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北极熊(Ursusmaritimus)是一种熊科棕熊属动物,是熊科中现存最大的物种,雌性体重125-400千克,体长约195厘米,雄性体重260-800千克,体长约230厘米,肩高可达130~140厘米。北极熊皮肤为黑色,体毛无色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起来为白色。主要生活在北冰洋的海冰上,独居,以海豹为主食,亦有能力捕杀海象、白鲸和独角鲸等大型猎物,是北极生态系统最顶级的掠食者。 1774年,英国...

北极熊Ursus maritimus)是一种熊科棕熊属动物,是熊科中现存最大的物种,雌性体重125-400千克,体长约195厘米,雄性体重260-800千克,体长约230厘米,肩高可达130~140厘米。北极熊皮肤为黑色,体毛无色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起来为白色。主要生活在北冰洋的海冰上,独居,以海豹为主食,亦有能力捕杀海象白鲸和独角鲸等大型猎物,是北极生态系统最顶级的掠食者。

分类和演化

编辑

命名和分类

1774年,英国探险家菲斯普(Constantine John Phipps)首次描述了北极熊,将其定名为Ursus maritimus,意为“海滨熊”。后来,一些学者提出将北极熊单列一个属,即北极熊属(Thalarctos)。但现在,越来越多学者意识到北极熊与棕熊亲缘关系非常近,支持将它归入熊属(Ursus),该观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北极熊是单型种,没有亚种分化。

演化和系统发育

北极熊与棕熊亲缘关系最近,它是由古代棕熊直接演化而来的。大约60~90万年前,一部分古棕熊被隔离在北冰洋地区,最终演化为北极熊。北极熊虽然从棕熊中分化出来不久,但演化非常迅速,很多特征都是最近几万年才出现的,学者一直将它作为“爆发式物种形成”的范例。

形态特征

编辑

北极熊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熊类。雌性体重125~400千克,平均约220千克;雄性体重260~800千克,平均约450千克,最大可超过1吨。雌性体全长(含尾)平均约195厘米,雄性体全长(含尾)平均约230厘米。尾长约8~13厘米。肩高最大可达140~150厘米。

北极熊

北极熊

不同地区的北极熊体型差异很大。20世纪70年代,学者提出了北极熊体型渐变的假说,他们认为东格陵兰的北极熊最小,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次小;而从东格陵兰往东、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往西,北极熊体型都是递增的,到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最大。但20世纪末以来的研究表明,该假说并不完全正确。东格陵兰的北极熊虽然头骨较小,但身体围度大,因此体重并不小,2011~2012年猎获两只成年雄性体重估计在650~700千克,明显大于挪威斯瓦尔巴特(长成的雄性个体平均389千克)。楚科奇海的北极熊虽然巨大(成年雄性平均461千克),但哈德逊湾的个体亦不小(成年雄性平均486千克),福克斯湾的个体尤其大。福克斯湾完全长成的雄性北极熊平均体重579千克,平均体全长237厘米;雌性平均体重255千克,平均体全长198厘米,是现存最大的熊科种群

北极熊

大型雌性北极熊

北极熊

与棕熊相比,北极熊头部较小,身体强壮,后半身尤其粗壮。它的头骨较窄,高度也较低,从吻尖到头顶形成一条光滑的曲线,看起来有些像“鹰钩鼻”;不像棕熊鼻部是内凹的。北极熊臼齿不如棕熊发达,不适合处理植物性食物;犬齿和裂齿却更发达,适于捕杀猎物和切割皮肉。

北极熊

斯瓦尔巴特群岛的北极熊

北极熊

北极熊的头部

北极熊的爪子比棕熊短而弯曲,比美洲黑熊大而厚重,很适于攀附冰雪和抓捕猎物,但不适于爬树。

北极熊

北极熊的爪子

北极熊

北极熊的爪子

除鼻尖外,北极熊全身被毛,而且它的体毛密度比其他熊类大,甚至连足垫下也覆盖着毛,尤其在晚冬。足底的毛起到隔热和防滑的作用。皮肤通体为黑色,体毛无色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起来为白色。

北极熊

北极熊

阳光下的北极熊

分布栖息

编辑

地理分布

北极熊

北极熊的地理分布(IUCN红色名录)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有海冰覆盖的海域,主要在北极圈内。它在北冰洋沿岸大陆架以及群岛之间的海冰上最常见,但在北冰洋中心区域亦有发现。北极熊最北的观察记录位于89°46'N,距北极点仅25千米;其分布范围的南限位于大西洋西北部的加拿大纽芬兰海岸附近,而巢区的南限位于加拿大詹姆斯湾沿岸(52°35'N)。

栖息环境

北极熊的栖息环境是海冰,而非相邻的陆地。在海冰常年存在的海域,北极熊会一直生活在海冰上;而在海冰季节性融化的海域,北极熊每年夏秋季节会有几个月被迫登陆,在此期间它难以获得高质量食物。在多数地区,怀孕雌性北极熊会上岸建造巢穴,生育幼熊;但是,只要幼熊成长到能在外界环境中生存,雌性北极熊会尽快带它们返回海冰。因此,北极熊常被归类为海洋动物。

尽管北极熊在北冰洋中心区域的多年浮冰上也有出现,但更喜欢生活在北冰洋边缘的季节性浮冰上。在后一类栖息地,海面到冬季也不会被完全冰封,食物资源更为丰富。

生态习性

编辑

节律行为

北极熊高度依赖浮冰生存,其季节节律也是与浮冰的进退息息相关。浮冰的形成与消融取决于纬度、海岸线形状、海岛的存在、水深、洋流和海风等诸多因素,在各个地区都不一样,因此北极熊的季节节律也是因地而异。

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浮冰的覆盖范围在不同季节差异很大,北极熊始终与浮冰的南缘共进退,冬季南迁,夏季北迁。

在哈德逊湾、詹姆斯湾、巴芬湾和戴维斯海峡等地,夏季海冰完全消融。此时北极熊将被迫登陆数月,等待冬天海面重新结冰。登陆期间北极熊很少有机会获得食物,许多北极熊躲进土洞里,土洞里比较凉快,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躲避蚊虫骚扰。当秋天海冰形成,大部分北极熊都离开土洞,到新形成的海冰上狩猎。只有怀孕雌性北极熊会留在土洞里,直到进入冬眠。

北极熊中除怀孕雌性外,其他熊通常不会冬眠。但在个别地区,因冬季海冰过厚、覆盖面积过大,或者因天气太过恶劣,致使北极熊狩猎不便,这时它们会进入一些临时性的庇护所休息。例如,在梅尔维尔子爵海峡,除冬眠的怀孕雌性外,其他雌性北极熊都要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休息期,平均53天,范围是25~150天。

在巴芬湾和加拿大北极群岛东北部,北极熊不仅在夏秋季节海冰融化时要登陆,冬季海冰过厚时也要进入庇护所中休息。夏秋季节的登陆期为50~70天,而冬季的休息期为35~86天。

觅食行为

熊通常为杂食性动物,但北极熊为高度食肉动物,它是北极生态系统的最顶级掠食者。北极熊主食为各种海豹,从全球范围来看,体重小于100千克的环斑海豹是其第一主食,超过350千克的髯海豹是其第二主食。北极熊主要捕杀2岁以下的幼年环斑海豹,尤其是新生仔,因为幼仔警惕性低,容易捕获。

北极熊

北极熊捕杀髯海豹

北极熊亦有能力捕杀海象、白鲸和独角鲸等大型猎物。其中海象是非常危险的猎物,有些北极熊会在捕杀海象的尝试中遭到重创甚至被杀死。在环斑海豹数量下降的情况下,这些替代性猎物对北极熊的生计非常重要。

尽管北极熊擅长游泳,但它无法在水下捕获海豹。它的狩猎是在海冰上的进行的,通常的狩猎策略是,趁鳍足类、鲸类等海兽在海冰上繁殖或者露出呼吸孔换气的时候发动攻击。正因为此,北极熊的生活高度依赖海冰。当海冰消融,北极熊被迫登陆时,它很少进食,偶尔以人类垃圾、浆果、真菌和鲸尸充饥。

北极熊更喜欢吃猎物的脂肪部分,它消化脂肪比消化蛋白质更容易。分解蛋白质要消耗水,而分解脂肪则产生水。在北极地区极端寒冷的环境中,获取自由水很困难,这种高脂的食谱能大大降低北极熊对自由水的需求。

社会行为

北极熊营独居生活。过去很多学者认为,北极熊在海冰上任由洋流搬运,在整个北极地区游荡。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线电遥测研究证实,北极熊多年在同一块区域活动,而对其外的区域很少涉足,因此北极熊也是有家域的。

陆生动物相比,北极熊活动范围广,家域面积极大。波弗特海的北极熊年度移动距离为3415千米,年度家域面积为14.9万平方千米。在海冰不稳定的地区,北极熊的活动范围更广,如在楚科奇海,北极熊年度移动距离为5542千米,家域面积达24.4万平方千米。只不过,北极熊的家域虽然非常广阔,但每个季节只会在其中一小部分区域活动。

虽然北极熊有家域,但其领域性很弱,成年熊可能会为了争夺优质狩猎场或者交配权而争斗,唯独不会为了保卫家域而大打出手。这是因为,北极熊的家域建立在海冰上,海冰时刻处在消融和重新形成的过程中,为保卫海冰而冒受伤的风险去与同类打斗,其风险远远高于收益。

冬眠和穴居行为

北极熊中只有怀孕雌性有冬眠习性,其他熊通常不会冬眠。棕熊、黑熊冬眠主要是为了避开冬季这个食物匮乏期,而对多数地区的北极熊来说,冬季并不缺食物,雌性冬眠是为了繁殖。

怀孕雌性北极熊于早冬在积雪中挖掘巢穴,隆冬季节在巢穴中分娩。等幼仔长到约3月龄时,雌性带着幼仔走出巢穴。怀孕雌性通常于10月到12月初开始建巢,于3月到4月离开巢穴,冬眠期约为160天。

雌性北极熊冬眠时不吃不喝,亦不排泄。尽管冬眠期间它要失去近一半的总体重,但新陈代谢仍保持正常。在夏季海冰消融的地区,如哈德逊湾,怀孕雌性北极熊夏秋季节就在陆地上度过,然后直接进入冬眠,连续近8个月不进食,有着哺乳动物中最长的禁食期,而在此期间,雌性北极熊还要完成妊娠、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任务。因此,北极熊是世界上最耐饥饿的哺乳动物。

冬眠巢穴通常选在北冰洋沿岸的陆地上,北冰洋沿岸和一些海岛上存在很多集中建巢地,包括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俄罗斯新地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弗兰格尔岛,以及加拿大哈德逊湾西岸等。雌性北极熊需要选择地势有一定起伏的地区建巢,通常位于沿海或沿河地区。

在波弗特海,多数怀孕雌性北极熊在海冰上建巢。海冰环境不如陆地稳定,在海冰上建巢风险大。波弗特海的北极熊选择在海冰上建巢,主要原因是阿拉斯加北海岸线太过平坦,稍有积雪就会被强劲的海风吹走,无法收集到足够的积雪供北极熊建巢。除波弗特海,俄罗斯北极中部的一些地区海岸线亦相当平坦,当地北极熊可能也是在浮冰上建巢的。北冰洋中心周围没有任何陆地,这里的雌性北极熊毫无疑问是在浮冰上建巢的。

生长繁殖

编辑

繁殖

北极熊交配季节很长,从3月一直持续到6月,交配的高峰期出现在4月底、5月初。雌性北极熊存在着床延迟现象,总妊娠期为195~265天,但大部分时间胚体不发育,胚胎着床发生在11月前后,与雌性北极熊进入冬眠巢穴几乎同时。

北极熊

一对北极熊

雌性北极熊分娩多发生于元旦前后,每胎通常产2只幼仔,但在哈德逊湾这样海豹数量丰富的地区,一胎产3只幼仔的情形亦很多见。

北极熊

北极熊妈妈和两只幼崽

生长发育

北极熊初生仔发育程度很低,体重仅0.6千克,它是幼仔与成体体重差距最大的哺乳动物。幼仔发育极快,3月到4月时跟随母亲走出生产穴,此时体重已增长到10~12千克。此后幼仔继续快速生长,到一周岁时,体重超过100千克,到两周岁时体重又翻番。幼仔能如此迅速增重得益于母亲营养丰富的乳汁。北极熊奶蛋白、脂肪含量均非常高,与鳍足类相似,而明显高于其他食肉目动物。可见,雌性北极熊在妊娠中投入较低,而哺乳中则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北极熊

雌性北极熊带幼仔

北极熊

北极熊幼仔

多数地区的小熊在2.3岁断奶,此时正值早春季节,成年北极熊即将进入交配季节。雌性北极熊在授乳期间不会发情,小熊断奶后才再次接受交配。因此,在多数地区,雌性生育间隔最少为3年。但在哈德逊湾这样的优质栖息地,很多小熊在1.3岁的时候就断奶了,这样生育间隔能缩短到2年。

雄性北极熊2~4岁即能产生精子,但年轻雄性无法与壮年雄性争夺交配权,实际开始交配的年龄要晚得多。雌性3~6岁性成熟,通常在性成熟次年首次分娩。雌性4.1~5.5岁基本达到体成熟,而雄性则要再晚两年左右。

存活率和寿命

幼年北极熊在2岁内存活率在哈德逊湾只有15%,在波弗特海则为56%。成年北极熊存活率为86~90%。

野生北极熊的最长寿命记录为32岁。生殖衰老通常早于生理衰老,雌性生育高峰期为14岁,之后生育能力下降,20岁以后通常就不再繁殖了。雄性到19岁仍有生育能力。

物种保护

编辑

种群现状

全球北极熊总数估计为2.6万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北极熊专家组将北极熊划分为19个亚种群。各亚种群相对独立,又存在一定基因交流。从1990年至今,麦克林托克海峡亚种群数量在增加,戴维斯海峡、福克斯湾、布西亚湾、北波弗特海、南哈德逊湾和西哈德逊湾等6个亚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巴芬湾、凯恩湾和南波弗特海等3个亚种群数量在下降,其余9个种群变化趋势不明。

致危因素

北极熊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有四:狩猎、气候变暖、工业开发和污染。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过度狩猎严重威胁北极熊的生存,但在这之后就大大减轻了。有北极熊分布的5个国家,只有加拿大允许合法狩猎北极熊,加拿大政府建立了狩猎配额制度,严格控制猎杀量。美国、俄罗斯、挪威和丹麦(格陵兰)均禁止狩猎北极熊,只有土著居民可以使用传统的方法继续捕杀北极熊;但俄罗斯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才是北极熊最大的隐忧。尽管短期来看,气候变暖并未导致北极熊数量锐减;在纬度很高的地区,气温升高使海冰变得不那么厚,北极熊更易获取食物,短期内对北极熊甚至有好处。但在北极熊分布范围的南部地区,如哈德逊湾,随着海冰消融,雌性北极熊体重下降,幼熊存活率也降低,生育间隔也在延长;在这里,气候变暖已经开始对北极熊产生消极影响。北极熊高度依赖海冰生活,如果海冰全部融化,北极熊就必然会走向灭绝。

北极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采作业会干扰北极熊的生活,尤其是对冬眠期的雌性北极熊。

杀虫剂等有机污染物会通过大气和水循环扩散到北极地区,并在这里富集。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最顶级掠食者,营养级很高,这些污染物会富集在北极熊体内,导致北极熊免疫力下降,最终影响其生存。

保护措施

1976年,有北极熊分布的5个国家(苏联、加拿大、丹麦、挪威和美国)签订了《国际北极熊保护协定》。协定禁止使用飞机和摩托艇捕杀北极熊;在过去没有捕熊传统的地区,今后也禁止捕杀北极熊。协定禁止捕杀幼仔和带仔雌性北极熊;在集中建巢地,禁止在怀孕雌性北极熊迁至该地或进入巢穴期间开展狩猎活动。该协定的签订和贯彻对北极熊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北极熊列入附录Ⅱ(2019年),严格管制其国际性贸易。

保护级别

尽管当前北极熊数量尚多,但全球变暖是北极熊生存的巨大隐忧,未来北极熊种群数量很可能会大幅度下降。考虑到这一因素,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06年将北极熊的受威胁等级评定为易危(VU)。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Penteriani, Vincenzo (编). Bears of the World. ., 2020-11-16[2022-11-16]. doi:10.1017/9781108692571.

[2]Feldhamer George A., Thompson Bruce C., Chapman Joseph A. Wild Mammals of North America: Biology,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JHU Press, .[2022-11-16]. ISBN 978-0-8018-7416-1 (English).

[3]Heptner, V. G., & Naumov, N. P. Mammals of the Soviet Union. Volume II. Part la, Sirenia and Carnivora, 1998

[4]DeMaster, Douglas P.; Stirling, Ian. Ursus maritimus. Mammalian Species, 1981, 145(145): 1–7.

[5]Rice, Dale W. (1998).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Systematics and Distribution. Spe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Society for Marine Mammals. Vol. 4. Lawrence, Kansas: The Society for Marine Mammalogy. 1998

[6]Wiig, Ø.; Amstrup, S.; Atwood, T.; Laidre, K.; Lunn, N.; Obbard, M.; Regehr, E.; Thiemann, G. (2015). "Ursus maritim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5: e.T22823A14871490. 2015

[7]国家濒管办2019年第5号公告. 2019年11月28日. 2019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文版. .

[8]A voyage towards the North Pole undertaken by His Majesty's command, 1773 / -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web.archive.org. 2017-07-07[2022-08-11].

[9]Kurtén Björn.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ar Bear, Ursus maritimus Phipps. University of Helsinki (UH-Viikki), .[2022-08-11].

[10]Derocher A. E, Wiig Ø. Postnatal growth in body length and mass of polar bears (<i>Ursus maritimus</i>) at Svalbard. Journal of Zoology, ., 256(3): 343–349. [2022-11-16]. 10.1017/s0952836902000377.

[11]Derocher, A. 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logy of polar bears in western Hudson Bay. PhD dissertation, Edmont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1991

[12]Derocher A. E., Stirling I.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growth of polar bears (Ursus maritimus). Journal of Zoology, 1998-05, 245(1): 65–72. [2022-11-10]. ISSN 0952-8369. doi:10.1111/j.1469-7998.1998.tb00072.x.

[13]Bechshøft, Thea Ø.; Sonne, Christian; Rigét, Frank F.; Wiig, Øystein; Dietz, Rune. Differences in growth, size and sexual dimorphism in skulls of East Greenland and Svalbard polar bears (Ursus maritimus). Polar Biology, 2008-03-26, 31(8): 945–958. [2022-11-10]. ISSN 0722-4060. doi:10.1007/s00300-008-0435-y.

[14]Styrishave, Bjarne; Pedersen, Kathrine Eggers; Clarke, Olivier; Hansen, Martin; Björklund, Erland; Sonne, Christian; Dietz, Rune. Steroid hormones in multiple tissues of East Greenland polar bears (Ursus maritimus). Polar Biology, 2016-03-21, 40(1): 37–49. [2022-11-10]. ISSN 0722-4060. doi:10.1007/s00300-016-1922-1.

[15]Thiemann, Gregory W.; Lunn, Nicholas J.; Richardson, Evan S.; Andriashek, Dennis S. Temporal change in the morphometry–body mass relationship of polar bears.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2011-04, 75(3): 580–587. [2022-11-10]. ISSN 0022-541X. doi:10.1002/jwmg.112.

[16]Karyn Rode and Eric V. Regehr. Polar bear research in the Chukchi and Bering Seas: A synopsis of 2010 field work. .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4月8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365/

(30)
词条目录
  1. 分类和演化
  2. 命名和分类
  3. 演化和系统发育
  4. 形态特征
  5. 分布栖息
  6. 地理分布
  7. 栖息环境
  8. 生态习性
  9. 节律行为
  10. 觅食行为
  11. 社会行为
  12. 冬眠和穴居行为
  13. 生长繁殖
  14. 繁殖
  15. 生长发育
  16. 存活率和寿命
  17. 物种保护
  18. 种群现状
  19. 致危因素
  20. 保护措施
  21. 保护级别
  22.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