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山脉(维吾尔语:قاراقورام,藏语:ཁར་ཁོ་རུམ་རི,英语:Karakoram Range),是世界山岳冰川最发达的高大山脉,亚洲著名山脉之一,它介于中国与巴基斯坦、印度等国之间,是一条国际性的山脉。山脉位于印度河的东侧和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源段西侧之间,属帕米尔高原的南支,地理坐标范围为北纬34°~37°,东经74°~79°。山体宽约240千米,长800千米,呈西北——东南走向,与中国昆仑山脉平行排列,平均海拔为6000米,总面积20万平方千米。主峰是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又称K2),最高海拔为8611米。
命名
编辑喀喇昆仑山的名称来源于土耳其语,意为“黑色的岩石”,因该岩石出现在中亚交通的喀喇昆仑山口,故以此名称命名了整条山脉。
位置境域
编辑喀喇昆仑山脉位于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的边境上,是一条自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山脉,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4°~37°,东经74°~79°,山区面积达20万平方千米。山脉西起阿富汗的瓦罕走廊南侧,与兴都库什山脉交接,南止于中国与印度间的空喀山口,印度河上游以北,叶尔河上游的热斯喀木河以南,被西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克什米尔、西喜玛拉雅山以及羌塘高原环绕。其西端处在阿富汗境内,南坡为巴基斯坦和印度,北翼和东段在中国境内。该山脉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境内的克拉达山口、喀喇昆仑山口等,是通往中亚的门户,并且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喀喇昆仑山脉地形图
历史成因
编辑元古代时,喀喇昆仑山地区被海洋所覆盖,只有个别岛屿存在,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使该地区的岛屿数量和面积有所增加,并出现了海底潜山。中生代中期的印支运动后,喀喇昆仑山的主体演化成为陆地,海洋逐渐开始消减。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之交的燕山运动之后,海洋基本消失,该地区已全部成为陆地。第三纪始新世,印度次大陆与亚洲主大陆开始接触、碰撞,并且继续向北推进,使喀喇昆仑山地区及整个中国西南部大陆内部产生强烈变形。在这个过程中,南北方向缩短,垂直向上地壳加厚,并逐步抬升,这为喀喇昆仑山地区在之后大幅度强烈抬升创造了条件。
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初期,喀喇昆仑山地区因强烈的构造运动开始隆起。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强烈的挤压,该地区进入迅速抬升的时期,上升幅度约3000米,与此同时,该地区在海拔高度、气候植被及整个环境开始发生划时代的变化。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时期,该地区出现了更为强烈的构造运动,山脉继续强烈上升,山区气温降低,以致于在喀喇昆仑山出现了第一次冰川作用。由于当时海拔还不是很高,湿润的西风气流和西南季风还可以深入到该区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很大,冰雪补给相当丰富,冰川发育规模很大。
晚更新世期间,喀喇昆仑山地区继续大幅度上升,由于周围山地也同时抬升,对西南季风起了巨大的阻挡作用,大气中水汽含量迅速减少,气候迅速变干。此时喀喇昆仑山地区内发生两次冰川作用,但冰川作用明显小于早更新世末。晚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以来,喀喇昆仑山脉进一步抬升,形成如今的喀喇昆仑山脉。
地理特征
编辑气候
喀喇昆仑山脉属于典型的高山内陆气候,因其远离海洋,并且周围高山环绕,使得季风对该地区的影响甚微,形成了寒冷干旱、昼夜温差较大、太阳辐射强烈等气候特点。此外,喀喇昆仑山脉受其海拔影响,山脉顶部西侧形成低压槽,冬半年在偏南的位置为强大的巴基斯坦低槽,夏半年西北风带北撤,在偏北的位置形成相对较弱的塔什库尔干低涡。由于低压槽冬季最强大,高原西部山地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属于地中海冬雨型气候,这特别有利于降雪的保存和冰川发育。但山体下部始终保持着干旱山区降水稀少的特点。
喀喇昆仑山脉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化,自上而下分别为: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域年平均温度不到零下6摄氏度,3000至4000米的山坡为零下1.5至4.2摄氏度之间,2000—3000米的山谷年平均温度为3至6.8摄氏度。
喀喇昆仑山脉的降水随着海拔变化呈现出阶梯状的变化,自上而下分别为:雪线以上的年均降水量可达800至2400毫米;接近雪线处年均降水量达到248至350毫米;海拔3700米处年均降水量为20至30毫米;海拔2000米处年均降水量约为72毫米。
喀喇昆仑山地区太阳总辐射值高达58~67x10焦耳/每平方厘米·分,散射辐比重相对较少,其中直接辐射所占比例高达70—80%,辐射平衡值则为16~5x10焦耳/平方厘米·分。
地质
地质构造
喀喇昆仑山脉处于喀喇昆仑断裂上,该断裂带位于喀喇昆仑褶皱带内部,是亚洲大陆中部一条大型右旋走滑断裂带,总体向西北延展,北起明铁盖达坂西侧,经皮拉里(红旗拉甫)、乔戈里峰、日土,在狮泉河一带与从西北向西方向的噶尔河断裂汇合,断面产状NE小于45°,全长510千米,为走滑逆断层。喀喇昆仑断裂控制着喀喇昆仑地区侏罗系的分布,也控制了冈底斯山北部大片中新生代火山岩的展布,使乔戈里峰南侧和狮泉河一带早古生代沉积岩错断。喀喇昆仑断裂与毗连的阿尔金断层构成一组巨大的共轭断裂带,前者为右旋,后者为左旋,控制青藏高原西北缘的新构造运动发展方向。喀喇昆仑断裂形成以来受印度板块向北以56.4毫米/年相对运动速率运动的影响其累积走滑位移量至少在280千米以上,第四纪以来最小累积位移量120千米以上,长期平均滑移速率为11毫米/年。
地层特征
喀喇昆仑山地区的地层按照地域分为分为阿克赛钦地层分区及乔戈里地层分区,其中,阿克赛钦地层分区下古生界一新生界出露较全,且古生界见有火山岩,缺失前寒武系;乔戈里地层分区地层出露不全,有前武系,但缺失下古生界、泥盆系和石炭系下统。
阿克赛钦地层区出露有下古生界——新生界。下古生界为海相碳酸岩、碎屑岩及其变质岩,含珊瑚、三叶虫,在下部层位偶见沉积变质铁矿层。上古生界除上泥盆统一下石炭统为陆相辟屑岩外,泥盆系以浅海一滨海相碳酸岩为主,夹碎屑岩,含层孔虫、珊瑚、腕足化石。石炭系以海相磷酸岩为主,夹少量碎屑岩,局部见火山岩,含链、腕足、头足、瓣鳃、腹足、珊瑚等化石。二叠系上统缺失,下统为海相碎屑岩为主夹灰岩,含筷、腕足、珊瑚、头足、苔鲜及植物化石。中生界的三叠系和侏罗系为海相和海陆交互相酸岩及碎岩,含鳃、腕足、头足、箭石、苔藓及植物化石,产石膏。白墨系以海相碳酸岩为主,含瓣鳃、腹足、海胆、珊瑚、有孔虫等化石。第三系为碎屑岩夹灰岩。第四系为疏松的碎屑堆积。
乔戈里地层分区内有前寒武系和中上石炭统一白系以及第四系,缺失下古生界、泥盘系、下石炭统、下白墨统和第三系。前武系为结晶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绿片岩,上古生界的中上石炭统以海相碳酸岩为主,碎屑岩次之,含簸。二叠系为海相碎屑岩或碎属岩与灰岩互层,含链、腕是化石;中生界三叠系为海相和陆交互相的碳酸岩、碎岩,含头足、瓣鳃、珊潮、腕足、鱼、藻类及海百合茎化石。侏罗系下中统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夹灰岩,含植物和头足类化石,上统为海相酸岩,含头足化石。白系上统为海相酸岩及碎屑。
岩石特征
二叠系
喀喇昆仑山地区二叠系沉积岩分布较为广泛,多数呈南东至北西向展布,主要出露在元古界变质岩之上,沉积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出露厚度可达3000米。下段主要是碎屑岩,以分选较好的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钙质砂岩、混积岩、含粗碎屑的粉砂质板岩和泥质细粉砂岩,多呈中一薄层状,水平层理发育;上段主要是生物碎屑灰岩、钙质混积岩、角砾状灰岩、珊瑚、海百合等生物化石的层状细晶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泥灰岩和钙质页岩及粉砂质页岩。
三叠系
三叠系沉积岩在东起空喀山口以北,从林济塘地区直到喀喇昆仑山口以北及克勒青河上游地区都有广泛产出,沉积厚度可达数百米,向西主要出露中、上三叠统,沉积厚度可达1000米,该系岩层自下而上出现两个沉积旋回:中下部是粗细相间的杂砂岩一凝灰质细屑岩及放射虫硅岩沉积旋回,上部是细屑岩夹灰岩一灰岩夹薄层纹层状细屑岩沉积旋回;下部旋回由灰绿、深灰及黑色不同粒级的砂岩组成、其中不等粒砂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主要是石英杂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两种类型。岩石的粗碎屑分选较差,石英砂磨圆度较好,其它碎屑较差。岩屑多数以沉积岩和沉积变质岩为主,火山岩、花岗岩和片麻岩碎屑相对较少。
侏罗系
侏罗系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体,局部有碎屑岩和硅泥质岩沉积,厚度可达3000余米,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口以北和克勒青河上游,直至卡拉其古、明铁盖一带。碳酸盐岩呈厚层状产出,岩性主要为泥晶灰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鲡状灰岩和角砾状砾屑灰岩。
白垩系
在古生界和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之上,出露零星的白垩系沉积,主要分布在喀喇昆仑山口以北,该系主要是紫红色、褐绿色、粗细相间的典型陆相碎屑岩沉积、东部以紫红色砾岩和砂砾岩为主。
铅锌矿分布图
矿产资源
喀喇昆仑山脉拥有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七的超大型铅锌矿——火烧云铅锌矿,截至2018年,该地区共发现铅锌矿床(点)38处,火烧云巨型铅锌矿床1处、中型铅锌矿床6处、小型铅锌矿床8处、铅锌矿点23处,累计探获铅锌矿资源量2006万吨。
地形地貌
喀喇昆仑山脉按照地貌分区分为西部亚区和东部亚区。西部亚区大多是极高山与高山,这里受西风及印度洋季风所携带水汽的双重补给,又具备有利于集雪的地形,因而冰川发育规模较大,冰川总面积达1.86万平方千米,占到山体总面积的37%。此外该区域的冰川还与高山深谷密集组合,冰斗后壁常与山坡连成统一的陡壁,反映了强大的冰川侵蚀作用。由于河流侵蚀下切强烈,河岸直立,有些地方相对高度达50米以上,河流交汇处可以见到5~9级阶地发育。喀喇昆仑山口以东为东部亚区,这里地势较平缓,基面海拔升高,相对高差减小,逐渐变成高原内部山地,即与高原融为一体。
极高山
喀喇昆仑山的极高山分布面积较大,它们都是各山区最高部分,位于雪线以上的区域。喀喇昆仑山区的极高山大多发育在海拔5000至5600米以上,呈金字塔形,相对高差达2000至3000米以上,该区域雪融作用或冰川侵蚀作用强盛,发育着冰斗、刀脊、角峰等冰川侵蚀地貌。
高山
喀喇昆仑山脉的雪线以下(海拔3500米以上)的区域发育着主要的地貌——高山地貌,该地貌以冰缘作用为主,冰缘现象较为普遍。按照相对高差将其分为大起伏高山和中起伏高山。大起伏高山相对高差在1000米以上,该区域以岩屑坡为主,一般比较陡峭,坡上有基岩露出。中起伏高山相对高差在500至1000米之间,主要位于海拔5000至5700米之间的山峰的山脊两侧,地表有融冻泥流、石条等冰缘地貌发育。
水文
冰川
喀喇昆仑山拥有大规模的永久性积雪和冰川,冰川大都集中在山脉的西部,主要围绕乔戈里峰发育展布,向东随山势逐渐变低。世界中、低纬度山地冰川长度超过50千米的共有8条,其中喀喇昆仑山占6条。分别是厦呈冰川、巴尔托洛冰川、彼亚福冰川、巴托拉冰川、喜士帕尔冰川和却哥隆玛冰川。山脉的冰川总面积达1.86万平方千米,长度超过10千米的冰川约为102条。大量的冰川使得喀喇昆仑山脉蕴含着丰富的水资源,其冰储量为5391.416亿立方米,每年可提供较为稳定、大量的冰雪融水径流。此外,喀喇昆仑山冰川的大部分融水流入印度河的支流,自东至西为:努布拉河、协约克河、希加尔河、洪扎河和吉尔吉特河;东北部冰雪融水则补给叶尔羌河,向北流入中国。
河流
喀喇昆仑山脉是叶尔羌河和喀拉喀什河的发源地,山脉大量的冰川,为这两条河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冰川融水。
叶尔羌河
叶尔羌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北麓的乔戈里峰,属冰雪补给型河流,河流中上游分布着2689条冰川,冰川总面积达到5924平方千米,为河流提供了64%的径流量。叶尔羌河自源头向西北流,与支流克勒青河汇合后,河流转为南北向,与支流塔什库尔干河汇合后,河流呈西南一东北流向,出山口后经莎车、泽普、麦盖提、巴楚等县,最后汇人塔里木河,河流全长1078千米,流域总面积为10.81万平方千米。河流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7,每年冰雪消融的6至8月,河流水源充沛,径流量大而稳定,该时间段的径流量占全年的68.5%,3至5月的径流量只占全年的6.9%,集水面积50248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649亿立方米。
叶尔羌河
喀拉喀什河
喀拉喀什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北翼众多高峰的现代冰川,流经喀喇昆仑山北翼广阔山原,到昆仑山北翼的乌鲁瓦提出山,入塔里木盆地。河流出和田绿洲北上,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阔什拉什同玉龙喀什河汇合而成和田河,喀拉喀什河全长808千米,流域面积为26600平方千米。河流属于融水补给型,年径流量变差系数为0.22,年内6至8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4.4%;3至5月仅占8.67%。在山口以上的集水面积19983平方千米,平均径流量22.0亿立方米。
湖泊
喀喇昆仑山的南北侧有着密集的湖泊群,湖泊水补给源主要来自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冰川融水及降水。北侧分布着萨利吉勒千南库勒、龙木错等20个湖泊;南侧则分布着班公湖、泽错、结则茶卡等16个湖泊。北侧的湖面平均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但湖泊面积较小,平均面积为32.8平方千米,南侧的湖面平均海拔在4631千米,平均面积达88平方千米。
班公湖位于喀喇昆仑山的南端,与处于西藏西部的边陲地带,西与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接壤,是一个狭长条形的湖泊,湖泊全长有150多千米,平均宽度约2至5千米,面积为346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200米,是一条典型的河道型湖泊。该湖三分之二的区域属于中国,三分之一区域属于印度,是一个跨国湖。班公湖湖水呈东淡西咸,是由于汇入班公湖的两条最大支流麻嘎藏布和多玛曲都位于湖体的东段,淡水来源充分,补给量大于蒸发量,湖水的含盐量维持在0.75克/升以内,使湖体东段为淡水湖;而中段和西段淡水补给量锐减,加以中段湖体最窄处只有100至150米宽,湖水在东西方向上的交替不畅,东部淡水很难持续向西补充,使西部湖水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湖水的含盐量从中部向西部增加至近20克/升,变成咸水湖。
土壤
喀喇昆仑山区的土壤主要有寒冻土、寒漠土、龟裂土、风沙土等土壤类型。
寒冻土是脱离冰川影响最晚,成土年龄最短的原始壤,居冰川雪线之下,高山草甸土或高山草原土之上,其海拔高度各地不一,大致由北而南,由西而东渐升。严寒、冰冻、大风是寒冻土形成的主要环境条件,冷季漫长,一年中土壤冻结期长达7到8个月。暖季短暂,土壤融冻深度不足1米,终日云雾悬绕,降水多,湿度大。寒冻风化和冰雪剥蚀作用强,生物和化学作用微弱,土壤发育原始。成土过程是在冰缘寒冻因素影响下的冻融土壤形成过程。
寒漠土分布广、面积大,包括高山荒漠土和高寒荒漠土,其分布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至5300米之间。主要成土过程是在寒冷和干早双重影响下的(原始)荒漠上壤形成过程。地表覆砾,常见白色盐霜,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微弱,土层浅,一般不到50厘米粗骨性强,大于2毫米的石砾含量高达400~600克/千克以上。
龟裂土形成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干早的气候低平的地形和粘重的母质。喀喇昆仑山区完全具备该条件,并且还有冻融交替和较高的永冻层两个特殊的有利条件。高原龟裂土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与低海拔区的一样,它是在干旱气候和盆地地形条件下,湿胀干缩交替和细土复加综合的结果,属于荒漠壤形成系统中比较初期的阶段。龟裂土地表平坦,布满多角形龟裂缝,不长植物。粘粒含量超过400克/千克,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小于10克/千克,普遍具有碱性,pH值在8.0至8.5以上,盐分含量变幅较大,在2至20克/千克。
风沙土的形成条件为物质来源、动力条件和十一的地形,喀喇昆仑山区拥有辽阔的高原面,且具有形成风沙土的条件。整个高原面广布着第四纪松散物质,构成了丰富的沙源。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阻碍岩石和矿物彻底分解,风化产物多停滞在细砂—粉粒阶段,成为理想的沙源物质。高原面上的风沙土主要见于现代湖泊边缘、河流尾间和山麓等地。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喀喇昆仑山植被以旱生、超旱生小灌木和半灌木的荒漠植被类型为主,兼有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随着海拔的升高,生长的植被也不尽相同,海拔3900米以下主要生长着驼绒黎、合头草、和高山绢篙等植被;海拔3900至4200米之间主要生长着银穗羊茅和沙生针茅等植被;海拔4200至4500米之间分布着羊茅和紫花针茅;海拔4500米以上生长着早熟禾、蒿草、棘豆和黄芪等植被。
洪扎一带及其以南的喀喇昆仑山(吉尔吉特——斯卡杜以北),植被的垂直带组成基本上都是半干旱型,林线以下植被带的界限因气候由南句北、由东向西变干而升高,阴坡海拔2500至3200(2800至3300)米之间分布着长叶云衫林,在长叶云杉林带之上还常见100—400米高度带的桦木林以及高山草甸。在其下一般还有刺柏一绢篙森林草原和绢篙一黎科植物荒漠,局地阳坡坡脚分布着黎科植物荒漠,局部风积砂砾地上则生长着三芒草。刺柏绢篙森林草原(东部2200米至3500米,西部2900米至3500米)居于山地中部,其上是绢篙草原和高山草甸。此外,中国喀喇昆仑山区还拥有保护植物18种,隶属10科10属,其中一级保护植物10种,如昆仑方枝柏、西藏麻黄、绿叶柳、苣叶车前、美丽早熟禾等,Ⅱ级保护植物8种,如准噶尔金莲花、帕米尔金露梅、帕米尔白刺、黄花软紫草等。
巴基斯坦境内的喀喇昆仑山脉根据海拔梯度分布着4个植被带,海拔2300至2500米的亚山地带,以角黄和麻黄为主;海拔2500至3000米的山地带,以杜松和线虫为主;海拔3000至3500米的亚高山带,以白桦和白柳为主,3500米以上的高山带,以红景天为主。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