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兵马俑,即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东侧1.5千米处的西杨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为古代墓葬的一种类型,面积为22780平方米。 兵马俑,即为秦始皇陵兵马俑,也被称为秦兵马俑或秦俑。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就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兵马俑是殉葬...

俑,即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东侧1.5千米处的西杨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为古代墓葬的一种类型,面积为22780平方米。

兵马俑

命名

编辑

兵马俑,即为秦始皇陵兵马俑,也被称为秦兵马俑或秦俑。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就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历史沿革

编辑

文化背景

兵马俑是殉葬制度下的产物。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宗教信仰与奴隶制度的建立,实行人殉制度,即活人陪葬。《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时期:“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这证明秦穆公时期,用活人殉葬的规模较大,且出现了臣为君葬的现象。

伴随着奴隶制度解体,封建制度确立,各个诸侯国先后废除了人殉制度。《史记·秦本纪》记载:“献公元年,止从死。”在公元前384年,秦国正式废除了人殉制度,丧葬风俗发生了变化,即以俑殉葬。以俑殉葬就是用陶俑、木俑来代替人。“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此后俑殉之风日盛。

秦始皇时期,建立大一统社会。秦代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后,就开始在骊山北麓为自已修陵造墓,前后营建37年之久。《史记·秦本纪》记述修陵工程及陵墓内部的结构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官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西汉时期,刘邦击败项羽后,定都长安,建立西汉。为了笼络天下人心,于公元前195年,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命令20户人家住在秦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陵墓,都下令保护。

考古与发掘

编辑

1974年3月,为了抗旱救灾,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村民们在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千米处的位置打井。3月29日,村民们正在井下挖土打井,意外发现了通往兵马俑的通道。这是兵马俑首次在世界范围内被发现。1976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部挖掘到二号坑。同年5月,研究者又发掘到三号坑。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一号坑建成开放;1989年,三号坑开放;1994年,二号坑在发掘中开放。2009年,研究者对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掘。

一号坑

1974年3月,临潼区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试掘,确认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即一号兵马俑坑。一号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现地表深4.5——6.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根据试掘已出土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兵马俑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6000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

二号坑

1976年4月,在一号俑坑的东端北侧20米处,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二号俑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据现地表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从试掘的情况推断,二号兵马俑坑内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二号俑坑较一号俑坑的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三号坑

1976年5月,在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25米处,又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三号俑坑的规模较小,平面呈"凹"字形。东边有斜坡门道,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距现地表深5.2——5.4米,面积520平方米。坑内埋藏陶俑、陶马72件。

建筑布局

编辑

建筑形制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用于谩铺俑坑底部的铺地砖,有大型条砖(长42、宽19.5、厚9.5厘米)、中型条砖(长41.5、宽14、厚9.5厘米)、小型条砖(长28、宽14、厚7厘米)、近似方形砖(长29、宽19.5、厚9.5厘米)、长方形子母砖(长27.4、宽13.6、厚7.9厘米)等,而以小型条砖的数量最多。砖多为青灰色,个别的为橘红色,表面饰细绳纹,质地坚硬,烧成温度在950℃~1000℃之间。三个俑坑用砖约为25.6万余块。大型条砖上发现有“左司空婴”“右司空尚”“宫水”“都昌”等戳印文字。

建筑分布

兵马俑坑主要包含4种俑坑,均为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主要分为1、2、3、4号坑。1、2、3号坑整体呈“品”字型。其中,面积最大的为1号坑,内部主要为兵马俑、战车以及步兵组成的长方形军阵。2号坑内部为战车和骑、兵马混合组编的大型军阵。3号坑面积最小,内部大部分为木质战车和执殳的仪仗。4号坑有坑无俑。

兵马俑

兵马俑坑:“陈兵图”

一号坑

一号坑是一个以步兵和战车为主的长方形军阵,总面积12600平方米,共有四部分:前锋、侧翼、后卫、主力。

前锋部队位于最前端,3列横队,每列68个兵俑,共204俑。兵俑几乎全部为身披战袍,手持弓弩,疑似为一支轻装弓箭手。主力部队也被称为“常阵”,为38路纵队,由6000个兵俑和40余辆车组成。兵俑身披铠甲,手执较长武器,为重装步兵阵。左右侧翼位于军阵左右两侧,为面向南北的弓弩俑兵。后卫位于俑坑的西端,为面向西面的弓弩武士。

兵马俑

兵马俑坑:“陈兵图”

二号坑

二号坑为坐西朝东的凸形坑,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一个涵盖骑兵、车兵、步兵的多兵种坑。二号坑可划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由334个驽兵俑组成的小方阵,前端有两横队,每列有30个跪姿弓箭手俑。横队之后为14列纵队,每列有20个立姿弓箭手俑。第二单元是以64乘轻车兵组成的方阵,列阵形式是横、纵各为8列,每乘战车有3个甲士俑。第三单元是由19辆战车和百余个随车徒兵俑组成的方阵。第4单元是由6辆战车、124个鞍马和骑兵俑组成的骑兵阵。

兵马俑

兵马俑坑:“陈兵图”

三号坑

三号坑是位于一号坑左侧的“凹”字形俑坑,占地250平方米。内有战马一匹,武士俑64位。

兵马俑

兵马俑坑:“陈兵图”

四号坑

四号坑被认为是一个被迫停止修建的尚未完成的俑坑,有坑地址存在,但并未发现兵俑。

出土文物

编辑

兵马俑的原型为秦始皇的宿卫部队——虎贲,在下葬时按照车兵、骑兵、步兵进行分别列队,将官在前,兵卒在后。兵马俑坑共出土了约8000个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战马、战车和武器,各类陶俑形态各异,各不相同的雕塑群像并不凝缩式地向高空发展,而是在空间中如实地平面展开。

各类兵俑形态不一,俑高一般为175——180厘米,陶马高约172厘米,长度为200厘米。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发式不同,手势与面部表情各有差异,8000名将士有8000张面孔。兵士们持掌的各种兵器,如戈、矛、戟、钺、殳、铍、弓、弩等。8000名将士,不但将军与士兵不同,弓弩手、车兵、骑兵、步兵各不相同。每个武俑的穿戴、服饰、发式、脸型、胖瘦、高矮、气质、表情也各不相同。

高级军吏俑

兵马俑坑中步兵俑的数量最多,约7000件,以地位高低区分,有军吏俑和一般士兵俑两大类。军吏俑中又有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中级军吏俑和下级军吏俑的区别。一般士兵俑中又有轻装步兵和重装步兵的区别。

兵马俑

高级军吏俑

跪射俑

跪射俑是持弓的坐姿步兵俑,主要分布在二号坑的东端,共160件。跪射俑一般高1.2米左右,头挽发鬓,战袍外披铠甲。在造型上,跪射俑左腿蹲曲,右膝跪地,上体伸直,头和躯干作中心成直线,下肢扭转,双目凝视左前方,双手在胸前右侧一上一下紧握弓弩,是古代步兵战术训练动作的生动写照。

兵马俑

跪射俑

骑兵俑

骑兵俑主要出土于二号坑,约116件,身高约1.8——1.9米,身穿窄袖口,长度及膝部的上衣,下穿长裤,足登短筒靴,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上有带扣系结于颔下,铠甲较短,下摆仅到腰际,双肩无披膊,再现了秦代骑兵的真实形象。

兵马俑

骑兵俑

车士俑

车士俑为在战车上的甲士,主要埋葬在一、二、三号坑。一般有御手、车左和车右三人。车左俑和车右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小腿上绑着护腿,头戴介帻。车左俑左手持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与车左俑姿态相反,是右手持长兵器,左手作按车状。

兵马俑

车士俑

鞍马

鞍马大多出土于二号坑,通首高1.72米,至髫胛高1.33米。俑坑出土的陶马个头不大,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髫甲低,脊背宽博略向下凹,胸部较广。

兵马俑

鞍马

铜甬钟

一号坑出土的铜甬钟,常用于作战指挥。通高27.1厘米,甬长8.7厘米。

兵马俑

铜甬钟

秦俑制作工艺

编辑

烧制

陶俑制作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先用泥塑成俑的大型(粗胎或初胎);第二步是在俑大型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复泥并加以修饰和细部刻划;第三步将单独制作的头、手和躯干组装套合在一起。陶俑制作采用了模塑结合,以塑为主,并用堆、捏、刻、刻、画等多种技法,精雕细刻。制成的陶俑在阴干后放进窑内焙烧,焙烧温度约为1000度。俑烧成出窑后,再进行绘彩,最终完成陶俑的制作。

就一个陶俑来说,最薄的地方还不足1厘米,最厚的部位却多达10余厘米。各个陶俑的轻重悬殊很大,轻者还不到110公斤,重者却将近300公斤,而且陶俑、陶马的体腔又都是空心的。因此,火候不到,就会出现陶质疏松、色泽不一的现象,反之,火候过高,又会出现裂纹、变形,甚至暴裂,前功尽弃。由此可知,秦代的烧陶工匠在掌握火候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彩绘

兵马俑出土的陶俑原来都是彩色的,出土时彩色大部分都已经脱落。通过目前已出土的陶俑可知,秦俑的服色种类有很多。上衣的颜色有粉绿、朱红、枣红等,领、袖、襟边等处还镶着彩色边缘;裤子的颜色一般为粉绿色,还有红色、天蓝等其它颜色。总之,秦俑的服色艳丽,没有统一的颜色,但粉色、朱红、粉紫、天蓝为使用最多的四种颜色。

相关研究

编辑

秦俑制作者

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发现了一些刻画或戳印的文字。陶文除了编号,都是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宫”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一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官署作坊工匠

宫字类陶工、右字和大字类陶工均是来自官署作坊的工匠。

宫字类陶工的名字均发现于陶俑身上,多在陶俑衣服下摆底部的隐蔽处,少数在衣角或腿上。这些陶文的字体均为小篆,戳印的文字比较规整,为阳文,大多数四周有边栏,字与字之间没有界格,字的排列绝大多数是由左向右横排;刻划的文字较草率,文字排列顺序不一,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横排,或上下竖排。

大字类陶工的名字也存于陶俑身上,研究者在陶俑身上发现有“大”“匠”“大邀”三种文字。这三种陶文,在秦陵出土的砖瓦上也有发现。这些说明在大匠这一官署控制的制陶作坊中,有工匠参与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内陶俑的制作。

右字类陶工的名字在秦都咸阳遗址和秦始皇帝陵出土的砖瓦上发现很多,如“右司空尚”“右司空婴”等。说明右司空控制下的制陶作坊内的陶工,也参与了秦俑坑内陶俑的制作。

民间作坊工匠

在陶俑身上,还发现了一些在人名前加地名的陶文。已发现的地名有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其中以带有“咸阳”的陶文最多,其余三地各一件。带有地名的陶文均为刻文,多在陶俑上身的隐蔽处,字迹比较草率。在陶俑的制作上,存在着陶俑体型塑造、头型、面型、五官刻划方式等技艺技法上的差异。

俑坑焚毁情况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一号坑与二号坑有被火焚烧的痕迹。关于被火焚毁的原因,学术界有三种观点。

(一)自燃说

有人认为火焚是由于坑内的沼气引起自燃,但这种观点存疑。专家在发掘兵马俑坑的过程中,并未发现大量腐殖质的存在,坑底为地砖,坑内虽存在淤泥但较为纯净且有大量细沙,均不具备自燃条件。

(二)葬仪说

有人认为火焚是由于丧葬礼仪中的自焚引起的,但这种观点依旧存疑。从建筑结构上看,俑坑框架结实,看不出任何为“自焚”点火做过准备的迹象。且兵马俑有的被全面烧毁,有的被部分烧毁,有的则未被烧毁,并不符合作为一种“仪”的全面性和一致性。

(三)项羽军队焚毁说

此种说法可能性最大。从焚毁遗迹看,俑坑是在建成后不久遭到了破坏。《汉书·楚元王列传》记载了秦始皇帝陵被“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秦始皇帝陵存在大面积被焚烧的迹象,而兵马俑坑与秦始皇帝陵距离较近且遭受过洗劫,可能与遭受过政治事变有关。《汉书·高帝纪》记载,秦亡后,汉高祖刘邦曾指派他人去看守始皇帝陵,因此任人大面积焚毁的可能性较小。

开发与保护

编辑

开发

1974年3月,西杨村村民发现陶俑残片后。新华社记者蔺安稳便在《情况汇编》上发表了《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一文。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给给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写道:“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国家文物局接到批示后,7月6日派文物处长陈滋德协同相关考古专家赶到临潼考察,后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1974年7月15日,由陕西文物考古专业人员组成的秦俑考古队正式进驻现场,开启了秦兵马俑考古工作的序幕。

201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设了首家兵马俑主题文创商店,用游客喜爱的文创产品讲述兵马俑的历史。兵马俑主题的文创产品种类较多,有卡通衍生产品类,如陕西文物复仿制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兵兵有礼”卡通兵马俑、THISARMY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科技公司设计的陶手工艺品,还有生活用品类,如水杯、文具等。

2020年6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腾讯、央视新闻联合打造了“数字秦陵”小程序。该小程序是秦陵全方位旅行服务平台,可以让公众在微信上通过VR、AI等新技术实现触摸数字兵马俑,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游戏、语音导览等新文创方式云游兵马俑。

保护

改革开放后,国内外文保工作的交流日渐频繁。1991年,经过多方斡旋,积极争取,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草签丁《中德秦俑文物保护台作研究意向书》,其中专门确立了“依托台作项目学习先进保护修复理念,培养后备人才“的原则。先后派遣学员赴德国学习并成为保护工作的中坚力量。终于在1999年首次较完整地保护了兵马俑的彩绘。

2005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对陶质彩绘文物的保护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价值影响

编辑

历史影响

秦兵马俑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文化方面,它是中国帝陵最庞大的陪葬坑,以其场面大、数量多、兵俑塑造精美传神而著称,是反映秦军事政治状况的重要场面。秦兵马俑正是在这种格局下,突出了战国至秦政治军事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且与世界同期文明相比,秦兵马俑所体现艺术水平比古罗马、古希腊的艺术品,更具典型的军事战略思想传统的东方特征,堪称世界艺术精品。

在科技方面,秦兵马俑所具备的科技性,根据考古专家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考证,突出表现在冶金工艺、机械加工技术、兵器制造、古标准化、古陶烧制、古代颜料、古代编织技术等方面。

在宗教方面,它是中国殉葬史上首次大规模采用陶土塑品代替真人陪葬,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

国际影响

1982年在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NGV)举办了首次中国境外人物画展。

1999年10月21日,秦兵马俑随“陕西省文物精华展”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2007年9月13日至2008年4月,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了“秦始皇:中国的兵马俑”特展,展出了来自陵墓的120件文物和12件兵马俑;在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举办了名为“秦始皇——中国埋葬的武士”的展览,展示了120件文物。

2010年8月28日,“中国的兵马俑展”在瑞典东方博物馆举行隆重的开幕式,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展览开幕式剪彩。

2018年12月15日,“秦始皇兵马俑:永恒的守卫”展览在新西兰蒂帕帕国家博物馆举行开幕式。

202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大型文物展在东京上野之森美术馆进行展示。展览共展出121件(组)文物,参观者可以看到秦兵马俑、战国时期秦国的骑马俑等不同形态的兵马俑及其它文物。日本历史学家、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鹤间和幸评价说:“我认为应该把兵马俑也称为大使,因为它和大熊猫一样,所到之处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国的魅力。”

重要事件

编辑

1961年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2007年,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23年,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取得多项重要考古成果,包括初步搞清一号坑军阵排列规律、明晰了陶俑的制作程序等。清平堡遗址也取得重大考古进展,出土大量建筑构件、生活用瓷碎片、彩绘泥塑神像,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的交流融合。此次发掘的俑坑内的长兵器主要为铍与戟,短兵器可分辨出两种青铜剑有等级上的区别,远射兵器解决了檠木的使用问题,防护设备清理出俑坑中第一面盾牌,指挥设备清理出鼓与鼓槌。在俑的等级与军阵方面,明确了特殊俑的职能,初步搞清了军阵的排列规律。在车属遗迹方面,清理出笼箙等遗迹,并判定其为车配置装纳杂物之器,并非马槽。发掘还显示,陶俑制法取得了新突破。俑的双臂单独制作,在陶俑躯干完全制作好并且二次覆细泥、细部雕饰完成后才粘接双臂。彩绘保护与文物修复也有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已修复陶俑140余件。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周韵曦. 浅谈秦兵马俑的审美特点[J]. 中国文化研究, 2008, (1): 197-200.

[2]王长春, 昼眠. 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帝国的众生悲喜[J]. 科学之友(上半月), 2022, No.679(02): 66-67.

[3]守护世界遗产传播中华文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永琪专访[J]. 中国博物馆, 2009, (2): 114-117.

[4]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23-05-23].

[5]杜文玉编. 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M]. 2017: -.

[6]张彬. 陕西历史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J]. 魅力中国, 2019, (26): 301.

[7]国新专题.秦陵兵马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23-05-23].

[8]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吴永琪主编. 《秦始皇帝陵》. 文物出版社, 2009: -.

[9]林山主编. 古迹[M]. 2017: -.

[10]徐寒编著. 中国通史 2 全新校勘图文珍藏版[M]. 2017: -.

[11]赵士禛. 秦兵马俑军阵塑造的指导思想探究[J]. 理论导刊, 2008, (10): 121-122.

[12]王奇著. 中国陶瓷实录[M]. 2017: -.

[13]田静. 兵马俑:魅力中国的金色名片[J]. 传记文学, 2021, No.372(05): 74-85. (2)

[14]高海建, 唐彬.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大IP传播策略探析 ——以兵马俑IP为例[J]. 视听, 2021, (4): 158-159.

[15]秦兵马俑集中展示秦俑等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央广网. [2023-06-01].

[16]赵士禛. 中华文明与秦兵马俑的核心价值[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 No.137(05): 123-124.

[17]雷依群. 秦汉兵马俑文化比较研究--以秦始皇陵和汉景帝阳陵为中心[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7(1): 5-7.

[18]陕西秦兵马俑一号坑、清平堡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成果.新京报. [2023-06-01].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008/

(79)
词条目录
  1. 命名
  2. 历史沿革
  3. 文化背景
  4. 考古与发掘
  5. 一号坑
  6. 二号坑
  7. 三号坑
  8. 建筑布局
  9. 建筑形制
  10. 建筑分布
  11. 一号坑
  12. 二号坑
  13. 三号坑
  14. 四号坑
  15. 出土文物
  16. 高级军吏俑
  17. 跪射俑
  18. 骑兵俑
  19. 车士俑
  20. 鞍马
  21. 铜甬钟
  22. 秦俑制作工艺
  23. 烧制
  24. 彩绘
  25. 相关研究
  26. 秦俑制作者
  27. 官署作坊工匠
  28. 民间作坊工匠
  29. 俑坑焚毁情况
  30. (一)自燃说
  31. (二)葬仪说
  32. (三)项羽军队焚毁说
  33. 开发与保护
  34. 开发
  35. 保护
  36. 价值影响
  37. 历史影响
  38. 国际影响
  39. 重要事件
  40.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