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白蚁,又称为大水蚁,因其通常于下雨前出现而得名,属于昆虫纲等翅目,为等翅目蚁类的俗称,分布于热带和温带。世界已知白蚁有3000多种,中国已知白蚁4科近500种。白蚁的身体呈扁圆状,较柔软,多为白色、淡黄色与赤褐色;有长翅、短翅和无翅三种类型,其中有翅白蚁的前后翅等长,而且翅长远远超过身体的长度。白蚁是目前已知最为古老的社会性昆虫,其社会性起源于侏罗纪晚期,显著早于其他社会性昆虫。白蚁的起源地多为大...

白蚁,又称为大水蚁,因其通常于下雨前出现而得名,属于昆虫纲等翅目,为等翅目蚁类的俗称,分布于热带温带。世界已知白蚁有3000多种,中国已知白蚁4科近500种。白蚁的身体呈扁圆状,较柔软,多为白色、淡黄色与赤褐色;有长翅、短翅和无翅三种类型,其中有翅白蚁的前后翅等长,而且翅长远远超过身体的长度。

起源种类

编辑

起源

白蚁是目前已知最为古老的社会性昆虫,其社会性起源于侏罗纪晚期,显著早于其他社会性昆虫。白蚁的起源地多为大陆,其中起源于南亚和东南亚(即印度-来亚)以及南美洲的种类最多,各有6种;其次是澳大利亚,有5种;只有2种白蚁是岛屿起源的(1种起源于菲宾,1种可能起源于加勒比群岛)。白蚁起源地的共同特征是与世界贸易路线关系密切。南亚和东南亚、南美洲曾是16-18世纪欧洲殖民扩张时期最重要的海上贸易目的地,因此,这些地区的白蚁有更多机会随贸易商船进人到其他地区。澳大利亚在20世纪成为南太平洋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原木和切割木料特别是枕木的贸易,导致白蚁从澳大利亚入侵至新西兰、斐济和新几内亚。与起源地的情况相反,入侵白蚁的侵入地多数为岛屿。太平洋岛屿是入侵白蚁种类最多的侵入地,有13种;其他依次是加勒比群岛(9种)、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岛屿(8种)、印度洋岛屿(6种)、南美洲岛屿(5种)、澳大利亚岛屿(4种)、大西洋岛屿(4种)、东亚岛屿(3种)非洲岛屿(3种)、南亚和东南亚岛屿(2种)、欧洲岛屿(1种)。大陆白蚁种类的成功入侵通常都发生在岛屿或大陆的海岸边缘,随着时间的延续,已有几种入侵白蚁将种群逐渐扩展到了内陆。1957年,台湾乳白蚁首次在美国大陆南卡罗来纳州被发现和报道,此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这种白蚁已扩散到路易斯安那州、德克萨斯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阿拉巴马州、加利福尼亚州、佐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等9个州并在这些州内广泛传播。在侵入地,入侵白蚁除了能够由岛屿和沿海陆地向内陆扩散,有些种类还从内陆的城市进入了郊区甚至当地的农村和森林。如原产东南亚的截头堆砂白蚁(Cryptotermesdomesticus),在萨摩亚群岛的森林和澳大利亚的土著树种上被发现达尔文澳白蚁(M.darwiniensis)由澳大利亚入侵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之后的分布虽然仅限于莱城,但它却不只生活在城市建筑中,在42种本土和外地树种上也有发现。

种类

截至2015年,全世界已经确认的入侵白蚁已从1969年Cay记录的17种增加到了27种。40多年间,入侵白蚁种数增加了13种,另有3种不再被认为是入侵白蚁。由于上述入侵白蚁的3个特征较普遍存在于木白蚁(Kalotermitidae)和鼻白蚁中,因此属于这2科的入侵白蚁种类最多,达21种。尽管白蚁拥有全部自蚁物种的70%以上,但只有2种入侵白蚁。

家白蚁

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主要分布于安徽省以南地区,是为害房屋建筑、桥梁和四周绿化树木最严重的种土、木两栖白蚁。为害林木时,尤喜在古树名木及行道树内筑巢,使之生长衰弱;甚至枯死。

有翅成虫

体长13.5~15毫米,头背面呈深黄色,胸、腹面呈黄褐色,腹部腹面呈黄色。翅微其淡黄色翅面密布细小短毛。

兵蚁

体长5.3~5.9毫米,头及触角呈浅黄色,上顎呈黑褐色。腹部呈乳白色。头部椭圆形,最宽处在头的中段,卤近于圆形,大而显著,遇敌时即分泌出乳状液体。上颚镰刀形,左上颚基部有一深凹,其前另有4个小突起,颚面的其他部分光滑无。

工蚁

体长5.0~5.4毫米,头呈淡黄色。胸腹部呈乳白色或白色。头前部为方形,后部为圆形。触角15节。前胸背板前缘略翘起。

黑翅土白蚁

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主要分布于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为害茶、柏、柑橘等90余种植物。还能为害堤坝安全。常筑巢于土中,取食苗木的根、茎,并在树木上修筑泥被,啃食树皮,也能从伤口侵入木质部为害,苗木被害后生长不良或整株死亡。

有翅成虫

体长12~14毫米,翅长24~25毫米。头、胸、腹背面呈黑褐色,腹面呈棕黄色,全体密被细毛。头圆形,复眼呈黑色,单眼呈橙黄色,均略显椭圆形。前胸背板前宽后窄,后缘中央向前凹入,背板中央有一淡色"十"字形纹。其两侧各有一椭圆形淡色点。

兵蚁

体长5.44~6.03毫米。头呈暗黄色,被稀毛,胸腹部呈淡黄色至灰白色,有较密集的毛。头背面卵形,上颚慷刀状,左上颚有一明显的微齿,右上颚有一不明显的微齿。上唇舌形,无透明小块,沿侧边有一列直立毛。

工蚁

体长5~6毫米,头呈黄色,胸腹呈灰白色。囟[xìn]位于头顶中央,呈圆形小凹陷,后唇基显著隆起,触角17节。

黄翅大白蚁

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为害按树、松、杨梅、油桐龙眼等。啃食绿化树种,导致生长不良,以致枯死。

有翅成虫

体长14~16毫米,背面呈栗褐色。头宽,卵形,复眼呈黑褐色、单眼呈棕黄色,均椭圆形。翅长24~26毫米,呈黄色。前胸背前宽后窄,中央有一淡色"十"字形纹;前方两侧、后方中央也有一圆形淡色斑。

兵蚁

体长10.51~11.00毫米,头呈深黄色,背面观长方形,略短于体的1/2。卤很小,位于中点之前,遇敌时分泌棕黄色液体。上顎呈黑色,粗壮,镰刀形,左上颚中点之后有不明显的浅缺刻及一较深的缺刻;右上颚无齿。上唇舌形,先端白色透明。

工蚁

体长6.00~6.50毫米。头呈棕黑色,圆形。触角17节,2~4节均大致等长。胸部呈浅棕黄色,前胸背板约为头宽之半,前缘翘起。腹部膨大如橄榄形。

分类系统

编辑

按生理机能

根据成熟个体的生理机能的不同,把白蚁各个品级分为两大类,即生殖类型(繁殖蚁)和非生殖类型(不育蚁)。在两大类型中, 一般又分为若干品级。非生殖类型中有工蚁和兵蚁之分,生殖类型内有大翅型(即第一型)、 短翅型(即第二型)及无翅型(即第三型)的区别。不同品级的体形结构有显著变化,即使同一个品级的工蚁或兵蚁,往往因种类的不同,又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形态类别,被称为大工蚁、小工蚁或大兵蚁、小兵蚁等等。

白蚁

按外部形态

白蚁的各个品级,按其外部形态的变化,拟分为两大类:原始型和蜕变型。

原始型: 

这类白蚁的体形结构,形态特征保持原始状态,其头部和胸部没有奇特的变化。它和昆虫纲大多数类群有许多共同或相似的特征。虽然在不同类群间也有不 同程度的差别,但其主要的体形结构和形态特征,仍保持其原始状态。它们之间的统一 性远远大于差异性。原始型的形态特征,表明了等翅目昆虫的分类地位和进化水平。由 于形态差异较小,目前还较少做为鉴定种的依据。原始型包括除兵蚁之外的各个品级。 在这些品级中,最为典型的是有翅成虫。它不仅是成熟的个体,具有坚硬的体壁,而且 特征最为全面、典型,具有复眼、单眼和前后翅。其余的各个品级,包括短翅型(第二 型)繁殖蚁,无翅型(第三型)繁殖蚁以及工蚁等,都是一种幼态持续的表现。原始型 的各个品级,在分类系统上或进化历史的进程中,具有意义的特征如下。

头部:

原始型的许多特征保留了原始状态。如典型的头为圆形,头盖缝明显,触 角节数多,以及口器等等。口器为咀嚼式,上颚结构比较原始。由于形态稳定,在白蚁分类上颇被重视。Holmgren(1909)首先强调成虫和工蚁的上颚在分类上的重要意义。 Ahmad(1950) 利用成虫和工蚁的上颚作为属级分类的依据。在形态上它们无论有多大分异,但都保持有原始性状

胸部

有翅成虫翅的形状和翅脉的结构在分类系统上都有很大意义。 一般白蚁前后翅几乎相等,故有等翅目之称。翅脉复杂,且有许多细小横脉组成原脉网,这说明白蚁与古代原始昆虫有着统一的渊源。澳白蚁Mastotermitidae有翅成虫的后翅有大的臀域,非常象蜚蠊目昆虫翅的结构。说明两者间有着某些近缘关系。

腹部

10节,变化不大。端部几节的某些特征在分类系统上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 些原始的白蚁,雄虫第9节腹板后缘中部,常有一对不分节的刺突。这与原始昆虫腹部 的形态相类似。通常等翅目昆虫的尾须仅2节,但某些草白蚁Hodotermitidae的种类,尾须有5—8节。澳白蚁Mastotermes sp.雌虫的尾部与蜚蝶目昆虫很相似,具 产卵器,由腹瓣、内瓣和背瓣所组成。这些形态特征表明等翅目昆虫的原始性。

蜕变型

白蚊由于适应特殊的功能,某些个体的形态特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特别在头部和胸部变化更大。如上颚特化后,兵蚁以致于丧失了自身的取食能力,必须 靠工蚁的喂养才能维持生命。不同类群的蜕变型差别很大,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远远大于 统一性。蜕变型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表明了等翅目昆虫在整个昆虫纲的进化过程 中,属于一支高度特化的类群。蜕变形由于形态复杂,变化多端,不同类群间的形态特 征有很大的不同,且较稳定。所以蜕变型不仅可提供等翅目高级阶元分类的许多依据, 同时也有许多明显的可供作种的鉴定的区别特征。蜕变型仅包括兵蚊一个品级。蜕变型的形态差别主要表现在兵蚁头部和胸部的剧烈变化。在分类系统上或进化历史的进程 中,具有意义的特征如下。

头部

蜕变型头部变化极大,主要表现在口器和头形的变化上。按上强发育程度 和头的形状,蜕变型可分为两类。 一类上颚发达,头壳不向前伸突,左右两上颚的内缘  有不同的齿突。有的种类,其上颚扭曲成各种形状,形成极不对称的“歪嘴”,如歪白 蚁Capritermes      sp,  等。这类蜕变型称为上颚兵。另一类则上颚退化缩小,头壳极度  向前伸突延长,形成长象鼻。这类蜕变型称为象鼻兵,如象白蚁 Nasulitermes  sp.  等。某些个别类群二者兼而有之,既有发达的象鼻,又有发达的上颚,如戟白蚁属  Armifermes 。 这类白蚁很可能是象鼻兵中一类比较原始的类群。蜕变型的触角节数在  分类系统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原始类群的白蚁,如澳白蚁的兵蚁,其触角节多达  23节。我国产的草白蚁兵蚁触角一般为22—24节。但某些进化的类群,其触角节很少,一般有十几节,有的更少。所以蜕变型的触角节数, 一般由多向少的方向进化发展。蜕变型头形的变化,过去往往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种变化值得重视。比较原始 的白蚁,如澳白蚁和草白蚁等,头形变化不大,仍保持原始状态,背面观为圆形或近圆 形。所以在等翅目昆虫中,原始类群兵蚁的头形一般是圆的。而木白蚁 Kalotermiti- dac  和鼻白蚁Rhinotermitidac  兵蚁的头形变化颇大, 一般都有延长、加厚的趋势。 具有这样头形兵蚁的类群应该是上颚兵类群中后起的种类。

胸部

蜕变型的个体是缺翅的,在不同类群中的前胸背板有不同的变化。 一些原 始类群蜕变型的前胸背板变化不大,成扁平状。某些进化类群则变化很大。前胸背板的 前半部明显翘起,两侧下垂,后半部略平,呈马鞍形。所以前胸背板的不同形态也显示 出等翅目昆虫进化历史的进程。

形态特征

编辑

体型

白蚁有翅成虫,体长7.5-8.5mm,翅淡黄色。复眼近圆形、紫褐色,前胸背板近似半圆形,端缘及后缘中部向内凹入。

白蚁卵为乳白色,椭圆形。

兵蚁

兵蚁体长5-5.8mm,头及触角黄色,上颚黑褐色,腹部乳白色,头呈椭圆形,大而显著,开口朝向前方,上颚发达,镰刀形。

工蚁

工蚁体长5.0-5.4mm,头淡黄色,胸腹部乳白色或白色,头后部呈圆形而前部呈方形,触角窝处最宽;后唇基长度相当于宽的1/4,微隆起,触角15节。前胸背板前缘略翘起,腹部长,略宽于头。

白蚁

与蚂蚁的区别

以上数据来自

分布范围

编辑

白蚁遍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其主要分布在以赤道为中心,南、北纬度45°之间。全世界已知白蚁种类有3000余种,据美国科学家的电脑模拟分析,全球白蚁资源数量人均约占有0.5吨,而以白蚁的个体重量1克为计算,人类拥有的白蚁个体数人均约有50余万只,确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数字,事实也确实如此。中国已发现4科41属473种,全中国除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黑龙江5个省(自治区)外,其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白蚁分布。白蚁趋向于阴暗和温暖潮湿气候,其建巢地点的选择和巢外取食活动都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由于体壁较柔软,几丁化程度不高,因而在白蚁活动于物体表面时,一般都隐身于泥被、泥线或蚁路等泥质覆盖物下来保护白蚁体内的水分不至于很快蒸发到大气中。白蚁的活动环境比较隐蔽,但也有少数种类例外,如土垅大白蚁和须白蚁可以在白天地面上进行成群结队的采食活动。

生活环境

编辑

温度

温度是白蚁进行积极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个条件,也是对白蚁影响最为显著的一个因素。白蚁也和其他昆虫一样,是一种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周围环境温度的升降而有变化,保持和调节体内温度的能力不强,自身无稳定的体温。但是由于白蚁是一类群居性的昆虫,所以它的体温能随外界温度而稍有升降,不同种类的白蚁对温度的要求也有显著差异。北方能生活的种类,如散白蚁,它能适应低温。南方热带地区筑土垅[lǒng]巢的白蚁如土垅大白蚁、云南土白蚁、黄球白蚁和大锯白蚁等适应高温多雨。

湿度

湿度对白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湿度可直接影响白蚁的生长发育,一般湿度过低或过高可抑制白蚁的发育。白蚁的一切新陈代谢都是以水分为介质,水分的不足或者无水会导致正常生理活动的终止,甚至死亡。白蚁获得水分的主要途径:①直接从水源处饮水;②从土壤和木材中获得水分;③通过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的氧化而获得代谢水;④通过体壁的渗透吸收作用,得到周围空气中的水分;⑤蚁巢的特殊结构有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能力;⑥蚁巢壁加厚和变密可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

空气

白蚁在较为封闭的巢腔系统内,除含有较高的水分外,其中CO,的含量与大气的含量不同,乳白蚁巢内CO,的含量,一般占0.5%~6.5%,比天然空气中CO,含量0.03%高数十倍乃至100~200倍。在黑翅土白蚁的主巢内,酸腥气味是相当浓的,它的巢内CO,浓度也会相当大。

土壤

土居性白蚁营巢于土壤中,它不能脱离土壤而生存,因此土居白蚁与土壤的关系极为密切。一般在pH为4~8的土壤内,黑翅土白蚁可以营巢繁殖。属土木两居性的乳白蚁,造巢在地下或地上时,它所筑的蚁路、蚁道、蚁巢内的防护层的材料,大多是泥土筑造的,蚁巢外部特征、分群孔、排泄物和通气孑L,有部分是由土壤构成的。但木居性的白蚁与土壤毫无关系,它属纯木居者,能完全脱离土壤而生存。

白蚁

白蚁

生活习性

编辑

群栖性

白蚁是一种行巢穴生活的昆虫,每个群体的白蚁有工蚁、兵蚁、繁殖蚁,无论是数百只还是数十万只白蚁,各类白蚁整巢白蚁都如蜜蜂般过着群居生活。这便是人们挖巢灭蚁的主要原因,也为诱灭巢穴白蚁提供了参考。

光线

趋光性:白蚁的有翅成虫在分飞时有强烈的趋光性,特别是对黑光即紫外线光(波长3600A)富有明显的趋光性。无论是大白蚁、土白蚁还是乳白蚁等的成虫,在飞翔时都有扑向光源的习性。背光性:由于白蚁长期过着隐避的穴居生活,导致工蚁和兵蚁眼睛退化,即使在外活动的工蚁也必须先参筑泥线和蚁路作为掩护。蚁巢的位置也在阴暗隐避之处居多。这些习性说明白蚁是一种畏光性的昆虫。但白蚁对不太强的光缝似乎有适应的能力。如广西龙州的土垅大白蚁就在五月中旬的阴天进行活动。

整洁性

无论是蚁道、蚁巢或白蚁的身体,都经常保持整洁。白蚁相遇在一起时,常互相舐[shì]理,打扫身上的灰尘杂物。如遇不清洁的地方或发现有同伙的尸体时,白蚁能立刻设法将其清除。此为利用白蚁间相互传毒和诱杀白蚁提供了方向。

敏感性

白蚁十分敏感,如发现通道有缺口或透光的时候,即迅速修补。如遇到振动时能立刻逃跑。在有的情况下,整巢白蚁能够迅速地迁移别处。

季节性

白蚁的活动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春末夏初天气暖和时,开始外出,到秋后天气转冷时,活动范围开始缩小,并逐步转到巢内活动。此为人们对白蚁防治提供时间上的指导。

白蚁的分群

白蚁的种类众多,各类白蚁每年都能产生一定数量的繁殖蚁,当繁殖蚁发育成熟,环境条件适宜时,白蚁又进行分群飞翔,另建新巢。分群时,一个群体的繁殖蚁可能全部飞完,也可能因外界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剩余一部分,待下一次环境条件适宜时,再次迁飞。

食物

白蚁是植食性昆虫,主要靠蛀食木材和分解纤维素作为自己的营养来源,它能取食许多种在分类上差距很远的植物种类(包括某些真菌类植物),不仅如此,还能蛀食皮革、橡胶、棉、麻、丝、毛、化纤织品和某些塑料、金属制品。但是在其进化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白蚁又各自形成了对食物的一定要求。因此,一种白蚁取食不同食料对其生长发育速度、成活率、生殖率等都会发生影响。

共生物

原生动物:白蚁肠内的鞭毛虫,从白蚁取得养料为生,而白蚁肠内因有鞭毛虫的存在,纤维方能被消化。

天敌

巢内寄生天敌:许多种白蚁巢内均有真菌、细菌和病毒寄生,其中许多微生物能引起白蚁的疾病,最后导致白蚁死亡,甚至全巢覆没。另外,巢内寄生的螨类有时也能杀灭白蚁。

白蚁

白蚁

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家白蚁

性味甘;咸;温。有滋补强壮的功能。主治老年体衰、久病气血虚弱等。

白蚁泥

用松土上的白蚁泥,同黄丹一起炒,炒黑后,研细,和香油涂搽恶疮肿毒。

平衡生态

促进土壤颗粒循环

高等白蚁倾向于使用深层富含黏土的土壤修建蚁丘,并把黏土颗粒从土壤深层搬运至土壤表层。被运至地表的黏土又通过雨水的冲刷重新进入地下,从而产生土壤颗粒的循环。

对土壤肥力影响

在热带地区,高等白蚁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白蚁蚁丘富集黏土,使蚁丘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能力,能固定大量无机离子,吸附微量元素。

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降雨会使蚁丘中的黏土颗粒释放至周围环境中,使蚁丘附近的土壤具有更高的持水能力和养分含量,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从而在局部塑造和保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对动物群落的影响

白蚁丘中的黏土可通过促进植被生长间接影响动物群落。昆虫及食虫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随着与白蚁丘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奥卡万戈三角洲,米夏埃尔森大白蚁(M.michaelseni)搬运黏土颗粒建造蚁丘,使灌木和树木能够在蚁丘附近定植。这些植被吸引食草或依托植物为生的动物,提高了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雨季引起的洪涝中,白蚁丘也可为多种动物提供避难场所。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热带地区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环境对降雨的变化极为敏感。降雨的减少导致植被的衰退,使得生态系统同质化,最终演变为裸露、干旱的沙漠。白蚁丘的存在改变了黏土的分布模式,进而影响周边的植物群落。同时,不同巢群的白蚁相互竞争,使得白蚁丘在较大的地理尺度上规律的分散分布,形成了一个个依托白蚁丘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主要危害

编辑

白蚁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营群居生活的社会性昆虫,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1.3亿年以上,被国际昆虫生理生态研究中心列为世界性五大害虫之一。白蚁危害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和严重性3大特点,其危害对象涉及房屋建筑、家具衣物、水利工程、园林果木、图书档案、仓储物资、电线电缆等。房屋建筑是白蚁危害的最主要对象,木结构、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房屋建筑都会遭受白蚁危害。不仅造成人们财产损失,影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还影响房屋建筑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白蚁能蛀食多种大田作物、经济作物、林木、果树和种苗。黑翅土白蚁对江河堤坝的破坏更为严重,白蚁对房屋、仓储物资、埋地塑料电缆等的蛀蚀造成巨大损失。中国各省白蚁危害房屋情况不一致,主要包括乳白蚁属Coptotermes、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土白蚁属Odontotermes和堆砂白蚁属Cryptotermes中的一些种类。乳白蚁属的破坏最为严重,散白蚁属的分布最为广泛。在黄河流域以北危害房屋建筑的白蚁主要是栖北散白蚁R.speratus和黑胸散白蚁R.chinensis,长江流域以南主要是台湾乳白蚁C.formosanus、黄胸散白蚁R.flaviceps、黑胸散白蚁和黑翅土白蚁O.formosanus,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散白蚁属和乳白蚁属都有危害。广东、海南及部分南方省份,还有截头堆砂白蚁C.domesticus和铲头堆砂白蚁C.declivis等。对房屋建筑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是台湾乳白蚁、黑胸散白蚁、黄胸散白蚁、截头堆砂白蚁和铲头堆砂白蚁等。

白蚁

防治方法

编辑

物理防治

主要是利用光、高温、冷冻、高压、人工手段、物理材料等方法来防治白蚁的技术。目前除了建设场地清理应用广泛外,其余如灯光诱杀法、物理屏障法、物理局部处理法及挖巢法应用极少。物理屏障法是利用砂粒、金属网、板、PVC板、防潮屏障、防水薄膜等材料或将建筑物的地基及周围土壤变成碱性形成屏障阻止白蚁进入房屋建筑内部为害,但不能阻止白蚁有翅成虫的飞入。物理局部处理是在室内发生干木白蚁危害时,利用高温、液态、微波、高压电等杀灭木材中的干木白蚁。

生物防治

利用寄生物、捕食者或者病原微生物等控制白蚁种群的方法。自然界中,寄生螨类、蚂蚁、鸟类、病原真菌、病原线虫、细菌等白蚁天敌众多,对白蚁种群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白蚁生物防治应用化学药剂少,对环境友好,目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野外试验效果较差,但其是未来白蚁防治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控制白蚁危害的方法。化学防治有药物屏障法、熏蒸法和木材注射法、液剂药杀法、喷粉法、诱杀法、监测控制技术等。

药物屏障法

对保护对象进行白蚁防治药剂处理后形成的防止白蚁侵入的屏障。将白蚁防治药剂稀释液低压喷洒在房屋建筑基础周围土壤、室外散水、室内地坪、室内外的墙体、门窗洞、管线孔口等部位或涂刷在小型建筑木质材料表面形成屏障,阻止白蚁侵入危害。目前是国内新建建筑白蚁预防最主要的方法。

熏蒸法和木材注射法

利用熏蒸剂对木构件或其他物件进行熏蒸处理,可应用于小型木构件或可移动的其他物件,也可对整个建筑实施,杀虫率高,操作繁琐;在木材上有干木白蚁的位置钻孔,把白蚁防治药剂注射进入木材内将白蚁杀死,均用于干木白蚁的治理。

液剂药杀法

在发生白蚁危害的地方,喷洒白蚁防治药剂稀释液,根据药物推荐浓度使用,毒化白蚁活动区域的环境,当白蚁继续活动或危害时,因接触和吸收毒素而死亡,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房屋建筑内散白蚁和土栖白蚁的防治方法。

喷粉法

遵循“见蚁施药,点多量少”的原则,将白蚁灭治粉剂在挑开的泥线、泥被、有白蚁活动的分飞孔、白蚁危害处、蚁巢、诱杀装置内喷施,将药粉喷到白蚁身上,且不影响白蚁正常活动,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类白蚁灭治方法。

诱杀法

诱杀法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白蚁喜食的饵料中添加低剂量缓效的药物制成饵剂,白蚁取食回巢通过交哺习性传递达到杀灭或控制整个白蚁巢群种群的控制技术。另一种是以白蚁喜食的食物不添加杀白蚁有效成分作为饵料,待诱集到白蚁后再投放饵剂或喷粉处理。

监测控制技术

在白蚁活动的区域范围内,设置监测装置对白蚁活动进行监测,在装置中发现一定数量的白蚁后,通过喷粉、投放饵剂等处理,有效控制白蚁种群的白蚁防治技术。该法是目前国内推广应用的绿色白蚁防控技术。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5月30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7341/

(934)
词条目录
  1. 起源种类
  2. 起源
  3. 种类
  4. 家白蚁
  5. 有翅成虫
  6. 兵蚁
  7. 工蚁
  8. 黑翅土白蚁
  9. 有翅成虫
  10. 兵蚁
  11. 工蚁
  12. 黄翅大白蚁
  13. 有翅成虫
  14. 兵蚁
  15. 工蚁
  16. 分类系统
  17. 按生理机能
  18. 按外部形态
  19. 原始型: 
  20. 头部:
  21. 胸部
  22. 腹部
  23. 蜕变型
  24. 头部
  25. 胸部
  26. 形态特征
  27. 体型
  28. 兵蚁
  29. 工蚁
  30. 与蚂蚁的区别
  31. 分布范围
  32. 生活环境
  33. 温度
  34. 湿度
  35. 空气
  36. 土壤
  37. 生活习性
  38. 群栖性
  39. 光线
  40. 整洁性
  41. 敏感性
  42. 季节性
  43. 白蚁的分群
  44. 食物
  45. 共生物
  46. 天敌
  47. 主要价值
  48. 药用价值
  49. 家白蚁
  50. 白蚁泥
  51. 平衡生态
  52. 促进土壤颗粒循环
  53. 对土壤肥力影响
  54. 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55. 对动物群落的影响
  56.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7. 主要危害
  58. 防治方法
  59. 物理防治
  60. 生物防治
  61. 化学防治
  62. 药物屏障法
  63. 熏蒸法和木材注射法
  64. 液剂药杀法
  65. 喷粉法
  66. 诱杀法
  67. 监测控制技术
  68.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