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性气候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大陆性气候(英文:ContinentalClimates)是指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所特有的或受大陆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北纬40°~55°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包括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大陆性气候(Continentalclimates)是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所特有的或受大陆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由于受海洋的影响较小,这一气候具有具有降水较少、温差变化剧烈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

大陆性气候(英文:Continental Climates)是指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所特有的或受大陆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北纬40°~55°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包括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什么是大陆性气候

编辑

大陆性气候(Continental climates)是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所特有的或受大陆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由于受海洋的影响较小,这一气候具有具有降水较少、温差变化剧烈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气温普遍高于秋季、日照充足、云雾较少、昼夜温差大、雨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等。

成因

编辑

影响大陆性气候形成因素有很多,如大陆热力性质、海陆位置、地形地貌等。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40°~55°之间的中纬度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距海较远,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西风及东南季风吹拂不到,使得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陆地。以亚洲陆地上的大陆性气候为例,亚洲陆地面积广大,大陆轮廓完整,内陆距海较远,大西洋暖湿气流及西风环流的影响被削弱,气温年差较大。从环流因素考虑,以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为代表的亚洲内陆地区在冬季处在强大的反气旋控制下,剧烈的冷却作用造成低温现象的产生;同时盆地和洼地地形有利于反气旋的发展及冷空气的集中,从而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特征。由于山岭阻挡,西风无法顺利通过,所以,北美洲与太平洋沿岸呈现出由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加速转变的特点。

大陆性气候特征

编辑

气温

大陆性气候的温差剧烈,包括年温差和日温差。作为对比,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年温差在10℃左右,而大陆性气候最高年温差可达40℃。在大陆性气候地区,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较强,夏季地面加热迅速,气温急剧上升,对流上升运动增强;云量增多,积雨云常伴随大风天气出现,导致湿度较大、气压较低。冬季,地面辐射极强,地表冷却速度加快,受冷高压控制的影响,温度普遍较低,云量及降水较少,湿度较低,较为干燥。在气温日变化中,日最低温度一般出现拂晓前后,日最高温度一般出现13时或14时。夏季,大陆性气候地区会出现雷暴及频繁高温现象。一般来说,大陆性气候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在10°C以上,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3°C或0°C以下。

降水

大陆性气候地区的降水量普遍较少,且降水季节与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地区,一般分为半干旱地区及干旱地区,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低于50毫米以下。在大陆性气候中,降水一般集中在温暖的月份,只有包括北美太平洋西北部的山区、伊朗伊拉克北部、邻近的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少数地区在冬季会出现最大降水值。大陆性气候地区的年降水量部分以降雪的形式出现,降雪通常会在地面上停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此外,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冬季的降水形式可能为冰雹或雪。

大气环流

大陆性气候区主要受冰洋大陆气团、极地大陆气团、热带大陆气团控制。

冰洋大陆气团

冰洋大陆气团形成于北极的冰野上,来自于喀拉海和泰梅尔半岛,垂直厚度约为2000米。冰洋大陆气团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除七、八两月外,冰洋大陆气团一直在俄罗斯北部欧洲部分盛行。冰洋大陆气团在发源地时的温度较低,下层有逆温现象。在冬季,冰洋大陆气团的南下为大陆带来寒冷干晴的天气,增强陆地辐射冷却作用。由于冰洋大陆气团所含的水汽量极少,受冰洋大陆气团影响,大陆性气候区此时多为晴寒天气,多严霜少雾且降水量少。在温暖的季节中,冰洋大陆气团南移到大陆以后,地表温度因太阳辐射的增强而升高。冰洋大陆气团因下部增温变得下暖上冷,气温的垂直温差增大,多块状积云及辐射雾。进入温带纬度时,当地气温会随着冰洋大陆气团的入侵而骤降,风力狂躁且常伴有爆发性,从而引发寒潮

极地大陆气团

极地大陆气团主要分布于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区、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与西伯利亚一带及北美大陆的加拿大平原,垂直厚度约为2000米。冬季严寒,极地大陆气团与冰洋大陆气团相似;夏季炎热,极地大陆气团与热带大陆气团相近。在冬季,极地大陆气团的下层气温较冷,伴有显著的逆温现象,具有绝对湿度极小、相对湿度较高的特点。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的大陆性气候区此时多表现为干燥少云且多严霜。极地大陆气团南下时会产生强烈的寒潮。中国冬季盛行的气团为来源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与西伯利亚高气压区的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在夏季,极地大陆气团北移,其控制区域缩小至温带北部大陆的中心地区。由于陆地增热能力提高,此时的极地大陆气团呈现低层温度高于上层温度的特点。白天,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通常伴有晴天积云、积雨云,雷暴或阵雨;夜晚,随着地表冷却速度加快,天气多以晴朗为主。

热带大陆气团

热带大陆气团来自于以沙漠为代表的热带大陆干燥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非撒哈拉沙漠、亚欧大陆上的巴尔干半岛中亚细亚等地区。在夏季,热带大陆气团的特征表现为酷热、浑浊、干燥、透明度极低、对流旺盛、降水极少等特点。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日较差极大,相对湿度较低,地面蒸发作用极快。

大陆性气候分类

编辑

柯本气候分类法

德国气候学家柯本(Wladimir Köppen)以降水、气温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而制定的气候分类方法被称为柯本气候分类法。柯本从赤道到极地,将全球气候划分为A、B、C、D、E五个气候带,其中大陆性气候带对应D气候带。

柯本气候类型下的大陆性气候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大陆性气候被分为:

  • 热夏型大陆性气候(Dfa)

热夏型大陆性气候(Hot-summer humid continental climate)的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C或-3°C,至少有一个月平均气温高于22°C,至少四个月平均气温高于10°C。热夏型大陆性气候下的季节间降水无显著差异。

  • 暖夏湿润型大陆性气候(Dfb)

暖夏湿润型大陆性气候(Warm-summer humid continental climate)的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C或-3°C,年平均气温低于22°C,至少四个月平均气温高于10°C。暖夏湿润型大陆性气候下的季节间降水无显著差异。

  • 受季风影响的热夏型湿润大陆性气候(Dwa)

受季风影响的热夏型湿润大陆性气候(Monsoon-influenced hot-summer humid continental climate)的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或-3℃,至少有一个月平均气温高于22℃,至少有四个月平均气温高于10℃。在受季风影响的热夏型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最大降水量至少是冬季最小降水量的十倍。

  • 受季风影响的暖夏型湿润大陆性气候(Dwb)

受季风影响的暖夏型湿润大陆性气候(Monsoon-influenced warm-summer humid continental climate)的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C或-3°C,年平均气温低于22°C,至少有四个月平均气温高于10°C。在受季风影响的暖夏型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最大降雨量至少是冬季最少降水量的十倍。

  • 地中海影响的热夏型湿润大陆性气候(Dsa)

受地中海影响的热夏型湿润大陆性气候(Mediterranean-influenced hot-summer humid continental climate)的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C或-3°C,最热月份平均气温高于22°C,至少四个月平均气温高于10°C。在受地中海影响的热夏型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冬季最大降水量至少是夏季最小降水量的三倍,而夏季最小降水量通常低于30毫米。

  • 地中海影响的暖夏型湿润大陆性气候(Dsb)

受地中海影响的暖夏型湿润大陆性气候(Mediterranean-influenced warm-summer humid continental climate)的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C或-3°C,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低于22°C,至少四个月平均气温高于10°C。在受地中海影响的暖夏型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冬季最大降水量至少是夏季最小降水量的三倍,而夏季最小降水量通常低于30毫米。

斯查勒气候分类法

斯查勒(A.N.Strahler)气候分类法是以气团及锋带为基础,结合土壤水分平衡特征的气候分类方法。根据气团源地位置、气团、气旋、及锋带活动的特点及其季节变化,斯查勒将全球气候分为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及高纬度气候带。在此基础上,斯查勒按桑斯维特气候分类原则中计算可能蒸散量Ep和水分平衡的方法,用年总可能蒸散量Ep、土壤储水量S、土壤缺水量D及土壤多余水量R等项来确定气候带及气候型的界限,并将全球的气候分为3个气候带,13个气候型及若干副型。

斯查勒气候分类法下的大陆性气候

根据斯查勒气候分类法,大陆性气候被分为:

  • 半湿润型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10sh)

半湿润型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的数值特征为:当土壤多余水量等于0时,土壤缺水量D大于0,且小于15厘米;当土壤多余水量不等于时,土壤缺水量大于土壤多余水量。

  • 湿润型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10h)

湿润型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的数值特征为:让土壤多余水量大于0.1厘米,且小于60厘米时,土壤多余水量恒大于土壤缺水量。

  • 充分湿润型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10p)

充分湿润型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的数值特征为:土壤多余水量恒大于或等于60厘米。

  • 干旱型副极地大陆性气候(11s)

干旱型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的数值特征为:土壤缺水量恒大于15厘米。

  • 半湿润型副极地大陆性气候(11sh)

半湿润型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的数值特征为:当土壤多余水量等于0时,土壤缺水量大于0且小于15厘米;当土壤多余水量不等于0时,土壤缺水量大于土壤多余水量。

  • 湿润型副极地大陆性气候(11h)

湿润型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的数值特征为:土壤多余水量大于0.1厘米,且小于60厘米,土壤多余水量恒大于土壤缺水量。

中国的气候分类法

综合考虑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海陆、地形及地表覆盖物在内的气候形成因子,并根据地球上辐射能的收支和世界大气环流形式,中国现行的气候分类法将世界气候划分为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及高纬度气候带。在此基础上,以斯查勒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为基础,中国现行的气候分类法将世界气候由划分为16个气候型及高地气候型。根据中国现行的气候分类法,大陆性气候主要包括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主要属于中纬度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西经100°以东的温带地区。因海洋吹来的西风深入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地区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降水量较多。

  •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50°N或55°~60°N的地区,包括在芬兰、亚欧大陆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欧洲东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北美洲北部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大部。副极地大陆性气候气候冬季长而寒冷,一年中冬季至少持续9个月,年可能蒸散量在35厘米~52.5厘米之间,在10℃以上的月份只有3个月,夏季短促,年温差较大。由于有积雪覆盖,地面辐射强烈。此外,在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降水量少且集中于夏季,蒸发弱,相对湿度较高。

  •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北半球占很大面积,主要分布在35°~50°N的亚洲及北美大陆中心。受大陆气团的影响,区域内气候干燥。在南半球南美洲南端阿根廷的大西洋冷洋流沿岸,正当西风带的雨影区域,西风吹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区域内全年少雨形成巴塔哥尼亚干旱气候区。根据不同干旱程度,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可分为热夏型温带干旱气候(13a)、凉夏型温带干旱气候(13a2)、夏雨型温带半干旱气候(13b1)及冬雨型温带半干旱气候(13b2)。

大陆性气候地区分布

编辑

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40°~55°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包括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主要地区

属大陆性气候的主要地形区

主要国家和地区

属大陆性气候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生态系统

编辑

温带草原

  • 分布与特征

海洋气团难以到达大陆内部或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已转变为大陆气团,使得气候出现明显大陆性,催生了温带草原的出现。温带草原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150~500毫米之间,一般在350毫米以下,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温带区冬季寒长,年平均气温约为-2℃~-7.3℃。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欧亚草原西北部(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以北美的普拉列高禾草原为代表的北美草原区,南美的阿根廷和非洲南部也有小面积分布。该区域降雨量适中,土壤肥沃,土壤以富含腐殖质的栗钙土及黑钙土为主,非常适合农业发展。

大陆性气候

那拉提高寒草原

  • 生物多样性

温带草原区域内的代表植物包括以丛生禾草针茅属为代表的禾本科豆科、莎草科、菊科藜科。欧亚温带草原的代表动物包括赛加羚羊、达乌尔黄鼠、草原旱獭、赛加羚羊、蒙古瞪羚、黄羊、白条锦蛇,北美洲温带草原代表动物包括美洲野牛、叉角羚羊、美洲黄鼠、多纹黄鼠、郊狼和美洲獾、猫头鹰、赤肩鵟、草原隼[sǔn]、角百灵、长嘴百灵、草原松鸡、响尾蛇等。

温带荒漠

  • 分布与特征

海洋气团难以到达大陆内部或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已转变为大陆气团,使得气候出现明显大陆性,催生了温带荒漠的出现。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中国西北内陆盆地及中、蒙两国间的内陆地区。受大陆性气候影响,温带荒漠区极度干旱,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800~1400毫米。7月的平均温度在25~29℃之间。在稳定温度高于10℃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高达3200~5000℃。受大陆性气候影响,温带荒漠北部地区1月的平均温度约为-12℃,南部地区的平均温度接近于0℃。

  • 生物多样性

温带荒漠区内的物理风化作用非常强,缺乏地表径流,典型地形为新月形沙丘、沙垅、内流盆地、干河床及岛状山,区域内有大面积的龟裂土、盐土和具有不发育土被的砂地。区域内的代表性植被为多年生旱生半灌木,局部地区分布着短生植物及多年生短生植物;区域内的典型动物包括跳鼠、瞪羚、大砂鼠、蒙古兔、草原兔、毒蛇等。

大陆性气候

巴丹吉林沙漠

半荒漠

  • 分布与特征

半荒漠生态系统可见于俄罗斯联邦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草原地带南侧,广泛带状分布于耶尔格尼直至斋桑盆地。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半荒漠地带7月的平均温度在23~25℃之间。在稳定温度高于10℃期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分别为2400~2800℃及3200~3400℃。在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下,该区域的年降水量在150~250毫米之间,仅占蒸发量的25%~33.3%,地下水盐渍化严重。

  • 生物多样性

区域内的土壤以淡栗钙土为主,禾本科植物、半灌木、多年生短生植物及短生植物更迭生长,蓄积量在5吨/公顷至12.5吨/公顷之间。区域内的典型动物包括以黄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高鼻羚羊、沙狐、艾鼬等。

大陆性气候

半荒漠生态系统

针叶林

  • 分布与特征

针叶林是寒温带地带性植被,针叶林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北半球为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大陆北部及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及西北地区等地。

  • 生物多样性

由于所在区域的气候具有很强的大陆性,冬季寒冷而漫长,所在区域内土壤中的水份长期凝固不能被植被吸收且营养期很短。该区域多为以落叶松属为主的乔木群落、以松科落叶松属的兴安落叶松和松属的樟子松等高大乔木为代表的针叶树。群落中主要种类为亚高山植物和高山植物,乔木层的种类成分贫乏,层次简单,藤本附生植物也不发达,为风媒型森林。受气候影响,该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类型以渔业、打猎及较原始的林业为主。该区域的典型动物代表为麋鹿、驼鹿、鹿、狼、熊、猞猁和獾等哺乳动物和食肉动物。

大陆性气候

针叶林

夏绿阔叶林

  • 分布与特征

在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偏南部地区,自然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夏绿阔叶林是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日本北部、前苏联欧洲部分的东部、中国东北部及华北地区、朝鲜东部、北美洲东部等地区。

  • 生物多样性

夏绿阔叶林主要由杨柳科壳斗科、桦木科等植被组成。夏绿阔叶林春季生出新叶、冬季完全落叶,季相变化明显。其叶无革质现象,树干有厚皮层包裹,芽有芽鳞保护。夏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分为灌木层、乔木层及草木层,其乔木多为风媒花植物。夏绿阔叶林的植物资源包括梨、苹果、桃等水果。

大陆性气候

夏绿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 分布与特征

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于北纬40°~60°之间的欧洲西缘(从瑞典、芬兰南端及波罗的海沿岸呈楔形延伸至乌拉尔山南端的两麓)、北美洲东缘(分布于五大湖沿岸,圣劳伦斯河谷及加拿大东南沿海诸省和美国东北诸州的大部分地区)和亚洲东缘(除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北部和日本的本州四国中心部外,在中国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及长白山脉等地区均有大面积分布),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偏南部地区的代表性植被。

  • 生物多样性

针阔混交林是针叶树与落叶阔叶树混交生长的森林群落,是介于针叶林和阔叶林之间的过渡性森林类型。在树种组成上,针叶树中红松占明显优势,其次有鱼鳞云杉、红皮云杉、沙松冷杉臭冷杉等;阔叶树种主要有黄波罗、枫桦、蒙古栎、白桦、香杨、紫椴、色木、水曲柳等。在针阔混交林的分布区内,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鹿、水獭、猞猁、东北虎、豹、紫貂、麝、黄鼬等。区域内药物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包括刺五加、平贝母、天麻、人参、草苁蓉、党参、黄芪等。

大陆性气候

针阔混交林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6132/

(23)
词条目录
  1. 什么是大陆性气候
  2. 成因
  3. 大陆性气候特征
  4. 气温
  5. 降水
  6. 大气环流
  7. 冰洋大陆气团
  8. 极地大陆气团
  9. 热带大陆气团
  10. 大陆性气候分类
  11. 柯本气候分类法
  12. 斯查勒气候分类法
  13. 中国的气候分类法
  14. 大陆性气候地区分布
  15. 主要地区
  16. 主要国家和地区
  17. 生态系统
  18. 温带草原
  19. 温带荒漠
  20. 半荒漠
  21. 针叶林
  22. 夏绿阔叶林
  23. 针阔混交林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