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侧褶蛙(学名:Pelophylax plancyi)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头略扁;吻端钝圆,吻棱略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眼间距窄;犁骨齿两小团;舌长梨形。前肢较短;关节下瘤小而明显,掌突明显或略显。后肢较粗短;趾间几乎满蹼,外侧蹠[zhí]间蹼达蹠基部;内蹠突甚发达;外蹠突甚小。背面皮肤光滑或有疣粒,体侧疣粒明显,背侧褶宽而明显,直达胯部,鼓膜上方的褶较窄,其后逐渐宽厚。生活时体背面绿色或橄榄绿色,鼓膜及背侧褶棕黄色。
简介
编辑金线侧褶蛙(Rana plancyi Lataste,1880)是金线蛙三大物种之一。在形态特征上与湖北侧褶蛙、福建侧褶蛙相近。与这两个物种统称为金线蛙,由于形态上很难区分,在传统分类存在较大分歧,三物种分布范围还无明确的划分界定,三个物种的有效性也有待考证。
生物学特征
编辑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雄蛙体长SS毫米,雌蛙67毫米左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鼓膜大而明显,略小于眼径;背面皮肤光滑或有疵[cī]粒,体侧沈粒显著;背侧褶宽而明显,前端窄,中段宽,直达胯部。后肢较粗短,左右根部不相遇,胫附关节前伸达眼后角;内蹼突极发达,略短于第一趾。背面绿色、暗绿色或橄榄绿色;背侧褶及鼓膜棕黄色,四肢背面有棕色斑,大腿后背面云斑少;有清晰的黄色及酱色纵纹;腹面淡黄色,咽胸部及胯部金黄色。雄性第一指有婚垫;有1对咽侧内声囊,有雄性线。生活在平原、丘陵地区的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域中,在水草丛生的塘内数量较多。繁殖季节在4-v 6月,雌蛙产卵1000粒左右,卵粘附在水生植物上。成蛙主要捕食小型昆虫及其他小动物。
识别特点 形似黑斑侧褶蛙崦[yān]略小,但背侧褶较宽,色泽金黄亮丽,左、右背侧褶间平滑不存在短肤褶;背面绿色无斑;在腿后方有一黄色纵纹,其下镶有较宽的酱边缘。雄蛙有一对咽侧内声囊。金线侧褶蛙简称金线蛙,虽然也被一般人统称为青蛙,然而只要稍为留间怀下它的背上缺乏黑斑,以及大腿后方一条鲜艳的黄纹,也就很方便地把它同黑斑侧褶蛙区别开来了。金线蛙素来被誉为游泳能手,不但能作标准的蛙式泅泳,还擅于紧闭嘴鼻进行远距离潜泳,可以长时间不游出水面换气,甚至还能在水下发出闷声闷气的叫声。它们还是陆地上的跳远健将,一纵腿就能跳出一米开外,特别当它在岸边受惊时,常以其美妙的花式跳水之姿跃入水中,便追捕者只能驻足岸上,望池兴叹!它们喜欢居住在长有藕莲的水池里,平时大多匍匐在藕叶上,盼顾四周。有时浮身在开阔的湖畔塘边,只把头部露出水面,安祥而静止不动。金线蛙除了体态轻盈、外貌俊秀、色泽艳丽、惹人喜爱外,还大量捕食螽[zhōng] 蚜虫、蝗虫、苍蝇、蜘蛛和小蜗牛等农业害虫,但是偶而也吞吃鱼苗,招致渔民厌烦。它们对于农药比青蛙更加敏感,难于适应水域的污染,因此在苏州地区的数量明显少于青蛙,现已列为江苏省重点保护的两栖动物。
繁殖测定金线侧褶蛙成体的8个主要形态指标和雌体的怀卵量后的结果表明,各形态指标均与体长呈正相关,金线侧褶蛙雌体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大于雄体。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只有雄体的鼓膜径显著大于雌体,而头长、头宽、眼径、前肢长和后肢长不存在明显的两性差异。雌蛙怀卵量与自身体重和体长成正相关,表明该蛙通过增加个体大小增加繁殖输出。地理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金线侧褶蛙分类问题的讨论金线蛙是法国自然学家Fernand Lataste(1847-1934)在1880年根据采集自中国北京的标本命名,学名plancyi是为了纪念动物标本采集者V ctor Collie dePlancy而命名的,模式标本产地北京,此后为国内外学者所沿用。费梁等(1990)将Pelophylax独立成属,并将其学名变更为Pelophylax plancyi。江建平和周开亚((2001)用12S rRNA基因序列对中国蛙科24种作了系统发生分析,分子证据提示侧褶蛙从原来的蛙属分出具有合理性,支持Pelophylax是一个独立的属。
相关词条湖北侧褶蛙福建侧褶蛙侧褶蛙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