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竹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棕竹(学名:Rhapisexcelsa(Thunb.)A.Henry),别名筋头竹、棕树、稷竹、观音竹等。为棕榈科(Arecaceae)棕竹属丛生灌木。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等地,中国南部至西南部以及日本亦有分布。它常繁生于山坡、沟旁阴蔽潮湿的灌木丛中,多栽于庭园或宅旁,在中国华南地区常见栽培。棕竹为棕榈科棕竹属丛生灌木,高2~3米。茎干直立,圆柱形,有节,直径1.5~3厘米,上部淡黑色,被叶鞘,但分解...

棕竹(学名:Rhapis excelsa (Thunb.) A. Henry),别名筋头竹、棕树、稷竹、观音竹等。为棕榈科(Arecaceae)棕竹属丛生灌木。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等地,中国南部至西南部以及日本亦有分布。它常繁生于山坡、沟旁阴蔽潮湿的灌木丛中,多栽于庭园或宅旁,在中国华南地区常见栽培。

形态特征

编辑

棕竹为棕榈科棕竹属丛生灌木,高2~3米。

茎干直立,圆柱形,有节,直径1.5~3厘米,上部淡黑色,被叶鞘,但分解成略疏松的尾状浅黑色粗糙而硬的网状纤维。

棕竹

棕竹的茎

叶集生在茎的顶端,掌状深裂、扇状,裂片4~10枚,不均匀,有2~5肋,于基部1~4厘米处相连,长度为20~32厘米,甚至更长,宽窄不一的线状或线状椭圆形的顶端,截状并有多对略深裂之小裂片,边缘和肋脉有略尖锯齿,横小脉多条,明显;叶柄两侧隆起或上部略扁,边缘稍粗糙,柄基纤维多,顶端小戟突略成半圆形或钝状三角形,有毛。

棕竹

棕竹的叶

花小而极多、单性、雌雄异株,肉穗花序长30厘米左右,总花序梗和分枝花序的基部均被一个佛焰苞所包裹,密生棕色弯卷绒毛;2~3分枝花序及其上1~2次枝的小花穗,花枝近无毛,小花枝螺旋状着生;雄花小、浅黄色,在花蕾中为卵状长圆形并具有顶尖,成熟后花冠管被拉长,开花时呈棍棒状长圆形、花萼杯状、深达3浅裂,裂片半卵状椭圆形,花冠三裂,裂片三角形,花丝粗壮,上表面隆起有龙骨突起,花药心形或心形,长圆形,顶端钝尖或稍缺;雌花大、卵状球形、短小粗壮。

棕竹

棕竹的花

果实和种子

棕竹的花期4-5月,果期10-12月。果实球状倒卵形,直径8~10毫米。种子1颗,球形,胚在与种脊相对的一侧接近基部。

棕竹

棕竹的果实

物种分布

编辑

世界分布

棕竹在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地有分布。

棕竹

棕竹的分布图

中国分布

棕竹多分布于中国的南部至西南部,华南常见栽培。

棕竹

棕竹中国分布图

生长习性

编辑

棕竹常繁生于海拔300~500米的山坡、沟旁隐蔽潮湿的灌木丛中。喜温暖湿润、半阴及通风良好的环境。畏烈日,稍耐寒,可耐0℃左右低温。要求疏松、肥洪、排水良好的酸性沙壤土,不耐瘠薄和盐碱,不耐积水。花期6月,果期9~10月。

繁殖方式

编辑

自然繁殖

棕竹为雌雄异株,传粉时需要在不同的植株之间进行,也即异花传粉。大规模的花呈现可以从远处吸引昆虫,尤其是没有专一化的昆虫,它们是雌雄异株物种的常见授粉者。

人工繁殖

棕竹可播种和分株繁殖,由于在中国北方盆栽不易结籽,故家庭栽植多以分株繁殖为主。

播种繁殖

棕竹的种子,一般要在10月上中旬才能成熟,可以随采随播,翌年春末夏初出苗,其在20~25℃条件下,1个月即可发芽,半年后移栽。也可将种子贮藏起来,待到次年4月播种。棕竹的种子在播种以前要进行浸泡处理,当种子便完全吸水膨胀,胚株开始萌动时即可播种。种子少可用深简状土陶花盆代替苗床,用细孔喷壶把水喷透后,覆土后在盆沿上加盖白色薄玻璃,置于温暖通风的地方,待其生根发芽。待长出3片真叶后再行移栽,移栽时应注意掌握好种植的深度,一般应使茎基部露出土面,并要求尽量不伤及根系。

分株繁殖

分株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一种是在春暖后,即4月中旬至5月上旬,新芽未萌发前结合换盆分切老株,注意将盆土和盆壁小心分离,全株需带宿土取出,分切时尽量少伤根不伤芽,每个芽即可独立栽植为新植株,也可2~3枝形成一丛,每丛保留新芽和老茎干。另一种方法是在新芽萌发后,从母株旁边挖取新出土的单株,挖取时要小心保护好母株和幼苗根系,以利成活。新株应放置在荫蔽、温暖和较湿润的地方,每日向叶面及植株周围喷水,待恢复生长后正常管理。

栽培技术

编辑

田间管理

管理要点

盆栽时用腐殖土、泥炭土加部分的沙河和少量基肥作盆土,也可以使用塘泥块。在5~9月生长旺盛季节要多洗水,即到盆底排水孔有水滴渗出时为止,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冬季尽量减少浇水量。生长季节每半个月施一次液体肥料可促使叶色浓绿苍翠,而秋末和冬季应停止施肥,以防肥害伤根。高温期还要经常向叶片和地面喷水以增加室气湿度。夏季要遮去部分的光照,防止烈日暴晒,否则叶片发黄或灼伤,植株生长缓慢,冬季尽量增加光照。

常见问题

棕竹播种苗移栽后不易恢复生长。这种“收根现象”又称作“移栽痴呆症”,其原因是移栽时须根被侵扰或严重破坏,导致发根区暂时不能生发新根而滞长。在温度和湿度都比较大的热带地区,这一“收根现象”常在几个月之后才会重新恢复,但是,在亚热带或者温带地区可以维持1~2年,植物的外观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渐渐枯死。为此,棕竹播种以袋栽育苗为佳,也就是集中催芽,温室播种育苗。当种粒发芽时,转入合适营养袋或者育苗盆进行培育,可以避免移栽中出现“收根现象”。棕竹的叶尖及叶片会枯焦。原因有三:一是夏秋两季的烈日曝晒或盆土过干,导致营养须根先端受伤,吸水能力受到影响;二是置于室内过冬时,盆土过干、空气不流通或未给叶面喷水;三是施入未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或过浓的液态肥,亦即生肥、浓肥引起烧根、烂根。

病虫防治

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叶枯病、叶斑病等。炭疽[jū]病需结合冬、春清园,收集病残茎叶烧毁,发病初期可用代森锰锌、炭疽福美、百茵清等杀菌剂进行喷洒防治。褐斑病则需及时喷洒代森锌防治。叶枯病、叶斑病可用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液喷酒防治。虫害有介壳虫,可用塑料片轻轻刮下虫体,不要损伤茎叶,并将虫体集中后烧毁,或用氧化乐果乳油等喷杀。

功用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棕竹叶和根可入药,味甘、涩,性平,有收敛止血之功效。叶主治咳血、吐血、产后出血过多等;根祛风除湿,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观赏价值

棕竹株丛挺拔,叶形秀丽,四季青翠,适于营造具有热带风情的景观,是家庭栽培最广泛的室内观叶植物。可用于稍阴的庭院内、大树下或假山旁丛植,也可盆栽成对置放于门口或摆放于阳台。幼苗还可以制作盆景观赏,茎、叶可用于插花作配叶。

其他价值

棕竹的嫩芽(棕心)可做蔬菜食用;秆可作手杖和伞柄;棕皮割下晒干,可以搓棕绳、编棕垫、串蓑衣等。棕竹能够吸收多种有害气体,消除重金属污染并对二氧化硫污染有一定的抵抗作用,而且还具有消化二氧化碳并制造氧气的功能,对空气的净化拥有很好的效果。

相关研究

编辑

中国学者李俊芳等人采用化学反应鉴别法对棕竹进行了预实验和薄层条件分析,结果表明棕竹叶中含有糖类有机酸类、酚类或鞣质和黄酮类化合物;棕竹根、茎中含有糖类、有机酸类成分,这为棕竹资源的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实验依据。另有研究表明,棕竹对土壤中的重金属锰(Mn)、铅(Pb)等能够有效的吸收和修复,可作为废矿区生态恢复及土地修复备选树种之一。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5月31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7362/

(269)
词条目录
  1. 形态特征
  2. 果实和种子
  3. 物种分布
  4. 世界分布
  5. 中国分布
  6. 生长习性
  7. 繁殖方式
  8. 自然繁殖
  9. 人工繁殖
  10. 播种繁殖
  11. 分株繁殖
  12. 栽培技术
  13. 田间管理
  14. 管理要点
  15. 常见问题
  16. 病虫防治
  17. 功用价值
  18. 药用价值
  19. 观赏价值
  20. 其他价值
  21. 相关研究
  22.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