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卷尾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黑卷尾(学名:Dicrurusmacrocercus),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体长为24~30厘米,体重为40~60克。通体黑色,羽毛具金属光泽,尾长且呈叉状,最外侧的尾羽最长,且末端向两侧弯曲。 黑卷尾是蓝黑色而具辉光的卷尾,嘴小,尾长而叉深,虹膜为红褐色;喙、脚为黑色。 - 体长/mm 体重/g 雄性 235~300 40~45 雌性 245~285 42~57 (黑卷尾雌雄常规测量数据,参考...

黑卷尾(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体长为24~30厘米,体重为40~60克。通体黑色,羽毛具金属光泽,尾长且呈叉状,最外侧的尾羽最长,且末端向两侧弯曲。

形态特征

编辑

黑卷尾是蓝黑色而具辉光的卷尾,嘴小,尾长而叉深,虹膜为红褐色;喙、脚为黑色。

-

体长/mm

体重/g

雄性

235~300

40~45

雌性

245~285

42~57

(黑卷尾雌雄常规测量数据,参考)

成鸟雄性:喙较小,体羽黑色而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尾长且呈叉状。前额和眼先绒黑色(喜拉雅亚种D. m. albirictus 的喙基处有一白点)。上体从头部至肩部、腰部到尾上覆羽均为黑色且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尾羽深黑色,具铜绿色金属光泽,尾形呈叉状,中央一对尾羽最短,向外侧尾羽逐渐变长,最外侧一对尾羽最长,末端向两侧弯曲并微向上卷曲(台湾亚种D. m. harterti 尾部较短)。翼上覆羽和飞羽均为黑色具金属铜绿色光泽。喉部、胸部、腹部至尾下覆羽均为黑褐色,仅有胸部羽毛具铜绿色金属光泽,翼下覆羽和腋羽黑褐色。

成鸟雌性:体色、形态均与雄鸟相似,但羽毛金属光泽稍差。

黑卷尾

通体黑色的黑卷尾,拍摄者:蓝星

亚成鸟:和成鸟大致相似,通体黑褐色,仅有肩部和背部的少量羽毛具金属光泽,肩羽及小翼羽边缘缀有白色,下体自胸部至尾下覆羽的羽毛均具灰白色羽缘,长度不等,形成类白色横斑。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于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和南部、北京、河北、山东,往西至陕西太白山、四川西部、贵州、云南和西藏东南部,往南经长江流域直到东南沿海广东、香港、广西、福建、南岛和台湾。

黑卷尾

黑卷尾中国分布图

世界范围:分布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锡金、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黑卷尾

黑卷尾世界分布图

亚种分布:

亚种

分布

喜马拉雅亚种(D. m. albirictus

中国西藏东南部

台湾亚种(D. m. harterti

中国台湾

普通亚种(D. m. cathoecus

中国东北、华北、华南、华中、东南沿海

指名亚种(D. m. macrocercus

印度南部

斯里兰卡亚种(D. m. minor

斯里兰卡

缅泰亚种(D. m. thai

缅甸南部、泰国南部和越南南部

印尼亚种(D. m. javanus

印度尼西亚爪哇和巴厘岛

在中国多数地区为夏候鸟,仅有云南南部、台湾、海南地区为留鸟,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为迷鸟或偶见,西北地区偶见,新疆仅昆仑山有一笔记录;在中国之外的分布地区多为留鸟,仅有东南亚少数岛屿为旅鸟。

栖息环境

黑卷尾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在中国西藏则栖息在海拔2000-2500米的针阔混交林缘。常在溪谷、沼泽、田野、村寨等开阔地区的小块丛林、竹林和稀树草坡等生境中活动,也出现于次生林、果园、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灌丛与疏林中,偏好落于山麓开阔林地,平原耕作区、村庄及近水旁高大树木上,有时也会落在田间的电线上。

生活习性

编辑

觅食习性

黑卷尾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一般停息在高大乔木或电线上,一旦发现猎物,则迅速飞下捕捉,然后又直接飞向高处,整体飞行轨迹呈“U”字形,有时还落在草场放牧的家畜背上,不时飞落地面捕食被家畜吓起的虫类。主要取食各种昆虫,包括甲虫、金龟甲、蜻蜓、蝉、蚂蚁、蜂、瓢虫、蝼蛄、虻和鳞翅目幼虫等。

黑卷尾

在空中捕食昆虫的黑卷尾,拍摄者:蓝星

防御行为

黑卷尾性情凶猛,好打斗,繁殖期间领域意识极强,有时会追逐驱赶误入领地的喜鹊、红脚隼等。

鸣叫习性

黑卷尾动作敏捷,常在清晨黎明时连续鸣叫,叫声为嘹亮的金属声音,活跃多变,甚至能模仿其他声音,不仅可以模仿黄鹂、啄木鸟、虎纹伯劳等多种鸟的叫声,还能学牛叫、马叫、婴儿啼哭等多种声音。在繁殖期前的叫声多时两个音节“da——gou,da——gou“、”di——li,di——li“或”ga——li,ga——li“,有时也发出”ga——gouga——gou,ga——ga——gou”的多音节叫声;傍晚多为“a——li,a——li”的叫声;繁殖期时多是四声一度的“ga——gou——li——gou,ga——gou——li——gou”;在护巢、驱逐入侵者时,多为急促清脆的“a——dili,a——dili,a——dili”。

生长繁殖

编辑

求偶过程

黑卷尾的繁殖期为4~7月,多为一雌一雄制。雄鸟先占区,占区时领域行为明显,占区时选定营巢位置并在附近乔木间跳动或站在附近树稍、电线杆和屋顶发出尖锐的鸣叫示威,如发现附近有它鸟干扰或营巢活动,则有驱赶或攻击现象,在此阶段驱逐的对象主要是同种入侵者。一旦选定巢址,雄鸟即高声鸣叫,召来雌鸟,2~3天后可见雌鸟在附近活动,并出现求偶及交配行为。求偶行为一般出现在早上5时左右,通常会从追逐开始,伴有交颈、擦喙和鸣叫行为,求偶过程10天左右。交配时雄鸟积极,有时会穷追不舍直至雌鸟配合完成交配。

筑巢行为

巢址一般选择在6~14m高的的乔木主侧枝中上部,雌雄共同筑巢,巢呈浅杯状,筑造在树冠顶部的三杈处,并编攀在两个枝杈上。巢内侧主要由草茎、草根、花穗等材料构成,外被有植物纤维、棉花和蛛丝状的胶织物,巢内垫有苔藓、羽毛、草根等,巢材主要为细树枝条和禾本科植物茎叶。巢的大小为外径12~15cm,内径8~9cm,高5~6cm,深3~4cm。

产卵及孵化

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5枚,卵的大小是24~26mm x 18~20mm,整体为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呈粉红色,布有棕红色近圆形斑,钝端较多,愈向尖端愈稀少。产卵时雄鸟常有飞行和鸣叫等警戒行为,在产卵孵卵过程中雄鸟在雌鸟离巢时有守巢和替孵现象。雌鸟产完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最初两天多为雌鸟孵卵,雄鸟时有守护现象。第3天开始雌雄交替孵卵,但雌鸟仍担任主要工作,孵卵时间大约占整个孵卵期的90%。孵卵时亲鸟并不全日坐巢,在巢内时、其头、体的方位也常改变,这可能有利于各卵着温均衡。

黑卷尾

黑卷尾卵

幼鸟生长

孵化期约16~18天,雏鸟在1~2日内完全出壳。黑卷尾为晚成鸟,初出壳的雏鸟全身裸露,皮肤暗红色,喙缘淡黄色,非常怕冷,出壳当日亲鸟会把卵壳叼出。育雏时为雌雄共同育雏,但在幼鸟孵化出后亲鸟育雏时间和分工均有差异,雌鸟喂食次数整体来看比雄鸟多。雏鸟经亲鸟在巢内喂育14~15天后一般可以出巢,在巢周围活动,巢外育幼期持续6~8天,8天后雏鸟基本可以在树间自由活动并进行捕食,但其飞翔能力、避敌行为、寻找觅食等行为均不如亲鸟。

物种现状

编辑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392项)。

物种辨别

编辑

鸦嘴卷尾、古铜色卷尾、发冠卷尾外形和羽色与本种都很相似,较难鉴别。

-

发冠卷尾

黑卷尾

古铜色卷尾

黑卷尾

鸦嘴卷尾

黑卷尾

黑卷尾

黑卷尾

科属

卷尾科卷尾属

卷尾科卷尾属

卷尾科卷尾属

卷尾科卷尾属

学名

Dicrurus hottentottus

Dicrurus aeneus

Dicrurus annectens

Dicrurus macrocercus

体型/cm

28~32

22~24

27~32

23~30

冠羽

前额具发状冠羽

不具冠羽

不具冠羽

不具冠羽

羽毛光泽

肩部的蓝色金属光泽非常明显,喉部至胸口处有蓝色金属光泽的鳞斑状羽毛

脑后至背部的古铜色金属光泽明显

体羽具绿色光泽而非黑卷尾的蓝色光泽

体羽从头部至肩部、腰部到尾上覆羽均为黑色且具蓝绿色金属光泽

喙部

喙部较黑卷尾略长,且尖细

喙部较短

喙部较厚较宽,与乌鸦类似

喙小

尾羽

尾羽末端宽圆,最外侧尾羽最长,并向后外方卷起,中央具浅叉

尾部分叉较黑卷尾大,外侧尾羽几乎不向上卷曲

尾部分叉较黑卷尾小,外侧一对尾羽明显向上卷曲

尾形呈叉状,中央一对尾羽最短,向外侧尾羽逐渐变长,最外侧一对尾羽最长,末端向两侧弯曲并微向上卷曲

栖息环境

在森林冠层活动

喜欢在热带雨林密林中活动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

(参考)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3-06-09].

[2]赵正阶. 中国鸟类志[M]. 长春: 吉林科学出版社, 2001: pp154-155. (3)

[3]约翰·马敬能.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下卷. 商务印书馆, 2022: pp211.

[4]闫理钦, 王占龙, 王兴春, 王金秀. 黑卷尾栖息与繁殖习性初步观察[J]. 山东林业科技, 1997, (05): 37-38.

[5]Black Drongo Dicrurus macrocercus.The IUCN Red List. 2016[2023-06-09].

[6]《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2000.8.1[2023-06-09].

[7]刘阳.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pp312.

[8]杜恒勤, 赵飞, 陈玉泉. 黑卷尾的习性观察[J]. 野生动物, 1989, (03): 22-24. DOI:10.19711/j.cnki.issn2310-1490.1989.03.008.

[9]张建军. 黑卷尾的繁殖习性观察[J]. 动物学杂志, 2001, (04): 60-63. DOI:10.13859/j.cjz.2001.04.016.

[10]郑作新. 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6: pp419-421.

[11]卢欣. 黑卷尾繁殖期领域性的初步研究[J]. 生态学杂志, 1989, (04): 28-30+34.

[12]唐中海, 刘昊, 游章强, 石红艳, 杨丽红. 黑卷尾的繁殖生态行为观察[J]. 四川动物, 2011, 30(01): 87-89.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6567/

(14)
词条目录
  1. 形态特征
  2. 分布栖息
  3. 分布范围
  4. 栖息环境
  5. 生活习性
  6. 觅食习性
  7. 防御行为
  8. 鸣叫习性
  9. 生长繁殖
  10. 求偶过程
  11. 筑巢行为
  12. 产卵及孵化
  13. 幼鸟生长
  14. 物种现状
  15. 物种辨别
  16.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