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学名:Sardina pilchardus),别名沙甸鱼、萨丁鱼、鳁[wēn]和鰯[ruò],是沙丁鱼属的唯一物种,属于鲱形目鲱科。一般通称的沙丁鱼不是单指一种鱼,而是泛指被做成罐头的海洋表面活动的小型鱼。生物学上只有学名为“Sardina pilchardus”的鱼类才是真正的“沙丁鱼”。最初在意大利萨丁尼亚被捕获而得名,古希腊文称其“sardonios”意即“来自萨丁尼亚岛”。
沙丁鱼形态特征
编辑沙丁鱼为细长的银色小鱼,鳃盖骨上有显著放射状隆起线,背鳍短且仅有一条,无侧线,头部无鳞,体侧圆鳞大小不一;体长15~30厘米;体重85~175克。背鳍16~20个;臀鳍16~20个;下鳃耙44~68条;脊椎骨50~52节;体侧鳞约30枚。身体近圆柱形,腹部较圆(幼体腹部扁平)。鳃开口的后缘为平滑圆形(无肉质突起);具有3~5条明显的体纹,在盖下部向下辐射;下部鳃耙在第一鳃弓角处并未变短,下鳃耙在鳃弓弯曲处长度一致,不形成短鳃耙,上颌骨不伸达眼中央下方。靠近尾部的最后2条臀鳍线变大。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沙丁鱼又分2亚种,即欧洲沙丁鱼和地中海沙丁鱼,欧洲沙丁鱼见于欧洲沿海和非洲西北岸,地中海沙丁鱼见于地中海、黑海沿岸。其他近缘种分布:拟沙丁鱼同属集群性洄游鱼类,分布于东太平洋美洲沿岸、西太平洋亚洲沿岸及非洲南部沿海,有5种:
栖息环境
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一般不见于外海和大洋。它们游动迅速,通常栖息于水深10~100米的海水中上层区域,秋、冬季表层水温较低时则栖息于较深海区。沙丁鱼的适温在20~30℃。
生活习性
编辑节律行为
沙丁鱼属集群性洄游鱼类,通常白天深度位于25~100米,晚上上升到深5~10米处。每年三月上旬,浩浩荡荡的沙丁鱼群会从较深的海区分批出发,游向靠近海岸的水域索饵,并且进入长达三个月的繁殖季。即春、夏季生活在近岸海域,秋、冬季水温较低时,洄游到水温较高的深海海域。
集群的沙丁鱼
觅食行为
沙丁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沙丁鱼摄食的浮游生物种类如下:细菌、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原生动物、十足目、幼小藤壶、鱼卵、甲藻、桡足类等。沙丁鱼的季节饵料组成随水文条件而变化。在上升流剧烈的时期,饵料组成以浮游植物为主;而在上升流微弱的时期,饵料组成以浮游动物为主。沙丁鱼是滤食动物,它们通过鳃过滤海水,捕获通过鳃的浮游生物。另外沙丁鱼拥有透镜眼,透镜眼大大提高了分辨率和图像亮度。因此它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视力追踪在水中过滤的猎物。沙丁鱼吃的食物量取决于它们的体重、环境和食物供应。根据食物供应情况,沙丁鱼每天吃掉体重的2%~5%。沙丁鱼幼鱼和沙丁成鱼吃同样类型的食物,但它们主要依靠浮游植物生存。当沙丁鱼幼鱼长大后会捕食更大的生物。与此同时,它们可能会从其他鱼类身上拾取寄生虫,或啄食水中的其他碎屑。季节不同,沙丁鱼捕食活跃程度也不一样。沙丁鱼摄食最活跃期为5~10月,沙丁鱼摄食率在夏季(7~8月)为高峰期,可达0.83~0.88,而在冬季(1~3月)只有0.65~0.70。
防御行为
除了和大多数鱼类一样借助较快的游动速度逃离外,沙丁鱼也会利用群体行为以躲避捕猎者。例如遇到捕食沙丁鱼的海豚时,沙丁鱼则以聚成大群的方式来对抗海豚的捕食;在没有外部威胁或障碍物时,鱼群常常会聚成接近球形的形态,以便协同躲避。
沙丁鱼躲避捕猎者
生长繁殖
编辑生长
受精卵的孵化与海水温度相关,在22.2℃温度下,受精卵需要2~3天孵化,刚孵化的仔鱼长约3.8毫米。生长速度与不同的年龄阶段相关,正常的1龄鱼体长在14厘米以内,3岁末达19厘米,这之后生长很慢,每年增长约1厘米。
繁殖
性成熟发生在2~3龄,雄性和雌性第一次性成熟时的大小分别为15.8(±0.29)厘米和15.8(±0.35)厘米。种群的产卵期为10月至次年7月,产卵高峰期为10月至次年2月。沙丁鱼在水深20~25米处的海岸附近或离海100公里的地方产卵,每只雌性产50000~60000个卵,每个卵直径为1~1.5毫米。第一次繁殖的沙丁鱼幼鱼(14.5~17厘米)在11月至次年6月产卵,而较大的鱼(17.5~25厘米)在10月至次年7月产卵。在性静息期,条件因子(K)在夏季增加;在繁殖期的冬季变弱。关于性别比例,雌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
物种保护
编辑种群现状
沙丁鱼广泛分布于地中海和中大西洋东部,种群没有出现严重下降,目前未被视为受到威胁。中东大西洋渔业委员会2011(Fishery Committee for the Eastern Central Atlantic,CECAF)报告称,在大西洋中东部,其范围北部的撒丁岛沙丁鱼资源再次被认为过度开发,但其范围南部的沙丁鱼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据报道,从2014年以往60年中,大西洋中东部的沙丁鱼渔获量有所波动,但在2010年逐渐增加到900000吨以上。
致危因素
人类的大量捕捞:沙丁鱼是具有高度商业重要性的物种,人类主要采用围网和小型流网捕捞,在摩洛哥是远洋渔业的主要目标物种(占其小型远洋捕捞总量的70%)。全球变暖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海水水温上升,沙丁鱼产卵种群数量会减少,进而影响沙丁鱼群整体数量。
保护举措
主要的保护举措是限制捕捞:摩洛哥作为沙丁鱼捕捞大国,虽然没有规定准许捕捞沙丁鱼的最小长度,但对沙丁鱼的捕捞规定了每公斤最大个体数(每公斤50个)。欧盟(EU)国家在地中海采用的最小捕捞尺寸为11厘米,同时允许欧盟成员国将此标准转换为每千克55个体。
保护级别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捕捞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5年期间,捕捞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符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受威胁阈值。因此,沙丁鱼于2013年五月录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目录,其状态为无危。
主要价值
编辑经济价值
沙丁鱼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的优点,且肉质鲜嫩,含脂肪高。各地都在研制加工鱼羔、鱼丸、鱼卷、鱼香肠等多种方便食品。还可用于提炼鱼油、制革、制皂和金属冶炼等;也可制作鱼粉作为饵料。日本农林水产省自1988年春季推行“海洋革新”计划以来,从螃蟹的甲壳,乌贼、沙丁鱼、海扇的内脏和脂肪,以及鱼的精子、大头鱼的骨刺中提取了各种试剂、凝集剂、医药品、防腐剂和人工骨,有的已制成了商品。
食用价值
沙丁鱼中含有能防止心血管病的廿碳五烯酸,还含有核酸、牛磺酸及硒等多种营养成分,药用价值非常高。同时含有丰富的DHA,对心血管有帮助。另外,富含磷脂即OMEGA-3脂肪酸、蛋白质和钙。但由于此种鱼个体小,产量高产值低,保鲜加工困难大,多做成鱼粉原料或研制成鱼丸、鱼卷、鱼香肠等多种方便食品。在沙丁鱼制品中,较为常见的是沙丁鱼罐头。由于高脂肪和蛋白质,新鲜沙丁鱼的口感十分细腻,但这也是不耐保存和运输的原因。其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变质,所以做成罐头是一个理想的长时间保存方式。另外腌制后的鱼骨能够直接被食用,同时鱼骨还能提供充足的钙质,在获得独特风味的同时也能够为人体补充营养。净重120克的罐头,其中的鱼肉和骨头就足以提供成人半天所需的钙质摄入量。这些罐头通常用整条沙丁鱼和番茄酱做成,也有油浸沙丁鱼罐头,是采用橄榄油或菜油制成。
沙丁鱼罐头(图片来源于)
附:沙丁鱼的营养素含量表(指100克可食部食品中的含量)
研究价值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生物聚合物,可以从各种海洋副产品中生产,特别是甲壳类贝壳,螃蟹和鱼鳞。沙丁鱼鳞片被认为是甲壳素和壳聚糖的较有前途的替代来源,这将适用于农业和食品等领域。
相关知识
编辑沙丁鱼的捕捞
由于沙丁鱼在晚间会被光亮吸引,所以捕捞者一般采用灯光围网、流刺网、大拉网和定置网等进行捕捞。这样在丰年时每次都能捕获相当数量的沙丁鱼,1985年全球沙丁鱼类捕捞量达到了1400万吨。摩洛哥作为沙丁鱼出口大国,2009~2012年沙丁鱼总捕获量合计272.77吨。
在摩洛哥被捕获的沙丁鱼(图片来源于)
相关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挤成沙丁鱼罐头”来形容高峰期的地铁和公交,英语中同样有一句俚语“Paked like sardines”(沙丁鱼的英文为sardine),用于形容拥挤不堪的状态。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虽经种种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而死。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nián]鱼四处躲避,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多数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