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Northwestern China),是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由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省(自治区)组成,面积约为306万平方千米(在此基础上增加内蒙古的部分区域,即自然地理区域意义上的中国西北地区面积为360万平方千米)。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主要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哈萨克族等,截至2020年,全区人口约1.035亿。
命名
编辑中国西北地区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地区,又称西北、中国西北、西北地区。
位置境域
编辑中国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中国西北部,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2°11′至49°33′,东经73°21′至108°46′,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西。行政区划上,中国西北地区西至新疆阿克陶县乌孜别里山口,北至新疆布尔津县北部友谊峰,东至甘肃合水县境的陕甘省界,南至甘肃南部的甘川省界,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省(自治区),面积约306万平方千米。
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的中国西北地区,除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省(自治区)外,还包括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鄂尔多斯市与阿拉善盟等7个市、盟,总面积约360万平方千米。
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的中国西北地区位置图
历史成因
编辑中国西北地区地处中亚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处,中间夹有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西段。地质历史上,两个克拉通及其裂解的微陆块的形成和运动史,基本约束了中国西北地区的构造发展历程。
元古代末期,在中国西北地区已出现塔里木古陆和柴达木古陆,至晚古生代,古陆范围不断扩大,并与华北区相连,构成中国北部大陆的主体部分。至燕山运动时期,随着印度板块的不断北移,西部的一系列山系如古天山、古昆仑山、古祁连山、古阴山、古秦岭等逐渐形成,成为各大盆地之间的分水岭。
第三纪时期,中国地质构造发生重大变化,早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在中国西部表现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特提斯海域封闭。晚期喜马拉雅运动表现为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并奠定了中国现代地质地貌的基本格局。中国西北地区在印度板块北移的挤压作用下,地表出现强烈的断块差异性升降运动,在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断裂的控制下,原古生代褶皱带隆起成为断块状山脉,原基底属于稳定地块的部分沉陷为菱形或三角形盆地。晚期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各山系急剧上升,昆仑山前及天山南北两侧也都形成巨大的山前坳陷。昆仑山以北,山地与盆地相间的地形格局已经奠定。
第四纪时期,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新构造运动也对中国西北地区造成了强烈的影响。昆仑山脉山前深大断裂以北,属于山体线形强烈隆起而盆地大面积坳陷的新构造运动区,由于强烈的挤压,基底断裂复活,天山、阿尔泰山(Алтай)、祁连山、昆仑山脉等都成为断块状山地,山区内常生成与山体走向一致的继承性断陷盆地与谷地。伴随强烈的山体上升运动,也出现了大型的断层水平位移,有的可达数千米的量级,这在各山脉山前地貌和水系结构上均有明显的反映,有些断裂至今仍有明显的新活动迹象。由于地质构造格局的控制,中国西北地区阿尔金山以北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典型地貌轮廓。向东逐渐过渡到鄂尔多斯台地,四周为一系列新生代裂陷盆地所分割。
地理特征
编辑气候
中国西北地区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远离海洋,地势高拔,高山雄峙,大片面积海拔高于3000米,封闭性盆地多,湿润的海洋水汽难以入侵,具有降水少、蒸发量高、温差大、风力强等特点。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
气温
中国西北地区具有夏季高温、冬季严寒、年温差和日温差大的特点。盆地年平均气温较高,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年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山区年均气温较低,多在0℃以下。夏季气温高,7月份除甘肃南部、青海、新疆南和西北一带较低处外,其他地区的气温均在20℃以上,吐鲁番盆地平均为32.8℃。冬季气温普遍很低,1月份除陕南外,其他地区均在0℃以下,青海南部、新疆南部和北部则在-20℃以下,阿尔泰山曾记录到-43.5℃的低温。年温差较大,高值中心常居沙漠区,其值超过30℃,吐番盆地为42℃,新疆北部达44℃。日温差也很大,多在12℃以上,沙漠区日出后温度骤升,中午气温高达40℃左右,日落后则降至0℃以下。
降水量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汉中以南和太白山一带,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渭河两岸减为700毫米左右;向西除新疆部分山区外,降水逐渐降至200毫米左右;到吉兰泰—酒泉—格尔木一带、准噶尔盆地外围及塔里木盆地减为100至200毫米;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多小于100毫米,盆地中部则小于25毫米。
日照
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太阳辐射能和日照最长的地区之一,年均日照时数多在2600小时以上,大于3000小时的地方,超过总面积的一半。
风
中国西北地区风力较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以西北风为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以东北和西北风为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东北风为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以西北风为主。该地区年均风速2至3米/秒,冬季风速最大,8级以上大风的日数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达50至75天。新疆艾比湖附近,年平均大风日数165天,年均最大风速6.1米/秒,多次出现过40米/秒的大风。
地质
地质构造
三叠纪最末一次的洋—陆演化阶段基本铸就了陆(地)块拼贴格局,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典型的盆山地质构造体系,即北部是属于古亚洲构造域的中亚造山系,以中低山脉与高原和盆地相间构成;南部属于特提斯构造域秦岭—祁连山—昆仑山造山系,以高山与高原和盆地相间构成;中间是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隆起—鄂尔多斯盆地。
地层与岩性特征
中国西北地区地层发育齐全,前古生界为一套结晶杂岩,出露不广,主要分布在秦岭、贺兰山、祁连山、天山等局部地段,岩性为片麻岩、片岩。古生界地层广泛分布,东部地区分布浅海相碳酸盐岩,西部主要有碎屑岩。中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山前带,厚度和岩相差异大,三叠系为浅海相碎屑岩,鄂尔多斯盆地最为发育;侏罗系为湖泊沼泽相沉积,山前带分布较广;白垩系多为陆相红层,鄂尔多斯盆地厚度较大。新生界第三系为陆相湖盆沉积,岩性为泥岩、砂砾岩,一般固结性不强,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高原台地。
第四系在中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成因及岩性复杂。第四系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带和山间盆地以及河谷地带,尤以盆地最为发育。第四系厚度在关中盆地达400至800米,宁夏平原达1800至2100米,河西走廊为1100米,柴达木盆地大于2000米,准噶尔盆地及塔里木盆地的第四系厚度为1000至2000米或更大。陕北、宁南广泛分布黄土,分布面近28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黄土分布面积的44%。西北地区黄土堆积物的最大厚度达409.93米。
矿产资源
中国西北地区横跨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成矿域,涵盖七大成矿带和四大油气盆地。境域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镍、铜、铅、锌、金、钨和钾盐等,这些矿产主要分布在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新疆的西天山、西昆仑、阿尔金、北山、青海的东昆仑和三江北带等高海拔或人烟稀少区域。同时,在新疆东天山、甘肃和陕西交界的西秦岭也有发现矿产资源。
中国西北地区的能源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砂岩型铀矿、油页岩、干热岩与地热等,主要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5大盆地,少量分布在山间盆地,有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陕西商洛—丹凤—商南地区铀矿、陕西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等3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2011年,中国西北地区煤炭储量总计约为4万亿吨,约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65%,已探明储量占中国煤炭储总量80%左右。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