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境内回族人口有11377914人(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不包括台湾省),在中国56个民族中仅次于汉、蒙,位居第三位。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从全国范围内看,西部地区最多,东部次之,中部最少,且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征。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回族通用汉语文字,回族先民东迁初期,阿拉伯语、波斯语、汉语通用,随着...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境内回族人口有11377914人(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不包括台湾省),在中国56个民族中仅次于汉、蒙,位居第三位。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从全国范围内看,西部地区最多,东部次之,中部最少,且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征。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回族通用汉语文字,回族先民东迁初期,阿拉伯语、波斯语、汉语通用,随着长期杂居,汉人成分增多,逐渐以汉语为本民族通用语言,且形成不同方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

族称由来

编辑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由他称演变为自称,回族人自称“回回”或“回民”。“回回”一词最早出现在沈括《梦溪笔谈》中,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回鹘”人)。据徐霆的《黑鞑事略》一书描述,“回回字”指“回鹘字”。在《蒙鞑备录》中“回鹘”“回回”是同名异译。而“回鹘”又是“回纥”的更名。所以,“回回”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元代以后,“色目人”中以回回为主,“回回”不再表示唐宋的“回纥”“回鹘”,元代“回回”是汉民对外来群体的统称,是泛指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为主体包含多元化次群体的由阿拉伯人、波斯人及其他西域人组成的族群。现在的回族是来源十三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时,大量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以驻军屯牧的形式进入中国,并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国各地,于宪宗蒙哥二年(1252)年成立“回回户”。明初回回民族正式形成,除东来的穆斯林外,还包括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回回由他称改为自称。至清代时,回族被称为“回人、回民”、维吾尔族为“缠回”,东乡族为“东乡回”、“蒙古回”,保安族为“保安回”等。此外,称伊斯兰教为“回教”,伊斯兰国家为“回教国”,伊斯兰教信仰者为“回教人”。清代的“回”代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和伊斯兰教。民国初期,孙中山提出的“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其中“回”代表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回”一词被正式确定为回族称谓,并与“伊斯兰教”在概念上有了明确区分,成为回回民族的简称。

回族也有一些他称。宋元时期,蒙古民族的官方文书将回族先民称为“撒尔塔兀勒(Sartqul)”;元代将Musulman(穆斯林)音译为“木速蛮”和“木速鲁蛮”,意思等同于汉文中的“回回”,此种情形也见于明代的《回回馆杂字》(汉语、波斯语分类词汇)、《高昌馆杂字》(汉语、维吾尔语分类词汇)。如今,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回族有不同的称谓。回族被藏族称为“卡西(Kace)”,或许是因在西藏地区的一些回民来自克什米尔;被蒙古族称为Hotun,据说因为在当地有部分回族来自和田;被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称为“东干(Tung’gen或Tung’gan)”,据说因为当地回族来自潼关,Tung’gan的另一种寓意是“留下来居住”;因回族中马姓较多,回族被四川彝族地区族称为“马家(Majia)”;此外,回族被云南的、傣族将称为“帕西(Basi)”,意为来自波斯的人。

族源传说

编辑

关于回族的起源,有很多民间传说,如《回回原来》《回回的来历》《回回的得名》《灵州回回的传说》《回汉自古是亲戚》《宛尕斯》《唐王搬请回回降妖》《三千唐兵换三千回回兵》《缠河的传说》等,但大多数都是由《回回原来》的演变的,有长有短。虽然讲述了回族的先民来自阿拉伯麦加,或来自西域、回纥(维吾尔)等不同地区,但这些回族先民均是男的,且他们在长安娶了当地女子定居中国内地。而《缠河的传说》讲的是另一种内容,但也讲到主人公的名字叫阿不都,他也与当地女子结婚而留居中国内地。

据《回回原来》记载,大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时某夜,唐王做一噩梦,梦醒受惊,随后听信大臣说西域有回回可以消灾解难,便派大臣去西域拜见回王,回王派高僧该思、歪斯、噶心来大唐,但该思与吴歪斯病死途中,噶心来大唐后,受到唐王的厚待,后来唐王想留噶心常住大唐,便用三千唐兵与回兵相互交换,并为其许配妻子,这三千回兵不断延续,成为现在中国回教徒的祖先。

据《缠河的传说》记载,相传元朝年间,成吉思汗西征后在河南洛阳留守一支兵马驻守洛阳府,他们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其中的西域兵却军纪严明与之相反,营中有一名英俊潇洒、武艺高强的伍长名叫阿布都。一天,阿布都回营途中经过一个村庄,一户人家传来姑娘的惨叫声,原来是有个士兵正准备糟蹋一位姑娘,阿布都挺身而出杀死士兵救下名叫姻姻的姑娘。后来阿布都为躲避官军追杀,藏在山洞里,这期间,姻姻一直给阿布都送饭,时间一久,两人便产生了感情。追杀风声一过,两人就下山成亲,从此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姻姻还生下一男孩。好景不长,有一年大旱,人畜缺水,阿布都为寻找水源,带着乡亲们在自己曾藏身的山洞打井。阿布都在井下挖土,乡亲们用筐往上提,就这样挖了过了七天七夜,眼看要出水了,阿布都却被埋在井底,乡亲们提上来得土筐只有阿布都的缠头布。姻姻抱着缠头布痛哭,眼泪流在垂在井里的缠头布上,突然随着姻姻的眼泪,缠头布变成一股泉水像缠头带子一样流向远方。人畜与庄稼都得救了,可阿布都却牺牲了。人们为了纪念阿布都把这条河流叫做缠河,缠河两岸的人们也都随了阿布都的风俗习惯,这就是洛阳回回的来历。

历史沿革

编辑

唐宋时期的回回先民

回族族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在华侨居的穆斯林“蕃客”。当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于公元610年在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开始宣扬伊斯兰教,经过23年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随着他的继任者不断发扬传播并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唐人称阿拉伯国家为“大食国”(系波斯文Tazi或Taziks的音译)。中阿两国一东一西,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保持着频繁往来。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首次派遣使者来华。虽然这是唐与大食的首次官方交往,但民间交往要更早。此后,阿拉伯遣使来中国不断,据《旧唐书》和《册府元龟》记载,自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至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的147年间,仅大食向唐遣使就达39次之多。

据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过:“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句名言激励了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传教士等络绎不绝来到中国。他们来中国后多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州,并深入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从事香料、象牙、珠宝药材和犀角等类物品的贸易,并带回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它商品。由于以经商为主,中国人称他们为“蕃商”和“胡商”等。阿拉伯的各族人来华通商贸易,一般多在冬季归国。但由于商业频繁,有利可图,加上唐宋政府鼓励商业贸易,因而有不少人便留居中国不归,称之为“住唐”。他们到中国后,娶妻生子,学习汉语,逐渐融入中国社会,便出现了“土生蕃客”和“五世土生蕃客”的称呼,被视为回回民族的先民。同时,为了自己宗教生活的需要,在居住区修建了中国最早的礼拜寺与公共墓地,保持了独特的文化个性。这一时期的“蕃客”还是属于侨居的性质。两宋时,由于阿拉伯地区社会趋于动荡,迫使许多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迁居占城,后因占城与真腊交战而再迁中国留居,他们是今日海南回族的先民。由于宗教关系,宋代东来的犹太人,后来也成为回族一部分。

元时东迁的回回人

元代是中国回回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即准备时期。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批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被签发到中国来,并成为回族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当时色目人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全国各地,均成了今天回族先民,因而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伊斯兰教也因之传播到各地。由于屯戍和手工业、商业的等共同的经济及清真寺的广泛扩建,开始显露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回回在元代被称为“啰哩回回” 、“绿睛回回”、以及被改宗伊斯兰教的基督教徒、祆教徒等。此外,宋元时寓居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即“占城回回”、中印半岛南部和南洋诸岛上属于马来人种的“昆仑回回”因迁居中国也成为回族的先民。维吾尔族普遍接受伊斯兰教信仰后,当其迁到内地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元、明以来,不少蒙古贵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另外,由于通婚和政治等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回回中不断吸收了一些汉族的成分。

由于回回人在元朝建国过程中有着特殊功绩,因而蒙古统治者对他们往往多加依赖,给予较高的政治地位,这在客观上有助于回回人力量的壮大。加之与汉人、蒙古人及东迁的西域其他族类之间的通婚和社会经济联系,因此,元代回回人逐渐在新的环境下不断整合,至元代末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此外当时东迁的西域哈剌鲁人、阿尔浑人以及唐宋以来留居中国的穆斯林蕃客后裔,也成为元代回回人的重要成员。

明朝时形成的回回民族

学界认为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元朝灭亡以后,回回人和蒙古人一样,也有一个逐步内附的过程。随着明初全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回回的分布和经济情况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在陕甘,回回继续垦荒种地,并不断有归附明朝政府的回回人迁徙到这里来,人口逐渐增加。当时陕西关中、甘肃河州、宁夏灵州至平凉、固原各州县,回民众多,形成了回回的主要聚居点。随着商业贸易的往来,回回军士的屯田镇戍,官吏学者的宦游,特别是农民起义中的流动迁徙,使回回的分布就愈来愈分散。但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镇往往聚居关厢或若干条街巷的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始终不变。明代文献记载:回回“同类则相遇亲厚,视若亲厚,视若至亲。” “自守其俗,终不肯变。”大约经历了200多年,除东来的穆斯林外,在伊斯兰教影响下,回族族源中还有汉、蒙古、维吾尔等族的成分,甚至还有犹太人的成分。这些人的加入,促进了回回民族的形成。回族是以东来的穆斯林为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吸收和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民族。关于东来的穆斯林,除前面介绍的唐宋时期的穆斯林“蕃客”及元代东来的“回回人”外,明代则有中亚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入附中原后,被安插在西起甘肃,东极海表,北自辽东,南至滇桂的大部分省份中,成为回族族源的一部分。

回回在明代中国总的趋势是与中国社会进一步结合,对国家的进一步认同,与中国各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同时,他们的语言文字、居住特征、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也在中国的汉语言文化环境的平台上进行了一次新的整合,并逐步定型,最终形成了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共生的两元一体文化结构,构成独特风格的回回民族形态。如回族将汉语言文字作为本民族交际工具;分布特征呈大分散、小聚居特征;回族在饮食、婚姻、礼仪、经名、丧葬等习俗方面受伊斯兰教影响遵从《古兰经》更加规范化。

清代回族

明末农民大起义中,陕北和甘肃东部的回民在马守应的率领下,成为当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的主力之一。清顺治五年(1684年),米剌印、丁国栋在“反清复明”的口号下,率领了持续两年的甘州起义。乾隆四十六年和四十八年(1781-1783年),先后发生了青海循化撒拉族苏四十三和甘肃通渭石峰堡回民田五的两次反对地方政府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云南和西北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自1856至1874年,杜文秀领导的云南西部回族起义军在大理地区坚持斗争了18年。1862年,太平军捻军进入陕西,关中各地回民纷纷响应,短时间形成了十八大营,转战陕甘,最后于1877年失败。清朝末年,为了最终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回族人民奋起斗争,从各个角度打击清王朝。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发动辛亥革命,回族人民积极参加这一伟大斗争。

总体而言,回族在清代进入巩固发展时期。在清朝,回族的社会政治地位降到了历史上的低点。但回族在全国各地聚居点仍在增加,其中尤以西北的陕甘宁青和云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人口最为稠密。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征更加明显,至道光年间,回族人口已达200余万,形成了西北、西南、中原华北和江南四个集中分布区域。其中以西南西北最多。西北地区以今陕、甘、宁、青、新为回族第一大分布区。西南地区以云南为中心,包括广西、贵州等地,成为清初回族相对集中的第二大分布区。同时,回族开始大量迁居东北三省、西藏及台湾,“回回遍中国”之说,在清代才算获得完全意义。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是回族觉醒和争取解放时期。由于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马家军阀的反动统治,从辛亥革命以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回族在政治、经济上长期受到压迫与剥削,灾难深重,生活贫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长期陷于停滞和落后状态。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在五四运动中,马云亭、郭隆真、刘清扬等为代表的很多回民先进分子为共产党建立积极做出贡献。如山东济南回民投身于当地运动,组织了“回民外交后援会”等爱国团体,参加了捣毁亲日派喉舌《昌言报》的斗争。马云亭等三位带头的回民爱国人士惨遭亲日派军阀回奸马良的杀害,进一步激起了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各界人士的爱国义愤。在天津,郭隆真、刘清扬等回族进步女青年,积极参加爱国演讲、宣传、请愿、示威等,并和周恩来、邓颖超一起组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小组——觉悟社。后来郭隆真同周恩来等同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1930年郭隆真在青岛从事工人运动,于次年,不幸被军阀杀害。

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地工人运动如“二七”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等,以及各地的农民运动,也都有回族先进分子参加。长辛店机车厂工人吴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劳动补习学校学习,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得到工人的信赖,被选为铁路工会委员,后在“二七”大罢工中,担任调查团团长,被军阀吴佩孚逮捕,受尽酷刑,被害牺牲。至此,回族人民觉醒。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回族中播下了更多的革命种子。红军在回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民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使广大回族群众深受感动,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在甘肃省西吉县(今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单家集,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热情地与回民交谈,并参观了清真寺,向阿訇仔细了解回民的生活情况,受到回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长征中,回族群众主动给红军送情报,当向导,支援红军。还有不少回民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在陕甘宁边区还成立了回民骑兵师。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在陕甘红军的帮助下,回族在甘肃正宁县龙咀子第一次建立了红色自治政权,成立了党组织,发展了回族党员,进行了分粮食、分土地的革命运动。1936年8月,红军在甘肃宁夏交界的豫旺、海原一带的回民聚居地区,帮助当地回民建立了“豫海回民自治政府”,选出雇农出身的马和福为自治政府主席,还建立了以回民为主体的县游击大队,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反封建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回族中的早期实践。

抗日战争中,回族各阶层人士纷纷投入救国运动中。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回民建立了各种抗日救国组织。在回民较多的地方还帮助建立了乡一级的自治政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帮助下,在陕甘宁边区以及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从无到有建立了大小数十支回民抗日武装。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回民抗日骑兵团,他们战斗在陇东一带,对保卫边区和开展回民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冀中,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和八路军的战术原则,对团结冀中地区广大回、汉族人民,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到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回民武装多编入野战军,为解放全中国而继续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地区的各阶层回民,面对国民党政府覆灭前的种种暴政,积极参加了罢课、罢工、罢市、抗税等各种爱国民主运动。河南、云南等地回民,积极参加了当地的反蒋敌后的斗争。在北平、天津、南京、西安、昆明等地从事地下工作的回民党员,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为迎接这些城市的解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非常关怀回族的工作。当时,在中央党校和民族学院积极培养回族干部,并建立了回民的群众组织。1941年,《回回民族问题》在延安出版,该书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地论证了回回是一个民族,驳斥了蒋介石否认回回是一个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的谬论,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回回民族的政策,指明了回回民族解放和发展的方向,对回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有很大的影响。

人口与分布

编辑

人口

1953-2020回族人口统计

时间

人口数量

民族人口排名

1953年

3559350人

第三

1964年

4473147人

第二

1982年

7219352

第二

1990年

8602978

第二

2000年

9816802人

/

2010年

10586087人

第二

2020年

11377914人

第四

2020年回族是人口分布县级地区数量最高的少数民族,全国仅有4个县级地区没有回族人口分布。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回族人口有11377914人(2020年,不包括台湾省),在中国56个民族中仅次于汉、蒙,位居第四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主要聚居区有252万人,是全国回族人口最多的省。回族人口除宁夏外超过50万的地区有:贵州204万,甘肃134万,新疆110万,河南94万,青海94万,云南73万,河北56万,山东55万。

分布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按东、中、西三大地区来分,回族人口最多的在西部地区,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最少。按南北来分,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北方各省区,南方较少。 虽然回族的分布特点被有些学者定为不规则的“丁”字形,或“衣”字型,但总体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大分散”主要表现为全国2000多个县(市)几乎都有回族分布。此外,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区市总人口10%以上的只有两个(宁夏和青海),占1%-5%的有6个,占1%以下的有23个省区市。同时,从回族人口占各地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最高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回族人口占到了这些省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0%以上。

“小聚居”的特点在回族居住形式上集中体现,特别是西部地区,回族连片聚居,如北方地区的回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而东部大运河沿线一带地区以县、村、街道聚居。与西北地区不同,东南地区回族聚居则是百人到万人左右的规模聚居。回族“大分散,小聚居”格局集中表现在回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分布上。回族自治地方一共有14个,其中,1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11个回族自治县(包括联合);其中1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和6个自治县(回族自治县共11个,包括联合)均在西北。全国有回族乡140个,西北地区只有37个,西南地区有28个,华北地区有27个,华东地区有12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南地区有31个。在中国18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大约有97个城市的主要少数民族是回族,特别是东中部城市,回族占的比例更高。此外,回族在中国4个城市的行政建制上专设回族区,分别是洛阳市的瀍河回族区、郑州市的管城回族区、开封市的顺河回族区、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的回族人口遍布各地,分布面很广。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宁夏全区回族人口4612956人,占宁夏总人口的35.04%。全区20个市县都有回族人口,而且全区95%的乡,所有的镇、街道都有回族人口居住。从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宁夏回族人口除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外,又有自己的分布特点:一是南部多、北部少。宁夏回族人口按照地区分布的比重顺序为固原地区(48.67%)、银南地区(33.68%)、银川市(9.86%)、石嘴山市(7.91%),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状况。人口数量最多的7个市、县的回族人口占全区回族人口的 74%,并且每个市、县回族人口的比重都在40%以上,最高的泾源县高达96.84%,其次是同心县80.41%、海原县68.63%。二是乡村多、城镇少。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在全区336个乡、镇、街道、农场中,回族聚居的有132个,居住着约110万回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8.32%。三是山区多、川区少。南部山区八县自然条件差,经济不发达,全区63.39%的回族人口居住在这里。

云南、贵州和四川回族分布

云南是继宁夏、甘肃、河南、青海、新疆等省区之后,回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据1998年统计,云南全省有回族59.34万人,约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48%。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回族有64万人。在区域分布上,云南全省各县(市、区)几乎都有回族居住。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东部,约占50%;中部次之,约占40%;西南和西北部较少,不到10%。原来没有回族的德宏州、怒江州及红河州的一些边境县,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回族干部、职工的调动和一些小商贩前往经商,也有了回族人口。

在贵州,回族大部分在西部,其次为西南部及地处中心的贵阳市。全省所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均有回民,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最多。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有68403人,占全省回民总人数的54%以上。其次为兴仁县和平坝县,分别为8972和6515人。有1000人以上满5000人的有13个市、县、特区,即贵阳市的云岩区、南明区,六盘水市的水城特区、盘县、六枝特区、钟山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普安县、安龙县,毕节地区的赫章县,安顺地区的安顺市。

在四川,回族主要分布在盐亭、青川、平武、阆中、苍溪、宜宾、高县、新都、崇庆、西昌、德昌、会理、松潘、阿坝等县以及成都、泸州、自贡、内江等地,和汉族或其他民族杂居散居。据1978年统计,当时四川回族约8万人。

西北回族后裔——中亚东干族

东干族的形成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爆发了大规模回族农民起义,白彦虎是其中一位杰出领袖。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作为起义中一位领袖白彦虎在左宗棠的逼迫下,于1877年冬率余部翻越雪山,避居于托克马克(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幸存者仅有3314人。这是最早的一部分东干族人。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俄国被迫归还伊犁,约5000名居住在伊犁地区的回族人撤到俄罗斯,与先前已经居住在那里的回族白彦虎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东干族的雏形。关于“东干”一词的来源,“东干”即“东甘”,指甘肃东边或“东边的人”,苏联政府于1942年正式将这部分来自中国的回族命名为“东干族”。此后,东干族形成了一个新的海外华人族群。他们大多属于清朝同治年间迁居中亚的中国西北回族的后裔。

东干族分布

截至2016年底,东干人有15万左右,人口分布也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大分散”,是主要分居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俄罗斯四国;“小聚居”,就是集中居住在各个乡庄、村落和城镇社区。此外,东干人内部还有“老教”和“新教”之分,“新教”中又有“门宦”之别。

中亚东干人绝大多数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两国,有七成多分布于楚河两岸的平原上。由于籍贯之别和教派之争,目前,陕西籍回族后裔的东干人主要居住在哈萨克斯坦,而甘肃、新疆、青海籍回族后裔的东干人主要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在楚河南岸吉尔吉斯斯坦一侧的楚河州和比什凯克市,居住陕西籍和甘肃、新疆籍回族后裔。比什凯克市西郊的亚历山大诺夫卡镇及哨胡芦村,是吉尔吉斯斯坦东干人最多的乡庄,合计约有17500人,为甘肃、新疆籍回族后裔。在楚河北岸哈萨克斯坦一侧,属于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库尔岱县的几个东干乡村和县城,聚集着哈萨克斯坦7成以上的东干人、约5.3万人,大多是陕西籍回族后裔。有研究、统计认为:按籍贯的人口划分,约占东干族总数的55%是陕西籍回民后裔,约占东干族总人口的45%的多为甘肃、新疆、青海籍回民后代。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8779/

(33)
词条目录
  1. 族称由来
  2. 族源传说
  3. 历史沿革
  4. 唐宋时期的回回先民
  5. 元时东迁的回回人
  6. 明朝时形成的回回民族
  7. 清代回族
  8. 民国时期
  9. 人口与分布
  10. 人口
  11. 分布
  12. 宁夏回族自治区
  13. 云南、贵州和四川回族分布
  14. 西北回族后裔——中亚东干族
  15. 东干族的形成
  16. 东干族分布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