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杉木(拉丁学名: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别名正杉、刺杉、沙木等,柏科杉木属乔本植物。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等地;在中国遍及亚热带低海拔湿润地区。成年杉木高达30米,胸径达3米;幼树树冠尖塔形,大树树冠圆锥形。树皮灰褐色。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叶坚硬,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边缘有细缺齿,于侧枝排两列。雄球花圆锥状,40余个簇生枝顶;雌球花卵圆形,单...

杉木(拉丁学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别名正杉、刺杉、沙木等,柏科杉木属乔本植物。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等地;在中国遍及亚热带低海拔湿润地区。成年杉木高达30米,胸径达3米;幼树树冠尖塔形,大树树冠圆锥形。树皮灰褐色。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叶坚硬,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边缘有细缺齿,于侧枝排两列。雄球花圆锥状,40余个簇生枝顶;雌球花卵圆形,单生或2~4个集生。球果卵圆形,棕黄色。种子扁平,长卵形或矩圆形,暗褐色,遮盖着种鳞。杉木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多个部位可入药;经济价值高,材质优良,广泛用于家具、建筑、造船、纤维等领域。

历史演化

编辑

起源发展

根据化石资料推测 , 杉木属可能在晚侏罗纪或早白垩纪起源于东亚的东北地区。起源后向东经白令陆桥到达北美,进而借大西洋陆桥进入欧洲 。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最后在绝大多数地区绝灭,仅在中国和越南保存至今。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初期,台湾海峡的陷落,使台湾岛与中国大陆分离,导致杉木属的间断分布,杉木和台湾杉木发生一些分化,形成二者种下的地理替代。

学名由来

1803年,英国植物学家艾尔默·伯克·兰伯特(Lambert.)发现了杉木,认为其是松属(Pinus)植物,并将其命名为Pinus lanceolata Lamb.。1826年,法国植物学家阿希尔·理查(Rich.)在研究标本时发现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R.Br.)曾发现一个新植物杉木,但未发表。阿希尔·理查(Rich.)未看到罗伯特·布朗(Lamb.)对杉木的命名时,把杉木作为杉木属植物发表,并命名其为Cunninghamia sinensis R.Br.ex Rich.。其中Cunninghamia既用于纪念苏格兰外科医生、博物学家詹姆斯·坎宁安(James Cunningham),他在中国见到杉木之后,于1702年将它引栽到欧洲,又用于致敬英国植物学家、探险家艾伦·坎宁安(Allan Cunningham)。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廉·杰克逊·胡克(Hooker.)发现杉木有两个学名。他研究了杉木的标本,认为其是杉木属。因艾尔默·伯克·兰伯特(Lamb.)先发现并命名了杉木,根据命名优先律法则,威廉·杰克逊·胡克(Hooker.)重新组合了杉木的学名,形成杉木的新学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形态特征

编辑

常绿乔木,成年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3米。幼树树冠呈尖塔状,大树树冠呈圆锥状。树皮灰褐色。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幼枝绿色,光滑无毛。冬芽椭圆,外包一层针叶状芽鳞,花芽圆球形。叶坚硬,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边缘有细缺齿,于侧枝排两列。雄球花黄绿色,圆锥状,长0.5~1.5厘米,40余个簇生枝顶;雌球花淡红色,卵圆形,单生或2~4个集生。球果卵圆形,长2.5~5厘米,径3~4厘米,熟时苞鳞革质,棕黄色,三角状卵形,长约1.7厘米,宽1.5厘米,先端有刺状尖头,边缘有锯齿,背面有2条稀疏气孔带。种鳞很小,边缘有细锯齿,基部着生3粒种子;种子扁平,长7~8毫米,宽5毫米,覆盖着种鳞,长卵圆形,暗褐色,有光泽,两侧边缘有窄翅。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9557/

(4)
词条目录
  1. 历史演化
  2. 起源发展
  3. 学名由来
  4. 形态特征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