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豫园,位于上海黄浦区福佑路168号,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原是潘允端为父亲安度晚年而修建的私家园林,后因家道中落,园林易主。19世纪后半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近代战乱与文革“破四旧”对园林造成严重破坏。1956—1986年,豫园经历多次复原重修,并于1961年正式开园。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豫园是一座私人园林,园林主人名为潘允端(字仲履,号充庵)。潘家是...

豫园,位于上海黄浦区福佑路168号,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原是潘允端为父亲安度晚年而修建的私家园林,后因家道中落,园林易主。19世纪后半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近代战乱与文革“破四旧”对园林造成严重破坏。1956—1986年,豫园经历多次复原重修,并于1961年正式开园。

历史沿革

编辑

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豫园是一座私人园林,园林主人名为潘允端(字仲履,号充庵)。潘家是当时上海的名门大家,其父潘恩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潘允端为了让致仕的父亲安享晚年,修建了这座园林,并聘请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取“豫悦老亲”之意,命名为“豫园”。后来潘氏家道中落,无力维护园林,园林几度易主。至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当地乡绅买下豫园的土地并大致按照以往布局重建,为与东面的灵苑相呼应,故名为“西园”。城隍庙内的东园与西园合二为一,并称为“豫园”。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强占豫园,“盘踞城隍庙五日“,大肆破坏。1860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英法军队再次入侵城隍庙,致使豫园遭到更大的破坏,园区内多处景观受损。后由各行业公所承担园林的修复工作,部分公所为了盈利,在园内划出空地设置摊贩,促使园内外商业活动兴盛,最终形成了庙、园、市三位一体的豫园、城隍庙格局。1937年,“八一三”抗战中,香雪堂被日军焚毁,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园内建筑破败不堪,景色面目全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将园内商铺、学校、居民迁出,着手修复工作。1956年,上海政府拨款百万元启动豫园“枯木逢春”修复工程,园内景观得以恢复。此次修复将大门迁至三穗堂前,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未被划入园内。1956年,文化局拟定了《修复豫园规划》并主持修复工作;1966-1968年,由于文革“破四旧”的兴起,豫园再遭破坏,部分砖刻头像、花饰等被砸毁,园名被更换为“红园”。1986年,原南市人民政府出资600万整修豫园,修缮工程历时1年零8个月,于1988年8月竣工。

园林特点

编辑

豫园是上海现存江南明清风格古典园林之一,从造园手法上看,园林巧妙采用了如借景、漏景、框景、对景等等手法。从平面布局上看,园林总平面呈刀型布置,布局狭长,运用先放后收、先扬后抑的手法,将北山南水的结构融入园林当中;整体布局强调自然,展现出幽深曲折的特点,漏窗、小院、假山常被用来作为园内景观转换的屏障,因此又有移步换景的特点。从建筑特色来看,厅和堂是园林的主体建筑,多为歇山式或硬山式。1840年之后,随着外域文化的入侵,上海园林吸收了西方园林的形式,并与传统园林相融合,形成了海派园林。后期豫园的修复受到了海派文化的影响,在空间构图上多用自由曲线,如柔化的园内道路将主要建筑、水体连接起来,又延伸出更多的景点;建筑小品也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如仰山堂墙上的“梅妻鹤子”既能实现功能分割,又能带给游客实与虚、藏与寻的不同体验。

园区布局与景点

编辑

豫园

00:17

航拍上海豫园(来源:Mag1cZh0u)豫园园区主要可以分为六大景区,分别是:三穗堂景区、万花楼景区、点春堂景区、会景楼景区、玉华堂景区以及内园景区。三穗堂景区、万花楼景区、点春堂景区自西向东依次分布在园区北部。会景楼景区位于中部,再往南依次是玉华堂景区与内园。三穗堂景区主要包括三穗堂、仰山堂等景点。万花楼景区有鱼乐榭[xiè]、万花楼等景点。点春堂、凤鸾舞吟、和煦堂等景点分布在点春堂景区。会景楼景区包括会景楼、积水玉廊等景点。玉华堂景区内有玉华堂、玉玲珑、听涛阁等景点。内园景区主要景观有静观、观涛楼、古戏台等。

三穗堂景区

三穗堂

三穗堂位于园区南侧,是景区的主要建筑。厅正中悬挂有“三穗堂”的匾额,“三穗”的典故出自“梁上三穗”,是丰收的象征。匾额下是园林主人潘允端撰写的《豫园记》,厅堂还悬挂有另外两块匾额——“城市山林”、“灵石经使”。清初,三穗堂是上海县衙的办公之所,在清中叶则是豆米业公所议事、定标准斛[hú]之所,又名“较斛厅”。

仰山堂

仰山堂位于三穗堂后方,堂内高悬“此地有崇山峻岭”的牌匾,游客在此可以凭栏远眺,欣赏大假山的秀丽风光。仰山堂上是卷雨楼,“卷雨”二字取自《滕王阁诗》“珠帘暮卷西山雨”。

万花楼景区

鱼乐榭

万花楼景区位于三穗堂景区东侧,而鱼乐榭位于万花楼景区西南角。“鱼乐”二字出自庄子《秋水篇》,鱼乐榭小巧精致,飞檐灵动活泼,周围绿茵覆盖,游客可临榭观溪。水榭东北角是一条曲折长廊,中间有墙分隔,游人可行两侧,故名为“复廊”。

万花楼

复廊左侧即万花楼,原为明代花神祠,清代重建为“万花深处”,楼下漏窗有“梅、兰、竹、菊”,表明这里花团锦簇,四季常开。楼前还有一棵四百多年的古银杏树,相传为园林主人潘允端所植,“似为明代旧物”。

点春堂景区

点春堂

点春堂景区位于万花楼景区东侧。景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藏宝楼、点春堂、打唱台、和煦堂。点春堂由清代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点春”出自苏轼词《戚氏·玉龟山》:“望长安路,依稀柳色,翠点春妍。”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人民起义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曾在此处设立指挥所,因此点春堂也是人民革命纪念地之一。

凤鸾舞吟

凤鸾舞吟又称“打唱台”,戏台上花纹繁复,是明清时期俗文化的彰显。打唱台的四根石柱上写有楹联,描绘出四季之景。

和煦堂

和煦堂位于打唱台南面,因面山背水,气候适宜,因而得名“和煦“。四面皆有窗户,堂内可见清代的家具,桌、椅、几均为榕树根制作,十分精致。

会景楼景区

会景楼

会景楼位于豫园中心位置,登楼可观全景,故名为”会景楼“,会景楼三面环水,周遭郁郁葱葱。

积玉水廊

积玉水廊连通两楼,北连会景楼,南连涵碧楼,”积玉“二字取自廊旁石峰”积玉峰“,水廊长达百米,是江南园林中最长的水廊。游客信步廊中,可赏亭榭。可观鱼戏。

玉华堂景区

玉华堂

玉华堂位于得月楼东侧,原为园林主人潘允端的书房,潘允端十分喜爱玉玲珑,因此修建此楼便于观赏。玉华堂于八一三淞沪会战被毁,后重修。目前堂内陈列有文房四宝、明代紫檀木画案等珍贵物品。

玉玲珑

玉玲珑与环龙桥相对,与苏州冠云峰、浙江邹云峰并称为”江南三大奇石“,堪称豫园之宝。玉玲珑之美可用”皱、瘦、漏、透“四字来概括,还有“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的说法。

听涛阁

听涛阁地处积玉水廊东面,是一座两层建筑。此地临近黄浦江,在这里可以隐约听见江水声,“听涛阁”便由此而来。阁楼之上还塑有单腿独立的仙鹤。听涛阁展厅也常常举办各种中小型书画展与文物展。

内园景区

静观

进入内园,首先看到的就是静观。静观,又名“晴雪堂”,是该园的主要建筑物,“静”字取自“静观万物皆自得”一句,“面对假山,山后及左右环以层楼”。清乾隆四十一年,这里曾被买下作为钱业商议公共事项之处所。

观涛楼

观涛楼位于静观的西南侧,紧邻还云楼,是一座三层楼阁,也被称作“小灵台”。楼高十余丈,昔日登此楼可眺望黄浦江烟波浩渺,因而得名。

古戏台

古戏台位于还云楼南侧,左右两侧设有西、东双层看廊。戏台精致,雕梁画栋,有“东南第一台”的美誉。石柱上刻有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手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贵宾雅座摆放在戏台正对面。戏台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利用声学原理,使得戏剧能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文化活动

编辑

元宵灯会

元宵灯会是上海老城厢必不可少的年俗之一,至2022年已举办28次。元宵灯俗兴起于汉代,汉高祖刘邦之侄刘濞在松江叶榭勘查时,把扬州古文化中的元宵灯俗带入上海,并仿照宫廷形式开展。自此,元宵灯俗便在上海地区兴起。明代以后,每逢元宵节,豫园一带便十分热闹。这天,男女老少来到街上,依次走过益庆桥、天官牌坊南的长生桥、邑庙东的如意桥,以得“益庆、长生、如意、吉祥”的好寓意。2011年,豫园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宵这天,可以在豫园欣赏到“旱船舞”、“麒麟献瑞灯”、“福禄寿喜四仙童”等表演,2023年,豫园灯会恢复了“天官鳌山灯”的民俗传统。

昆曲表演

园林主人潘允端爱好戏曲,曾成立自家的戏班子,还编排新戏,客观上为推动中国昆剧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还留下了《玉华堂日记》,这本日记记载了从明万历十四年到廿[niàn]九年(1586-1601年)这十六年间的日常生活,其中有关戏曲内容占据绝大部分篇幅,这对研究昆曲发展和上海地方戏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潘家家班成立以前,多请职业戏班上门演出。潘允端的家班生旦净末丑俱全,可以出演大型剧目,还曾多次被县令借用。当时上海及附近豪绅大户的家班都曾来到豫园演出,而在豫园演出的戏曲由“南戏”代替北杂剧。1991年,上海昆曲研习社首次在豫园古戏台演出,使得昆曲重回豫园。2020年,十大昆曲名家相聚于豫园,各自登台献艺,吸引众多昆曲爱好者前来观赏。

展览活动

2023年3月,豫园推出“2023年豫园春季兰花展”。自清代嘉庆年间,上海兰花会每年在豫园举办花展,展出的花包括“兰花、梅花、菊花等”,私人提供参展盆花,并评选出优胜者。本次展览在豫园古戏台展出,共展出70余盆兰花,包含惠兰、春兰等品种大类。2022年12月—2023年2月,《豫见青藏·悟解喜拉雅双城艺术展》在上海豫园正式拉开帷幕,展览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展品包括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珍藏的42件国家一级文物、2件清代乾隆年间的艺术绘品以及极为珍贵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长卷。据了解,《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藏族唐卡巨作,也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民族瑰宝。2022年2月,《渐行致远——书画印琴四人展》在豫园听涛阁举办,展出江苏镇江四位艺术家朱正茂、刘立稳、汤真洪、郁武力作120件。“渐行致远”前五次展览都在江苏省内,这是第一次走出省外到“海上名园”展出。2022年2月,上海豫园、苏州拙政园、扬州瘦西湖公园、无锡寄畅园联合举办的“匠心臻品——2022新春江南名园盆景联展”。2021年4月,豫园成功举办《藏医瑰宝—罗布林卡藏医药唐卡文物珍品展》开幕式,“藏医瑰宝—罗布林卡藏医药唐卡文物珍品展”是首次以藏医藏药文物为看点、亮点和传承的专题展览,配合藏医药动植物、矿物标本、藏医医疗器械、成品藏药等辅助展品。

海派画展

自鸦片战争后,海上画派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兴起,它的发展与豫园有不解之缘。同光年间,飞丹阁书画会在这里建立,先后有王礼、胡远、倪田、庆云、任预、张熊、蒲华、吴昌硕、吴友如等入会。清代嘉兴人张鸣珂在《寒窗阁谈艺琐录》就提到:“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这些书画家们自发组成了书画会,如“小蓬莱书画会”、“平原山房书画会”、“上海书画会”等等,而其中社会影响最为广泛、书画名家荟聚最多、活动时间最长的则是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成立的“豫园书画善会”。豫园书画善会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沪上著名画家,他们在这里定期集会,举办展览。豫园书画善会从成立开始一直活动到抗日战争爆发,抗日战争之后又恢复了一段时期,前后活动近四十年。2009年是豫园书画善会成立一百周年,豫园重新恢复了这一组织,并以画家雅集、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纪念百年诞辰。

开发与保护

编辑

1956年开始,由文化局主持豫园修复工作,三年恢复了三十余亩园景,同时将东、西园合并,但此时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等未能被划入园内。1961年正式开园。1982年,豫园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原南市人民政府出资整修豫园,这次整修分为三期,由同济大学陈从周先生及其弟子负责指导与施工,陈老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开展工作,修复后的景观“玉玲珑”成为他的点睛之作。一、二期工程主要针对园区东部进行整修,因毁坏程度高,工程量较大。第三期工程主要修复园区戏台,修缮工程于1988年完成。2003年,完成了涵碧楼、听涛阁、积玉水廊的建造。2021年9月,经上海市旅游资源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组织复核,公示上海豫园为国家AAAA级景区。

重要事件

编辑

2019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上海豫园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夫人布丽吉特。两国元首夫妇还观看了昆曲、越剧表演。中国艺术家们用昆腔演唱了法国喜剧《椅子》选段。2019年11月,参加世界媒体峰会第四次主席团会议的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等12家世界传媒巨头在世界媒体峰会执行主席、新华社社长蔡铭照等陪同下参观豫园。2023年2月,受上海市政府外办与黄浦区邀请,51家驻沪总领馆80多位驻沪领事官员以及相关企业代表参加2023新春游园会,共赏豫园灯会。

豫园

01:25

驻沪领事共游豫园灯会(来源:上海黄浦)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093/

(513)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园林特点
  3. 园区布局与景点
  4. 三穗堂景区
  5. 三穗堂
  6. 仰山堂
  7. 万花楼景区
  8. 鱼乐榭
  9. 万花楼
  10. 点春堂景区
  11. 点春堂
  12. 凤鸾舞吟
  13. 和煦堂
  14. 会景楼景区
  15. 会景楼
  16. 积玉水廊
  17. 玉华堂景区
  18. 玉华堂
  19. 玉玲珑
  20. 听涛阁
  21. 内园景区
  22. 静观
  23. 观涛楼
  24. 古戏台
  25. 文化活动
  26. 元宵灯会
  27. 昆曲表演
  28. 展览活动
  29. 海派画展
  30. 开发与保护
  31. 重要事件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