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赵匡胤[yìn](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即宋太祖,北宋开国皇帝,宋人又尊称他艺祖,于建隆元年正月初四(公元960年2月3日)至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期间在位执政16年。赵匡胤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父亲赵弘殷原是后梁节度使王镕[wángróng]部下,后和王镕一起追随后唐庄宗李存瑁并立下战功,被留在洛阳出任后唐禁军首领。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公元927年3月21日...

赵匡胤[yìn](公元927年—公元976年),即宋太祖,北宋开国皇帝,宋人又尊称他艺祖,于建隆元年正月初四(公元960年2月3日)至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期间在位执政16年。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赵匡胤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父亲赵弘殷原是后梁节度使王镕[wáng róng]部下,后和王镕一起追随后唐庄宗李存瑁并立下战功,被留在洛阳出任后唐禁军首领。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取乳名香孩儿。

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在后晋为官的赵弘殷随朝迁都,赵匡胤随之迁至东京(今河南开封)。后晋开运初年(公元944年),赵匡胤承父母之命,娶了将军贺景思的女儿贺氏为妻。彼时,赵匡胤虽善于骑射,却一直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后汉节度使李守贞拥兵反汉,枢密使郭威奉命募兵讨逆,二十二岁的赵匡胤随即应征入军,并在军中结下“义社十兄弟”。

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赵匡胤追随郭威起兵反汉。郭威成功建立后周后,于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将赵匡胤封为禁军近卫班的东西班行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郭威养子柴荣被任命为开封府尹,赵匡胤随即成为柴荣部下。而在郭威下令整肃宿卫队后,赵匡胤所辖的殿前禁卫班也多为能勇猛作战的精兵。

屡次立功

高平立功

郭威离世后,柴荣继任皇位即为周世宗。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北汉和契丹入侵,新即位不久的柴荣率军亲征,赵匡胤也是随行将领之一。两军在高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之南遭遇后,柴荣令白重赞、李重进率领左军,令樊爱能、何徽率领右军,令向训、史彦超率领领中军精锐骑兵,分别从东、西、中三个方向一路追击北汉军至巴公原(今山西晋城巴公镇),而殿前指挥使张永德则率领包括赵匡胤辖下禁军在内的所有禁军护卫周世宗。

北汉军趁风向生变突然进击后周右军,右军将领樊爱能、何徽见情势不对先行逃走,千余名后周步军见此投降北汉,后周军心大乱,护卫禁军中也出现不战而逃的情况。紧要关头,跟随柴荣前去督战的赵匡胤鼓舞士气,号令将士追随周世宗拼死一搏,并建议张永德和自己各率两千骑兵从左右两面夹击北汉。此后,他身先士卒,跃马冲击北汉皇帝刘崇的大营,成功扭转了不利局势,后周最终取得大捷。

赵匡胤因在高平之战中立下大功被柴荣破格擢[zhuó]升为殿前都虞候,成为后周中高级将领,且在之后被令负责挑选优良将士将“殿前诸班”扩充为殿前军。而赵匡胤也趁整肃禁军之便,扶植了杨信、田重进等一批亲信,其“义社兄弟”如石守信等也先后成为都指挥使,在赵匡胤辖下的精锐禁军中任职。赵匡胤在禁军中的势力也随之增大。

主张征蜀

后晋末年,契丹入侵时,秦(今甘肃秦安北)、阶(今甘肃武都东南)、成(今甘肃成县)归顺了后蜀,后蜀又趁乱夺取了凤(今陕西凤县东北)。后周建朝后,秦、凤两州百姓因不满后蜀的统治,多次请求后周收复故地。

为夺回秦、阶、成、凤四州,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五月,柴荣出军后蜀。后蜀随即与北汉、南唐达成协议,欲三方一起抗击后周。后周朝臣见战事不利而粮草供应也出现问题,纷纷建议柴荣罢兵,柴荣为此犹豫不决,派赵匡胤去前线查看战况。赵匡胤观察了前线战局后,却认为继续攻蜀可成功夺回秦、凤两州,建议继续向后蜀用兵。柴荣随即下定决心继续攻蜀,并于同年九月成功收复秦、凤、阶、成四州之地。

攻克滁州

为震慑南方割据势力,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柴荣下令征讨南唐。赵匡胤在被令对阵南唐上万水军时佯装兵力薄弱,又派千余名骑兵诱敌,将南唐水军引至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进行伏击,斩杀了南唐将领何延锡等,夺得五十余艘战舰。

之后,赵匡胤又听从军令绕道南唐军后,出其不意地击退十五万南唐军队一举夺取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郊关山中段)。南唐将领皇甫晖等兵败后欲砍断桥梁退守滁州,赵匡胤带领士兵追击并最终生擒皇甫晖,攻克了滁州。

滁州之战后,赵匡胤在军中声名日盛,在后周进军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时,被令屯兵六合(今江苏南京市境内)助韩令坤固守扬州。期间,赵匡胤主动出击,带领不到二千兵士击杀了在距离六合二十余里处驻扎的近五千精锐后唐军。而赵匡胤也因屡立战功被升任殿前都指挥使(是殿前司在当时最高的职位),领定国军节度使,成为“义社兄弟”当中官职和地位最高的人。

跃马渡河

由于南唐修筑运粮甬道不断补给寿春,后周显德四年(957年)春时,后周依旧没有攻克寿春,柴荣为扭转不利局面,决定断掉南唐补给线,而赵匡胤受令后成功攻克连珠砦[zhài](今安徽省寿县北)断了南唐运粮通道,后周在之后成功攻克了寿春,赵匡胤也因军功被加封至检校少保。

同年十一月,后周继续征伐濠[háo]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江苏盱眙[xū yí]东北)。当时正值寒冬,又因南唐驻地十八里滩地势险恶,后周欲用骆驼协助兵士渡河,而赵匡胤却独自跃马率先渡河,属下将士受到感染士气大盛,纷纷跃马过河并在赵匡胤带领下焚毁城门,一举夺取了泗州。

追击唐军

在夺得泗州后,后周军分兵两路,其中一路军由柴荣率领自淮河以北追击南唐军队,而赵匡胤则出任前锋率另一路军自淮河之南进行追击。至楚州(今江苏淮安市)西北时,赵匡胤生擒南唐将领陈承昭,俘获南唐军七千余人,并缴获战船三百余艘,占领了楚州。而南唐在淮河上的战船也由此被焚毁殆尽。

随后,赵匡胤率军又在迎銮口(今江苏仪征市)击败唐军,并一路追击长江边,之后,又在瓜步(今江苏邗江县[hán jiāng xiàn]南瓜洲镇)取胜,缴获击沉南唐战船一百多艘,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兵力也由此被消灭殆尽。

权势日重

南唐屡次兵败后,欲离间赵匡胤和周世宗,派人给赵匡胤送去白银三千两,赵匡胤收到贿银后,直接将银子送去后周内府,并将此事如实告知了柴荣,柴荣对他也越发信任。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北征接连取胜,欲取幽州(今北京)时,却因病不得不班师回朝,在返回东京途中他发现了一个写有“点检做天子”木牌,对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心生猜忌。在病情加重后,柴荣打算逐权臣出京为幼子柴宗训登基做准备。为此,他先是免除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将他派到澶州(今河南濮阳[pú yáng]),又将在北伐中立有战功的韩通升任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和禁军的最高首领李重进一起管理侍卫禁军司,并在柴宗训即位后的政局安排上,将赵匡胤视作可信任的军事将领之一。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离世,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宰相范质和次相王溥[pǔ]、魏仁浦辅政。他们根据周世宗生前安排,将禁军中权位较重的李重进调任淮南治理扬州,将侍卫亲军司高级将领韩令坤派去北境巡守,而受周世宗信任的赵匡胤则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晋封为开国侯,升任归德军节度使治理宋州(今河南商丘雎[jū]阳县),成为在东京城中职位仅低于韩通的高级将领。

在此后,后周朝廷官员对柴荣安排的多数辅政大臣心存不服:认为宰相魏仁浦出身小吏,没有参加过科举,才能不足;认为范质和王浦只会循规蹈矩;认为韩通有勇无谋,而名位在他们之后的赵匡胤因为善于恩威并济,反而赢得了多数朝臣的信服。

建宋称帝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令人谎称契丹和北汉入侵,早已暗中投靠赵匡胤的王溥,按照赵匡胤的授意劝说范质,让他派遣赵匡胤统率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精兵北上抗敌。赵匡胤随即以令其率军出征的名义,将与自己关系较疏远的殿前司将领慕容延钊支出京都,之后,东京城中传出流言称“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京都士民听闻后,害怕发生战乱争相逃匿,后周内庭对此却一无所知。与此同时,赵匡胤和自己的“义社兄弟”私下联络,将在殿前司任职的石守信以及王审琦策为内应。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军抵达陈桥驿,在其弟赵匡义以及其幕僚赵普的主导下,拥护赵匡胤的“义社兄弟”石守信等一起拥立赵匡胤为帝,并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酒醉刚醒”的赵匡胤身上。随后,赵匡胤率军返回东京,准备代周称帝。

驻守京畿[jī]的韩通听闻消息欲率军抗击,却被赵匡胤的心腹王彦昇[wáng yàn shēng]杀掉,赵匡胤也因此控制了京城。但赵匡胤认为若想顺利登基理政,首先要得到宰相范质的支持,在对范质进行威逼利诱后,范质终于妥协,提出让赵匡胤举行禅让之礼,以示他的皇位是周恭帝所让,且要求他善待后周王室,赵匡胤为尽快稳定局势,答应了他的要求。随后,赵匡胤在崇元殿举行禅代仪式,易柴宗训为郑王,并于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五(公元960年2月4日)定都东京,改元建隆,建立宋朝。

平乱定国

建宋之后,赵匡胤对石守信等六位开国功臣进行加封,对慕容延钊和在北境巡守的韩令坤等进行安抚,待确认他们归降后,分别将他们晋升为殿前司以及侍卫亲军司的最高长官,为了服众,赵匡胤仅将赵普等在陈桥兵变中起到最要作用的谋臣升任三品或者四品官,尽可能留用前朝官员来稳固新政权。

但仍有李筠、李重进等在后周名望较高的藩镇节度使对赵匡胤建宋不满,李筠曾是郭威手下的重将,且和柴荣的关系也较为亲近,宋朝建立时,驻守西北的他勉强表示归顺,私底下却多次对着郭威的画像哭泣,反宋复周之心坚决。为此,他秘密联系北汉,谋划联合反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四月末,李筠起兵反宋,赵匡胤派兵征讨,同年五月,宋军围困李筠所在的泽州(今山西晋州),李筠赴火自焚而亡。他的儿子李守贞因为不认同李筠起兵,并曾听从赵匡胤吩咐对父亲进行劝说,在李筠死后依旧受到重用。

在李筠反宋的同时,此前被柴宗训派往淮南治理扬州的李重进也有意反叛。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因郭威无子,李重进曾有意在郭威身后继承皇位,并因此和柴荣发生争斗。而后周建立后,李重进在禁军中任职多年,因才能突出、作战勇猛被称作“黑大王”,在禁军中威望甚于赵匡胤,为此,赵匡胤建宋后对之心生忌惮,不肯同意他回京朝见的请求,李重进心生疑虑,欲起兵反叛以求自保。得知李筠起兵后,李重进曾派亲信翟守珣前去联络李筠,翟守珣却将此事告知了赵匡胤,赵匡胤怕两股力量联合于己不利,便重金收买了翟守珣,令他劝说李重进暂时不要和李筠联合。李重进听从翟守珣劝说,没有及时出兵协助李筠,在李筠兵败后,感受到危险的李重进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九月起兵反宋,但此时赵匡胤已经做好准备,在两月多时间内就攻破李重进所在的扬州,李重进以及全家自尽而亡。

谋求统一

由于北汉屡犯北宋边境,还曾帮助李筠起兵,赵匡胤在平定了李筠、李重进之乱后,欲出兵征伐北汉。但碍于北汉强盛又有契丹相助,只在与北汉接壤的潞州(今山西长治)设防,并决定先平定南方的割据政权如荆南、湖南、南汉等,待实力强盛后再向北用兵。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赵匡胤趁湖南割据政权内乱,以派兵助湖南平叛的名义借道荆南,在吞并了荆南后,又将湖南收归辖下;占领了荆、湘之地后,赵匡胤又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攻克了后蜀,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扫灭了南汉,并在此后对南唐用兵,在建立浮桥成功击败南唐水军后,于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下旬灭掉了南唐。北宋政权也随之实力大增。就在赵匡胤准备大举进攻北汉,并进一步收复幽燕之地(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时却突然离世。

陡然离世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赵匡胤出游洛阳,在父母的安葬地安陵朝拜痛哭,后来他登上阙台向发妻贺氏墓葬处射箭,并将落箭处定为自己的墓葬地。同年十月十九日,赵匡胤通过驿站传召,让终南山道士张守真进京为之驱病,但还未等张守真赶到东京城,赵匡胤就于次日晚即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晚上,在万岁殿陡然离世,享年五十岁,称帝后执政16年。

赵匡胤死后,停灵万岁殿西甬道。次日,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将赵匡胤的谥号定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为太祖。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赵匡胤归葬永昌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又加谥赵匡胤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以示尊崇。

赵匡胤登基后,共用了建隆、乾德、开宝三个年号,分别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十一月十六和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先后被加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和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

施政举措

编辑

集权中央

收兵权

北宋建立之初,兵权大多在高级将领手中,赵匡胤害怕“黄袍加身”的历史重演,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起开始收束兵权。他先将兵权从与其关系较为疏远的开国功臣张光翰、赵彦辉手中夺走,解除他们在侍卫亲军司中的职务,令他们分别出任贝州(今河北清河西)永清军和晋州(今山西临汾)建雄军节度使。此后,赵匡胤以找人代替张光翰、赵彦辉之前职务为由,将领兵之权从征战归来的“义社兄弟”韩重赟[hán zhòng yūn]、亲信罗彦瓌[luó yàn guī]手中夺走。

闻听消息,时任殿前都点检的慕容延钊感到忧虑,且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五月他西征李筠归来时,赵匡胤没有让他回京继续就任殿前都点检,反诏令他带兵去澶州(今河南濮阳)驻扎,慕容延钊遂揣测赵匡胤的用意,并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二月到京朝贺长春节之际,自请解除兵权。慕容延钊随后被罢去殿前都点检军职,殿前都点检一职也随之废除。同时在侍卫亲军司任最高长官的韩令坤也一起被解除兵权,成为真定(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赵匡胤在与接任侍卫亲军司最高长官的“义社兄弟”石守信以及其他高级将领宴饮时,在酒后以谈心的方式暗示他们交出兵权(杯酒释兵权),石守信等人于此后先后称疾向赵匡胤请求罢免军职。这些被赵匡胤收走兵权的将领们,也同样被任职为各地节度使。从此,拥有较多兵权的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实力削弱,在朝廷地位下降,北宋新朝也减少了将帅兵变的可能性。

弱藩镇

收走所有禁卫亲军的兵权之后,赵匡胤在谋臣赵普的建议下,决定对各藩镇进行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削弱政策。

稍夺其权: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重设县尉一职,将他们派到地方管理各县乡村的治安案件和案件审理(盗贼斗讼公事),而此前主理地方的节度使则从此只能管理城内政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六月,又派去官职较高的朝官去各地任知县,此后节度使虽仍有军、政、财、监察的权力,但主要行使的是州级长官的行政权,职权受到削弱。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赵匡胤又下诏令节度使的亲随不得干预公务,进一步收束了节度使的职权。

制其钱谷:自唐中叶以来,藩镇赋税全归节度使,很少向朝廷缴纳钱谷。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赵匡胤下诏令各藩镇收取的赋税除了留一部分开支外,要全部缴纳给朝廷,并为此设置转运使负责运输,另设通判对转运使进行制约。从而限制地方财权。

收其精兵: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赵匡胤下诏将各地精兵收归朝廷的禁军,为此他还制定了推选精兵的标准。留在藩镇的能力稍弱的“厢军”,用来维护地方治安或代替民户服夫役。此外,还对实施地方军队施行“更戍法”管理,即经常调动军队进行驻防,以造成“兵无常将,将无常师”的状况,将领领导力因此下降,失去与中央抗衡的能力。

加强皇权

弱化相权

北宋建立后,将隋唐和五代以来时有时无的枢密院设为常设的最高军事机构,另设枢密使及副使,而枢密使的地位略同于仅主管行政事务的宰相,分去了宰相的军事权。之后,赵匡胤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另设参知政事协助宰相管理行政事务,这些参政知事早期没有实权,但为进一步弱化相权打下基础。

北宋之前,宰相面见皇帝一定会赐座,临走前会被赐茶,北宋初年的宰相范质本是后周宰相,所以起初也沿袭旧制坐着上朝,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月以后,赵匡胤以奏对频繁为由,撤销了赐茶赐坐之礼,此后宰相正式上朝议事要站着。

分化统领权

北宋初年沿袭五代旧制,设殿前司、侍卫亲军司二司统领禁军,其中侍卫司地位高于殿前司,在两司最高官职殿前都点检、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被相继废除后,二司中原来的次长官直接听命赵匡胤以统领禁军,因为两司各有三个次长官,禁军原有的统领权被分化。

改科举

创立殿试:唐至五代时,科举分为解试与省试二级,赵匡胤建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决定收回科举取士的大权。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他下令不准新进士称推举自己的官员为“恩门”,开宝五年(公元972年)起,考生被考官考核录取后,要经过赵匡胤的召对才能下诏放榜,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三月,赵匡胤在召对新科进士时,因有落第举子控诉考官不公,便当廷进行复试,此后,殿试成为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环节,所有登科考生,都被称为天子门生。

废除公荐:北宋之前,科举考生大多是有权势或者有钱人推荐的,不仅有失公允还容易结党成私,建隆四年 (公元963年),赵匡胤下诏废除公荐。开宝六年 (公元973年) 四月,赵匡胤又下诏规定了对违规者的处罚条例。

消除割据

宋朝建立时,除北部较为强盛的契丹(辽国)外,尚有南唐、越、南汉、后蜀、北汉、湖南、荆南、泉漳八个割据政权。其中,北汉向契丹称臣,威胁宋朝北境,南唐经过后周世宗柴荣的多次征伐虽已势弱,却仍属有劲敌。赵匡胤在征集赵普等多位大臣的意见后,从攻取难易程度、财政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虑后,逐渐形成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

吞并荆湘

在诸多割据政权中,荆南最为弱小,且处于军事要冲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北宋建立之后,荆南随即向宋称臣,北宋将其统治者高保融封为节度使,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八月,高保融离世,赵匡胤派去吊唁的人探得荆南治下民怨四起。其吞并荆南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湖南割据政权发生内乱,其统治者周保权向宋求助,赵匡胤准备南征帮助周保权的消息传到湖南后,湖南判将张文表忙向宋称臣,但在其后被周保权杀掉,湖南内乱也得以平定,可赵匡胤仍在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出兵南下,以借道为名夺取了荆南之地。

之后,宋军继续向湖南首府朗州(今湖南常德)进发,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三月下旬宋军攻入朗州,周保权出逃,后被宋军俘虏,湖南也收归北宋辖下。赵匡胤将荆、湘之地归顺北宋的官员留用,并另设通判来监督他们。而周保权则被北宋长期软禁,最终死于东京开封。

西灭后蜀

荆、湘两地被宋占领后,赵匡胤加紧训练水军,有意伐灭后蜀,后蜀为此忧心,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后蜀派人联络北汉一起攻打北宋,可后蜀密使却向北宋告密,赵匡胤因此寻到了伐蜀的借口,于同年十二月组军自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顺长江西上,接连打败后蜀水军。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宋军攻破剑门关,后蜀皇帝孟昶[mèng chǎng]在谋臣的劝说下,于正月初七派人去东京开封递交投降书。赵匡胤派遣副相吕余庆去管理成都府,在蜀地实行优抚举措,将夏税免半的同时去除此前不必要的苛捐杂税,并在后蜀宣扬教化,提倡百姓孝顺父母。从而加强了对后蜀地区的统治。

扫灭南汉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南汉趁北宋出兵控制湖南之际,想要夺得湖南的桂阳(今湖南桂阳)等地,被宋军击退后仍不时袭扰宋境。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有湖南官员上奏称南汉经常袭扰道州(今湖南道县),请求赵匡胤出兵讨伐南汉,但彼时赵匡胤有意先征讨北汉,就令南唐后主李煜去信劝说南汉皇帝刘鋹[liú chǎng],让南汉臣服北宋并归还此前侵占荆、湘两地的桂(今广西桂林)、贺(今广西贺州东南)等地,刘鋹不愿归还,在回信中出言不逊,赵匡胤遂决定出兵南汉。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九月,宋军收回南汉侵占湖南的领土后继续东进,南汉都统李承渥在莲花山(今广东韶关南)设下象阵抗击宋军,失败后只身南逃。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正月,刘鋹派人乞降,二月初又反悔继续抵抗,宋军随即继续攻打至二月初五,灭掉了南汉。随后,赵匡胤派潘美、尹崇珂去广州任职,镇抚广南地区。

伐取南唐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二月,南汉灭亡后,南唐后主李煜“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自降身份对北宋表示恭顺,但也暗暗训练军队准备抗击宋军。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赵匡胤派翰林学士卢多逊探听南唐虚实,卢多逊回朝后以重修天下图经时没有江东的资料为借口,提议赵匡胤向南唐索要。李煜怕生事端忙命人连夜抄写送到北宋,而北宋也因此掌握了后唐在屯军、人户方面的详细情况,并加紧训练水军准备对南唐作战。

而后,南唐落第举子樊若水为谋求富贵,暗中帮助北宋测量江面宽度,并向赵匡胤献上建立浮桥的计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召李煜入朝,南唐朝廷担心李煜安危予以拒绝,赵匡胤因此有了征讨南唐的借口。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正月,宋军攻到南唐首府金陵(今江苏南京),但南唐依旧继续抗击,以至赵匡胤想早日撤军,在朝臣劝说下他才决定继续伐唐。同年九月下旬,南唐后主李煜派遣使者徐铉劝说赵匡胤罢兵,赵匡胤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为由拒绝了罢兵劝说。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下旬,金陵城破,李煜出降,南唐也随之灭亡。

征讨北汉

北汉皇帝刘钧在位时,向辽穆宗称儿皇帝,受辽援助的北汉也成为北宋的一个强敌。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北汉曾帮助李筠攻宋,在平定李筠之乱后,赵匡胤在与北汉接壤的潞州(今山西长治)设防,以此来防备北汉。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吞并荆湘之后,北宋开始进攻北汉但未取得有效进展。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七月,北汉皇帝刘钧离世,北汉随后发生内乱,北宋趁机出兵并围住了北汉首府太原(今山西太原),同年十月,辽国派兵救援北汉,北宋无功而返。次年,北宋继续围攻太原,当时辽国因正值皇位交替之际无暇顾及北汉,宋军引汾水灌城,谁知此后宋军中爆发痢疾之疫,这时,辽国又派来援兵,赵匡胤只好退兵并令军队在潞州(今山西长治)驻扎,以“夏取其麦,秋取其禾”的“浅攻轻扰”战略来削弱北汉的经济实力,并鼓励北汉百姓到宋地耕种,改为北宋户口,以削弱它的人力。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赵匡胤在伐取南唐的后期,再次继续征讨北汉,同年八月下旬,宋军从五路分攻太原,至同年十月上旬,北宋胜多败少,然而,直到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陡然离世,北汉依旧没有被灭取。

拟复幽燕

收复幽燕是赵匡胤另一个尚未来得及实施的统一计划,在伐灭南方割据政权后,赵匡胤将从各地获取的金银放入封桩库中。考虑到契丹军队实力较强,且它占领幽燕地区是为图财而非领土,赵匡胤拟攒得三五百万金帛去赎买幽燕,并说若契丹不同意,则拿来作对契丹用兵的费用,该计划因其离世而中断。

外交举措

北宋建国后,因为国力不及契丹,对其采取防御为首的外交举措,同时,与和契丹相邻的高丽保持密切关系。在西南面和大理国几乎没有交流,也不主张对其进行攻打,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赵匡胤否定了王全斌“乘势取西南”的建议。交趾曾被南汉占领,在攻取南汉后,赵匡胤曾在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在此设交趾郡王。

由于赵匡胤拟定了先攻取北汉,再取吴越、泉漳(今福建泉州、漳州)的战略步骤,于是在位期间对吴越、泉漳之地予以保留,允许他们向宋朝贡。在攻取南唐时,赵匡胤为防吴越与之联合,对其进行拉拢政策,还将其皇帝钱俶[qián chù]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允许其“剑屡上朝”,并放他回吴越居住,在其主政期间,也一直未向吴越用兵。

社会经济

重农耕

五代时期战乱不断,大量耕地无人垦殖,北宋建立后,为恢复经济,赵匡胤通过招抚流民等方式增加劳动力,且规定招抚流民数量会直接关系到当地官员升迁。此外,他分别于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先后下诏命各地长官“劝农”,还曾通过对垦荒者减赋税的方式来鼓励垦荒。

优税法

北宋建立后,除了沿袭旧制收纳赋税外,很少另增明目增加赋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八月,荆、湖地区(原荆南、湖南割据地区)的官员想要增加杂税,被赵匡胤拒绝。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灭掉后蜀以后,赵匡胤令当地官员呈报所有苛捐杂税条目,以便去除不必要的杂税,赵匡胤虽有意轻赋税,但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执行情况大多要看各地方官品行。

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商业发展,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布《商税则例》,令负责商税的部门照章收税不得擅自更改。《商税则例》现今已没有完全版本遗留下来,从保留下的内容来看,它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规定征收商税的物类、商税的种类和税率、对违背税法之人的处罚条例以及其他备注事项。

变夫役

建宋之初,沿袭旧制,民户要服多种繁重夫役,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五月,赵匡胤下令让士兵代替民户承担起经常性的繁重夫役。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八月,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令地方挑选精兵选入中央的禁军当中,留下的人当中又挑选较为健壮的编为厢军,而后,这些厢军多用来服夫役。其中,厢军中的“壮城”负责修建城池,由罪犯组成的“配军”则负责杂役。乾德五年(公元967年),赵匡胤又下令让厢军代替民夫负责铺路修桥,从而让更多民夫能安于耕种,而普遍以军士代替民户承担夫役,在此前朝代是没有的。

文化举措

归藏书

在伐取其他割据政权后,赵匡胤会归聚各地藏书到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赵匡胤灭掉后蜀后,收归图书万余卷,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又从荆南“尽收图书”,至开宝九年,北宋三馆馆藏图书从12000余卷增至80000余卷,此外,他还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公布诏求之令,号召私人献出藏书,而三馆的丰富也为宋朝以后的文化昌盛打下基础。

修史书

北宋初期,多由官府编纂[zuǎn]前朝史书,王溥将唐代学者撰写的《会要》四十卷整理后,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编订成《唐会要》,用来补充唐末史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由王溥撰写的官修史书《五代会要》成书,分述此前五十年间的典章制度;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四月,赵匡胤下诏撰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薛居正等人于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十月将新书进呈。

编历法

北宋初年曾使用后周的《钦天历》,发现不准确后,赵匡胤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令时任司天监少监的王处讷(后周时曾编过《明玄历》)负责编造新历。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四月,新历编成,赐名《应天历》。

颁药典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王祜[wáng hù]将编撰好的《重定神农本草》二十卷呈报给朝廷,该书中增加了130多种药材,赵匡胤为药典做序,令人刻印颁行,这也是宋代由朝廷颁布的第一部药典。

民族举措

赵匡胤建宋后,出于“保境息民”的考虑,主张不与少数民族发生冲突,且对周边少数民族一直处于守势,对契丹采用防御策略,对西北的党项族也采取妥协政策,封西夏首领李彝为节度使,特意令人为其打造玉带。而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的吐蕃族曾为阻止宋军采伐当地林木,杀伤宋兵,官员高防欲出兵镇压,却被赵匡胤制止,并要求他退让,从而平息了吐蕃族叛乱。

宗教举措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停止了后周世宗时期打击佛教的活动,乾德五年(公元976年)他令人编修《大藏经随函索引》,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他下令在益州(今四川成都)开刻《大藏经》,佛经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刻成,被称为《开宝藏》。他还曾先后用年号建隆、开宝来为佛寺命名,每当祈雨或者祈晴时,他都会去寺庙参佛,在他生日时会在寺院设道场,但赵匡胤对信佛一事有所节制,建隆年间,他曾诏令佛寺已废者不得再兴建。

为防止神学被人当做政治工具,赵匡胤对宗教人士也有所管制,于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十一月下令禁止僧人和道人私习天文地理等阴阳术学科,并禁止以宗教名义颠覆朝廷政权。

其他举措

优容降敌,不论是前朝旧臣还是后来伐取之地的降臣,愿意归顺的赵匡胤都加以留用;惩罚贪腐,官员中贪腐者会受到严惩;教化百姓,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赵匡胤在灭掉后蜀后,下诏称蜀郡父母生病不去探视的子女有罪,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又在荆南颁布法令,称父母健在子女不能搬走另居;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赵匡胤下诏令各地呈报孝顺之人为朝廷所用。

留世诗作

编辑

赵匡胤出生行武但昔日在军中为将时常手不释卷,现留有诗作《咏初日》一首: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qú],逐退群星与残月,被《庚溪词话》评为气势豪迈。

文学与民间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类别

分类

名称

作者

简介

小说

古典小说

《警世通言》之《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冯梦龙

小说对赵匡胤进行了正面描写,说他在逃难途中救了被人锁在清油观中的京娘,在京娘提出以身相许时他却拒绝了,还将京娘护送回家,当京娘的父亲又提出将京娘嫁给他,赵匡胤认为他把自己当做了轻薄之辈,生气策马离去

《飞龙全传》

吴璿[wú xuán]

小说主要讲述赵匡胤成为皇帝之前的青年时光,书中的赵匡胤是个豪侠形象

历史小说

《赵匡胤传》

张家驹

主要讲述赵匡胤于五代动乱时期领兵征战,逐步建立并稳固宋朝基业的过程

《赵匡胤时间》

金钢

在考证历史的基础上对赵匡胤的一生进行故事化解读

《建宋》

王立新

侧重描述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奋斗史

读物

历史读物

《细说宋朝》

虞云国

宋史专家虞云国所著,书中涉及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事件中发生的故事,对赵匡胤的性格进行了部分解读

戏剧

京剧

《烛影摇红》

丁德操饰演赵匡胤

在京剧中,赵匡胤被认作是正面形象,在《龙虎斗》《送京娘》《斩黄袍》《三打陶三春》中他的脸谱都是象征正面人物的红色脸谱,而《烛影摇红》由于叙述的是赵匡胤临终前的故事,则用肉色代表红色来表现勇武消逝

元杂剧

《泰华山陈抟[tuán]高卧》

马致远

剧中对赵匡胤称帝后神化自己的部分情节进行讲述,说是有一个道士陈抟在赵匡胤未称帝时就看出他是天命之人,赵匡胤称帝后去封赏他的故事

民间形象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铜锤换玉带中,赵匡胤是后周兵马大元帅,带着高怀德去攻打北汉,高怀德亲弟弟高怀亮是北汉火山王杨衮[yáng gǔn]的养子,他陡然得知自己并非杨衮亲生后去哥哥那里投靠了赵匡胤,杨衮为找回养子和赵匡胤对战,战至后来两人惺惺相惜,杨衮拿出铜锤,赵匡胤拿出玉带相互交换,这为杨继业投宋打下了基础。这段故事被改做评书、连环画,还有人以此为主题做成门神年画。

民间歇后语:赵匡胤下棋——不认输,赵匡胤打架——争天下,赵匡胤掉井——捞驾,赵匡胤赌博——输打赢要,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赵匡胤打猎狗——气急了,赵匡胤观华山——有头无尾,赵匡胤怕城墙——四下无门,赵匡胤斩了郑子明——后悔晚矣。

相关争议

编辑

关于身故

有关“烛影斧声”的传说最早见于北宋《湘山野录》之《续》中,据该书中讲述,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曾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避开他人秘密议事。席间,有宫人远远看见赵光义在烛光下来回跳走躲避,之后又听见赵匡胤用斧头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事发当夜,赵匡胤死去。后世因此开始揣测赵匡胤之死是否和赵光义相关。

对此,美籍学者刘子建认为,宋太宗不会杀兄,学者刘洪涛在《从赵宋宗室的家族病释“烛影斧声”之谜》一文中认为,赵匡胤只是死于家族疾病。而载于期刊《历史研究》的《宋太宗论》经过论述后认为,赵匡胤死于赵光义在酒中下毒,学者赵冬梅也认为赵匡胤死于赵光义之手,宋史学家邓广铭则认为,“烛影斧声”发生的起因是赵光义蓄谋已久的篡位谋划,只是赵光义此前也不曾预料赵匡胤会在那晚死去。也就是说他认同赵匡胤死于宋太宗赵光义之手的说法。

关于传位

据《宋史》和《涑水记闻[sù shuǐ jì wén]》二书所载,杜太后病重时对赵匡胤说,让他任弟弟赵光义做继承人,赵匡胤同意后,她让赵普传位决定记载下来放在金匮之中,赵光义即位六年后,盟约内容公布,被称作金匮之盟。《宋史》《廷美传》则说,杜太后和赵匡胤的本意是说,皇位可先传给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位给弟弟赵廷美,之后则由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继承皇位。对此,李焘[lǐ tāo]在《续资治通鉴长编》说“当时多有是说也”(当时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但他又在考证过后认为杜太后仅要求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没有提及他人。

此外,《涑水记闻》中提到,赵匡胤死后,宋皇后急召赵匡胤的四儿子赵德芳进宫,有意让他即位,见先来的是赵光义,愕然过后才呼之为官家(皇上),后世因此认为赵德芳是赵匡胤原定的继承人,而载于《史学月刊》的《‘金匮之盟’真伪辨》则认为此行为是宋皇后自作主张,继承人不会是赵德昭,并认为金匮之盟是生于五代乱世之中的杜太后为保子孙安宁,权衡过后做出的决定,赵匡胤虽不情愿但还是依照母亲嘱托行事,同时又认为金匮之盟中有关传位的内容在公布于众时,有可能被赵光义删改过。但载于《学术月刊》的《评<杜太后与“金匮之盟”>》中认为金匮之盟不存在,且与“斧声烛影”前后关联,是宋太宗为谋即位做出的杜撰。

关于誓碑

《避暑漫抄》中称,赵匡胤建宋三年后,立碑刻文锁在太庙夹室,每当新帝即位,都会去碑前默念碑文,但除了历代皇帝外没人知道碑文是什么,直到靖康之变后,人们才知道碑文有三条内容:1.善待柴氏子孙(后周世宗子孙),2.不得杀士大夫和直言进谏的人,3.子孙有违此誓者会受天谴,这个碑也被后世称作“誓碑”,但《宋史》等史书无任何关于此的记载。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深信太祖誓碑是存在的,并以此赞叹赵匡胤是有盛德之人,期刊《“宋太祖誓碑”的文献地图》中也认为“誓碑”存在且对北宋后代的政治产生影响。学者李峰则认为“誓碑”一事并不存在,他指出北宋时期对惩罚言官一事的确很谨慎,但“不杀士大夫”一事不属实,“誓碑”中有关于此的碑文是宋徽宗在北宋末年为笼络人心而编造的,且有关善待柴氏子孙的说法也不可靠,因为赵匡胤在位期间,对年幼的后周恭帝多有防范,而周恭帝21岁那年便猝然离世,死因似与赵匡胤有关,赵匡胤也不可能立下这样的誓碑。

关于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建国后,欲将兵权从各高级将领手中收走,据《宋史》《涑水记闻》等史料记述,赵匡胤收回兵权的方式是:在与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宴请时,通过推心置腹的谈话,轻易地收回了兵权。学术界对此事真伪产生异议,当代学者顾吉辰认为丁谓《谈录》里毫无“杯酒释兵权”的事迹可觅,而其他史料的相关记载也存在问题,杯酒释兵权或不曾发生。但学者王育济认为,史书中关于杯酒释兵权的细节描述或有夸大成分,但在宋初尽量营造便于解决问题的政治环境中,杯酒释兵权应该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关于籍贯

据《宋史》记载,赵匡胤祖籍涿州郡,但近代以来关于赵匡胤的祖籍,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原河北地方志研究人员要宝钟在《试解赵匡胤故乡之谜》一文中认为所谓赵匡胤祖籍涿州市以讹传讹,史书记载不过是赵匡胤的“郡望”,并认为赵匡胤真正的祖籍在今河北省清苑县东安村。王畅在《赵匡胤祖籍与上世陵寝问题辨证》一文中赵匡胤祖籍不在涿州,且认为有关赵匡胤祖籍问题涉及历史定论,应该引起重视,为此,他根据《宋史》记载和历史上地名的变迁,推测出历史记载中赵匡胤祖籍应该在幽州,而杨倩描在《宋太祖赵匡胤籍贯家世及祖陵》一文中认为赵匡胤祖辈赵眺、赵诞、赵敬等的墓葬地皆为幽州,而赵匡胤的祖籍也该是幽州。但由于籍贯为幽州的赵敬娶了与保州的妻子刘氏,其长成于保州。于是,赵家遂将祖籍定为保州。

家族成员

编辑

长辈

关系

姓名

简介

高祖

赵朓[tiǎo]

在唐时做过永清、文安、幽都令三县的县令,赵匡胤建宋后为其追尊庙号为僖祖

曾祖

赵珽[tǐng]

在唐末的藩镇卢龙镇做幕僚,后兼任御史中丞,赵匡胤建宋后尊其为顺祖

祖父

赵敬

曾先后做过营州、蓟[jì]州、涿州三州刺史。因儿子赵弘殷立功,被后周皇帝追赠为左骁骑卫上将军,赵匡胤建宋后尊其为翼祖

父亲

赵弘殷

曾先后在后梁、后唐、后汉、后周任将领,后周时随世宗征讨淮南立功,官至检校司徒,封爵天水县男,赵匡胤建宋后,尊其为宣祖,将其葬于永安陵

母亲

杜氏

赵匡胤建宋后尊其为太后,年六十病逝,谥号昭宪,葬于永安陵

皇后

姓名

谥号

简介

贺氏

孝惠皇后

赵匡胤发妻,生二女一子,30岁时离世,建宋后追册为皇后,谥号孝惠。祔[fù]太庙葬永安陵

王氏

孝明皇后

贺氏离世后不久赵匡胤匆匆将她聘为续妻,建宋后册为皇后,所生三个子女全部死去,22岁那年离世,祔太庙葬永安陵

宋氏

孝章皇后

母亲是后汉永宁公主,王皇后离世后,17岁的她被纳入宫为皇后,赵匡胤死后,她被赐封开宝皇后,44岁时离世葬于安陵,祔太庙葬永安陵

兄弟姐妹

关系

姓名

简介

兄长

赵光济

原名赵匡济,建宋前离世,后来被赵匡胤封为邕[yōng]王,宋徽宗时又改封为曹王

弟弟

赵光义

原名赵匡义,即宋太宗,赵匡胤离世次日即位称帝,后改名赵炅

弟弟

赵光美

又名赵匡美、赵廷美,字文化,赵弘殷四子,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将其封为齐王,后进封秦王

弟弟

赵光赞

赵弘殷五子,幼年时夭折,赵匡胤建宋后封其为夔[kuí]王,宋徽宗时改封为歧王

姐姐

赵氏

未及笄[jī]就早夭,赵匡胤追封她为陈国长公主,宋哲宗时改封荆国大长公主,宋徽宗改封恭献大长帝姬

妹妹

赵氏

先夫米福德早亡,赵匡胤即位后封为燕国长公主,让她嫁给节度使高怀德,死后赐谥恭懿;宋真宗时追封为大长公主;宋哲宗时改封秦国;宋徽宗时改封恭懿大长帝姬

子女

分类

关系

姓名

简介

儿子

长子

赵德秀

早夭,宋徽宗时追封滕王

次子

赵德昭

字日新,贺皇后所生,赵匡胤陡然离世时未来得及给他封爵号,和宋太宗一起出征幽州时,因宋太宗猜忌自尽,追封为魏王、吴王、越王,赐谥号燕懿王

三子

赵德林

早夭,宋徽宗时追封舒王

四子

赵德芳

23岁时因疾病去世,宋太宗封他为岐王,谥号为秦康惠王

女儿

女儿

赵氏

魏国大长公主,贺皇后所生,赵匡胤建宋后封为昭庆公主,嫁左卫将军王承衍,太宗即位后,加封为郑国公主,后改封秦国。宋真宗时进封长公主,死后赐谥号贤肃,宋哲宗改封其为魏国大长公主,宋徽宗改封其贤肃大长帝姬

女儿

赵氏

鲁国大长公主,贺皇后所生,建宋后封为延庆公主,嫁左卫将军石保吉。宋太宗即位,进封许国。淳化元年,改晋国。宋真宗时进封大长公主,死后被赐谥号贤靖。宋哲宗时改封鲁国,宋徽宗时改贤肃大长帝姬

女儿

赵氏

陈国大长公主,建宋后封永庆公主,嫁右卫将军魏咸信。宋太宗即位进封为虢[guó]国公主。宋真宗时离世赐谥号贞惠,后改为恭惠,宋哲宗时改封陈国,宋徽宗时改为贤惠大长帝姬

女儿(早亡)

均名赵氏

赵匡胤另有三个早亡的女儿,分别追封为申国公主、成国公主、永国公主

人物评价

编辑

关于他个人品行的评价:《宋史》认为赵匡胤孝顺父母,质性自然,不事浮华,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赵匡胤能誓碑去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赋,是有“盛德”之人,历代帝王除汉光武皇帝以外谁也不及他。学者黄仁宇认为赵匡胤武功好能治国,是历代皇帝中最愿意说实话的人。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从人品到能力都给予赵匡胤很高评价,说他能以身作则,才使政通人和。而重用王安石、有意收回幽燕之地的宋神宗赵顼[zhào xū]则把赵匡胤当做榜样,写诗句“艺祖造邦,意有惩艾”来勉励自己。

对他施政举措的评价:宋太宗认为,赵匡胤在位期间对军务政事、边防等事务的处置都很正确,只需要遵循他旧规就可以治理天下。南宋思想家陈亮认为他外谋统一是大势所趋,顺应了人心。明代冯梦龙认为“强干弱枝是立国大体”,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件既高明有利于国家的事。清朝乾隆皇帝也认为,在所有开国皇帝中,唐太宗、宋太祖两人最为高明,认为宋太祖赵匡胤“以安内本”的一系列措施很妥当,但他对赵匡胤施政方式表示质疑,认为他定下“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时应该在朝堂商议而不是通过“雪夜访赵普”去定,还觉得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过于儿戏,不是为政者该做的。近代学者陈振认为,其对契丹采取守势的外交举措,助长了契丹觊觎中原的野心,加快了契丹的南侵步伐。

对他施政能力的评价:《东都事略》赞他“如尧与舜”,《宋史》认为赵匡胤文治武功不输汉高祖和唐太宗。北宋学者叶梦得认为他荡平割据政权“无甚难之意”。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赵匡胤在位期间只是革除了部分五代残留的弊政,但认为他“先其大纲”的方法能成大事。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赵匡胤的才略,和周世宗不相上下,甚至还要稳健些。

对后世贡献的评价: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对他进行肯定,认为他结束了五代纷争,对后世太平做出贡献。明太祖朱元璋赞他有君天下之德、安万世之功。当代宋史学者虞云国认为赵匡胤在位期间所进行的统一战略以及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为其后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笔不可缺少的政治遗产。北宋学者田况则认为正因为赵匡胤能重视文教,才有了后世的太平盛世。而清朝史学家赵翼认为宋太祖能以忠厚开国没有杀戮,是因为想做的事都能以和平的方式达成“固无事诛杀”。

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认为,赵匡胤趁后周势弱夺孤儿寡妇之国,和此后南宋的恭帝幼年失国形成前后对照。晚清翰林院侍讲、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直接对赵匡胤进行负面评价,认为他“一无足取”,且“最不喜之”。

后世影响

编辑

赵匡胤在地方和中央收束兵权,消除了藩镇割据以及禁军叛乱的隐患,为稳固政权打下了基础。而其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将领兵权,为后世统治者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外实施“先南后北”的统一政策,在离世前基本完成了统一事业,使治下百姓不再受五代战乱之苦,而其营造出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恢复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创造了条件。

其劝农耕、优化税法以及以军士代替民夫服役的役法创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宋初经济的恢复,其“制其钱谷”等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举措,加强了各个地方间的经济联系,符合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且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较为柔和的政策,对促进多民族国家形成有积极意义。其收归藏书等一系列文化举措,为宋代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其将科举取士、兵权、财权等收归中央的一系列施政举措也为之后的封建统治者留下了施政参考,而宋以后也几乎没有出现如唐中叶至五代时期那般的封建割据政权,对中国国家实现统一有促进作用。

但其实施的“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在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导致北宋错过了收复北汉的时机,最终形成了与辽、金长期对峙的局面,同时,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

轶事典故

编辑

黄袍加身

后汉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发生兵变想要代汉建周时,有哗变将士撕裂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意指扶持他做皇帝。赵匡胤在后来想要代周称帝时,也有将士给他穿上皇上才用的黄袍,虽然此前郭威在仓促间用黄袍裹身,而赵匡胤事先做好了黄袍,但都是为了表示称帝。“黄袍加身”也从此成为一个典故,代指夺取政权,后引申为取得某种权位。

天命之人

赵匡胤在后周时期晋升过快,官职原高于他的人心存不服,他称帝后,那些人依旧不服气,甚至想要反宋,为此,北宋新政权开始神化皇权,关于赵匡胤受“天命所归”传言也多了起来。

据《宋史》以及《宋人轶事汇编》中收录的多个资料记载,说赵匡胤出生那一晚,洛阳夹马营前飘逸着奇异的香味,后有不具考证的野史认为这香味来自赵匡胤家附近应天禅院的香烛和早开的牡丹花香。

赵匡胤即位之初,还和此前一样喜欢轻车简从,侍者劝他注意安全,但赵匡胤却说当年后周世宗认为长的方头大耳的人会危害后周,总会将他们杀掉,可自己在他身边侍候多年,又长得方头大耳,却一直受后周世宗信任,为此,他认为自己是受天命眷顾的人,不会发生意外。

雪夜访赵普

赵匡胤初登皇位时,宠信文臣赵普。有个叫雷德骧[léi dé xiāng]的御史中丞弹劾赵普说他强买他人房屋,敛财甚多,赵匡胤非但没有惩罚赵普,还对雷德骧发脾气,说自己将赵普视作左右手并指责他不该弹劾朝廷重臣,愤怒之下赵匡胤还令人将雷德骧拖拽到庭外游街,而后又温言劝慰,并嘱咐他今后不要再弹劾赵普,此前的事也不要告诉别人。

赵匡胤经常私访赵普家,一天雪夜,赵普正在家中读书,不想赵匡胤又来访,还称赵普之妻为嫂,随后,他与赵普讨论起讨伐北汉的事,赵普建议他先平定其他各国,再取太原(北汉),赵匡胤表示赞同,两个人也于当夜定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

杯酒释兵权

一次,赵匡胤与赵普谈及如何早日结束五代以来的战乱时,赵普建议他加强中央集权,于是,赵匡胤在与自己的“义社兄弟”石守信宴饮时,向他们诉苦说自己称帝后因怕别人夺权夜不能寐,还说若有一天有人扶持有兵权的将领,很难说他们不会称帝,并借此劝他们谋些钱财享受生活。这些将领会意,在此后主动交出手中兵权。

卧榻之侧

开宝八年(974年),赵匡胤欲出兵讨伐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派学士徐铉去东京请求赵匡胤罢兵。徐铉以“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为由劝说赵匡胤,没有说服赵匡胤。之后,徐铉再度奉命去劝赵匡胤罢兵,因情绪激动语调愈来愈高,赵匡胤因此发怒,按着剑说:“江南没有过错,但卧榻之侧,岂能容忍他人鼾睡!”徐铉闻言,惶恐退下。

满怀之风

赵匡胤灭南唐后,一日在宴席上令李煜作诗,李煜做了一首叫做《咏扇》的诗,诗文为:“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赵匡胤听后,说满怀的风又能有多少(满怀之风,亦何足尚),意在讽刺李煜胸怀小,但随后他又对近臣感叹李煜的才华说他“好一个翰林学士”。

宋挥玉斧

相传北宋平后蜀后,有将领请求收复越巂[yuè suǐ](位于今云南丽江、四川境内,当时被大理国占领),赵匡胤用玉斧在地图上沿着大渡河位置画了一道,说“自此以外朕不取”,后来“宋挥玉斧”成为一个典故,清代孙髯翁[sūn rán wēng]以“宋挥玉斧”为典做成的长联至今仍悬挂在昆明西郊大观楼上,但后世学者认为这个典故和历史事实不符。

挥斧伤臣

一次,赵匡胤正在后园弹鸟雀玩,一个大臣紧急求见,赵匡胤只好停止玩乐接见他,结果大臣只说了些很平常的小事,并对赵匡胤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一怒之下用斧子柄敲他的嘴巴,并敲掉了他的两颗牙齿。大臣随即拾起牙齿放在怀中,并说有此做凭证史官就会将赵匡胤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赵匡胤听罢转而安抚大臣,赐他金帛夸他是忠臣。

帽翅传闻

相传一次早朝时,赵匡胤发现官员们经常在他人奏对时交头接耳,便想要整顿朝堂纪律,于是他令属官在幞[fú]头纱帽上加上两根长翅作为官帽。长翅用铁片、竹篾[miè]做成,每根约40厘米左右,后来越做越长,戴上它的人只能对坐谈话。由于穿戴不便,除了正式场合,官员一般不会戴它们。但据说因为加了帽翅,大臣们上朝时再不能交头接耳。

不事浮华

赵匡胤在讨伐后蜀时,发现后蜀皇帝孟昶有一个用珠宝装饰的坐便器,令左右砸了它,还说孟昶如此奢靡怎么会不亡国。诸如此类的话赵匡胤也曾拿来评价过南汉皇帝刘鋹,当时,刘鋹为讨好赵匡胤用珠子结成戏龙的形状制作成马鞍献给他。赵匡胤却感叹称:“刘鋹如果能将这项技艺用在治国上,怎么会灭国?”

赵匡胤为人节俭,宫中均用青布做苇帘,衣服也是穿了又穿,他也不喜欢家人过于奢靡,他的女儿魏国长公主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短袄,赵匡胤告诫她要珍惜告诫她珍惜福分,以后不要再这么奢靡。

拳法和棍法

相传赵匡胤自小随父习武,棍法和拳法都很精妙,并在军旅生涯中结合实战总结出一套叫做太祖拳的拳法(也称赵家拳),以及一套36路腾蛇棒法,后被少林武功吸纳。

墓葬略述

编辑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祖赵匡胤葬于永昌陵,它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坞罗河南侧的西村北面,坐北朝南,距离归葬其父母亲以及两位皇后的永安陵约半公里,陵冢呈长方覆斗形,陵园南北长546米,东西宽230米,有瑞禽、角端、武官等石雕石刻建筑群,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建筑群被毁,现有石雕、台基和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作品

编辑

首播于2012年的历史纪录片《百家讲坛》之《王立群读宋史宋太祖》中,对宋太祖赵匡胤有过相关解读,另有首播于2015年的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其中由陈建斌饰演赵匡胤;以及首播于2017年的电视剧《李后主与赵匡胤》,其中由黄文豪饰演赵匡胤。

注释

编辑

展开[a]

五代战乱,很多朝代喜欢在京都之外设置陪都,北宋沿袭了这个习惯,北宋初期除了将东京开封(又称汴京、汴梁)当做京都外,另有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又设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改南京应天府为今江苏南京市,此外宋仁宗在之后又设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境内)。

[b]

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认为,历代都会尊称开国皇帝为艺祖,但赵匡胤的这一称呼流传较广。

[c]

除赵匡胤外,还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称为“义社十兄弟”,后称为“太祖义社兄弟”,被视为宋朝开国“勋臣”,是赵匡胤后来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

[d]

后周低级军官,后来归属到殿前司辖下。

[e]

殿前司次长官,殿前司官职在当时低于侍卫亲军司。

[f]

这些谋臣在后周时多官位太低,赵匡胤怕将他们的品级升得过高,会让其他朝臣心存不服。

[g]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想要争取后周宰相范质支持,然而苦苦劝说范质仍不同意,罗彦瓌出剑威逼,终于配合赵匡胤说服了范质。

[h]

赵匡胤生日。

[i]

辽国建国时称契丹,后改成辽,辽圣宗时称契丹,后又改为辽,本词条中统称之为契丹。

[j]

是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行政区划。

[k]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元)脱脱等撰. 《宋史》[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1-36. 11018.659.

[2]周勋初主编,葛渭君,周子来,王华实编. 《宋人轶事汇编》[M]. 第1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6: 1-36. 9787532576135.

[3](清)王称 撰. 《东都事略》卷第一. 清嘉庆三年刻本: 宋纪太祖一.

[4]陈振. 《宋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8-30: 1-35. 9787208128552.

[5](宋)袁枢著. 《通鉴纪事本末》[M]. 四部丛刊: 卷四十二.

[6]盛险峰. “维制”与宋初政治格局[J]. 史学集刊, 2003, (02): 84-89.

[7]陈振. 《宋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8-30: 43-180. 9787208128552.

[8]张家驹. 赵匡胤论[J]. 历史研究, 1958, (06): 37-56.

[9]汪槐龄. 柴荣与宋初政治[J]. 学术月刊, 1980, (07): 67-73.

[10]夏征农. 《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19+422. 9787532600394.

[11]丁光勋主编;王健,曹金华副主编 . 《中国古代通史.争鸣综录》[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3: 205-207. 7805108838.

[12](宋)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卷一百五十. 嘉业堂刻本: 志十二.

[13](元)脱脱等撰.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后妃上[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8605-8608. 11018.659.

[14](清)王称 撰. 《东都事略》卷十三. 清嘉庆三年刻本: 世家一.

[15](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 《新五代史》卷十一.周本纪第十一[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4-12: 109-116. 11018.657.

[16](宋)司马光编著. 《资治通鉴》[M]. (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 第1版. 古籍出版社, 1956-6: 9450-9608. 11016.25.

[17](宋)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世宗本纪[M]. 中华书局, 1976-5: 1509-1590. 11018.658.

[18]顾吉辰. 论后周末年的一场政治谣言——兼论赵匡胤上台[J]. 学术月刊, 1994, (04): 74-79.

[19](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分册[M]. 第1版. 1979-8: 1-391. 11018.776-2.

[20](宋)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恭帝纪[M]. 中华书局, 1976-5: 1591-1598. 11018.658.

[21](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清光绪七年刻本: 太祖卷一.

[22](元)脱脱等撰. 《宋史》[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13967-13980. 11018.659.

[23](元)脱脱等撰. 《宋史》[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13934-13935. 11018.659.

[24](南宋)张淏. 《云谷杂记》. 武英殿聚珍版: 卷三.

[25](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清光绪七年刻本: 太祖卷十七.

[26](清)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稿本: 礼二十九.

[27](元)脱脱等撰. 《宋史》[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8823. 11018.659.

[28](元)脱脱等撰. 《宋史》[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8831-8834. 11018.659.

[29](宋)司马光. 《涑水记闻》[M]. 邓广铭,张希清点校. 中华书局, 1989-9: 1-21. 7101004211/K.184.

[30](元)脱脱等撰. 《宋史》[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3797. 11018.659.

[31]黄萼辉编著. 《中国通史纲要.古代部分》[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208. 7536102275.

[32]龚延明. 论宋代皇帝与科举[J]. 浙江学刊, 2013, (03): 42-55.

[33]张舰戈. 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探析[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8(03): 129-133.

[34]何新华著. 《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7-1: 367-369. 9787513646307.

[35]王育济. 宋初“先南后北”统一策略的再探讨[J]. 东岳论丛, 1996, (01): 82-89.

[36]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修订本).第七卷[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7: 223-244. 9787208049970/K.1039.

[37](元)脱脱等撰. 《宋史》[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13873-13880. 11018.659.

[38](元)脱脱等撰. 《宋史》[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13854-13855. 11018.659.

[39](宋)叶梦得撰. 《石林燕语》. 明正德杨武刻本: 卷三.

[40]吴晓萍著. 《宋代外交制度研究》[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12: 1-19. 7212029947.

[41]潘德深. 北宋中央集权制的经济基础及宋初的统一斗争[J]. 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 (03): 139-145.

[42](宋)马端临编撰. 《文献通考》卷十四. 清浙江书局本: 征榷考一.

[43]李玉安,陈传艺编. 《中国藏书家辞典》[M].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9-9: 54-55. 7535103898.

[44]李婷. 略论宋代馆阁藏书的基本来源[J].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7

[45]本书编委会编写. 《宋代风云人物》 [M]. 沈阳: 沈阳出版社, 2014-6: 166-167. 9787544159395.

[46]郭学勤. 北宋佛教政策述评[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0(02): 103-107.

[47]《宋诗精华》[M]. 广西大学出版社, 1992: 1. 7563319891.

[48](明)冯梦龙. 《警世通言》. 覆明刊本: 卷二十一.

[49](清)吴璿. 《飞龙全传》[M]. 齐鲁书社, 2008-4: 全册. 9787533304461.

[50]张家驹. 《赵匡胤传》[M].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9-10-1: 全册. 9787541224591.

[51]金纲. 《赵匡胤时间》[M].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2-11: 全册. 9787559470935.

[52]王立新. 《建宋》[M]. 岳麓书社, 2021-4: 全册. 9787553813899.

[53]虞云国. 《细说宋朝》[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7: 全册. 9787208158191.

[54]杨超. 《泸州戏曲志》[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259. 7220017782.

[55]李淑章等主编. 《中国古典文学人物形象大辞典》[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 175. 7204044592.

[56]郸城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河南郸城县卷》[M]. 本刊, 1989: 212-213.

[57]戴其晓编著. 《古今中外人物歇后语大全》[M].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7: 318-319. 7811180359.

[58](宋)文莹撰. 《湘山野录》 . 清嘉十年刻学津讨原本: 续卷.

[59]邓广铭. 试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诏书之谜[J]. 历史研究, 1992, (01): 119-125.

[60]讲历史的赵冬梅. 宋太祖宠弟狂魔?千古迷案斧声烛影真相究竟是啥?(14:30/17:20).bilibili. 2022-12-24[2023-06-25].

[61]刘安志. 近年来“烛影斧声”与“金匮之盟”研究述评[J]. 史学月刊, 1995

[62](元)脱脱等撰. 《宋史》宗室一[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8665-8686. 11018.659.

[63]孔学. “金匮之盟”真伪辨[J]. 史学月刊, 1994, (03): 21-27.

[64]唐兆梅. 评《杜太后与“金匮之盟”》[J]. 学术月刊, 1991, (07): 70-75.

[65]陆楫. 《古今说海·说纂部》. 苕溪邵氏酉山堂刻本: 《避暑漫抄》卷末.

[66](清)王夫之. 《宋论》. 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卷一.

[67]李峰. 宋太祖誓约“不诛大臣、言官”新论——兼与张希清、刘浦江等先生商榷[J]. 史林, 2012, (06): 53-63+186-187.

[68]杨海文. “宋太祖誓碑”的文献地图[J]. 学术月刊, 2010, 42(10): 138-147.

[69]顾吉辰. 关于宋初“杯酒释兵权”的几个问题[J]. 中州学刊, 1993, (03): 123-126.

[70]王育济. 论“杯酒释兵权”[J]. 中国史研究, 1996, (03): 116-125.

[71]姜锡东, 李华瑞主编. 《宋史研究论丛 .第6辑》[M].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5-4: 393-396. 7810970704.

[72](清)毕沅.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 清嘉庆六年遞刻本: 宋纪太祖一.

[73](清)王称 撰. 《东都事略》卷十五. 清嘉庆三年刻本: 世家三.

[74](元)脱脱等撰. 《宋史》[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8771-8772. 11018.659.

[75](元)脱脱等撰. 《宋史》[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8665-8686. 11018.659.

[76]黄仁宇 . 《黄仁宇全集.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增补本 )》[M]. 九州出版社 , 2015-10: 134. 9787510839399.

[77](宋)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 景明嘉靖本: 卷四十一.

[78](元)脱脱等撰. 《宋史》[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3906-3908. 11018.659.

[79](元)脱脱等撰. 《宋史》[M]. 第1版. 中华书局, 1977-11: 53-102. 11018.659.

[80]丁守和等 主编 . 《中国历代奏议大典 3 》[M]. 哈尔滨出版社, 1994-12: 613. 7805577317.

[81](明)冯梦龙 . 《智囊全集(典藏本)》.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6-06: 18. 9787539286044.

[82](清)爱新觉罗·弘历 . 《乾隆御批纲鉴 》[M]. 黄山书社 , 1996: 4186-4187,4203,4208-4209,4232-4233,4251,4257. 7806300775.

[83](清)王称 撰. 《东都事略》卷第二. 清嘉庆三年刻本: 宋纪太祖二.

[84](宋)叶梦得撰. 《石林燕语》. 明正德杨武刻本: 卷第一.

[85](明)朱熹撰. 《朱子语类》. 明成化七年刻本: 卷一百二十七.

[86]吕思勉. 《中国通史5》[M].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7: 625-626. 7554009833.

[87](明)黄淮,杨士奇编. 《历代名臣奏议》.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卷三十二.

[88](明)胡广等纂修.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 明万历抄本: 卷九十二.

[89]虞云国 .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12: 50. 9787208119031.

[90](宋)田况. 《儒林公议》. 明刻本: 卷上.

[91](清)赵翼. 《二十二史札记》. 清嘉庆五年序刊本: 卷二十四.

[92](元)陶宗仪. 南村戳耕录. 四部丛刊景元本: 卷一.

[93](清)张佩纶 . 《张佩纶日记》[M]. 凤凰出版社, 2015: 392. 7550621462.

[94]王育济. 论“杯酒释兵权”[J]. 中国史研究, 1996, (03): 116-125.

[95](明)张四维. 《条麓堂集》. 明万历二十三年张泰徵刻本: 卷十三 .

[96](宋)叶梦得撰. 《石林燕语》. 明正德杨武刻本: 卷第四.

[97]周立志. “宋挥玉斧”再认识[J]. 宋史研究论丛, 2014: 284-302.

[98]谁发明了官帽上的长翅-郑州日报数字报-中原网-省会首家数字报.郑州日报数字报. [2023-05-24].

[99]释行宇. 《少林至尊棍法》[M].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28. 9787537755313.

[100]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河南省志 第57七卷 文物志》. 河南省人民出版社, 1993: 202. 7215029093.

[101]河南省文化厅文物局编. 《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 河南辞目部分 》[M].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138-139.

[102]《百家讲坛》之《王立群读宋史宋太祖》.猫眼电影. [2023-05-26].

[103]《大宋传奇之赵匡胤》.猫眼电影. [2023-05-26].

[104]《李后主与赵匡胤》.猫眼电影. [2023-05-26].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214/

(85)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早年经历
  3. 屡次立功
  4. 高平立功
  5. 主张征蜀
  6. 攻克滁州
  7. 跃马渡河
  8. 追击唐军
  9. 权势日重
  10. 建宋称帝
  11. 平乱定国
  12. 谋求统一
  13. 陡然离世
  14. 施政举措
  15. 集权中央
  16. 收兵权
  17. 弱藩镇
  18. 加强皇权
  19. 弱化相权
  20. 分化统领权
  21. 改科举
  22. 消除割据
  23. 吞并荆湘
  24. 西灭后蜀
  25. 扫灭南汉
  26. 伐取南唐
  27. 征讨北汉
  28. 拟复幽燕
  29. 外交举措
  30. 社会经济
  31. 重农耕
  32. 优税法
  33. 变夫役
  34. 文化举措
  35. 归藏书
  36. 修史书
  37. 编历法
  38. 颁药典
  39. 民族举措
  40. 宗教举措
  41. 其他举措
  42. 留世诗作
  43. 文学与民间形象
  44. 文学形象
  45. 民间形象
  46. 相关争议
  47. 关于身故
  48. 关于传位
  49. 关于誓碑
  50. 关于杯酒释兵权
  51. 关于籍贯
  52. 家族成员
  53. 长辈
  54. 皇后
  55. 兄弟姐妹
  56. 子女
  57. 人物评价
  58. 后世影响
  59. 轶事典故
  60. 黄袍加身
  61. 天命之人
  62. 雪夜访赵普
  63. 杯酒释兵权
  64. 卧榻之侧
  65. 满怀之风
  66. 宋挥玉斧
  67. 挥斧伤臣
  68. 帽翅传闻
  69. 不事浮华
  70. 拳法和棍法
  71. 墓葬略述
  72. 影视作品
  73. 注释
  74.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