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也称扶贫支教。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失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背景下,政府有关团体和组织采取了开放招聘的方式,安排受过高等教育的志愿者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开展中小学校教育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社会公益活动,对落后地区的教育进行支援。支教源于“撤点并校”,是一项自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

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也称扶贫支教。

历史沿革

编辑

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失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背景下,政府有关团体和组织采取了开放招聘的方式,安排受过高等教育的志愿者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开展中小学校教育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社会公益活动,对落后地区的教育进行支援。

历史发展

支教源于“撤点并校”,是一项自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在城镇学校无法容纳乡村学生,村小代课教师又被清退的情况下,志愿者自发组织前往村小支持教育,做支教老师。1994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开展了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每年组织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和偏远地区,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开展扫盲活动,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开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2003年开始,2003年6月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根据通知,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自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2005年“三支一扶”计划之后,应届和在读大学生支教逐渐制度化、规模化。2006年,中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招募对象主要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2月2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岗教师聘期3年。2007年7月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根据意见,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组织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范生实习基地。截至2010年8月,共选派近5000名青年志愿者赴中国中西部19个省(区、市)96个县的300多所中小学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志愿服务。2011年,国务院发出《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实施4大类7个重点项目。支持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也是7个项目中唯一一个着力于补充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项目。2012年12月18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根据五部门方案要求,抓紧制定本地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办法,并根据实际情况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从2013年起至2020年,每年选派3万名优秀幼儿园、中小学(含普通高中,下同)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三区”支教一年;每年为“三区”培训3000名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和紧缺专业教师。通过选派支教教师和培训当地教师,加快“三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为推动“三区”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持。2014年3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要求,2013年各地结合实际启动实施向“三区”选派教师的工作。2015年5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下达2015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的通知》,根据通知,教师选派工作原则上以本省(区、市)内调配为主。省域外选派教师,可以通过现有对口支援、扶贫协作等渠道,商支援省(市)解决。2016年,中国启动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十三五”期间,中国17省市和部属高校附属中小学先后选派1676名教师进藏支教,其中援藏期满后延期177人,调藏13人。2017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每年从中国内地学校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包含专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赴西藏、新疆支教。原则上以对口援藏援疆省市学校为主体,以理科教师为主、兼顾其他学科;以中学教师为主、兼顾小学学段,每10-20名教师组成1个工作小组,鼓励组团支援1所学校。2018年5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2018年中国计划选派24026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计划选派22910人,非义务教育阶段计划选派1116人,支援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各地确定的其他深度贫困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困难团场,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2019年4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2019—2020学年全国计划选派23234名教师到三区支教,以全日制工作形式为受援地提供服务,时间为1年。2020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2020—2021学年全国计划选派22842名教师,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计划选派21635名,非义务教育阶段计划选派1207名。支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2021年6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在2021—2022学年全国计划选派21036名教师赴“三区”支教。这意味着,从2013开始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得以延续。2022年6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2022—2023学年中国计划选派18292名教师,其中初中计划选派6801名,小学计划选派11080名,幼儿园计划选派411名。重点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原“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2023年6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2023—2024学年全国计划选派17410名教师,其中初中计划选派6767名,小学计划选派10380名,幼儿园计划选派263名赴“三区”支教。

概念

编辑

定义

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也称扶贫支教。广义方面,支教可以改善当地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方教学条件,提升地方师资能力。狭义方面,主要指政府派出志愿者去到地方支持学校教育的活动。

相关释义

三区

所谓“三区”,是指边远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这是中国最需要帮扶的欠发达地区。

类型

编辑

依照发起方式,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举办、民间团体机构和企业赞助,以及个人自发参加等多种途径;按照时间长度可划分为长期支教、接力支教和假期支教。大学生支教是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或者应届毕业大学生直接参加国家支持贫困山区教育计划,到贫困地区支援教育的行为。而大学生支教,其特殊性在于其主体的限定性:即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或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参与国家的支援贫困山区教育规划,远赴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支援和教育。以支教时间的长短为标准,可以把大学生支教分为不定期支教、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这是最通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此外,还可以将支教分为民间组织的支教和官方组织的支教。在读大学生进行的支教活动大多属于短期支教,应届毕业生进行的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支教活动大多属于长期支教。但这种长期短期的划分也是相对的。

大学生支教的特点

编辑

大学生支教活动发起与创立的宗旨,在于选拔出经历过高等教育的高校学子输入各偏远欠发达地区进行教育扶贫,改善当地教育落后的现状,为当地学生带去外界讯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意识。因此,支教活动相较于一般志愿服务活动有一定的特殊性,总结为以下特点:

自主性

中国的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主要形式为高校牵头、政府对接、定点支教,符合支教资格的在读生或应届毕业生自发报名,签订三方协议后,统一组成以高校为单位的支教团,遵从服务地安排开展支教活动。支教主体都是自主申报、自愿参加,自发性地为较落后地区输送教育服务,改善教育失衡问题。

流动性

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支教团成员大多来自不同高校、院系,身处不同专业领域,也并非一定把教师作为未来职业。另外,多数大学生在一年服务期期满后选择重返校园,继续深造,再次从教师转变回了学生的身份。此外,还存在利用寒暑假期进行短期支教,从事从几星期到几个月不等的实践活动。由于学生需要在升学过程中不断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观念,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学。由于大学生支教具有时间上的限制,人员上不可避免地流动,这一不稳定性给支教方和被支教方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关计划

编辑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共青团中央牵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从2003年开始,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从2009年开始,西部计划服务期由1-2年调整为1~3年。

三支一扶

三支一扶是支教、支医、支农、扶贫的简称。2006年,中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招募对象主要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成果

编辑

2018年至2021年,中国累计为中西部贫困地区选派近9万名支教教师。这9万名教师,其来源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还有包括中小学和高校的“银龄计划”,此外还有一些专项定向的支教计划,比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在凉山州和怒江州等开展的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支教行动等。

价值意义

编辑

“三区”支教计划将优质学校的教师选派到农村县乡学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有效缓解了“三区”师资紧缺、优秀教师不足的矛盾,有力推动了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国家支教行为,是教育优先战略的具体表现,“三区”支教是中国一项极其重要的人才支持政策,是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三区”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促进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关事件

编辑

2024年1月,B站博主周岁时发布的一条质疑短期支教成为生意的视频,获160万播放量,印发网友热议,与之相关的“旅游支教”活动也因此进入公众视野。一些针对贫困地区的支教项目,不仅规划好每天活动的时间地点,游玩体验时间甚至长于教学时间,密集的行程单和旅行社出团通知格式如出一辙;组织方名为“义工组织”,本质是商业化公司;宣称能够为参与者申请国内外名牌高校“提升背景”,含金量却模糊不清。旅游支教虽说更近似于旅游。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此类项目并非真正的志愿者工作,它的存在却并非完全没有意义。这是一扇双向的窗,参与者能够深入当地文化与本地人的生活,并分享和传播给外部世界。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6480/

(506)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背景
  3. 历史发展
  4. 概念
  5. 定义
  6. 相关释义
  7. 三区
  8. 类型
  9. 大学生支教的特点
  10. 自主性
  11. 流动性
  12. 相关计划
  13.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14. 三支一扶
  15. 成果
  16. 价值意义
  17. 相关事件
  18.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