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旧称 “东岳庙” ,又名“泰山庙”“岱宗庙”和“泰庙”,是古代帝王来泰山祭祀、封禅之地,位于现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区北部,建于旧泰城南门。岱庙是泰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泰山文物聚集之地。
名称由来
编辑岱庙于汉代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年)初建,名为泰山庙,史有 "秦即作畴,汉亦起宫" 的记载;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定泰山神东岳大帝的生日为三月二十八日, 并决定年年庆贺,庙会的地点也由唐代时的岱岳观一带改为东岳庙(主祀东岳大帝之地)。雍正七年(1729年),岱庙重修,《风俗通·山泽篇》有云:“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泰山也被称为 “岱宗” ,因此泰山庙也称岱宗庙,后来改称岱庙。
历史沿革
编辑汉代
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之间),汉朝在博县境内建立了岱庙,取名“泰山庙”,这座庙宇后来也被称为岱宗庙,或东岳庙,为岱庙的前身。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巡视东莱,然后前往泰山庙,他在庙内种下了一千棵柏树,分别种植在庙宇的两侧阶梯上,此为岱庙汉柏的起源。
岱庙汉柏
两晋南北朝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兖州刺史李仲璇重新修复了岱岳祠,并对岱像(即泰山神像)进行了修复。这一举措标志着岱庙设立泰山神像的开端。
岱庙泰山神像
隋唐五代
公元595年,隋文帝巡视兖州时,到岱岳山祭天,为了祭神进一步修缮岱庙,武周时期(690-705年),皇帝武则天下令将岱庙从汉朝时的位置移建至现在的位置,即现在的岱宗坊西南。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封泰山为禅社首山,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并命令修复岱庙。天宝十一年(752年),朝廷派遣朝议郎孙惠仙和行掖令前往修整岱庙,并在庙庭上立下了一块题名碑柱,宣告修整工作的完成。唐代(618年至907年)随着泰山神信仰的兴盛,各地逐渐兴建了行祠,这些庙宇是专门奉祀泰山神的,不仅仅限于泰山地区。在元和年间以前,兖州、鱼台等地已经有泰山府君祠,其他关内和河东各道也兴建了东岳庙宇。
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后晋高祖诏令官员祭告泰山等五岳,命令各地官员对各岳庙进行维护和修缮,保护庙宇周围的山林,禁止砍伐和放牧等活动。
岱宗坊
宋金
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开始了对岱庙的重修,这是宋朝统治后第一次进行的重大修复。五年后,太祖下诏命本县的官员兼任岱庙的管理职责,并迁移了乾封县治所至岱岳镇,以更好地管理岱庙。同时,他还创建了庙学,逐渐扩大了新城的规模。到了神宗时期(1068-1085年),五岳庙都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来管理庙宇事务,被称为“监岳庙”。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1100年,宋朝下诏再次修复岱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工程,修复了庙宇中的近800个区域,其中包括现在岱庙大殿所在地。在1124年,随着宋徽宗的多次诏命,东岳庙的修复工程完成,总共修建了813个房屋、殿宇和其他建筑。同时,也撰写了《宣和重修泰岳庙碑》来记录这一时期的修复历史。
天贶殿
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岱庙发生了一场火灾,只有庙门的墙壁幸免于难,庙内的大殿和房间都被毁坏。次年,金世宗下令进行重修。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岱庙的各庙殿和门逐渐修复完毕。次年二月,兵部建议在岳庙的殿和廊共设立854间,同时派遣30名兵士进行日夜巡逻和防护。如果需要修缮,就可以调动民众来帮助修复,这一提议得到了金廷的批准。四月,金世宗宣布东岳庙的修复工程已经完成,下令由翰林侍讲学士杨伯仁起草《大金重修东岳庙碑》,并将碑立在庙中(至今仍然存在)。金宣宗贞祐四年(公元1216年),岱庙再次受到战火的侵袭,庙宇几乎全部被毁,只剩下了延禧殿和诚明堂。
大金重修东岳庙碑拓本局部
元代
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元朝政府注意到泰山地区的许多庙宇在金朝灭亡后的战乱中都遭受了损害。因此,朝廷下令由掌教宗师诚明真人张志敬负责分别修复这些庙宇。张志敬委托泰山的道士张志纯来管理岱庙的事务。至元三年(1266年),元朝皇帝颁布诏书,命令重修岱庙,并兴建了"仁安殿",以供奉泰山神。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惠宗下令保护岱庙的财产。至正十三年(1353年),负责岱庙事务的道士范德清重修了岱庙的延禧殿和诚明堂。次年,修复工程完成,庙宇的殿堂和走廊焕然一新。然而,到了元朝末期,战乱频繁,岱庙再次遭受毁坏。
延禧殿遗址
明代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颁布诏书,下令修复岱庙。然而,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岱庙发生了一场大火。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准备听从山东按察司李瑒的请求,下诏修复东岳泰山神祠。到了天顺五年(1461年),山东巡抚贾铨开始了对泰安岱庙的重修工程,历时一年,包括殿宇、周廊和门观在内的全部修复工作都已完成。翰林学士李贤和礼部侍郎薛瑄分别记录了这次修复的情况。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山东巡抚王霁开始了对泰安岱庙廊庑的重修工程,其中包括泰安州判官崔震在内的人负责管理此事。直到弘治六年的九月,这项工程才完工,户部尚书周经编写了相关的碑文。弘治十五年(1502年),孝宗拨款8000多两银子,命太监苗逵协助山东镇巡等人进行岳庙的修葺工程,直到次年夏季才完成。这次修复包括从三殿往下的所有部分,都经过了整修。孝宗还亲自书写了《重修东岳庙碑》,并立在庙内。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山东参政吕经将泰安岱庙前的草参亭改建为遥参亭。遥参亭原本是岱庙的第一道门,明代在其中供奉了元君的神像,从此遥参亭与岱庙分隔开来。到了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十二月,岱庙发生火灾,正殿和门廊都被烧毁,仅剩下寝宫、炳灵殿和延禧殿。很多古树和碑刻也被损毁。随后,朝廷开始讨论重修事宜,历经十多年,才开始着手重建工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山东巡抚朱衡委派济南同知翟涛重修泰安岱庙,从庙宇的殿堂部分到下方,都进行了修复工作。
在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八月,山东左参政屠元沐注意到泰安岱庙已经渐渐荒废,于是请求进行修复工程,最终在当年完成。山东左参政许于赠撰写了庙宇的碑文。在万历十四年(1586年),山东盐司同知查志隆发现岱庙的环咏亭已经废弃多年,石刻也散落不全,于是提议将其重建,并保留原址,以保存古刻。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闰四月,神宗派遣道经厂尚膳监太监李昇裔等人,将《道藏》赐予东岳庙,并命令道众朝夕礼诵。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分别建造铜亭和铁塔。
岱庙铁塔
清代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晚上,泰安发生强烈地震,岱庙配天门、三灵侯殿、大殿等墙壁坍塌。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修建岱庙坊。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郑经在东宁省城(今台湾台南)创建东岳庙,奉祀泰山神,自此泰山信仰传入台湾。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岱庙竣工,此前岱庙建筑多因康熙七年的地震而毁坏。殿宇门墙皆予重修,并于正阳门前创建岱庙石坊一座。在岱庙重修期间,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应召在峻极殿(即今岱庙大殿)绘制《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在岱庙建立御墨亭。乾隆年间(1748-1790)高宗前后十次到泰安的岱庙巡游,一共写了一百七十多首有关泰山的诗。
光绪十一年(1885年),泰安知县吴士恺着手修复岱庙遥参亭,从正殿到大门都进行了修缮,并重新绘制了殿壁上的画。修复完工后,吴士恺亲自撰写了碑文记录这次修复事迹。到了光绪十八年(1892年),岱庙内的一块秦篆刻石被盗。得知此事后,泰安知县毛徵展开了为期十天的大搜捕,最终逼迫盗贼将刻石丢弃在北门石桥下。找回了石刻后,它被重新安置在岱庙的道院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一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其中包括肥城人徐树人,捐款在岱庙的门楼处创办了泰安博物馆。他们购置了动植物标本、生理学实验材料,还有天文学和植物学等方面的图谱。然而,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知县张学宽取消了这个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山东地区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
清康熙《岱史》
中华民国时期
1928年,国民党省政府撤除岱庙天贶殿神像,并在大殿西壁修建戏台,导致壁画多处受损。而岱庙内环咏亭和雨花道院被改为旅馆、浴池,许多石刻被凿为石料。城墙多处被拆毁,四角楼及门楼仅留存正阳门左右二楼。岱庙及附近庙宇历代牌匾多被毁作桌凳。到了1930年,因为“中原大战”岱庙成为兵营,期间岱庙壁画多处被毁,唐槐院中唐槐也被毁坏。
1931年10月,泰安县县长周百鍠和赵正印报请山东省政府批准,维修、保护天贶殿壁画,并在壁画之下设铁质护栏。同时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来修复泰山的古迹和盘道,同时也进行了岱庙峻极殿的修葺。在修复后,峻极殿被更名为“宋天贶殿”。到了1946年1月,宁春霖在岱庙设立了“泰兖警备司令部”,将泰安各县的伪保安队整编为“山东省第三保安旅”。然而,到了1947年4月,见大、仰高二门之上的门楼被炸毁。1949年7月,开始修复岱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复岱庙,进行了一系列修葺工作,包括更换屋顶、修复墙壁、翻新主要建筑如天贶殿、配天门、仁安门、三灵侯殿、太尉殿、东西二神门等。此外,还对珍贵的碑刻如李斯小篆碑、唐槐、汉柏等进行了保护工作,增设护栏,并将历代碑刻移至一个地方进行排列存放,以便更好地保护它们。
1962年,工作人员进行了对天贶殿壁画的临摹工作,即复制了壁画的图案。到了1963年,天贶殿的外檐进行了彩绘,为建筑增添了色彩。1966年,天贶殿壁画被刷上了大字,改变了原有的画面。1968年,岱庙的配天门、仁安门两侧的古建筑被拆除,代之以现代化的水泥结构,建成了一个现代展览馆。1972年,开展修复天贶殿壁画的工作,现在仍可以看到修复的痕迹。1973年,工作人员对天贶殿的内檐进行了彩绘。1978-1983年间,工作人员重新整修了岱庙的天贶殿、配天门、仁安门、遥参亭、东御座、遥参亭和后寝宫,同时翻修了大门、配房等12间建筑,使岱庙焕发出新的面貌。
1986年2月1日泰安市博物馆成立,馆址设在岱庙。到2004年,岱庙北、东城墙部分进行修复,至此岱庙城墙完善工程,基本完成。2005年10月泰山地质公园博物馆在岱庙雨花道院北侧建成向游人开放。近年来随着地质博物馆建设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分别于2010年、2014年进行了设施改造与展览提升。2008年4月25日,省文物局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检查组一行7人到博物馆检查指导工作。2008年8月5日,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汉玲一行对岱庙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地理环境
编辑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安区东岳大街191号,地处泰山南麓,总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中轴线与泰山顶峰的南天门一线相连,东邻梳洗河,西邻奈河。岱庙所处的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在修建过程中,设计者利用了山水地理的特点,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岱庙所处的山东泰安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适宜。春季较为干燥,夏季湿润多雨水,秋季天晴多风,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为 14.5℃,年平均降水量 901.4 毫米,年日照时数为 2759.1 小时。
泰山岱庙
建筑布局
编辑岱庙位于泰山南麓、山下泰安城中轴线上。宫城呈长方形,岱庙总体以南北为纵轴线,分为东、中、西三轴,南北长406米,东西宽237米,占地面积96222平方米。南临遥参亭,四角为巽、艮、乾、坤角楼。庙内轴线上贯穿着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岱庙内还有钟楼、鼓楼、铁塔、铜亭等古建筑186间。在中轴线两侧的东西两轴线上,建设次要建筑物。所有建筑物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主次分明。东面是宋宣和碑,与之对应的西面有宋祥符碑。天贶殿的东西两侧为东西碑廊,岱庙采取对称布局,体现了居中为尊的构图思想。
岱庙地图
主要景点
编辑岱庙坊
岱庙坊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当时由山东布政使施天裔负责主持建造。这座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宽度为9.8米,进深为3米,总高度为11.3米。在四根柱子的南北抱鼓石上,各有一对巨大的狮子蹲坐着,并且周围还有许多幼狮子在攀耍,它们的姿态各不相同。重梁和四根柱子上雕刻着20多组形象逼真的吉祥鸟兽和各种花卉图案,如 “丹凤朝阳” “二龙戏珠” “群鹤闹莲” 和 “天马行空” 等。坊的柱子上刻有阳阴两面的对联,南面的对联是“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的对联是“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岱庙坊上部是歇山顶,正脊两端有巨大的螭吻,中间有一座宝瓶。中柱和边柱的大小额枋上雕有麒麟、仙鹤等吉祥图案,而边柱外则雕有升龙图案。岱庙坊的结构饱满,造型庄重,是泰山上最大、雕刻工艺最精美的一座牌坊。
岱庙坊
正阳门
正阳门是岱庙的第一道门,最早建于宋朝,当时被称为太岳门。明代改称为岳庙门、岱庙门,清代时仍沿用现名直至今日。现在的正阳门是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明代遗址重新修建的,恢复了宋代的建筑风格。
正阳门
配天门
配天门是岱庙的第二道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得名于孔子之言 “德配天地”。当皇帝前往岱庙祭祀时,会在这道门前下车,稍作休息后,洗净手进入仁安门。配天门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采用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供奉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的神灵。此外,太尉殿位于配天门的西侧,东侧为三灵候殿。
配天门
仁安门
仁安门是岱庙的第三道门,取名于《论语·里仁篇》中的 “仁者安人” 。仁安门最早建于元至元三年(1266),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一场火灾中被毁,之后多次重建。它的建筑风格是九脊歇山式,有五间宽,两间深。这道门内曾供奉着天聋和地哑两位神灵。仁安门曾与环廊、天贶殿相连,在该建筑格局中形成了以大殿为中心的封闭式庭院。
仁安门
天贶殿
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也称为仁安殿、峻极殿。它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建成的,并经历了历代多次重修。这座殿内供奉着东岳泰山的神灵。天贶殿采用了“九五”制度和重檐庑殿顶的形式。殿前露台是自宋代以来帝王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东西碑亭内还供奉着清乾隆皇帝的御制碑。天贶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天贶殿
天贶殿内北、东和西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始绘于宋代,于清代重修天贶殿时重绘,部分运用了西洋画法,较好地保持了宋代绘画原貌。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以天贶殿北门为界,东为“启跸图”,西为“回銮图”。以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场景为蓝本,壁画绘制了泰山神出巡与回銮的壮观场面。整体构图宏大,布局严谨,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为我国壁画中的珍品。东侧是“启跸图”,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场景;而西侧是“回銮图”,描绘了泰山神返回的情景。画面中泰山神乘坐四轮六马玉辇,左右为炳灵王与延禧真人护驾;文武百官簇拥前后;还有仪仗队、乐队和威风凛凛的卫队;此外还有麒麟、大象、骆驼和背负法器宝瓶的神兽狮子、摇旗的夜叉以及抬着的猎物等等,画中有697个人物,姿态各异。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