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桥

提篮桥原指中国上海市下海浦上的一座木桥,桥宽约2米,长约10米,后泛指该桥及其周边地区,东起大连路,折向杨树浦路到秦皇岛路,西至溧阳路,南临黄浦江,北沿鸭绿江路、周家嘴路、高阳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这是人们习称的提篮桥地区,也是近代提篮桥经济、商业繁荣中心地带。提篮桥是习称地名,桥名的由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观点:一说过桥到下海庙进香的善男信女皆提香烛篮而被称作“提篮桥”;一说桥附近有一专卖...

提篮桥原指中国上海市下海浦上的一座木桥,桥宽约2米,长约10米,后泛指该桥及其周边地区,东起大连路,折向杨树浦路到秦皇岛路,西至溧阳路,南临黄浦江,北沿鸭绿江路、周家嘴路、高阳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这是人们习称的提篮桥地区,也是近代提篮桥经济、商业繁荣中心地带。

命名

提篮桥是习称地名,桥名的由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观点:一说过桥到下海庙进香的善男信女皆提香烛篮而被称作“提篮桥”;一说桥附近有一专卖提篮、淘箩的竹器店,这家竹器铺的提篮坚固耐用,买者众多,名播四周,因而得名;还有一说是桥为瞿、蓝两姓出资建造,以姓命名,瞿与“提”音近,后以谐音讹传。三种说法各执一词,现多采用一二两种观点。《上海市虹口区地名志》就认为:桥名由来,据传当年木桥附近(今东长治路电车二场处)有爿竹器店,专卖提篮、淘箩而闻名,日后以“提篮”被群众习称为提篮桥了。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

清初,提篮桥是黄浦江畔的一个普通渔村,大多为农田和水渠,附近有古刹下海庙。黄浦江沿岸港区,为渔民停泊、晒网之处,俗称徐家滩。乾隆年间,虹口港上已架有桥梁。虹口港东侧和头坝均设有渡口,便利当地居民前往县城。随着居民日渐增多,农业、手工业以及水运交通相继发展,逐渐形成集镇,近虹口港处形成繁荣的集市,被称为虹口老街。19世纪中期,老街商业繁荣、商铺云集,提篮桥是一个完全传统的小农社会。提篮桥居民除种植少许棉花、蔬菜外,主要以打渔为生,渔民出海,家人企盼他们平安归来。清乾隆年间,为镇压海潮,保渔民出入平安,渔民集资在下海浦边建造了下海庙(当时称义王庙),供奉海神,出海的船民、渔民、善男信女都来此烧香拜神。庙宇在传统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祭祀场所,也为远近居民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公共空间。每逢盛大庙会,四乡八邻的居民齐来赴会,会上商品云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下海庙每年都要两次举行隆重的庙会。

美租界时期

1848年,来沪的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William J·Boone)正式向上海道台黄芳提出以虹口一带作为美侨的居留地,但双方并没有正式签订协定,提篮桥被划入上海美租界,由于区内有香火鼎盛的下海庙和通往浦东的轮渡,遂逐渐成为苏州河以北的主要集市之一。提篮桥被辟为美租界之后,河浜被填、道路拓宽、市政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化因殖民化和被迫开放通商而渐次推进。与上海其他城区相比,提篮桥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两大特征:第一,以提篮桥地理条件为依托,外商在此纷纷建造码头及船舶修造厂,致使该地区的码头功能日益凸显。第二,该地区在上海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成为租界中的落伍者,变为事实上和人们意象中的“下只角”。美租界“因警力维持不及英租界得力,奸人匪徒多匿于是处,管理上甚感困难”,便主张与英租界合并。1863年9月21日与英租界合并,称英美公共租界。1899年在公共租界再次扩充,更名为国际公共租界。1901年,公共租界为解决犯人日渐增多的问题,在提篮桥设立了号称“远东第一监狱”的华德路监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提篮桥地区华德路(长阳路)、舟山路、昆明路、保定路之间的地块上建造规模宏大的工部局监狱,俗称“提篮桥监狱”,并于1903年正式启用。该监狱由10余幢楼房组成,占地面积约4公颐,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迄今仍在使用。

德国纳粹掌权时期

在二战期间,提篮桥遭到战火重创,破败不堪,但却因其特殊的状况,低廉的生活成本,给纳粹暴政驱赶的犹太难民提供了一方生存的乐土,大批犹太人为免迫害前来上海避难,提篮桥成为其主要聚居点之一。犹太人来上海始于1843年开埠之后。在整个近代历史上,犹太人来上海大致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数十年里,从巴格达孟买新加坡、香港等地来沪经商办实业的塞法迪犹太人;第二次是19世纪末叶以后数十年里,为逃避反犹恶浪、革命和内战来沪谋生的俄国犹太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第三次是1933年至1941年间,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沪的犹太难民。最早来沪经商办实业的犹太人以沙逊家族为典型代表。第一批来沪经商的犹太人几乎都很富有,他们居住在繁华的英法租界,而绝少光顾贫穷的虹口提篮桥地区。第二批和第三批来沪的犹太人却大不相同,它们来沪不是发财致富而是逃生避难,因此多数相当穷困,无法生存在成本过高的英法租界,贫穷的美租界提篮桥就成了他们来上海的第一个落脚点了。1845年,沙逊洋行在上海设立分行,揭开了近代犹太人在沪历史的序幕。1943年5月,日本太平洋战场上失利后,占领上海后,德国对日本施加压力,要求其执行灭犹政策。日本虽然没有完全按照德国的计划去做,但也加强了对犹太人的控制,日本当局颁布了在虹口建立犹太隔离区的公告,把无国籍难民居住和营业的范围集中到提篮桥犹太人隔离区,即兆丰路、茂海路及邓脱路以东;杨树浦路以西,东熙华德路和汇山路以北;公共租界分界线以南。此后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这段期间,犹太人的活动受到限制,范围大大缩小。提篮桥犹太人隔离区最多曾容纳3万人。提篮桥区域内的长阳路62号,尚有犹太教的一座华德路摩西会堂存世。

近现代时期

1946年设提篮桥区,1948年改提篮桥区为十八区,1949年又改称为提篮桥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上海市虹口区政府对提篮桥地区的进行整治,提篮桥的码头和工业沿袭了历史发展的脉络。码头是提篮桥的一大特色,提篮桥地区的码头装卸作业占据上海港的三分之二。沿着东大名路黄浦江岸一字排列着公平路客运站、高阳港、汇山码头等大中型码头,使得昔日的百老汇路发展成为以水路航运为主的航运街。工业方面,抗战胜利之后,除倒闭或搬迁的工厂之外,境内几家老厂如新光内衣染织厂、景纶针织厂等更新设备,重新开业,产品开始走出国门。建国后,1959年12月,提篮桥区并入虹口区。提篮桥工业仍然以中小型为主,到1993年底,地境内有工厂148家。商业方面,虹口区政府对其进行了整合,将境内分散、小型、不完整的商业网点,调整为大中小相结合、专业与综合相结合的商业中心。到 90 年代初,提篮桥东长治路、海门路、东大名路、霍山路、惠民路等交汇处成为区级商业中心,各类商店 700 余家,商业网点 533 个,以百货和饮食为主。2003年,提篮桥地区被列入上海市十二片历史文化风貌区,明确其特色为“特殊建筑和里弄住宅、宗教场所”,区域内代表性建筑有摩西会堂、提篮桥监狱、下海庙等。2018年,上海市政府批准撤销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归属北外滩街道管辖。

位置和范围

位置

提篮桥作为一座木桥,横跨下海浦,宽约 2 米,长约 10 米,其位置在今东长治路东面,海门路西首。据考,90 年代初电车二场建造北大楼时,在此挖出几根桥桩。桥桩所在位置恰在今东长治路、海门路口偏西南处,即今天电车二场北大楼的东部。

提篮桥

提篮桥位置示意图

范围

提篮桥作为一个区域,其范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呈现动态的变化过程。按清朝的行政区划,上海县下设乡、保、图三个级别,提篮桥地区最早属于高昌乡二十三保。从嘉庆《上海县志》附图上可以看出,提篮桥大约位于当时的一图、二图、十二图、十三图境内。

提篮桥

清代提篮桥所有乡保图

上海开埠后,设立租界, 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在 1848 年取得上海道台麟桂之同意,以虹口一带为美国人租地造屋的居留地,提篮桥变成美租界的一部分。1946 年设提篮桥区,该区东靠大连路四平路,西沿沙泾港,南起黄浦江(秦皇岛路至外白渡桥),北临大连西路(四平路至西体育会路),面积约 4.6 平方公里。1948 年改提篮桥区为十八区,大致范围没有变化,解放初又改称为提篮桥区,并把四平路新港路以北约 1.5 平方公里原属榆林区的面积划归提篮桥区,面积扩大到 6 平方公里。

提篮桥

1932年提篮桥城区地图

1959 年 12 月,提篮桥区并入虹口区,为其行政区划下的一个街道,范围也缩小到东起大连路,折向杨树浦路到秦皇岛路,西至溧阳路,南临黄浦江,北沿鸭绿江路、周家嘴路、高阳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面积 2.36 平方公里。《上海市虹口区地名志》给提篮桥界定的大致范围是东至杨树浦路、惠民路口东,西至公平路,南近黄浦江,北逾东大名路、海门路、霍山路口。这是人们习称的提篮桥地区,也是近代提篮桥经济、商业繁荣中心地带。

提篮桥

1948年的提篮桥区地图

2003年,上海市列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提篮桥区片,包括舟山路(昆明路-霍山路)、长阳路(海门路-保定路)、临潼路(长阳路一杨树浦路)、霍山路(东大名路-临潼路)、惠民路(杨树浦路-临潼路)。

历史价值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在虹口区及整个上海市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区内的提篮桥监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优秀建筑,也是上海最早采用现代监狱管理制度的监狱,开启了上海租界监狱管理制度的现代化转型,对于研究中国司法演变过程有历史见证的作用。区内的道路、街巷、寺庙、会堂、民宅等,基本完整保留了历史上的街区格局。特别是,比较完整保留了二战时期犹太难民避难上海时期的建筑风貌,集中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保护与开发

提篮桥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一角

2023年,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和虹口区采取多项措施对篮桥片区进行保护性开发,推动提篮桥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性开发。

风貌评估

采用多层次、多维度开展片区细化甄别工作。在片区层面,根据不同地区在历史功能、文化线索等方面的差异,划定南中北三处片区,采取差异化的保护策略。在单体要素层面,从稀缺性、存续度、时代性三个维度,综合评估具体风貌要素的历史、文化及风貌价值,形成保护保留的分级管控结论。通过现场勘察,每幅地块形成风貌要素全图,作为片区整体保护的基础。

实施方案

采取新旧融合保护性开发策略,聘请权威研究机构开展片区功能定位研究,配合开展海上方舟犹太文化旧址遗迹保护课题研究,并邀请知名规划风貌团队开展实施方案设计:片区整体将传承连续绵密的里弄肌理,南区为功能复合的创意活力区,聚焦空间秩序和尺度关系;中区为多元交融的文化体验区,围绕悠久历史文化主题,提炼地区特质,塑造高能级文化热点和城市地标。北区为开放创新的风貌生活区,对标居住人群需求,协调风貌保护与配套功能。

引入企业

对接多家具有成熟开发经验的市场企业,进行多轮愿景方案研究,针对契合程度较高的优质企业,初步形成有针对性的控规调整方案。空间招商与功能招商、产业招商并行,坚持高品质开发,针对片区南中北的不同重点功能,全方位开展招商推介,形成片区分期开发的策略,带动区域功能配套全面提升,打造特色里弄住宅、高端商业社区和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

历史遗迹

摩西会堂

提篮桥

摩西会堂旧址

位于长阳路口一幢三层楼建筑——摩西会堂旧址。摩西会堂由俄国犹太人于1907年建立,为了纪念上海早期俄国犹太社区领袖摩西 · 格林伯格,将之命名为“摩西会堂”。1927年搬至长阳路62号。2007年,虹口区人民政府出资修缮该建筑,恢复为1928年的历史风貌。会堂是犹太人举行礼拜的中心,也是二战当时生活在上海虹口一带犹太人的重要精神支柱。1933-1941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3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在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中,曾生活着近2万名犹太难民,他们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曾经居住在上海的犹太人及其后裔就源源不断地从国外回到上海,对虹口区犹太人居住区进行探访。

提篮桥监狱

提篮桥

提篮桥监狱

提篮桥监狱位于华德路(今长阳路147号),始建于1901年,1903年5月正式启用。提篮桥监狱原名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德监狱,因靠近提篮桥而俗称提篮桥监狱,也有人叫它为外国监狱,英国人曾管辖38年。1930年前,各级官吏都是英人,看守三百多人系印度籍。监狱占地60余亩,五层以上监房楼十幢,囚禁犯人达数千,号称“远东第一大监狱”。1949年5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95年更名为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提篮桥监狱经过多次扩建,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设施最精良的监狱。100多年里,这里关押过普通犯人,也关过进步文人、革命志士、汉奸,甚至日本战犯,在上海语言中,“提篮桥”除了是地名外,还逐渐成为监狱的代名词。提篮桥监狱作为旧上海监狱的缩影,保持着其最初的功能,而且规模与建成之初相比基本没什么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提篮桥监狱作为体现城市文化的载体之一,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的行列。

下海庙

提篮桥

下海庙

昆明路上的下海庙,始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几度兴废,1991年修复开放,1999年又进行扩建整修,2006年外部重新装修,为上海佛教活动主要场所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下海庙,地处下海浦、黄浦江之滨,庙内供奉海神,渔民为祈平安,用篮子提着香烛供品来此叩拜,都要经过一座木桥,这桥便有了“提篮桥”之名。现在的下海庙建筑面积约1800多平方米,有前殿、后殿和东殿,广泛运用微雕,装饰精美。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提篮桥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1938—1941年,上海接纳了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在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中,曾生活着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他们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于2020年底完成扩建重新开馆,主要展示欧洲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历史。展览内容由“逃亡上海”、“避难生活”、“患难真情”、“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共六个部分组成,通过场景再现和现代科技的展示手段,以及大量珍贵的史料文物原件,生动诠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表达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愿景。

霍山公园

提篮桥

霍山公园

霍山公园位于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建于1917年,原名为斯塔德利公园,二战期间,霍山公园成为避难虹口的犹太人们主要的休憩场所,既是室外休闲地,也有活动集会。解放后,这里成为不少当地居民的游览场所,承载了几代人共同回忆。虽然仅是3000多平方米的微型公园,但却是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乐土。园中安放了一座“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纪念碑,用中、英、希伯来文介绍历史上“犹太隔离区”的具体位置。身处隔离区的犹太人的墓地也曾被设置在霍山公园,其中就有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的父母。为了纪念犹太难民在上海这段特殊的历史,2004年1月13日,霍山公园被公布为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2015年虹口区园林所对霍山公园进行彻底改建。改建后的霍山公园面积约3700平方米,是上海市中心三级公园绿地。作为一座建园百年的公园,这里大树参天,有香樟、榉树、悬铃木、龙柏、雪松等。沿公园周边常绿树木围合出安静的园内空间,种植女贞、八角金盘等。在纪念碑等重要景点周围,配置广玉兰、罗汉松、含笑、大叶黄杨等常绿植物。植物乔灌草立体结构清晰,荫凉蔽日,为市民休闲游憩提供了良好的绿色空间。

明星香水肥皂厂旧址

提篮桥

明星香水肥皂厂旧址

明星香水肥皂厂旧址位于黄浦江畔高阳路177号,建造于20世纪早期,采用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具民国风情。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明星香水肥皂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后与东方化学工业社、中国协记化妆品厂等公司合并为上海明星家用制造品厂。20世纪六十年代初推出“友谊”“雅霜”护肤品。1967年,上海明星家用制造品厂改名为“上海家用化学品厂”。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054/

(6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