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

静安寺,位于中国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号,既是中国著名佛教寺院,也是集佛教、民俗于一体的人文景观。创建于三国时期吴国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后经历代修整,至唐代称永泰禅寺,至北宋时期,方称静安寺。01:55静安寺取名由来(来源:其森在上海)静安一词据传取自《诗经》的《绵蛮》,汉末经学大师郑玄曾为此篇进行注解,"小鸟知止于丘之曲阿静安托息焉"一句中既有静安,然静安并非该寺院初建...

静安寺,位于中国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号,既是中国著名佛教寺院,也是集佛教、民俗于一体的人文景观。创建于三国时期吴国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后经历代修整,至唐代称永泰禅寺,至北宋时期,方称静安寺。

命名

静安寺

01:55

静安寺取名由来(来源:其森在上海)静安一词据传取自《诗经》的《绵蛮》,汉末经学大师郑玄曾为此篇进行注解,"小鸟知止于丘之曲阿静安托息焉"一句中既有静安,然静安并非该寺院初建之名,建寺以来已经过多次改名。静安寺最早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名为沪渎重玄寺,唐代改为永泰禅院,至宋代时,为避讳宋真宗封禅泰山之事,更名为静安寺,延续至今。

历史沿革

建寺至元明时期

据南宋绍熙年间的《云间志》记载:“静安寺,在沪渎。按寺记,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元寺”,静安寺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创始人为西域赴东土传道的僧人康僧会,寺址原在吴淞江(今苏州河)北岸,初名沪渎重元(玄)寺。唐永泰元年至大历六年(765~766年),沪渎重玄寺易名为永泰禅院。据清代乾隆《上海县志》记载,到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永泰禅院更名为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僧仲依因临濒江边,受江水的冲击,房屋有倾倒的危险,寺庙迁至法华镇芦浦沸井浜一侧,依泉建寺,也就是今日寺址,规模逐渐扩大。至元时,蔚成巨刹。寺内有8处名胜,即:三国时所立“赤乌碑”、南北朝时所植“陈朝桧”、原于神僧智严异行而流传的“虾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讲经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涌泉”、诗僧寿宁所筑方丈室“绿云洞”、行人取道渡吴淞江的古渡口“芦子渡”、东晋遗存防御海寇的“沪渎垒”,寺僧寿宁将其定为静安八景,并将当时名人题咏,辑为《静安八咏诗集》问世。明洪武二年(1369),铸洪武大钟,耗铜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铸,祝皇太子千秋”铭文。后屡圯[yí]屡修,几经兴废。

清朝时期

雍正年间,住持孚庵,因寺院田产案胜诉,维护了静安寺的田产。乾隆六年(1741),礼部侍郎麦焕捐款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歙人孙思望倡议集资重修殿宇。同年,巡道满人盛保修治寺内涌泉等名胜,重修元代涌泉亭,沿用明代旧称,名为应天涌泉。盛保同时打算更改静安寺名,因遭众人反对作罢,乃在寺东隅建报恩寺院供僧居,捐田24亩供香火。寺僧大海,曾将寺内被火焚余的宋代银杏树干,雕成十八尊罗汉及一尊韦驮像于寺内供奉。清咸丰元年至同治元年(1851~1862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三次领兵攻打上海,一度进抵静安寺,静安寺一带成为军事争夺地,遭兵燹[xiǎn]殆[dài]尽,仅存一座大殿。同治元年至同治十三年(1862~1874年),静安寺仅存的佛殿曾稍加修葺[qì],寺前应天涌泉亦筑石栏加以维护,并由书法家胡公寿题为“天下第六泉”。但到光绪初年,大殿塌圯。光绪三年(1877年),住持僧鹤峰募捐重建山门和佛殿,恰逢天灾,于光绪六年(1880年)续建,次年四月初八落成,举行浴佛典礼,引众人云聚,是静安寺庙会的由来。此后静安寺又多次修葺。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寺僧正生在大雄宝殿两侧增建两庑房屋,装修全寺,费时六年完成。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向西扩张至静安寺后,租界当局迫令静安寺迁移历代祖师坟墓,并因筑路(今华山路)而拆除寺内大雄宝殿西侧房屋,静安寺内遂形成为大雄宝殿等主要殿堂偏于一隅的格局。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年间,静安寺又几度兴修。1921年,静安寺香火旺盛,寺宇不敷应用。僧常贵、绅董姚文栋等,将寺产积余资金,在大雄宝殿以东空地上建一座三圣殿,扩充寺基至5亩。1945年,因静安寺两边商店林立,山门被遮蔽,住持德悟和监院密迦在原山门东首另建新山门,并由邓散木题额“静安古寺”。次年,在新山门前建成一座阿育王式石幢,称“梵幢”,以为佛寺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1954年两次拨款共2万多元对静安寺进行修复,成立修复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静安寺遭受严重冲击,住持持松法师遭到迫害,所有佛像、法器悉被捣毁,僧众被迫还俗,寺舍被占用。1972年,大雄宝殿失火焚毁,古寺废圯。1984年,成立静安古寺修复委员会,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贾劲松居士主持按历史原貌修复。是年,市人民政府又拨专款30万元。至1990年,静安古寺修复工程基本完成。1991年5月12日,静安寺举行了大雄宝殿暨释迦牟尼玉佛座像开光典礼,标志着静安寺按历史原貌全部修复,基本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规模。

建筑特征

整体布局

静安寺的整体布局上,采用传统的门、堂、廊结合的建筑风格。整体成前寺后塔的格局,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构成寺院的主要建筑。整座建筑由南到北沿着中轴线建造,中轴线上分布着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等建筑。静安寺的整体建筑风格承袭宋营造法,建筑中多见屋顶脊吻,挑檐,斗拱。

风格特征

静安寺内部常采用佛教中常见的大象、法轮、莲花等物象进行图案装饰,整体呈现鲜明的佛教特色。在用料上,静安寺采用缅甸进口柚木作为主体结构用料,以黄色和深灰色琉璃瓦和铜瓦覆盖建筑顶部,其中的主要建筑饰物均用贴金来装饰。

静安寺

静安寺航拍全景

主要景点

静安寺

静安寺夜景

梵幢

2007年,历时4年的静安寺梵幢建成,坐落在静安寺正门东侧,与山门和钟鼓楼相呼应。梵幢用整块花岗岩雕刻,高18米,直径2.1米,重160吨。正面刻有“正法久住”四个大字,背面刻有苏轼所书《金刚经》。其前身为阿育王柱。上世纪60年代,南京西路改造时,曾将梵幢毁坏,护栏亦被拆除。后上海地铁二号线修筑时,上海市文管部门配合施工单位曾在该地发掘出雕像护栏等文物。

静安寺

梵幢

山门

山门是佛教寺院的重要建筑结构,静安寺因与天王殿一体,成为重要建筑主体,是进入寺院的第一进殿宇。静安寺山门在建造上按照钟鼓楼建筑样式,沿袭宋朝“营造法式”打造而成,分上下两层,高12米,宽19.6米。下层用花岗岩石料打造。上层为歇山单檐古建木结构,用柚木制成。整座单体均用柚木黄色琉璃瓦建筑。

静安寺

山门

钟楼

钟楼按宋代营造法式建造,位于静安寺东面,二层悬挂和平钟,钟高3.3米,重7.3吨,为青铜浇筑,钟声浑厚绵长。钟楼底层有天下第六泉——涌泉。2001年,钟鼓楼重修时,相关部门用666块花岗石重新建造了井壁、井台、石栏,并题名为“潜龙古水”。2009年9月,涌泉在南京西路新址建成,并举行落成仪式。

静安寺

钟楼

鼓楼

静安寺西面为鼓楼,鼓楼上架有太平鼓,鼓面直径3.38米,鼓高2.1米,为牛皮大鼓,鼓楼内建有地铁静安寺站1号出入口,为古老与现代的结合。

静安寺

鼓楼

福慧宝鼎

第一进院内的殿前广场有白铜铸就的宝鼎一座,外观古朴典雅,宝鼎高10.23米,重15.5吨,整块万年青石作为基座,侧面有慧明和尚手写的铭文。

静安寺

福慧宝鼎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位于寺院正中间,是寺院的主体结构,建筑采用全柚木制造,屋顶用重檐式铜顶打造,高26.71米,是除宝塔外整个寺院最高的建筑。内立46根柚木柱子,直径0.72-0.8米,建筑用料超3000立方米。殿内供奉一尊15吨的纯银铸造的释迦牟尼佛像,佛陀法相慈悲庄严。大殿底层为前人讲经堂,作为传道授法之用,地下为藏经库,内存13万片石刻藏经。大雄宝殿两侧供奉着十八罗汉贴金塑像,金光闪烁。形态上有的笑,有的怒,有的打盹,有的是长眉,有的为长手,神态、姿态各不相同。殿内东南角悬挂明洪武大钟。殿外东南壁上,嵌有石碑“云汉昭回之阁”和“重修静安寺记碑”各1块。西南壁上嵌有1990年新建“重修静安古寺碑记”。大殿前左右各有一石头莲花座,即“出食台”,西面1座系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古物。殿前院中有新铸万年宝鼎1座。

东西厢房

大雄宝殿两侧是东西厢房,经廊道与寺院整体相连,东西厢房内供有佛像。东厢房上下回廊结构建造,并与山门、钟楼、鼓楼、大殿及法堂连为一体,殿高20.6米。东厢房内设观音殿,为黄色琉璃瓦建造,内供奉香樟木雕刻观音菩萨一尊。有千年香樟独木观音像供于殿内,像高6.2米;西厢房设牟尼殿,这里供奉着中国最大的一座玉佛像——释迦牟尼坐像。这座玉佛是静安寺住持真禅法师偕同贾劲松居士1989年夏赴新加坡请来的。这座缅甸玉雕释迦牟尼像躯重11吨,高3.78米,宽2.6米,系新加坡佛教居士赠送的。玉佛迎请到上海后,佛教界请雕刻高手按汉传佛教造像艺术进行了修饰。

静安佛塔

位于寺院西北角,与寺院东南角的梵幢相呼应,整体呈平面方形,均为平面方形阁楼式,共7层,占地85平方米,建筑面积952平方米。塔刹为莲花金刚宝座塔,青铜浇筑,高63米,为寺院最高建筑。

静安寺

静安佛塔

法堂

位于大殿正北面,与大殿相连,铜瓦、柚木建造,高32米,共7层。在方丈室楼上,为密宗修习密法、举行灌顶仪式的场所,共分5个坛:大坛(修法时主要的坛场)中间供奉金刚界毗卢遮那如来像,左边供奉不动明王像,右边供奉爱染明王像(总称一佛两明王);左首为护摩坛,是修法时焚烧乳木等作为供养的坛场,上供普贤延命金刚像,塑像后挂一幅金刚界大曼荼罗画像;右首是圣天坛,供奉圣如意轮观音菩萨像,塑像后挂一幅胎藏界大曼荼罗画像,这三个坛的东西两面壁上悬挂八大祖师像;东边屋中间供奉孔雀明王像,左右两壁悬挂密迹金刚像;西边屋中间供奉2尊塑像,左首是大黑天像,右首为诃利帝母像,两边悬挂十二天画像。各坛都供有真言宗的各种法器。

寺庙文化

作为著名佛教寺院,静安寺承袭佛教活动已逾百年。自1912年成立第一个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开始,静安寺的佛教组织活动虽几经波折,但仍呈现良好的发展现状,并逐渐壮大。1913年,中华佛教总会在静安寺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了有组织的佛教宗教传播活动。1930年至1940年,志法、志汶两位住持组织不力,为寺院留下隐患,1941年,德悟法师任住持,大力改革图新,寺院面貌焕然一新。1947年,住持德悟委托律师致函上海市佛教会,将静安寺由子孙剃度制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并推选持松法师为首任住持。1950年,方丈持松法师建立了真言宗坛场,标志着中国正式将自五代时期失传的“东密”进行重建。坛场位于法堂楼上,中间主坛称“大坛”为修法的主要坛场,供奉着毗卢遮那如来、不动明王、受染明王三尊像。左坛称“护摩坛”,是修法时作为供养的坛场,上供普贤延命金刚,后挂金刚界大曼荼罗。右坛称“圣天坛”,上挂如意轮观音菩萨,后持胎藏界大曼荼罗。持松法师主持寺务勤勉尽责,寺院内除日常修习密法外,还于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传授密法。逢香期和佛诞日,全寺向民众开放。

文化活动

每逢四月八日,静安寺便举行热闹非凡的庙会,这一传统起源于清朝时期,延续至今,鲜有中断。据史料(《法华镇志》)记载,清嘉庆年间静安寺一带便开始举行佛诞日的庙会,并已成一定规模。当时静安寺位于上海西郊,附近的农户多到寺院烧香拜佛,不仅为寺院带来大量香客,同时,由于农户往往将一些织品和土特产带到寺院附近售卖,交易,以换回必需的农具等物品,由此形成了静安寺庙会。至1881年左右,静安寺在被太平军焚毁后,经当地绅士姚曦,浙商胡雪岩捐建重修,面貌一新,并在四月八日佛诞日这天开山迎客游玩,四月八日成为静安寺庙会的固定日期,这一传统惯例自此延续至今。

其他看点

静安寺内收藏众多佛教文物,包括宋光宗赵惇作为太子时所书的“云汉昭回之阁”碑,该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被有关部门鉴定为上海市内最古老的石碑,以及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所铸大钟。此外,还收藏有不少历代名人字画,例如苏轼的《心经》书卷,元鲜于枢的《佛遗教经》、文征明的《琵琶行》行草长卷、陈继儒、张瑞图、伊秉绶等的书轴长卷,扬州八怪、吴昌硕等人的画轴,张大千的《翠竹幽禽》,以及王一亭的多幅佛画。另外还有汉魏至清代的诸多石刻、铜铸、鎏金、白瓷、漆金等材质的佛像。在佛教典藏方面,静安寺收藏有《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影印宋《碛砂藏》、日本《大正藏》(《大正新修大藏经》)等,为开展佛教研究和交流创造了前提。另外,由于该寺院为历朝历代的著名寺院,因此多得历代诗人垂睐,对寺院内的胜景多有歌咏。早在元末时期,当时的住持,诗僧寿宁曾收集历代诗人题诗,编写了《静安八咏集》,现我国国内尚存有明版影印珍本。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90年,上海市地铁2号线建造静安寺站时,又对其进行二次改造,同年,静安寺的修复工作基本完成。1995年底,慧明法师任静安寺监院,并成立了以德悟法师为主任的新的寺务委员会,在民主管理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静安寺正在筹划新的扩建工程,除现有建筑外,还将增建兴建法堂、藏经楼、佛教图书馆,复修“静安八景”等处景观。

保护

1983年,国务院将静安寺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1984年上海市佛教协会组织成立静安寺修复委员会,并讨论通过原样恢复寺院样貌的决定,之后,僧人及遗失的文物陆续回归,1984年,静安寺的近代修复工作方才开始,当年上海市政府即拨专款30万元对静安寺进行修复,至1985年寺院重新修复完成后对公众开放。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191/

(5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