形成了著名的苏菲教团。
鲁米的婚姻家庭生活没有留下很多记载。现在可以知道他一生一共有两任妻子、四个孩子,相关内容基本出自他的大儿子苏丹·维莱德保存了鲁米的147封信件。这些信件被收入《书信集》,从中能够清楚看到鲁米人生轨迹的轮廓:他积极参与教团的活动,也对世俗生活做出判断;投身于现实生活的建设,乐于助人。
作诗起始
1244年,鲁米将近40岁时,与苏菲苦行僧大不里士的沙姆斯(Shams-e Tabrizi)相遇,这成为了鲁米人生的转折点。两人结识后互相启迪,共同起舞,据说这就是苏菲旋转舞(Sema)的来源。鲁米和沙姆斯成为挚友后形影不离,长期一起探讨苏菲奥义,吟诗起舞,成为伊朗文学史上的一桩美谈。用鲁米自己的话来说:“我从人类身上看到了从前只有在真主身上的东西。”鲁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写作,从一个普通的苏菲教士变成了一名具有灵性的苏菲诗人。然而鲁米的门徒们认为沙姆斯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游方僧人,对导师与他的密切交往感到不满,因而对沙姆斯进行造谣中伤,迫使他于1245年离开科尼亚到了大马士革。与友人分离使鲁米感到十分痛苦,还写了大量的信和诗歌相寄,又派儿子苏丹·瓦拉德前去大马士革把沙姆斯请了回来。但在门徒们的敌意中,沙姆斯于1248年再次消失,一说他隐居了起来,一说他被门徒们甚至是鲁米的儿子暗害了,这一谜团至今仍无定论。
沙姆斯的离去后,鲁米创作了大量神秘主义诗篇。之后,他遇到了科尼亚的一位名叫萨拉合尔丁·扎尔库布的金匠,在他身上得到了理解与慰藉,把他认作是沙姆斯的再现。扎尔库布帮助鲁米把写给沙姆斯的诗歌汇编成四行诗与颂诗集《沙姆斯集》(Divan-e Shams-e Tabrizi),收录抒情诗共计2500首左右,一共陪伴了鲁米10年,最后于1259年去世。
晚年生活
1260年,鲁米结识了另一位著名大苏菲霍萨姆尔丁·恰拉比,后者以本·阿赫依·土尔克(意为“豪爽的突厥人之子”)之名而著名。两人常常在一起探讨苏菲奥义且深有共鸣。鲁米十分敬重霍萨姆尔丁,从他身上学习良多,还曾说“沙姆斯是太阳,扎尔库布是月亮,霍萨姆尔丁是星星,全都能指引路人。但在黑夜里,人们更多的是靠星星来辨别方向”,并在霍萨姆尔丁的建议下开始创作一部志在阐述苏菲奥义的传世之作。这部著作的写作通常由鲁米吟诵,霍萨姆尔丁记录然后把整理好的诗句复述一遍。写作过程历时长达十年之久,其间在1262年由于霍萨姆尔丁的妻子去世中断了两年,于1264年重新开始直至鲁米去世,最终成诗六卷,共计六万四千行、两万五千联句,命名为《玛斯纳维》(Masnavi),有时也称为《霍萨姆之书》。“玛斯纳维”本是一种诗体的名字,一般译为“叙事诗”;由于鲁米用该词作书名,该词也成了专有名词。
1273年12月,鲁米去世,葬于科尼亚他父亲的陵墓之旁——这是塞尔柱国王(Seljuk Kai-Qubad)赠与其父的一座花园,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座博物馆。鲁米墓前的墓志铭上写道:“在我们死后,不要在地里找寻我们的坟墓,而要去有知识人的心里去找寻。”据说科尼亚全城的百姓都在鲁米出殡当天前去为他送行,其中有穆斯林、基督徒、犹太人、印度教徒、佛教徒和琐罗亚思德教信徒,很多非穆斯林就在那天皈依了伊斯兰教,更举行了长达40天的哀悼马拉松。此后每一年的这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鲁米的墓地凭吊他。
主要作品
编辑作品名 | 体裁 | 内容 |
《沙姆斯·大不里士集》(Divan-e Shams-e Tabrizi) | 四行诗与颂诗集 | 神秘主义抒情诗 |
《书信集》(MAKTUBAT) | 书信 | 145封与友人往来的书信 |
《隐言录》(Fih-ma-fih) | 散文 | 讲经布道时的口述 |
《玛斯纳维》(Masnavi) | 叙事诗集 | 用故事和典故来阐述苏非玄理 |
创作特点
编辑“粗糙的比喻”
鲁米的诗歌善于使用隐喻、创造诗歌形象,富有创造性,生动、活泼、朴实,与此前的辞藻华丽的波斯宫廷诗产生鲜明区分,同时也兼顾了传播教义的教育性、理论性和审美性。他创造了许多关于人神结合的比喻,如汇入大海的小溪、日出的红宝石、映入眼中的夜空,还反复叙述《古兰经》中苏莱曼向示巴女王求爱的故事,包括《示巴的礼物》《苏莱曼致示巴》《示巴的王座》《苏莱曼之冠》等诗篇,其中苏莱曼象征着神智,示巴女王则象征凡夫的肉体。有时也在叙事诗中叙述一些粗俗幽默、甚至是不道德的寓言故事对此他自作《粗糙的比喻》加以自嘲和解释,目的都是为了进行精神启发,使诗歌避免僵硬枯燥,从而用更加生动易懂的形式阐述哲学和宗教思想。
对比喻修辞的使用与反思是鲁米“芦笛理论”的体现。他将自己的诗歌创作比作“芦笛之歌”,既取其优美动人,也认为正如芦苇从芦塘中被砍下是痛苦的,诗人的话语修辞在真主面前也是徒劳无益的。在《玛斯纳维》开篇的《芦笛之歌》中他写道:“我曾构作无数动人而深邃的意象,如今,我已厌倦这工作。”可见他对此存在着一种矛盾的态度。然而正如他无法按捺自己作诗的激情,比喻等修辞仍是他诗歌不可分离乃至出彩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套环叙事与多重对话
鲁米的叙事诗经常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艺术手法,重重叠叠,表面上看似乎离最初的大故事之题有点远,实际上却是围绕某个玄理层层递进地进行阐述,并且每个大故事之间也环环紧扣——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玛斯纳维》的长篇叙事诗中,在各个故事之间以及故事内部,鲁米还喜欢设置不同层次的对话,有时会直接体现在诗题中,如《夜里的对话》《门里门外的对话》,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传达教义内容;有时会用代名词的转移带动诗歌话语的转换,其中通常会涉及两个主体的交流——“我”对应有血有肉的人格,“你”对应无形无影的显现者,接纳“我”的声音的同时可以反过来与“我”对话。在叙述与想象的重重叠叠与多层对话中,鲁米丰富了作品的层次与深度。
思想观点
编辑“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鲁米所有的传教和创作都以苏菲教义为核心,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内核就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La illaha ill Allah)。这是伊斯兰教的清真言,也是最重要的信仰基石。在鲁米之前,大苏菲伊本·阿拉比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单一论”,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真主安拉自显或外化的结果。鲁米继承了这一思想,遵循“教乘是我所言,道乘是我所行,真乘是我的机密”的圣训,不执着于表象、直究内在,相信万物都是真主之光的外在显现,对待世界全都是爱。因此他曾说,“对我而言,人没有亲疏之分”,展现出一种包容多元的一元性精神,从最广阔的视角理解宗教的法则,有时也被称作“反原教旨主义”。因此鲁米对不同的宗教也表现出开放与包容,认为“每个先知圣徒各有方式,然而全通向真主皆是一”,在诗歌中也常常使用基督教、犹太教等异教意象。
化己归真,人主合一
化己指认识自己,剥离外在乃至自我,正如圣训所言“认己明时认主明”,鲁米及苏菲教派认为先要认识自己才能认识真主,与伊斯兰显教所说的要先认识真主存在区别。因为神是人的本源,也是人的终极归宿,所以对待神不但不需要畏惧,反而值得爱慕、眷恋和追求。鲁米常常把人与神的关系比喻为爱者和被爱者,在诗歌中用“意中人”“恋人”等词称呼真主。同时他也认为,真主其实就在人的身边。《玛斯纳维》有诗句写道:“你想见那无影无形的真主,/主仆本为一身,天房就是你们自己。/你若要见心灵上的“卡巴”,/先要将心镜的灰尘拂去。”人要滤净心性,排除外在的遮蔽,从自己的特殊存在中解放出来,把自己沉没到永恒的绝对里,通过知识、活动和爱来认识真主。
尽管鲁米在心中热爱真主、希望摒弃尘世外在,然而他心中始终怀有对尘世的汹涌爱意,充满了对生命的热忱与狂喜,另一方面又要求节制爱欲在世俗的恋人中寻找崇高的爱。因此他总是将对肉体美的描写和与神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有时还在酒醉逃避痛苦。对尘世的爱和对神的爱并存,在鲁米作品的字面和修辞两个层面中都是频繁出现、不可或缺的成分。在他的思想中,爱的力量超越了逻辑与理智。
成就及影响
编辑波斯文学
在鲁米之前,波斯具有代表性的苏菲诗人作品包括萨纳伊的叙事诗《真理之园》和阿塔尔的叙事诗《百鸟朝凤》。鲁米说道:“阿塔尔是心灵,萨纳伊是眼睛,我们追随的是他们二人的传统。”正是鲁米对苏菲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促进了苏菲派带有神秘色彩的神学哲理诗歌的勃兴,改变了波斯文学乃至整个伊斯兰文学的发展方向,促使其在宗教与文学的结合上独辟蹊径,并以别具一格的散文佳作丰富了世界古典文学的宝库。著名的波斯宗教长老、诗人阿卜杜·热哈曼·贾米评价:“《玛斯纳维》包罗万象,是波斯语的古兰经,知识的海洋。我不晓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言去形容这部伟大的作品。虽然鲁米并不是先知,但是却将圣书带到了这个世界上。”鼎盛时期(13世纪中叶—15世纪末)的波斯伊斯兰古典文学便在鲁米的推动下、以苏菲文学的高度发达和繁荣昌盛为基本特征。英国的瑞奧宾·里卫在《波斯文学》一书中指出“苏菲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思想实际上已经渗入到全部波斯诗歌之中,比较著名的诗人的作品(菲尔多西是个明显的例外)都表现出这种神秘主义思想。”
鲁米的作品在广泛被吟诵的同时充满了关于知识的注释,这通过无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传播了鲁米的思想内容及其魅力。如今的伊朗仍然有众多苏菲派的信徒在朗诵《玛斯纳维》,信徒们能够从个人化的角度感受鲁米作品之美,同时也能学到诸多宗教知识和义理。这直接展示出鲁米作品丰富的知识内涵和鲁米作为波斯语大诗人的贡献,。
土耳其历史
鲁米的苏菲教团起初主要吸纳中下层的教徒,如小手工业者,农民,工人等。教团得到发展之后,信教的人员中加入了许多上层人士,社会名流,甚至连国王也成为了虔诚的信徒。随着教团的贵族化,莫拉维教团也开始土耳其帝国的兴衰命运联系起来:当土耳其帝国逐渐发展壮大,莫拉维教团的力量也空前的强大;而随着帝国衰落,莫拉维教团的地位也随之江河日下。在土耳其帝国逐渐扩大的时候,莫拉维教团的传教范围抵达了开罗,大马士革,巴格达甚至耶路撒冷地区。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莫拉维教团对社会各阶层、各方面都产生了文化影响,如鲁米的诗歌在音律上和内容上都对土耳其的诗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苏丹塞里姆三世时期(1789-1808),苏丹本人就是莫拉维教团的成员,因此当时的教团也具有相应的强大的政治地位。而随着教团长老的贵族化和世袭制,教团的管理也出现了混乱。当土耳其帝国被瓦解吞并,土耳其的资产阶级获得胜利之后,莫拉维教团在1952年被凯末尔解散。莫拉维教团的道堂至今仍旧在土耳其的各个城市发挥着文化影响力,深刻影响着土耳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情感。
世界文化
18世纪末,法国驻土耳其大使瓦伦格将鲁米《玛斯纳维》翻译成法语,但这个译本被意外焚毁,没有得到进一步传播。之后一位德国学者哈默将《玛斯纳维》译为德语。此后,著名的东方学哲学家吕克特将鲁米的作品翻译成德语,编辑成册进行出版,同时将自己的注释和理解加入书中的内容,出版为《东方玫瑰》《颂歌集》等作品,鲁米作品由此进入德国文学范畴。19世纪,《玛斯纳维》得到了欧洲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被翻译为德语、英语。20世纪,全球的知识分子都开始对鲁米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英国东方学家尼科尔森将鲁米的全部作品从波斯文翻译成英文,对于鲁米在英语语系国家的流行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学生埃尔布力则对《玛斯纳维》中的故事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和翻译,通过阐述寓言的形式将鲁米的作品提升到了众人容易理解的层面,极大地促进了鲁米作品在群众中的推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各民族经典文学系列丛书》。
在美国,研究者克莱曼·拜科斯大力推动鲁米作品的传播。20世纪90年代,鲁米诗集在美国风靡一时,销量超过50万册,诗歌被谱曲后由麦当娜等歌手演唱,在音乐榜单上也名列前茅。著名教授斯塔利·艾哈迈德称鲁米为“当代美国甚至世界的诗人望尘莫及的存在,他的作品不仅在伊斯兰世界大放光彩,而且在西方世界淀放光芒。充满灵性的作品足以媲美世界所有的宗教领袖。”
在中国,《玛斯纳维》被译为中文,对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两座文化重镇之间搭建起了的一架精神桥梁。
人物评价
编辑著名美国教授斯塔利·艾哈迈德:鲁米是当代美国甚至世界的诗人望尘莫及的存在,他的作品不仅在伊斯兰世界大放光彩,而且在西方世界淀放光芒。充满灵性的作品足以媲美世界所有的宗教领袖。
德国东方学者哈默:鲁米的《玛斯纳维》是一本从恒河流域到印度洋海峡的所有苏菲都应当拜读的精品。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穆宏燕:穆拉维是波斯最伟大的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家和诗人,也是苏菲神秘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将他之前的苏菲神秘主义理论家们的理论融会贯通,创作出煌煌6卷叙事诗集《玛斯纳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毛拉纳(鲁米)的世界没有排斥,而是代表了人类的最高境界——即全面发展的人。他不伤害任何人,而是包纳所有人。他是寻求爱、真理和人类灵魂统一的完美的人。
后世纪念
编辑梅乌拉那博物馆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古城科尼亚市中心至今保留着鲁米的陵墓——一座巨大清真寺式的建筑,于1274年由鲁米教团的继任者修建完成,现为梅乌拉那博物馆(Mevlâna Museum),并出现在 1981-1994土耳其5000里拉纸币的反面。每年的12月17日即鲁米的逝世的日子被称为“合一之夜”,土耳其有大量的教徒会举行纪念活动。
鲁米纪念章
2007年鲁米诞辰800年之际,应阿富汗和埃及的要求,经过会议讨论与表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当年为“鲁米年”,并发行“鲁米纪念章”,“来纪念这位属于整个人类的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哲学家和诗人 ”。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教科文组织毛拉纳·贾拉尔丁·巴尔希—鲁米纪念章.UNESDOC. [2023-05-03].
[2]穆宏燕. 穆拉维与《玛斯纳维》[J]. 回族研究, 2005, (02): 48-52.
[3]白冰峰. 鲁米苏非主义思想研究[D]. 宁夏大学, 2021. DOI:10.27257.
[4]鲁米. 玛斯纳维.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6-7.
[5]鲁米. 万物生而有翼
. 科尔曼·巴克斯(英译),万源一(中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10.
[6]鲁米. 在春天走进果园. 梁永安,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121-7: 4.
[7]鲁米. 玛斯纳维.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11-17.
[8]卡里姆·扎曼尼. 《玛斯纳维》注释. 伊朗信息出版社, 1995: 1-33.
[9]鲁米. 玛斯纳维.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154-189,349.
[10]鲁米. 玛斯纳维.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1-4.
[11]Mannani. THE METAPHYSICS OF THE HEART IN THE SUFI POETRY OF RUMI. Religion & Literature, 2010
[12] Chittick, William C. The Sufi Path of Love: The Spiritual Teachings of Rumi. . State U of New York P, 1983
[13]Masroori, Cyrus. “An Islamic Language of Toleration: Rumi’s Criticism of Religious Persecution.” .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2010
[14]Chittick, William C. “The Spiritual Path of Love in Ibn Al-’Arabi and Rumi.” . Mystics Quarterly, 1993
[15]黑格尔. 美学. 商务印书馆, 1981: 85-86.
[16]艾哈迈德·艾敏.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八册)
. 商务印书馆, 2001: 215.
[17]谢费克·詹. 鲁米——生平·思想
. 2007: 373.
[18]周燮藩,王俊荣,沙秋真等. 苏非之道——伊斯兰教神秘主义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118-210.
[19]Just a moment....Grand Sirkeci Hotel. [2023-05-03].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