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蚱蜢别名蚂蚱、油蚂蚱、草蜢子。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其後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腐、空心菜等。蚱蜢又名蝗虫,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特征: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

蚱蜢别名蚂蚱、油蚂蚱、草蜢子。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其後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腐、空心菜等。

物种简介

编辑

蚱蜢又名蝗虫,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特征: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zhōng]斯最大的分别。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藷、空心菜等。别名蚂蚱、油蚂蚱、草蜢子。常在田间、草丛间出没。当蚱蜢繁衍过剩,以致密度过高、食物短缺时,便会转变生活形态,成群结队迁移至新的地方寻找食物,那时人们便称呼它为蝗虫。

蚱蜢

蚱蜢[昆虫]

形态特征

编辑

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若虫与成虫近似。卵成块状。世界上共有5000多种蚱蜢,其中的许多种不仅能跳,而且能飞。在它们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对又宽又薄的后翼。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不过它们更多的是用脚行进而不是用翅膀飞。

蚱蜢

蚱蜢[昆虫]

物种对比

生活习性

各地均为一年一代。成虫产卵于土层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在土层中越冬。若虫(蝗蝻)为5龄。成虫善飞,若虫以跳跃扩散为主。蚱蜢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此昆虫不完全变态,从卵孵化成若虫,以后经过羽化就成为成虫,不经过蛹的阶段,它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初夏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没有翅膀,其形状和生活方式和成虫相似。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会死亡,雌虫却大量吃食,积累营养。经过1周后,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它一般将卵产在干燥而地势稍高的沙瓤中在各类杂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蚱蜢的产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各地均为一年发生1代,成虫产卵于土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块在土中越冬。

蚱蜢

蚱蜢[昆虫]

创造纪录的体育健将会妒忌小小的蚱蜢,它能跳过相当于自己身长15—20倍的距离——而巳不需要助跑!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蚱蜢的身体就是为跳跃而设计的。它的两条后腿特别长、特别有劲,在后腿的上半部鼓起厚实而耐劳的肌肉,里面储藏着大量的能量,并能迅速地释放出这些能量。其实,蚱蜢的后腿只适合于跳跃,所以在行走时这两条腿反倒显得很笨拙。当蚱蜢准备跳跃时,它的4条小腿便将身子前半部撑起,后腿弯曲,然后突然伸直,把自己射向空中。这样—蹦一蹦地向前跳,速度要比大多数靠奔跑行进的虫子快10倍。有些蚱蜢——通常都是雄性的——用翅膀发出“音乐”来吸引配偶,并告诉别的雄蚱蜢滚远点。不同种类的蚱蜢发出“音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用后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边发出声音,或者让翅膀相互摩擦发出声音。在飞行中,有的蚱蜢以翅膀撞击后腿来发出声音,还有的蚱蜢干脆劈啪劈啪拍打翅膀以发出声音。为听见这些“音乐”,有些蚱蜢在翅膀下面有耳膜,还有的蚱蜢在前肢上有耳膜。聆听这些“音乐”能帮助雌蚱蜢作㈩正确判断:那位“音乐家”是不是和自己相配。因为每一种蚱蜢只会唱出自己特有的歌。

自我保护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为了避免被其他物种吃掉,各有高招。例如,当刺猬遇到不利的情况时,就会缩成一团,靠全身的刺幸免于难。有些昆虫能自己制造有毒的化学唾液,当遇到天敌进攻时,就将毒液喷向天敌,让天敌“偷鸡不成反蚀把米”。那么,你知道蚱蜢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呢?也许因为蚱蜢属“高蛋白”生物,故此常常成为蜥蜴的“食谱”之一。所以为了逃生,蚱蜢常吃食有臭味的树叶,如桉树的树叶,然后再呕吐到自己身上。每当蜥蜴一类的“吃肉动物”准备将粘有呕吐物的蚱蜢吞下去时,因为呕吐物的味道实在难闻,就会立即吐出来,因此不会伤害蚱蜢的“筋骨”。如果你偶然观察到,从蜥蜴口中吐出来的东西中竟然有一个活的蚱蜢时,可不要见怪了。蚱蜢就是靠这一绝招使自己死里逃生的。蚱蜢不像其他某些昆虫会“自卫反击”,所以只能进行被动的自我保护,但这一招却非常管用。

亚种分化

编辑

1.飞蝗,身体长约5.4cm,呈黄褐色。头顶部色淡,复眼棕色,卵圆形。单眼3个,作鼎足排列。触角丝状,褐色。咀嚼式口器。前胸长大,绿色,中央有隆起的纵走线。前翅皮纸质,狭而长,灰黄色,有不规则的斑纹前、中足黄褐色,后足腿节绿色,内侧有带状黑绿色斑3条。腹部由11节组成,在第1腹节上有听器,在第2-8腹节上有气门8对,末端有尾毛。

蚱蜢

蚱蜢[昆虫]

2.中华稻蝗,身体长圆形,大约长3-4cm,黄绿色或绿色,有时黄褐色,有光泽,头顶有圆形凹窝,颜面中部沟深。复眼灰色,椭圆形,触角丝状,褐色。前胸发达,中部有横缝3条。前翅前缘部分呈绿色,余部褐色,腹黄褐色,雄体腹末端屈曲上。3.稻叶大剑角蝗,身体细长圆形,雄虫长约5.4cm,雌虫长约9cm,全体绿色,有时呈灰褐色。头圆锥形,颜面尖形,显著倾斜,咀嚼式口器,触角剑形。雌虫前翅的中央具有1列纵行的白色。

主要危害

编辑

成虫及若虫食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

编辑

(1)农业防治发展前景我国食用蚱蜢(蝗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发生严重地区,在秋、春季铲除田埂、地边5cm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2)在测报基础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为害双子叶杂草且扩散能力极弱的特点,每667m2喷撒敌马粉剂1.5—2kg,也可用20%速灭杀丁乳油15ml,对水400kg喷雾。(3)保护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蝇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主要价值

编辑

经济价值

据分析测试,中华蚱蜢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3.5%,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21.35%,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含有各种维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等。蚱蜢可以作为营养性功能食品,高蛋白饲料添加剂及特种食品加工原料。我国食用蚱蜢(蝗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迄今蚱蜢仍是人们喜爱的食品。秋后从田间采收,油炸后即可食用,另外也可加工成各种味道的食品或罐头。蚱蜢产卵量特别大,可以以此为原料加工制作蚱蜢卵酱。

蚱蜢

熟食蚱蜢

药用价值

蚱蜢一种中药【来源】蚱蜢科昆虫稻蝗OxyachinensisThunb.以干燥虫体入药。夏秋捕捉,开水烫死,晒干。【性味归经】辛,平。【功能主治】止咳平喘,定惊,消积。用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小儿惊风,疳[gān]积。【用法用量】每次2~4钱,小儿0.5~1钱。焙干研粉服。①《本草拾遗》:"有毒。"②《纲目》:"辛,有毒。"③《随息居饮食谱》:"辛甘,温。"【功用主治】治小儿急慢惊风,百日咳。①《纲目拾遗》:"治咳嗽,惊风,破伤(风),疗折损,冻疮,斑疹不出。"②《随息居饮食谱》:"暖胃助阳,健脾运食。"【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5~10只;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调敷。【选方】①治小儿惊风:蚱蜢不拘多少,煅存性,砂糖和服。(《纲目拾遗》)②治急慢惊风:霜降后取蚱蜢风干,用十个或七个,加钩藤、薄荷叶各一撮,煎汤灌下,渣再煎服。(《百草镜》)③治破伤风:霜降后蚱蜢,晒干,用十数个,瓦上煅存性,酒下。(《救生苦海》)④治鸬[lú]鹚[cí]瘟(其症咳嗽不已,连作数十声,类哮非哮,似喘非喘,小儿多患此):蚱蜢十个。煎汤服。(《纲目拾遗》)⑤治鸬鹚郁(小儿有之,其症如物哽咽,欲吐难出之状,久之出痰少许,日久必死):干蚱蜢煎汤服。(《百草镜》)⑥治冻疮:蚱蜢,风干,煅研,香油和搽,撒亦可。(《养素园传信方》)⑦治痧胀:蚱蜢五、六个。煎汤温服。(《养素园传信方》)⑧治三日疟:盘螽,阴干为末,临发日,于五更时酒服方寸匕。(姚可成《食物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蚱蜢

蚱蜢[昆虫]

养殖方法

编辑

一、蚱蜢的生物学特性蚂蚱为药食两用昆虫,卵生。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据统计,蝗科共有859种蚂蚱,但能入药供食用的只有两种,即东南亚飞蝗蚱蜢和水稻飞蝗蚱蜢。蚱蜢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昆虫激素等活性物质,并含有维生素a、b、c和、钙、铁、锌、锰等元素。蚱蜢雌雄异体,自然交配,卵生,自然条件下1年繁殖2代,即夏蝗和秋蝗。二、蚱蜢养殖棚的建造养殖棚要建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厘米左右,便于排水。土壤最好是砂壤土便于产取蚱蜢卵,在养殖棚地面上种小麦或玉米等单子叶植物,以备蚱蜢食用。建造面积要按蚱蜢的多少来确定,每1万只蚱蜢约需15平方米,用角铁、木棍等建造棚的支架,再按棚的大小,用纱网做棚罩,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上拉锁,以防止蚱蜢跑出和人进出棚之用。棚高以1.5米~2米为宜,为保温和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三、蚱蜢的饲养管理蚱蜢的适宜发育温度为25℃~32℃,相对湿度为85%~92%,土壤含水量15%~18%。低于14℃或高于40℃时,蚱蜢会逐渐停食死亡。在气温达到28℃~30℃时,蚱蜢卵开始孵化,先准备无毒土壤和锯末粉按1∶2搅拌,含水量为20%~30%,铺3厘米~5厘米的土在器皿中拍实,然后将蚱蜢卵布于土上,盖上约1厘米厚的混合土。最后,器皿上再罩上一层薄膜,每半天检查1次,发现小蚱蜢后,用软毛刷将其刷到棚内的食物上,一般10天~15天孵化出小蚱蜢。刚出土的小蚱蜢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叶植物,但食量很小。1龄~3龄的蚱蜢应注意防雨,蚱蜢从出土到成虫约需27天~35天,这期间每5天~7天蜕1次皮,共蜕5次;5龄以后的蚱蜢逐渐开始交配产卵,每只蚱蜢约产卵70粒~100粒。为了取食和生殖布卵,蚱蜢有喜欢群居和迁飞性,所以蚱蜢羽化后至产卵前应给予适当的干扰,令其迁飞,以便提高产卵数量和质量。

蚱蜢

蚱蜢[昆虫]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6883/

Like (422)
词条目录
  1. 物种简介
  2. 形态特征
  3. 物种对比
  4. 生活习性
  5. 自我保护
  6. 亚种分化
  7. 主要危害
  8. 防治方法
  9. 主要价值
  10. 经济价值
  11. 药用价值
  12. 养殖方法
  1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