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梵语名Rāmāyaṇa,意为“罗摩的游行”、“罗摩传”、“罗摩的冒险经历”)又译为《拉麻传》,共计约24000颂,与《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
成书背景
编辑印度史诗源自于吠陀文献记录的口头文学,长期口耳相传,世俗和宗教目的十分明确:《罗摩衍那》就体现了古代印度由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男性家长制把自身作为道德基础的要求。印度人对待他们古老的神话非常宽容,所以经常会辗转保存下来。有时更古老的神话会与当时自己的神话相冲突,他们也会想办法把它纳入自己的神话体系中:《罗摩衍那》中记录的神,大多是来自四《吠陀》的。吠陀时代,吟游诗人参与战争,担任战车手,他们当众歌颂军士战绩和国王功绩,备受欢迎。在当时,武士由贵族担任,因此这些口头文学本质上其实是经过吟游诗人加工复述后以梵语史诗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刹帝利生活记录。
关于《罗摩衍那》的成书时间,学界分歧较大,不过其内容和文章风格基本统一,因此认为它由一人著成。一般认为这部史诗是历史积累的产物,属于印度文学的“史诗往世书时期”,由宫廷歌手和民间诗人不断扩充,整理、编写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经蚁垤加工,成书于公元前一、二世纪。
作者蚁垤,生卒年不详。传说他原出身婆罗门家庭,却以偷盗为生。后在两位天神的引下悔悟,修炼苦行,长期静坐不动,默念“摩罗”(罗摩的倒写)。如此数年,蚂蚁在他身上筑窝而不觉,天神解放他后,得名蚁垤。有一天在祭祀时,蚁垤看见森林里有一对麻鹬悄悄交欢,忽然一个猎人射中了公麻鹬。公麻鹬坠地翻滚,满身鲜血,母麻鹬凄惨悲鸣。蚁垤心生怜悯,安慰母麻鹬,谴责猎人。他的话语脱口而成一颂诗。说完后,他自己也感到惊异,反复琢磨自己究竟说了什么。最后,他意识到自己说出的是诗,并对徒弟说道:“因为它产生于我的输迦,就叫它输洛迦。”大梵天从天而降,让他吟成《罗摩衍那》。这即是蚁垤与《罗摩衍那》成书的传说。
版本变化
编辑作为在长时间内共同创作累积而来的产物,除了史诗早期口耳相传的特征以外,10世纪左右梵语的衰落和各方言的崛起也是《罗摩衍那》拥有多个版本的原因。这种现象直到19世纪产生印刷本之后才得到改善。现存史诗抄本绝大多数是公元15世纪以后的产物,少数抄本出现在公元10世纪或更早的时候。《罗摩行那》在公元12世纪被译成泰米尔语,公元15世纪出现孟加拉文本。此后,运用地方文学语言释译或改写史诗形成风气,至今未息。
印刷本较流行的有四种版本:一是北方本或称孟买本,由孟买古吉拉特出版社和孟买决洋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流传最广;二是孟加拉本,即吉·戈勒西约博士于1848-1867年间在加尔各答作为梵语丛书之一出版第二版;三是南方本,1929-1930年在马德拉斯由马托·维拉斯书局出版第四版,分上下两册;四是西北本,也称克什米尔本,1923年由拉合尔雅利安湿奴学院出版,流行于西北一带。这四种版本中,北方本、南方本和孟加拉本被认为是主要的版本。这三种本子的诗节和章节在数目上几乎都不同,内容先后次序和文字更有很大的差异。大多数学者认为最可靠的是孟买本,其次是孟加拉本。
本世纪,印度梵语学界集中了许多著名梵语学者的力量,编订出版了两大史诗的精校本。《罗摩衍那》版本繁多,如今看到的精校版定本也是在两千余个传本中选取了其中的86个作为依据。印度班达卡尔东方研究所1960年出版了《罗摩衍那》精校本第一篇,到1975年才出完全书,历时十多年。精校本的编订原则是力图排除后来窜入的成分,以恢复作品的原始形式。但是,由于史诗形成、流传的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极大的流动性、随意性和开放性,因此要想恢复史诗的原始形式是根本办不到的。精校本所做的只是在现存抄本的基础上,删除较明显的讹字和衍字,整理成一种较规范纯洁的版本。此外,精校本在脚注和附注中列出了所有重要抄本中的重要异文,因此,它比别的任何抄本都要完全。
精校本《罗摩衍那》编者整理传本系谱,摘自季羡林
主要内容
编辑《罗摩衍那》主要有“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七个部分,分有罗摩流放森林与悉多被劫被救两个情节,与《摩诃婆罗多》相比,情节、体式都较为整齐。其中,《童年篇》《尾篇》被认为产生晚于中间的2-6篇。
童年篇
在《罗摩衍那》开始之前,蚁垤从那罗陀处听到了罗摩的故事,并且在无意中创造了输洛迦。蚁垤把罗摩的故事吟诵成《罗摩衍那》,并且教给罗摩的两个儿子罗婆与俱舍,使他们二人到罗摩朝廷吟诵这首史诗。童年篇介绍了十车王的国家和都城、阿逾陀城、国王的八大臣、鹿角仙人的故事。十车王膝下无子,请到鹿角仙人为他主持求子祭,他则为鹿角仙人办了马祠。罗刹王罗波那为非作歹,群神请求毗湿奴降下惩罚消灭他。毗湿奴下凡托生为罗摩四兄弟,大梵天命令众神为其创造伙伴,于是猕猴诞生。
罗摩长大后,一众友神希望请罗摩帮忙消灭罗刹、降服妖怪。十车王起初不同意,后来在毗奢蜜多罗和婆私吒一硬一软的劝说下,十车王同意罗摩、罗什曼那跟随一众友神离开。罗摩杀死了陀吒迦,得到了众神传授的武艺和兵器,延续毗湿奴的祭祀,又在保卫祭祀时杀死了摩哩遮和苏婆呼等所有阻拦祭祀的罗刹恶魔。
事情结束后,众神带领罗摩兄弟前往弥提罗参加大祭。路上,众神讲述了先祖俱舍王朝的渊源、他们的世系、恒河的起源、战神的诞生等故事。到达后,受到了国王遮那接的热情接待。婆私吒接待了众神,他拥有一头神牛,帮助他祭祀等,大有威严。众神求牛不得,于是抢走它,被婆私吒打败。后来他们苦修成为梵仙才终于和婆私吒和解。
遮那接王有一把神弓,罗摩不仅把弓拉满,还把弓拉断,于是国王爱女悉多许配给他。遮那接王把十车王请来,罗摩与悉多结婚,他的三个兄弟也都成亲。这时,阇摩陀耆的儿子、持斧的罗摩到来,向十车王的儿子罗摩挑战。持斧罗摩失败,十车王和他的家属随从返回了阿逾陀城。
阿逾陀篇
十车王年老体衰,想为罗摩举行灌顶礼,立他为太子,于是征求市民意见。所有的人都同意国王的想法。于是十车王把罗摩唤来,告诉他自己的决定,又要他为灌顶礼做好准备。为了这一盛世,全城欢腾、装饰一新,这一仪式将由婆私吒主办。然而这时,小王后吉迦伊在一个驼背侍女曼他罗的劝告提醒下,动用国王曾经赐给她的两个恩惠,要求流放罗摩十四年,并且立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十车王恳请她不要这样做,但被拒绝,悲痛到昏迷过去。于是吉迦伊召唤罗摩来到宫中,向罗摩宣告了这一消息,并且为婆罗多灌顶。罗摩为了不让父亲的许诺落空,决定接受命运的不可抗拒,流放自己。他的决定遭到了母亲和弟弟的反对。
罗什曼那提出要消灭一切反对罗摩的人们。罗摩向母亲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并要求母亲关心父亲的身体。母亲选择为罗摩祝福,祝他流放期满平安归来。悉多要求陪同他一起流放,罗摩劝阻无果,同意了她的请求。罗什曼那也要求同行,罗摩同意。离开之前,罗摩把自己的财产布施给了婆罗门、僧侣和仆众。他们三人换上树皮衣出发,民众以惋惜的眼泪和对吉迦伊的咒骂为他们送行直到多摩娑河。他们渡过了吠陀湿噜底河、俱摩底河、阎牟那河,走向质多罗俱吒山。在罗摩离开后,国王十分痛苦,王后也怒斥国王。国王承认自己的错误,又想起了曾经一个苦行者对他的诅咒:他将因与子分离而死。于是国王死去。
婆罗门首领认为,没有首领的国家是危险的,建议立一个甘蔗王族后裔为王。于是婆私吒派人去吉迦夜国王舍城迎归婆罗多。在接到婆私吒的召请之前,婆罗多做了噩梦,预兆着不祥。归国后,婆罗多怒斥母亲阴谋篡位,并且拒绝了大臣们请他登位的请求,前往森林迎归罗摩,并且提出要代替罗摩留在森林中完成誓愿。
此时,罗摩和悉多在与世隔绝的森林中过着宁静且幸福的生活。婆罗多一行人前去找罗摩,再三请求,罗摩仍旧拒绝回国,在婆私吒的请求下,罗摩把金鞋作为信物交给了他们。三人回转阿逾陀城,把金鞋供奉起来象征罗摩,代行政务。罗摩也离开这里,向大森林前去。
森林篇
在弹宅迦林中,一个名叫毗罗陀的罗刹劫走了悉多,罗摩进攻,把悉多救回。众仙找上罗摩,希望能够得到保护,免于罗刹的骚扰,罗摩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悉多劝说罗摩,不要过度杀戮,罗摩却以保护众神为理由拒绝了悉多。他们一路漫游,遇到了阿竭多、金翅鸟王和女罗刹首哩薄那迦。首哩薄那迦向罗摩求爱,罗摩把她介绍给罗什曼那,又被罗什曼那拒绝。首哩薄那迦迁怒于悉多,被罗什曼那割去鼻耳。于是她求救于伽罗,伽罗集结军队讨伐罗摩,然而后者以一敌万,把他们全部杀死了。她又前往寻找罗刹王罗波那,罗波那兴起了诱拐悉多的念头。
为了落实他的计划,罗波那叫来摩哩遮商量计策,摩哩遮用自身的经历劝阻罗波那,无果,摩哩遮不得不自身化为金鹿去诱惑悉多。悉多信以为真,要罗摩去捕捉金鹿,摩哩遮化身的金鹿则被罗摩杀死。摩哩遮伪作罗摩声音,哀呼求援;悉多信以为真,逼迫罗什曼那往援。于是罗波那趁着悉多身旁无人保护,变成出家人的样子,走近悉多。罗波那本欲诱惑悉多,被悉多拒绝,于是劫走了悉多。金翅鸟劝罗波那放了悉多,被拒绝,在于罗波那的战斗中负伤濒死。回到楞迦城后,罗波那又向悉多求爱,被悉多拒绝,于是把后者囚禁在无忧树园中。
悉多在森林中遇袭,约1720
罗摩见到罗什曼那来到,心中感到不妙,于是回转茅屋,发现悉多被劫。二人开始寻找悉多,看到罗刹王残缺的兵器、悉多的金饰,又遇到金翅鸟后,才知道悉多的去向。二人降服迦槃陀后,在加槃脱的劝告下决定与须羯哩婆结盟拯救悉多,于是前往须羯哩婆的住处。
猴国篇
在见到须羯哩婆后,前者命令哈奴曼去会见罗摩。哈奴曼向罗摩亲切致意,告诉他须羯哩婆愿意同他交朋友。哈奴曼带领罗摩和罗什曼那去见须羯哩婆,须羯哩婆和罗摩对火发誓,结成同盟。须羯哩婆把悉多丢下来的外衣和首饰拿给罗摩看,并且安慰罗摩。
那时,须羯哩婆正在和哥哥波林争斗,罗摩答应帮助猴王杀死波林。在须羯哩婆和波林的第二次交手中,罗摩用箭暗伤波林。波林死后,须羯哩婆终于灌顶为王。猴王说雨季过后帮助打听悉多下落,可是他沉酒于酒色,雨季已过,仍无动静。在哈奴曼二次提醒后、罗什曼那痛斥其失信后,猴王终于集结猴兵。群猴分三路搜寻悉多,均没有结果。向南走的鸯迦陀想绝世自尽时,哈奴曼劝阻了他,并且金翅鸟王的弟弟僧婆底突然出现,告诉猴子们他亲眼看见悉多被带往楞迦城。然而向南是海,群猴只能望洋兴叹。哈奴曼则登上摩享陀罗山,纵身一跃,跳过大海。
美妙篇
哈奴曼跃过大海,开始艰巨的探索。他化身成猫,夜入楞伽城,观察城中狂欢的居民,但没有发现悉多。他一个一个地跳过了罗波那驾前权贵们的府邸,终于潜入王宫。宫中富丽堂皇的景象使哈奴曼目眩,但是他仍没有看到悉多。到了罗波那的后宫,他看到罗波那被一群妓女包围,误认其中的曼度陀哩为悉多。意识到自己认错后,他又进入宴会厅,仍然没有找到悉多。没能找到悉多,他大失所望。于是他回溯占卜悉多的命运,最后在无忧树园找到了悉多。
在无忧树园,哈奴曼终于看到了悉多。她被女妖包围,焦虑而忧郁。看到悉多,哈奴曼流泪不止。他虽然为自己成功找到悉多而庆幸,但是仍为悉多的处境而忧心。他看到罗波那用尽手段向悉多求爱,而浑身颤抖的悉多默祷罗波那的死亡、警告他不要再继续下去,招致毁灭的恶果。他看到罗波那向悉多下最后通牒,而悉多痛骂他。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罗波那下令女妖对悉多严加管束。有的女妖威胁悉多,有的女妖劝诱悉多,有的女妖威胁悉多,但她们的行为都没有一点作用。
悉多想自杀,但自杀之前看到了吉兆——原来是哈奴曼露出真形,去见悉多。然而在悉多眼中,哈奴曼只是一个幻像,是罗刹王的诡计。等到哈奴曼向她讲述了罗摩的情况后,心里才大为安慰。哈奴曼详尽地叙述了有关悉多的经历,她非常吃惊,解除了顾虑。哈奴曼把罗摩的戒指递给悉多。她虽然非常想见到罗摩,但是,为了避免和哈奴曼的身体接触,她拒绝了由哈奴曼从空中把她带走的提议。
在离开前,哈奴曼要走了一件信物,以取信于罗摩。悉多摘下了头上的宝石,并且告诉哈奴曼两个月后罗波那就要对她下手,哈奴曼则让她安心。在离开前,哈奴曼大闹楞伽城,杀死了大臣们的儿子及其率领的魔军,他想大闹王宫,则被罗波那的儿子因陀罗耆生擒。面对罗波那时,哈奴曼口若悬河,惹怒了罗刹王。罗刹王想把他斩首,却被弟弟成功劝阻,改为点燃尾巴、游街示众,于是那哈奴曼趁机用尾巴纵火后一跃穿过大海。
哈奴曼详细说明了自己历险的过程,又赞扬了悉多的贞节,呼吁众猴迅速营救她。盘伽陀说明自己营救悉多的计划。众猴求战心切,失去秩序,破坏了蜜林。哈奴曼向罗摩报告了自己的经历,罗摩伤心落泪。
战斗篇
罗摩率大军南征,来到南海海滨,他因为悉而忧伤难耐。面对大军,罗波那把罗刹们召来询问意见,罗刹们则鼓动罗波那与罗摩搏斗,提醒他不要忘记过去的伟绩。其中,只有罗波那的弟弟维毗沙那劝他交出悉多、同罗摩和解,被罗波那大骂一通,因此投奔罗摩。
面对来降的维毗沙,猴子头领们议论纷纷。罗摩听从须羯哩婆的劝告,收留了维毗沙。罗什曼那按照罗摩的要求为维毗沙那灌顶,于是维毗沙也成为了罗刹王。后者劝说罗摩率大军渡海,于是罗摩向大海射箭,海神派那罗为猴子大军造桥,方能通过。双方互相刺探敌情,又一次劝和未果后,双方陷入鏖战。之后,图牟罗刹、阿甘波那和钵罗诃私陀相继被杀,罗波那折服。众罗刹唤醒了鸠槃羯功拿。鸠槃羯功拿安慰罗波那,又出战,打退猴军,又被罗摩杀死。随后,那兰陀伽、帝梵陀伽、底哩尸罗娑、摩护陀罗、摩诃波哩湿婆和阿底伽耶相继被杀。这时,因陀罗耆施展隐身术,罗摩兄弟中箭倒下,是哈奴曼托回了长着仙草的山峰,才找到仙草、挽救罗摩兄弟性命。战斗中,楞伽城被火焚,鸠槃、尼空婆为哈奴曼所杀,摩迦罗刹被罗摩用箭射倒。因陀罗耆又隐身射箭,又幻出悉多形象,把她杀死。终于,因陀罗耆在与罗什曼那的搏斗中被杀死。
罗摩与罗什曼那杀死罗波那,约1800年
从第八十七到第九十七章,讲述的是罗摩与罗波那的搏斗。罗波那死后,维毗沙那被立为楞伽国王。悉多被救,却被罗摩质疑贞洁,于是悉多悲愤而蹈火自明,火神将她托出,证明她的清白无辜。十四年期限已满,得到维毗沙那赠送的云车,二人回国,罗摩加冕。
后篇
本篇讲述了罗波的生平与罗摩悉多的生活。罗摩继位后,国家歌舞升平,然而大臣们却汇报了人民对悉多的纷纷议论。他们认为悉多是不贞洁的妻子,威胁罗摩如果仍然执意收留悉多,就也将效仿。罗摩感到羞辱,与弟弟们商议后,命令罗什曼那把悉多遗弃在恒河对岸。在执行这个命令时,罗什曼那痛苦流泪。好在悉多被蚁垤带走至他的净修林,生二子,也得到了蚁垤的庇佑,后者为他们举办了护婴祭典。
后来在罗摩举办的马祠上,蚁垤带着两个孩子去罗摩宫中中吟唱《罗摩衍那》。罗摩知道了这两个孩子是自己亲生,蚁垤又证明了悉多的贞洁,但罗摩仍坚持说他无法取信于民众。悉多又不得已求救于地母,如果她贞洁,地母就会出现。地母出现,悉多投入其怀抱,二人消失不见。最后,在死神的提醒下,罗摩投入水中,还原为毗湿奴大神。
人物形象
编辑罗摩
罗摩是理想国王的典型,天神的化身,代表正法,主持正义,具有以仁爱为基础的道德。但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在刻画罗摩的形象时,也会描述他的弱点、缺点、污点,比如罗摩自尊心强、性格近于冷酷、曾经陷害波林。作为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结合体,在特点的此消彼长和反复交替中,罗摩的优点和缺点都被充分地表现出来,这让他不是一个圣人,而成为了一个形象丰满的真人。
绘于纸上的罗摩像,19世纪
悉多
悉多是贞女贤妻的楷模,她们美貌绝伦,德才双全,心地善良,对丈夫忠贞不渝,面对威胁和利诱绝不屈服。悉多本人温柔贤惠,面对质疑,她选择投火以自明贞洁。悉多的形象兼有丰满体态和温柔心灵的美丽,在符合印度的传统审美的同时也艺术化地拓展和丰富了这种审美理想;她的品行之美让她可以成为印度民族伦理精神的载体和“达摩”的确证。尾篇中悉多被地母带走的情节构成了一种暗喻,提示了悉多形象和生命之神、大地之母神话角色的关系。
罗波那
罗波那是反派角色,象征着邪恶、非正义、非道德,是罗摩的对立面。与对罗摩的塑造相似,在塑造罗波那时,也并非全部都是负面的内容,其中也有对罗波那的肯定。比如罗波那武艺高强、能够忍受万年苦修。
哈奴曼
哈奴曼是印度教神话中的神猴,风神伐由(或摩录多)与雌猴安阍之子。相传哈奴曼能够腾飞于空中、随意变化容貌和身形,并且能移山倒海。传说哈奴曼刚出生时,见到太阳,以为可食,便一把抓到手中。为了使太阳免遭不测,因陀罗急忙以雷霆击哈奴曼之额。哈奴曼因而又称为“其颚被击者”。在《罗摩衍那》中,哈奴曼是猴王妙项的智囊,也是罗摩和悉多的朋友。在悉多被劫走之后,他来到楞迦岛寻找悉多。为报答哈奴曼的帮助,罗摩赐他不死。哈奴曼一身兼有人、神、猴的性格,显得活泼可爱。
哈奴曼像,约1830年
哈奴曼和孙悟空形象的相似处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胡适、陈寅恪、季羡林等学者都认为哈奴曼是孙悟空的原型。哈奴曼和孙悟空在助人历难取胜、身份、钻腹、救妻、日行千里的技能等方面都有相似处。
主题思想
编辑苦难人生
《罗摩衍那》书写的苦难人生集中体现于悉多。每当她受到命运的打击,最后的思想准备便是死:困于楞伽城,以为罗摩已经阵亡时;罗摩决定放逐她时;罗摩再次要求验证她的贞洁时。另外,作为悉多的前世,吠陀婆底受了罗波那的调戏后愤怒地拽下了被他碰过的头发而立马投火自焚。这种书写的根源在于印度民族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受到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监督和控制的,所以个人的行为本身不具有创造性作用,并且不过是个人自我的一种属性。因而,大多数印度人对于他们的境遇乃至命运,都倾向于屈从的态度。
贞操观念
悉多被罗刹掳走、又被解救之后,面对着失贞的质疑。因为这一疑虑,罗摩选择在救回悉多后又立马驱逐悉多,而她不得不投火自明。罗摩登基后,询问民众关于他的意见,大臣们把流言蜚语报给他:
‘把她送到楞伽城,
送到无忧树园中;
她被罗刹劫持过,
罗摩为何膺惩?(7.42.18)
国王怎样去行动,
人民也就去模仿;
我们妻子倘越轨,
我们也定要忍让。’(7.42.19)
于是悉多被遗弃到恒河对岸,后来因为发现怀孕,又被送到净修林的修道院里。罗摩和悉多分开后,两人一直保持着独身。这一情节存在于梵文原本《罗摩衍那》中,而当人们改写时,更愿意为罗摩和悉多写一个团圆结局,《罗摩功行之湖》就是如此。这本书是十六世纪由杜勒西达斯用印地语方言改写的,现在在北方已经取代了《罗摩衍那》,广为流传。情节的改变,是罗摩悉多在今天被视为一夫一妻制典范的原因。
族姓斗争
《罗摩衍那》体现了婆罗门-刹帝利、雅利安人-原住民之间的斗争。罗摩代表着本地人刹帝利,罗波那代表着雅利安人婆罗门,这一区分能够从罗摩的黑色皮肤、楞伽城内以肉制品为主食,而阿逾陀城兴修水利,依靠农业和商业繁盛:
他在喝酒的地方看到,
成堆的肉放在那里;
有鹿肉和水牛的肉,
还有野猪肉堆在一起。(5.9.11)
十车王的过度则是这样的:
这一片大地连同国家,
连同人民、钱财和粮食,
我现在把它都放弃,
就让婆罗多来统治。(2.31.30)
罗摩的对手除了婆罗门罗波那,还有持斧罗摩。持斧罗摩是印度神话中的一个极端婆罗门至上主义者,武功高强、立誓要将刹帝利斩尽杀绝。
艺术特色
编辑整齐诗律
《罗摩衍那》运用颂体,又音译为“输洛迦”,又称“阿奴湿图朴体”。这种诗体变体丰富,最常见的是每个诗节(输洛迦)2行4音步,每个音步8音节,总共32个音节。每个音步的第5个音节要短,第6个音节要长,第7个音节长短交替。规则的韵律让整篇作品显得尤为整齐。其在每章末尾改变格律、一口气叙述到底而不标明问答的特征也为后来的叙事诗袭用。第五篇第四章全部以文字游戏写成。以5.4.1为例,其梵语原文有整齐的韵脚:śumantam、dudvamantam、bhānumantam、bhramantam。这首分四行写的诗每行最后都有-mantam这两个音节。
修辞手法
古代印度把文学理论叫做“庄严论”,庄严即是“修饰”的意思。《罗摩衍那》中,已经有段落超脱于整体,表现出鲜明的雕饰特征:
她们就像是熟睡的小河,
成串铃铛是河里的金莲。
那爱欲就是河里的鳄鱼,
她们的美貌形成了河岸。(5.7.48)
《罗摩衍那》中大量运用了夸张和比喻。如《罗摩衍那》中讲到罗摩拉断神弓,声响如飓风如大山崩裂将人震倒在地。此外,还常常采用数字的夸张。在《罗摩衍那》中说罗波那“一共有10亿罗刹,另外还有22亿”,说到猴子则有“成亿成兆”。《罗摩衍那》运用比喻也得心应手,它常与象征结合在一起,明喻、隐喻、借喻、群喻等都在其中。“莲花脸”“莲花眼”“鹿眼女”“狮子勇士”等等是独具印度民族特色的比喻,像中国“人面桃花”“牡丹仙子”“丹凤眼”一样,极具感染力。通过这一连串的比喻和象征,将人引入了一个深邃的哲理世界。
自然景色
《罗摩衍那》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是开创性的,在《梨俱吠陀》、《摩诃婆罗多》中都无法找到这种特征。在《罗摩衍那》中,蚁垤会用专门的篇幅来铺排自然之美,同时又把两篇故事的发生地自然之中。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还能做到借景抒情、以情写景、情中有景、浑然一体而沁人心脾,符合印度人“梵天统一”的观念。
篇幅浩繁
《罗摩衍那》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篇幅宏大、卷帙浩繁。采用了框架结构形式,在主线故事中套多个插话,大故事中又嵌套小故事,繁复纷杂,使读者稍有不慎便如入迷宫。史诗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创作者下笔磅礴,描写一系列大事件、大场面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壮丽历史画卷。
典型形象
《罗摩衍那》塑造了大量生动逼真、呼之欲出的典型形象。两大史诗是印度教的圣典,史诗中的各种形象不论是英雄人物还是妖魔罗刹,都是在用各自的语言行为现身说法,从正面或反面宣传印度教教义。对一般的印度百姓来说,印度教的教义并不是从《吠陀》、《奥义书》等古奥的典籍中获得的,而主要是从两大史诗、往世书等喜闻乐见的作品中获得的。如《罗摩衍那》中主人公罗摩和悉多是印度男女百姓效法的楷模,各地的《出生歌》中,反复出现“生个男儿似罗摩”“生个女儿像悉多”的祝词。蚁垤本身也是史诗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可以认为,作者在自觉不自觉的文以载教的思想指导下,与诗中自己创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一起现身说法,共同宜传弘扬印度教。
作品评价
编辑古代印度文学共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吠陀文学,第二个时期便是《罗摩衍那》为主流的史诗往世书时期。《罗摩衍那》全面地蕴涵着印度人的认知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对印度社会生活产生了悠久而深广的影响,成为仅次于吠陀的神圣经典,成为后来也成为印度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的重要源泉之一。《罗摩衍那》充分发挥了幻想的能力,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的同时,也用复杂的内容歌颂了家庭内部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的崇高伦理关系,体现了性欲爱、道德力量、财富与健康的交织。
鲁迅:“天竺古有《韦陀》四种,瑰丽幽复,称世界大文;其《摩诃波罗多》暨《罗摩衍那》二赋,亦至美妙。”
郑振铎:“印度的史诗《马哈巴拉泰)(Mahabharata)与《拉马耶那》(Ramayana)是两篇世界最古的文学作品,是印度的人民的文学圣书,是他们的一切人,自儿童以至成年,自家中的忙碌的主妇以至旅游的行人,都崇敬的喜悦的不息的须读着的书。印度的圣书《吠陀》其影响所及,不过是一部分的知识阶级,远不如《马哈拉泰》及《拉马耶那》之为一切人所诵读。”
茅盾:“在奇瑰方面,喇麻耶涅却也不下于《奥德赛》。这东西两个古民族的‘史诗’实在比其他民族的同类作品要高妙得多了。”
泰戈尔:“光阴流逝,世纪复世纪,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源泉在全印度始终没有枯竭过。”
温特尼茨:“它是一部真正的大众史诗,就像《摩诃婆罗多》一样,因为像后者一样,它已经成为整个印度人民的财产,并且像世界上所有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其他诗歌一样,影响了整个民族几个世纪的思想和诗歌。”
传播影响
编辑印度
在印度国内,《罗摩衍那》被译成几乎所有的语言和方言,如上文提及的泰米尔文、孟加拉文,并有两千余种写本和印本。在方言翻译或改写本中,公元16世纪下半叶北印度印地语诗人杜尔西达斯根据《罗摩衍那》创作的《罗摩功行录》、公元9世纪(一说公元12世纪)南印度泰米尔语诗人甘班写的《罗摩下凡》比较著名。此外,《王河》中写到克什米尔的一个国王被诅咒变成了蛇,只有一天之内让人朗诵全部《罗摩衍那》才能被解救;古典诗人迦梨陀娑、薄婆菩提也会取材于《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深入印度民间文化。在一些地区的盛大节日集会上,会用广播设备播放梵文原文或地方语言译本的《罗摩衍那》。很多人礼敬罗摩,以至于演化出“罗摩!罗摩!”的祝福语。猴神哈奴曼也受到崇拜,影响到了印度人对猴子产生特别的偏爱,哈奴曼被尊称为学术的传授者、农事的庇护者,其形象通常为手持大棒的武器。或脚踏楞伽城守护女神,或双膝跪倒在罗摩和悉多面前,神态恭敬。
外传
东南亚
《罗摩衍那》的故事随着印度王权影响力的扩大而传播。公元9世纪以后,泰国、缅甸、爪哇马来等国陆续出现本地语言的编译本。许多地方的寺庙里,都有取材于两大史诗的浮雕。公元16世纪,莫卧儿王朝的阿克拔大帝也曾下令将《罗摩衍那》翻译成波斯文,其中牟拉·马西的译本已经出土。它的影响在东南亚的印度化王国尤甚。在当地,它被改编成舞蹈、皮影戏、雕塑和绘画。在南越有蚁垤庙,它是古代占婆王朝的遗迹,其中竖立一块石碑提到了蚁垤的诗。从十三世纪开始,就有泰王把自己命名为罗摩。罗摩一世、二世、四世、五世等都写过与罗摩相关的故事或舞剧。在缅甸,摩哩遮化作金鹿引诱悉多的故事受到读者欢迎。柬埔寨吴哥窟佛寺群的墙壁上,雕刻着《罗摩衍那》的情节。作为印度教的史诗,尽管其宗教背景早已没落,不过《罗摩衍那》的情节已经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得以保留。
缅甸竹盒,底部托盘上绘有罗摩和悉多的形象,19世纪晚期-20世纪早期
欧美
《罗摩衍那》的西传和欧洲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密切相关。为了向教会神权、封建专制作斗争,宣扬个性解放、人权天赋,欧洲学者对风格迥异的东方文学表示出极大的兴趣,陆续介绍、翻译了两大史诗。
英国,查尔斯·威尔金斯于1785年翻译出版了《薄伽梵歌》,十年后又译出《沙恭达罗传》。《那罗传》首先由德国人弗郎茨·博普于1819年译成了拉丁文,后又被译为德文并改编成诗。1869年,又被改编成戏剧,在佛罗伦萨上演。1898年至1899年被改编成俄文歌剧。其欧洲语言的全译本,首先有1847年至1858年在巴黎出版的《罗摩衍那》意大利文本,接着是1854年至1858年出版的法文本。在1870年至1874年英文本出版之后,陆续有另几种英文本问世。两大史诗的俄文、日文本也都问世。世界其他各种语言的改写本、节译本繁多,各国对两大史诗研究的专门论著更是多得难以计数,美国则成立有专门研究印度史诗的学会。
中国
印度史诗传人中国与佛教有关。在公元427年译出的《杂宝藏经》第1卷第1个故事《十奢王缘》讲十奢王之太子罗摩失国流放,期满回国,弟婆罗陀(多)还政于兄。于是全国出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喜人景象。公元251年译出的《六度集经》第5卷第46个故事《国王本生》讲国王如何失妻,在猴王相助之下又重新得妻。这两个故事合起来《罗摩衍那》的内容提要。《罗摩衍那》中十车王因误杀苦修者而被诅咒将有失子之痛的这段故事,也在不少汉译佛典中被提到,其中就有《六度集经》第5卷的第43个故事。
约在唐代,《罗摩衍那》即已被译成藏文:在敦煌石里就发现有五个编号的藏文《罗摩衍那》。1439年,祥雄·却旺智巴模仿其内容创作了一部名为《可伎乐仙女多弦妙言》的诗著,后来又有人为此书作注。在《佛宗宝库》等不少书中,都有繁简不一的《罗摩街那》的故事。这部史诗一直流传在藏族人民口头,对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产生了深刻影响。《罗摩衍那》也影响了傣族长篇叙事诗《兰嘎西贺》,其与泰国的《拉马坚》是姊妹篇,都源于《罗摩衍那》。它还影响到我国蒙古族地区和新疆等地:至少存有四种蒙文的罗摩故事,在古和阗语和吐火罗A(焉耆语)中,都有罗摩的故事。由于北传佛教的排他性,中国汉地一直没有两大史诗的全译本,这一局面直到季羡林全译《罗摩衍那》之后才打破。
现代译介情况
作品名称 | 译者 | 类型 | 出版信息 |
《印度两大史诗》 | 糜文开 | 译述本 | 商务印书馆,1950 |
《腊玛延那·玛哈帕拉达》 | 孙用 | 节译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罗摩衍那的故事》 | 冯金欣 | 改写本 | 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 |
《罗摩衍那》全译本 | 季羡林 | 全译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984 |
《罗摩衍那》 | 黄志坤 | 改写本 |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
《罗摩功行之湖》 | 金鼎汉 | 改写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
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
翻译时间及译者 | 出处 | 备注 |
马鸣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 | 《大庄严论经》卷第五 | 提及《罗摩延书》 |
梁、陈印度三藏法师真谛译 | 《婆薮槃豆法师传》/《世亲普萨传》 | 提及《罗摩延传》 |
马鸣菩萨造、北凉县无谶 | 《佛所行赞》卷第一《生品第一》中诗 | 提及跋弥 |
唐玄奘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四十六 | 提及逻摩、私多 |
三国吴康僧会 | 《六度集经》卷第五的第四十六个故事《国王本生》 | 讲述失妻得妻的故事 |
元魏吉迦夜共县曜 | 《杂宝藏经》卷第一的第一个故事《十奢王缘》 | 讲述十奢王太子流放期满还政回国,王弟让位 |
马鸣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 | 《大庄严论经》卷第三叙述难陀王积聚珍宝的第十五个故事之后的二十四句偈言 | 述及罗摩到达楞伽城的事情 |
三国吴康僧会 | 《六度集经》卷第五的第四十三个故事《䀹道士本生》 | 讲述十车王放逐罗摩的前因、射死修道人儿子的故事 |
佚名 | 《佛说菩萨䀹子经》 | |
西晋圣坚 | 《佛说䀹子经》 | |
乞伏秦圣坚 | 《䀹子经》 | |
姚秦圣坚 | 《䀹子经》 | |
符秦僧伽跋澄等 |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 | |
元魏吉迦夜共县曜 | 《杂宝藏经》卷第一的第二个故事《王子以肉济父母缘》的后半 | |
唐玄奘 | 《大唐西域记》 | |
刘宋求那跋陀罗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凡四卷 | 讲述释迦牟尼前往楞伽城,罗波那顶礼膜拜,佛为之说法,罗波那终于皈依三宝 |
元魏菩提流支 | 《入楞伽经》凡十卷 | |
唐实叉难陀 | 《大乘入楞伽经》凡七卷 |
《罗摩衍那在中国》
地域 | 地区/民族 | 相关作品 | 特征 |
傣族 | 《兰嘎西贺》 | 情节、名称高度在地化,歌颂的主题也由印度教转为佛教 | |
傣族 | 《兰嘎囡》 | 情节差异很大,但同样有受十头王骚扰调戏后投胎重生复仇的情节 | |
景颇族 | 《凯诺和凯刚》 | 有与《猴国篇》发展相同的情节 | |
西藏 | 敦煌 | 有五个编号的《罗摩衍那》故事 | 名称本地化,结构整齐,新加入了角色“大黑天”结局大团圆 |
藏族 | 雄巴·曲旺扎巴《罗摩衍那颂传》 | 本土化后的再创作 | |
内蒙古 | 蒙古族 | Jīvaka王的故事 | 本生故事,罗摩化身为释迦牟尼本人 |
蒙古族 | 《水晶镜》 | 释迦族的王朝世系有王名十车,罗摩征讨魔王时面对的是水晶宫映射出的一百个魔王镜像,受哈奴曼提醒才找到真身 | |
藏、内蒙古北方 | 商跋尔国王传说与猴子崇拜 | 哈奴曼成为商跋尔国王的参谋 | |
新疆 | 今和田 | 古和阗语佛经残卷中有罗摩故事 | 角色基本相同 |
创作改编
编辑戏剧
对《罗摩衍那》的戏剧化改编由来已久。《若玛曩》(又名《冉玛纳》)是西藏蓝面具戏传统剧目,源于藏文史书《格迦》,在二十世纪上半页由南山基巧(地区主事官)的一个秘事根据根登群佩藏译《罗摩衍那》改编而成。在甘南藏族地方还有南木特戏(又称“甘南藏戏”),它流行于藏族安多地区,以拉卜楞寺为中心,其主要剧目同样有《罗摩衍那》,现已终止演出。印度尼西亚对《罗摩衍那》的接受较为广泛。民间皮影戏“哇扬戏”最初选材于《罗摩衍那》。这个故事同样也会以舞蹈、布偶戏的形式演绎。
雕刻
20世纪初在印度犍陀罗地区曾出土过一块石阶雕刻,用横向的石质雕刻展示了线性时间上发生的射死摩哩遮、诱骗悉多、悉多讲述身世的故事。该石雕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铝制护身符,右边是罗摩、悉多、罗什曼那和哈奴曼,20世纪末
绘画
《罗摩衍那》是印度传统绘画的主题。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大帝对印度传统抱有浓厚兴趣,在他的要求下,艺术家们根据《罗摩衍那》等艺术史诗作画。2018年,印度国家档案馆开展了一项保护《罗摩衍那》棕榈叶手稿档案的社区计划。印度国家博物馆修复的其中一份手稿的封面上描绘了罗摩加冕礼的场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藏有一批由17-19世纪印度北部的宫廷画师创作的绘画作品,曾于2019年8月10日 至 2021年3月7日面向公众展出。展品有《罗摩和罗什曼那在山上》《罗摩和罗什曼那徒劳地寻找悉多》《罗摩、悉多和罗什曼那拜访隐居的圣人》《神猴哈奴曼用草药救活罗摩和罗什曼那》,此外,还展出了一部分来自南亚诸国的传统纺织品,它们同样用图画表现了《罗摩衍那》的内容。
莫卧儿风格的绘画,罗摩与罗什曼那杀死罗波那,绘于德干地区(17世纪晚期)
影视
2021年,动画连续剧《哈奴曼传奇》在印度上映,现已播放两季。
《哈奴曼传奇》动画截图
注释
编辑展开[a]
“罗摩衍那”是季羡林译法,“拉麻传”是胡适译法。
[b]
比如《罗摩衍那》中蚁垤把史诗教给罗摩的两个儿子。
[c]
Śoka,意为忧伤。
[d]
原文名为Dharmā,是一种伦理学概念,主要指道德、法规与万事万物的内在法则,有些类似于中国的“道”。
[e]
“以上是猜想猴行者是从中国传说或神话里演化出来的。但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
[f]
《罗摩衍那》第六篇(《战斗篇》)中工巧神猴Nala助罗摩造桥渡海故事的是孙悟空形象及大闹天宫故事的渊源。
[g]
季羡林在1981年还有些迟疑,但1984年就已经肯定下来:从“为什么孙行者就不能是《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化身?”(《西游记》与《罗摩衍那》)发展为“这个猴子至少有一部分有《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影子,无论如何标新立异,这一点是否认不掉的。”(《罗摩衍那》在中国)
[h]
原文名Rāmcaritmānas,已成为印度教的福音书。该书成书于16世纪,作者为杜尔西达斯(Tulasidās),国内有金鼎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译本。
[i]
现在用来表示种姓的是Varna,这个区分雅利安人和本地人的用法其实产生于吠陀后期,首陀罗不再单纯指雅利安人,也吸纳了本地人,于是Varna从雅利安人内部扩大到了雅利安人和本地人之间,从此白色-黑色的区分也有了种族、阶级的意义。
[j]
当印度本地人已经拥有了高度的农业文明时,雅利安人仍过着游牧的生活。
[k]
原文名为anustubh
[l]
《梨俱吠陀》是吠陀文献的核心,最古老、最具有文学性。
[m]
指《森林篇》与《猴国篇》。
[n]
原文为kāma,意为爱和欲望,有时也能代指爱神Kāmadeva
[o]
原文名为dharma
[p]
原文名为athar
[q]
原文为:”It is a true popular epic, just like the Mahabharata, because, like the latter, it has become the property of the whole Indian people and, as scarcely any other poem in the entire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has influenced the thought and poetry of the nation for centuries.”
[r]
原文名为Rājataraṅginī,成书于12世纪,作者为迦尔诃那。这是一部梵语史诗,共八卷,是描述迦湿弥罗国王室从神话传说时代到作者生活的年代为止的历史著述。
[s]
原文名Kālidāsa,意为“迦梨女神的仆人”,古代印度梵语诗人。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著《时令之环》、《鸠摩罗出世》等。
[t]
原文名Bhavabhūti,著有《罗摩后传》,在序幕中他自我介绍为:“迦叶波的后裔,称号室力甘特,贾杜迦尔尼的儿子,名叫薄婆菩提,精通词句和量论”。其中,迦叶波是古代婆罗门仙人,室力甘特是湿婆的称号,贾杜迦尔尼是他母亲的名字。
[u]
即十车王
[v]
即《罗摩衍那》
[w]
即《罗摩衍那》
[x]
即罗摩、悉多
[y]
《兰嘎竜》为大《兰嘎》,分《兰嘎西贺》和《兰嘎双贺》。
[z]
《兰嘎囡》为小《兰嘎》。
[aa]
实际就是毗湿奴
[ab]
本生故事记录的是佛陀成佛之前的经历。
[ac]
英名为Shambal
[ad]
关于这出戏剧的名称,《中国曲艺志 西藏卷》中采用了“若玛囊”,因为这本资料较为权威,所以沿用了。新世纪以来的藏文戏剧研究大多采用了“冉玛纳”的叫法。
[ae]
包括甘肃甘南、青海黄南、四川阿坝地区。
[af]
原文名为The Legend of Hanuman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罗文敏, 韩晓清, 刘积源著. 外国文学经典导论[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3: 288-289.
[2](印)蚁垤原著, (苏)埃尔曼, (苏)捷姆金改写. 罗摩衍那[M]. 黄志坤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12: 1.
[3]郑克鲁主编, 外国文学史 下 修订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3: 257.
[4]郁龙余,孟昭毅主编. 东方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91.
[5]郁龙余, 孟昭毅主编. 东方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118.
[6]郁龙余, 孟昭毅主编. 东方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106-118.
[7]郁龙余, 孟昭毅主编. 东方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93.
[8]金克木著, 张大明等选编. 梵语文学史[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09: 135.
[9](日)中村元著,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M]. 林太, 马小鹤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04: 78.
[10](美)托马斯·特劳特曼(Thomas R. Trautmann). 印度次大陆 文明五千年[M]. 北京: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1.04: 69.
[11]郑克鲁主编, 外国文学史 下 修订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3: 242.
[12]郁龙余, 孟昭毅主编. 东方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92.
[13]骆玉明, 刘强主编. 外国诗歌选[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7.07: 45.
[14]蚁垤著. 罗摩行那(一)童年篇[M]. 季羡林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07: 21.
[15]《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季羡林全集 第17卷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04: 135.
[16]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 外国诗歌基本解读 6 印度卷 上[M]. 北京: 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2.10: 56.
[17]《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季羡林全集 第17卷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04: 196.
[18]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 外国诗歌基本解读 6 印度卷 上[M]. 北京: 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2.10: 57.
[19]刘建编. 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 印度作家作品评论集[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6.10: 200-202.
[20]张玉安. 《罗摩衍那》的永恒道德价值——以印尼马来文本为分析案例[J]. 南亚研究, 2003, (02): 89.
[21]郁龙余, 孟昭毅主编. 东方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109.
[22]古今. 《格萨尔》与《罗摩衍那》比较研究[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1996, (02): 28.
[23]曲历川. 印度圣母悉多形象中的文化信息[J]. 外国文学研究, 1991, (01): 105-109.
[24]郁龙余, 孟昭毅主编. 东方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110.
[25]魏庆征编. 古代印度神话[M].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9.04: 711.
[26]胡适著, 段雅校注. 胡适文集 第4册[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9.07: 1172.
[27]曹顺庆, 徐行言主编. 比较文学[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05: 89.
[28]《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季羡林全集 第17卷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04: 277,314.
[29]曲历川. 印度圣母悉多形象中的文化信息[J]. 外国文学研究, 1991, (01): 108.
[30]《季羡林文集》编辑委员会编. 季羡林文集 第二十四卷:罗摩衍那(七)[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10: 124.
[31](日)中村元著,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M]. 林太, 马小鹤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04: 29.
[32]《季羡林文集》编辑委员会编. 季羡林文集 第二十四卷:罗摩衍那(七)[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10: 314.
[33]辞书研究编辑部. 辞书研究 1980年 第4辑[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12: 77.
[34]刘安武.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和悉多的爱情——一夫一妻的典范[J]. 国外文学, 1999, (03): 117-123. DOI:10.16345/j.cnki.cn11-1562/i.1999.03.021.
[35]季羡林著. 印度作家作品评论集[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7.09: 165.
[36]季羡林著. 印度作家作品评论集[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7.09: 160.
[37]季羡林著. 印度作家作品评论集[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7.09: 162-163.
[38]季羡林文集 第二十一卷:罗摩衍那(五)[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107.
[39]季羡林. 季羡林文集 第十八卷:罗摩衍那(二)[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203.
[40]郁龙余, 孟昭毅主编. 东方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116.
[41]金克木著, 张大明等选编. 梵语文学史[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09: 132.
[42]季羡林著. 印度作家作品评论集[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7.09: 188-190.
[43]郁龙余, 孟昭毅主编. 东方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111.
[44]郑克鲁主编. 外国文学史 下 修订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3: 250.
[45]《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季羡林全集 第17卷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04: 231-235.
[46]郁龙余, 孟昭毅主编. 东方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108.
[47]郁龙余, 孟昭毅主编. 东方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107.
[48]郑克鲁主编, 外国文学史 下 修订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3: 243.
[49]古今. 《格萨尔》与《罗摩衍那》比较研究[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1996, (02): 26-34.
[50]古今. 《格萨尔》与《罗摩衍那》比较研究[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1996, (02): 26.
[51]Roderick Hindery. Hindu Ethics in the Rāmāyana[J]. 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1976, 4(2): 309.
[52]令飞. 摩罗诗力说. 河南, 1908.02, (2): 70. [2023-05-16].
[53]李津生, 刘英民策划. 郑振铎全集 第十卷 文学大纲(一)[M]. 石家庄: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8.11: 131.
[54]茅盾著. 世界文学名著讲话[M]. 上海: 开明书店, 1947.01: 32.
[55](印)泰戈尔著, 泰戈尔论文学[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04: 144.
[56]Maurice Winternitz.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VOL.1[M]. Orient Books Reprint Corp., 1972: 476.
[57]郑克鲁. 外国文学简明教程 第3版[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1: 316.
[58](印)薄婆菩提著, 罗摩后传[M]. 黄宝生译. 2018.04: 6.
[59]《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季羡林全集 第17卷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04: 129.
[60]《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季羡林全集 第17卷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04: 95.
[61]《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季羡林全集 第17卷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04: 130.
[62]魏庆征编. 古代印度神话[M].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9.04: 711-712.
[63]《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季羡林全集 第17卷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04: 131.
[64](美)托马斯·特劳特曼(Thomas R. Trautmann)著. 印度次大陆 文明五千年[M]. 北京: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1.04: 71.
[65]辞书研究编辑部. 辞书研究 1980年 第4辑[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12: 78.
[66](美)马克·爱普斯坦(Mark Eptein)著, 梁永安译.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 精神分析和佛教论欲望[M]. 2016.05: 3.
[67]郁龙余, 孟昭毅主编. 东方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119-120.
[68]赵国华. 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J]. 社会科学战线, 1981, (04): 284-290.
[69]王治国著. 集体记忆的千年传唱 《格萨尔》翻译与传播研究[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7.12: 190.
[70]《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季羡林全集 第17卷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04: 304-340.
[71]田黎明, 刘祯主编, 李志远分册主编. 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 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卷[M].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5.04: 228.
[7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戏曲志 西藏卷[M]. 北京: 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2000.07: 79.
[73]程金城主编. 人文甘肃 古道意象[M].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0.12: 192-193.
[74]普化才让, 达娃次仁. 浅析藏戏剧本《罗摩衍那》的产生与发展[J]. 西藏艺术研究, 2020.02: 63.
[75]阎景翰主编. 写作艺术大辞典[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02: 756.
[76](美)马克·爱普斯坦(Mark Eptein)著,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 精神分析和佛教论欲望[M]. 梁永安译. 2016.05: 4.
[77]蔡枫. 犍陀罗雕刻艺术与民间文学关系例考[D]. 北京大学, 2013.10: 13.
[78](印)苏西玛·K. 巴尔著. 印度艺术5000年[M]. 成都: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7.03: 103.
[79]印度:修复《罗摩衍那》棕榈叶手稿[J]. 陕西档案, 2018, (06): 11.
[80]印度绘画中的《罗摩衍那》.每日环球展览. [2023-05-06].
[81]The Legend of Hanuman TV Series 2021– 25m.m.imdb.com. [2023-05-09].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