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的一种印刷技术,其发明使用与工艺流程被记载于沈括的《梦溪笔谈》之中。活字印刷的原理就是预先制成一个个的单字,随后将许多不同的单字“印”按需有序排列在一起,固定后进行刷印。 印刷术的发明,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汉字的逐步规范统一和字体的演进为印刷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笔、墨、纸的广泛使用又为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盖印和拓印技术的成熟,...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的一种印刷技术,其发明使用与工艺流程被记载于沈括的《梦溪笔谈》之中。活字印刷的原理就是预先制成一个个的单字,随后将许多不同的单字“印”按需有序排列在一起,固定后进行刷印。

中国发展

编辑

背景

印刷术的发明,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汉字的逐步规范统一和字体的演进为印刷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笔、墨、纸的广泛使用又为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盖印和拓印技术的成熟,以及社会对大量复制文字和图像的要求,对印刷术的产生和不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活字印刷术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雕版印刷术起于隋唐,盛于两宋,沿袤于元明清,在活字印刷术诞生以前雕版印刷术已相当发达,推广范围不断扩大,从京都到边远城镇皆有刻书行业,官方所刻的儒家经典、地理、医药、农业、天文等古文典籍皆用雕版印刷术进行复刻,民间私家刻书涵盖的内容亦十分广泛,雕版印刷业空前繁荣。到了北宋初年,书籍的印刷量及印刷种类已大为增加,当时盛行的雕版印刷术的缺点却逐渐显露,由于印一页书必须雕一块板,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因而在印制厚重书籍时多有不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活字印刷术被创造出来。

诞生

据宋朝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平民毕昇制作活板,以胶泥刻字,刻好以后将一个个单字以炉火烧硬并存放在特制的木格子中,用时在一铁夹板上均匀铺上松脂、蜡、纸灰等物质,将活字按文稿顺序有序排列其上,并用火烘烤使字与铁板凝固在一起,随后施墨印刷,结束后将活字取下来,以备下次使用。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地点,学术界大体有四种说法,分别为杭州说、汴梁说、建安说、成都说,张秀民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写的《活字印刷源流》及李希泌等人编写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等著作皆认为杭州说更接近于史实。目前考古出土的早期活字印刷实物有约当北宋、西夏时期的浙江省温州市郊白象塔出土的回旋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叶、俄罗斯所藏的《维摩诘所说经》的部分印本、俄藏《大乘百法明镜集》卷九、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废墟中清理出的西夏文佛经《吉祥皆至口和本续》等。

活字印刷术

回旋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叶

工艺发展

泥活字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百三十余年后,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使用胶泥活字印制了《玉堂杂记》,并将毕昇所用的铁板改为使用铜板,他在与友人的书信中说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元朝初年,理学大师姚枢教弟子杨古用活字印刷术复制《近思录》《东莱经史论说》等书;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山东泰安人徐志定用泥活字印出《周易说略》《蒿庵闲话》两书,因其所制活字质地坚硬,而自称为“泰山磁板”;清道光十二年(1832),苏州李瑶用自制的胶泥活字印制了《校补金石例三种》;道光二十四年(1844),安徽泾县翟金生并其子侄耗费三十年心力仿照毕昇制作胶泥活字的方法,仿制泥活字十万余个,并自行排印了《泥版试印初编》《水东翟氏宗谱》等文献。另外在江苏无锡、宜黄等地也曾流行过以泥活字印书。

木活字

毕昇泥活字印书法的成功同时启迪着其后的人们对木活字的试制,元大德二年(1298),农学家王祯对木活字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并使用木活字印刷了《农书》《旌德县志》等著作,在此二十余年后广平人称德也制造了一套木活字,并排印了《大学衍义》等书。明朝时,木活字已普及到苏州、杭州、南京、福州、四川、云南等地,浙江亦有用木活字印制家谱的现象存在。各地藩王、书院、私家书局、书坊常常采用木活字印刷书籍,如蜀王朱让栩以木活字排印了苏辙的《栾城集》八十四卷,弘治年间有称作碧云馆的书坊曾用木活字排印《鹖冠子》。万历年间,木活字印书更加广泛,木活字印本数量繁多,大体包括门所印《文心雕龙》、长洲韩氏所印《曹子建集》、赵用贤所印《十子》、顾从德所印《历代史书大全》等。明末军情传递频繁,故从崇祯十一年(1638)起,官府公报《邸报》也以木活字排印。到了清朝,木活字印书全国通行, 各地衙门、书院、官方书局大都备有木活字,使用木活字所印图集且流传至今者约有两千种,质量上乘者几与雕版印刷无异。 乾隆三十八年(1773),大臣金简奉命以木活字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套丛书在刻制木字、制作字架、板框等方面均有所改进。清朝政府公报《京报》也采用木活字排印。在清代还出现聚珍堂、排印局、活字印书局等专事活字印刷的书坊,木活字印书十分盛行。

金属活字

在非金属印刷的基础上,中国从12~13世纪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并广泛应用于印刷纸钞,早期金属活字为铜合金铸成的活字,其制作方式大致有镌刻和铸造两种。元代铜活字印刷进一步发展,首先用于印刷交钞,内蒙古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今藏“至元通行宝钞”二贯原钞上便可见“口”“劭[shào]”两个铜活字,其次又准备以铜活字排印藏经,但此事因元英宗被弑而中断。明代弘治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已有私家铸铜活字印书,无锡华燧的会通馆、华坚的兰雪堂、安国的桂坡馆都是当时有名的铜活字印书馆,约弘治三年(1490),华燧使用铜活字印出《宋诸臣奏议》五十册,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铜活字印本;嘉靖、万历年间,福建建宁、建阳书商也曾创制铜活字,蓝印“芝城铜版”《墨子》十分有名。清朝时,康熙年间曾以铜活字刻印过天文、音乐等方面的书籍,雍正年间又以大小两种字体的铜活字排印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中国使用活字排印过字数最多的一部书籍;此外又有福建人林春祺刻制而成正楷体大小活字四十多万个,他所作的《铜版叙》则是一本记载制作铜活字的印刷技术史文献。除铜活字之外,中国古代所用的金属活字还有锡活字、铅活字等,南宋(12~13世纪)时已用锡活字印书,明朝时已用铅刻制活字,陆深的《金台纪闻》中便记载了用铅制作活字的实践活动。此外,还有铁活字、陶活字、葫芦活字等。然而,由于价格较贵、印刷质量不好等原因,金属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未能推广。

活字印刷术

《古今图书集成》 清代

国内传播

西夏

活字印刷术在中原地区得到应用和发展的同时,也广泛传播至周边少数民族地区。11世纪末,沈括的《梦溪笔谈》逐渐传入西夏,活字印刷术也随之传入,西夏仁宗乾祐[yòu]初年即12世纪中期,西夏地区便已用活字进行印刷,其中以泥活字、木活字印刷为盛,西夏地处宁夏、甘肃等地,气候干旱、木材稀少,难以满足雕版印刷对木材的需求,而西夏因将佛教奉为第一宗教,社会上对佛教经文需求巨大,加之西夏文字结构复杂但数量相对较少,使用活字印刷更为便利,因此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西夏地区的活字印刷广为发展。考古发现的西夏文活字印刷品达十余种,为西夏活字印刷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西夏活字印刷简表:参考资料:

回鹘

中原的活字印刷术首先传至西夏,再由西夏传到了瓜沙、吐鲁番地区,大约1300年左右,已产生回鹘文活字版,当地的回鹘人使用栏线的拼接工艺对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改进,即制作了一些用于拼接边栏的单个活字,包括有单线、双线、文武线等。现存的回鹘文活字仅为古代回鹘人用于印刷的活字中残存的一部分,1908年法国人希伯和率队达到敦煌,廉价购走大量文献与艺术精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回鹘文木活字,这批活字共960枚,由吉美博物馆收藏。解放后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的洞窟中又发现了几十枚木活字。

近代情况

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发展缓慢,没有成为文献复制方式的主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限于小农经济的束缚、“重理轻用”的偏见、缓慢的文化发展、强烈的复古意识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则是活字印刷术自身技术较为复杂,对工匠的要求较高,对专业工匠的依赖性较强,加之其程序繁琐,始终停留在手工操作、作坊式生产的阶段,未能向机器生产过渡。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接踵来华,西方的铅印术也开始传入中国,180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来华,1814年用西法制作中文字模并铸铅活字,在马六甲设东方文字印刷所,排印第一部《新旧约中文圣经》;1838年新加坡牧师台约尔设立华英书院,造大小字模二种;1844年美国长老会于澳门设立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至宁波,改名美华书馆,1858年由姜别利主持书馆事务,开始研制钢模铸字,1859年发明电镀法铸字,1860年发明元宝式排字架,此后铅活字铸造向机械化方向发展;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引进“汤姆生自动铸字炉”,一小时可铸字一万五千余枚。凸版印刷之外,平面印刷、凹版印刷也相继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印刷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现代激光照排技术兴起以后,活字印刷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日渐衰落。

世界发展

编辑

朝鲜

南宋时与高丽海上贸易密切,后又有大批手艺人、印刷工匠渡海到达高丽,活字印刷技术及活字印本随之传入朝鲜半岛,元代蒙古统治者征服朝鲜,在高丽设达鲁花赤以监督其内政,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愈益密切,而在高丽王朝末期时便已经有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15世纪李朝前期儒臣金宗直在为朝鲜活字本《白氏文集》题写跋文时记载了朝鲜人对中国活字技术和工艺进行试验的事实,表明在此时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记录的泥活字印刷工艺已传入高丽,在中国活字印刷思想的影响下,高丽开始试验金属活字的制作,公元1232年蒙古兵进入朝鲜半岛腹地,宰相崔禹携高宗及群臣迁都江华岛,并铸字印《详定礼文》二十八本作为决定礼仪之事的依据,1239~1242年间,崔禹又主持铸字刊印《南明泉和尚颂证道歌》,但未有实物保存下来,现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一山文库仅存《南明证道歌》的后世雕版重印本。现在存世的高丽朝末期金属活字印本为1377年清州牧兴德寺寺院刻本《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此为现存韩国年代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朝鲜太宗李芳远在位时下令设铸字所,于1403年间铸成十万余铜活字,称之为“癸未字”,1420年又铸“庚子字”,1434年铸“甲寅字”,数量达20余万,字体优美,被称为“万世之宝”。朝鲜使用的活字种类较多包括铜活字、木活字、铁活字、陶活字等,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后不久朝鲜人民仿胶泥活字烧制了陶字,后又制作出了木活字,公元1376年印制的《通鉴纲目》是已知朝鲜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公元1436年以铅铸字,并以此排印了《通鉴纲目》正文;公元1729年朝鲜创用了独有的铁活字,并印成《西坡集》《鲁陵志》等书。在活字类型上,朝鲜最初使用中国汉字,后创制了音节文字“谚文”,排印时两者逐渐并用。

日本

日本的活字印刷业始于16世纪末,活字印刷术传入日本的主要途径有二:一方面是在公元1592年时,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从汉城带回了铜活字及印刷文本,并于次年印成《古文孝经》一书,随后日本天皇以此铜活字为蓝本,下令制作了大量木活字,并以此印制了“庆长敕版”“伏见版”等典籍,活字类型上有汉字活字、日本假名活字两种;另一方面是1590年意大利传教士范利安将活字印刷机带到日本,次年印制了《圣者之御作业》一书,但影响不大。公元1605年,圆光寺奉命以《后汉书》为字本铸造大小铜活字,次年共铸字91255个,其中正文用字55360个,注解用字35895个,此为日本历史上第一次铸造活字。

西方

活字印刷术西传的时间大致在马可波罗时代,公元14-15世纪,文艺复兴使得西欧社会产生了对读物、书籍的大量需求,而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使中国与中亚波斯、欧洲等地的接触十分密切,大批传教士、商人、工匠的往来,使得活字印刷技术和印刷品逐步传入欧洲。其西传路径除丝绸之路的南道外,还有数道路线从中国内地出发,在钦察草原交汇后转而进入欧洲。活字印刷术在进入欧洲以后迅速带动了印刷业、出版业的繁荣。 1420~1440年间,意大利人卡斯塔尔迪在威尼斯、荷兰人杨松在哈勒姆度都曾以木活字试印过一些书籍,但始终没能得到广泛应用。1434~1444年间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开始从事制作活字印刷的试验,首先试制木活字,后因难于印刷而改制金属活字,以含锑的铅锡合金为制作材料,首先刻出木活字随后捺印于粘土之上,制出凹字范,再将铅锡合金熔液注入字范之中,待冷却后进行修整,从而得到金属活字。在印书方面,古登堡采用压印法,制作出了木制的手工平压式印刷机,又制作出铅字盒和冲压字模,以控制铅字规模和大量铸字,并调制出了适用于金属活字印刷的油脂性的印刷油墨,形成了一个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活字印刷工艺。1455年,古登堡用此工艺印出了《42行圣经》,1456年印刷了《1457年年历》,1460年印刷大众教科书《教堂读本》。古登堡的金属活字以拉丁字母为单位,因而很容易为欧洲各国所采用,在古登堡使用金属活字印刷成功后不久这一工艺便传到了德国其他城市,并传入欧洲各国,1465年意大利罗马市郊开办首家活字印刷厂,并印出了《拉丁文法》《讲演集》及一些宗教文学书籍,随后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等地也先后出现了活字印刷厂;1470年法国巴黎开办了首家印刷厂;15世纪末西班牙的巴伦西亚、荷兰的布鲁日、葡萄牙的里斯本等地都建立了活字印刷厂;1476年英国人卡克斯顿在伦敦开办了第一家印刷所,次年以英文出版《哲人格言及教导》,活字印刷术由此在欧洲应用与普及。19世纪初开始,美、英、法、德、新加坡等国家先后开始研制并使用中文活字,1813年法国汉学家De Guignes使用巴黎研制的大号中文汉字出版了《字典》;英国的活字研制活动有1815年汤姆氏携印机来到澳门,从事镌刻活字的工作,1827年英人戴尔到达榔槟屿,致力于完善中文金属活字,其关于金属活字的论述被记载于马礼逊给《中国文库》的编辑所写的书信中,在其论述的最后部分建议雕刻钢模,1833年Figgins在伦敦研制钢模;1834年春,美国已有从事中文活字的研制活动,根据中文布道册子的雕版浇铸成铅版而研制出两套活字。西方人在研制中文铅字方面的工作对近代中国铅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工艺与类型

编辑

活字印刷术所用的活字类型可划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等,其工艺流程因制字材料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木活字

制作材料为软硬适中的梨木、枣木等,元代农学家王祯改进并完善了木活字,并在其著作《农书》中专列“造活字印书法”一节,详细介绍了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工艺与过程,据此介绍可知王祯以木活字印书的工序大体包括:写韵刻字,即按照监韵内可用字数,分为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根据韵头校勘字样,抄写完备后在一整块木板上进行刻字;锼[sōu]字修字,将刻在木板上的字样用细齿小锯锯下,并将边缘修理齐整;作盔嵌字,排字作行,将活字嵌于木盔内,用竹片行行夹住,摆满后用木榍[xiè]夯实将活字固定;造轮,用轻木造一大轮,轮有两面,一面放监韵字板面,一面置杂字板面,由一人坐在中间负责推转摘字;取字,将元写监韵另写一册,编成字号,依号数取摘活字,嵌于所印书板盔内;作盔安字刷印,用一片平直干板量书面大小,四周作栏,右边空,候摆满盔面,右边安置界栏,以木榍榍之,将字样固定平稳后进行印刷。这一工艺程序的记载直接指导了后世活字印刷的实践与发展,现在仍在使用的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其传承历史可追溯到与王祯同时代的祖先,与王祯创制木活字及《农书》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

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摘引自搜狐网《木活字印刷传承人王法万|匠人百科》

泥活字

泥活字以烧制陶器的黏土制成,具体方法与烧制陶器的程序一样,即以六百至八百度的温度在在陶窑中烧制而成。北宋庆历年间,毕昇以胶泥制成活字。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泥活字印刷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主要工序包括:制字,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是用胶泥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制坚硬;置范,即准备一块印板,在上面放松脂、蜡、纸灰等物质,并在上面放一铁范;排版,将活字按文稿所需摆成一版;固版,用火加热铁板,使活字固定;印刷,固版之后便施墨印刷;拆版,印刷完毕再次加热铁板,将活字拂落;贮字,活字不用后进行有序贮存,按韵置木格之中。

金属活字

金属活字由金属合金制成,主要类型有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等,其工艺流程同非金属活字大体一致。 在欧洲,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创制的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步骤大体包括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印刷、还字等步骤,另外古登堡在原活字印刷技术的工艺上进行了革新,在制字方面,利用合金铸字,在铅、锡合金中加入锑,进一步提高了活字质量;在印刷方面,将亚麻仁油煮沸,加蒸馏松树脂而得到松油精等物,发酵制成油墨,更适于铅活字使用;在压印方面,古登堡将欧洲用于压葡萄、油料等的螺旋压榨机进行改造,研制出立式螺旋压印器。在亚洲,古代朝鲜金属活字的制作过程为:用黄杨木按照写样刻成凸面正体木活字,随后准备四周有边框的泥盘,盘中分割成相同的方格,挑选海边的细泥并调和成软泥填充进方格之中,用刻好的木活字进行按捺,随即将熔化的铜合金注入使其一一成字,将铸好的活字仔细修整后以备使用。

活字印刷术

欧洲早期的压印器

活字字体

根据字体的不同,活字类型包括有:汉字活字、西夏文活字、回鹘文活字、“谚文”活字、假名活字、拉丁文活字等。从宋朝到明清,汉字活字字体经历了一个逐渐模块化的过程,起初中国古代的印刷字体多采用颜、柳等名家字体,书法特点浓郁,而活字印刷技术的诞生则开创了印刷字体的新形式,宋代逐渐形成的宋体字形“纵向略长”“字体方正”,明万历年间宋体字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老宋体,同时由宋体字还派生出了“聚珍仿宋体”“扁宋体”等字体,其特点为横平竖直、字体扁长。19世纪初,铅活字技术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研制的中文铅活字多以宋体为主,在印刷时区分为二号、三号、五号等多种不同的字号,1869年,日本人本木昌造对中国宋体活字进行精细加工,使字形更加美观。20世纪前期,活字字体新种类不断涌现,大体包括仿宋体活字,以宋版书中的瘦细体为基础,其特点为横竖笔画等粗,整体笔画略细,字形清秀悦目,主要的仿宋体活字有1915年商务印书馆所刻一号、三号仿宋体,1919年中华书局与丁善之等合作制成二号、五号聚珍仿宋体活字等;楷体活字,主要有1909年商务印书馆制定二号楷体,1922年华丰铸字制模厂制成一至六号及小四号活字等;宋体活字,其字体已基本定型,种类不多,特点为笔画粗细匀称,竖排整齐端正。

活字印刷术

商务印书馆楷体活字

活字印刷术

中华书局聚珍仿宋体

除汉字活字外,由于活字印刷术流传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多种文字的活字。如流传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汉文发展至回鹘文、西夏文;流传到其他东亚国家,朝鲜人民在使用活字印刷术印书的过程中创制了适合朝鲜语特点的音节文字“谚文”,为活字类型增加了“谚文”活字;日本又创制了假名活字,这是一种表示音节的活字,更适合日语的书面语言特点。在欧洲,古登堡试验成功以拉丁语为单位的金属活字,也丰富了活字类型。

价值与影响

编辑

活字印刷术最大的特点是一次性制作,长期使用,大大降低了书籍成本的同时可以快速排印、快速出书,在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虽未成为图书出版的主流,但在文化传播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传入朝鲜半岛,朝鲜人民根据活字印刷的原理铸成了铜活字、铁活字等,后传入日本,又经波斯、埃及,传到欧洲,活字印刷很好地适应了拼音文字系统,欧洲人转而发展活字印刷,约翰·古登堡试制成功铅活字并成功印刷《圣经》标志着近代机械印刷技术的诞生,并使欧洲从木雕版印刷过渡到金属活字阶段,为印刷出版业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术很快向欧洲各国传播,法国、瑞士、荷兰、西班牙等地在15世纪先后设立印刷所,出版书籍,一批新兴出版印刷商也应运而生,其中威尼斯的阿尔达斯、安特卫普的普拉丁、巴塞尔的伏罗尔等十分有名,他们精心编印的《圣经》、古典著作、各种小册子盛销于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大量复制,从而推动了信息的迅速传播,这就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原先为少数人垄断的知识扩散开来,新的思想、新的信息广泛传播,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人类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现状与传承

编辑

当前随着现代激光照排技术的发展,活字印刷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温州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在温州的瑞安、平阳一带,则有一支谱师队伍以木活字印刷宗谱,2010年时“中国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瑞安人民自发成立了自己的社团,市政府建成了中国首个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并提出了以王超辉、林初寅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中心的保护策略,并创办木活字技艺学习班,通过“一对一”教学,保障活字印刷技艺的传承。

活字印刷术

国家级木活字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初寅,摘引自《木活字印刷技术》

相关文物

编辑

中国

中国现存最早的泥活字版书是清代翟金生印制的《泥版试印初编》,此外翟金生又于道光二十六年用泥活字印过黄爵滋著的《仙屏书屋初集诗录》,咸丰七年翻印明代翟氏宗族家谱,名为《水东翟氏宗谱》,均藏于北京图书馆。除泥活字外,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磁活字印本,现存最早的是清代徐志定印制的《周易说略》和《蒿庵闲话》,这是中国独存仅有的磁板书,除北京图书馆有藏本外,无锡市图书馆亦藏有《周易说略》一书。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现存木活字印书最早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残卷,是从汉文译成的西夏文本。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本是明代华燧会通馆所印的《宋诸臣奏议》,全书一百五十卷,共印五十册,现存于北京图书馆。

朝鲜半岛

现在存世的高丽朝末期金属活字印本为1377年清州牧兴德寺寺院刻本《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此为现存韩国年代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全书现仅存下册,为线装,版框高24.5厘米,横宽17厘米,白口,四周单栏,版心上印有“直指下”三字,版心靠下有页码。

日本

1593年,日本用活字印刷了《古文孝经》,这是日本的第一本活字印本,现已不存。公元1597年日本天皇下令制作木活字,并用此批活字印刷了《锦绣段》《劝学文》《大学》《中庸》等七种典籍,这些印本被称为庆长敕版。公元1599年,圆光寺和尚奉命制作木活字10万多枚,并印刷《三略》《贞观政要》《六韬》《周易》等典籍,这些印本以“伏见版”著称,这些活字现保存于京都左京区的禅宗名山圆光寺中。

欧洲

公元1455年,古登堡印制成功《42行圣经》,180部印在纸上,30部印在羊皮纸上,印本宽30.5厘米,纵长40.6厘米,原文为拉丁文哥特体粗体字,用黑墨印刷,实际为集雕版与活字版于一体的印刷珍本,此印本现存20多部,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相关争议

编辑

古登堡金属活字与中国活字之间的关系

关于古登堡金属活字与中国活字之间的关系,学术界持有三种观点:以美国学者卡尔登·海士、汤姆·蒙为代表的“独立说”,即认为活字印刷术由欧洲人独立发明,点评专艾莉森·格利在《世界大历史:文艺复兴至16世纪》一书中说道:“中国的印刷技术对西方印刷术的产生并未发挥实质作用。”著名印刷史学家卡特则持保留态度,他认为在无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无法无法认定古登堡活字印刷术与中国活字印刷术之间存在传承的关系,此外荷兰学者彼得·李伯庚、斯图亚特·艾伦持有同样的观点。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古登堡活字印刷术无疑受到了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西班牙圣奥古斯丁会修士马丁·拉达在《出使福建记》一书中明确提到中国活字印刷术早于欧洲活字印刷,胡安·冈萨雷斯·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一书中指出古登堡发明活字的想法是来自中国,中国学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张秀民的《中国印刷史》认为毕昇早于古登堡四百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潘吉星在《从元大都到美因茨——谷腾堡技术活动的中国背景》《论中国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等文中,详细探讨了谷腾堡活字印刷的“中国背景”。此外,在敦煌发现的大量回鹘文活字,揭示了中国活字技术于元代沿丝绸之路西传的路线。13世纪至14世纪,活字印刷术极有可能通过丝绸之路逐步传到欧洲,影响了谷腾堡活字印刷术。

中韩关于活字印刷术发明权的争议

据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活字印刷术诞生于北宋庆历年间,由平民毕昇创制而成,日本历史学家桑原骘藏在《东洋史说苑》中也明确介绍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毕昇发明。而韩国学者却提出毕昇的方法还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未付诸实践,并认为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先发明的,其所给出的证据主要有三条,但都不充分。其一为以李奎报所著的《东国李相国后集》中的《代晋阳公行<新印详定礼文>跋》为依据,称朝鲜在1232年前已掌握铸字印刷技术,有学者指出,李奎报在崔怡被封为晋阳公前一年已去世,因而不能为其写跋,指明此史料自相矛盾之处,韩国学者李钟美、日本京都大学历史研究会也均明确提出朝鲜活字自中国传入。其二为1913年10月7日开城德寿宫博物馆字日本古董商处买得的一枚具有“㠅[fù]”字的铜铸字块,称是从高丽朝王陵中挖掘的,但至今未见挖掘报道,然而此物没有任何时代特征,也无伴出物,韩国学者将其断定为1102~1232年间的物品,其证据并不充分。其三则为韩国金属活字本——《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直指》),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在高丽王朝隅王三年兴德寺刊出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即《直指》是在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韩国以多种方式向外国学者宣传韩国在印刷术方面的贡献,仅2000年9月,韩国政府便投入100亿韩元举办清州国际印刷出版展览会,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各种活动宣传《直指》和韩国在活字印刷方面取得的成就。2005年9月韩国政府又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清州为《直指》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对此,北京大学教授肖东发曾指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 则极为神速”说明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已有过实践,从而对韩国学者提出的毕昇的方法尚未付诸实践的说法予以反驳,肖东发又据考古发现的西夏文泥活字、木活字论证中国活字印刷术实践成功的同时已传播到西北地区。元代王祯《农书》中所载“近世又铸锡作字”,潘吉星等考证认为“近世”指元以前的南宋,肖东发据此认为12~13世纪中国金属活字已经起源,时间早于韩国。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5516/

(36)
词条目录
  1. 中国发展
  2. 背景
  3. 诞生
  4. 工艺发展
  5. 泥活字
  6. 木活字
  7. 金属活字
  8. 国内传播
  9. 西夏
  10. 回鹘
  11. 近代情况
  12. 世界发展
  13. 朝鲜
  14. 日本
  15. 西方
  16. 工艺与类型
  17. 木活字
  18. 泥活字
  19. 金属活字
  20. 活字字体
  21. 价值与影响
  22. 现状与传承
  23. 相关文物
  24. 中国
  25. 朝鲜半岛
  26. 日本
  27. 欧洲
  28. 相关争议
  29. 古登堡金属活字与中国活字之间的关系
  30. 中韩关于活字印刷术发明权的争议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