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白鲟(学名:Psephurusgladius),俗称象鼻鱼,中国古代称“鲔[wěi]”,属鲟形目,白鲟科。白鲟科起源于白垩纪末期,世界上的白鲟科鱼类仅有两种,一种是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白鲟,另一种就是曾栖息在中国长江流域而如今已灭绝的白鲟。白鲟体长2~3m,呈梭形,是体高的7.43~11.84倍。头部很长,是吻长的1.29~1.70倍。吻延长呈圆锥状,前端扁平而狭窄,基部宽大肥厚。吻的相...

白鲟(学名:Psephurus gladius),俗称象鼻鱼,中国古代称“鲔[wěi]”,属鲟形目,白鲟科。白鲟科起源于白垩纪末期,世界上的白鲟科鱼类仅有两种,一种是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白鲟,另一种就是曾栖息在中国长江流域而如今已灭绝的白鲟。

形态特征

编辑

白鲟体长2~3m,呈梭形,是体高的7.43~11.84倍。头部很长,是吻长的1.29~1.70倍。吻延长呈圆锥状,前端扁平而狭窄,基部宽大肥厚。吻的相对长度(吻长与全长、吻叉长或体长之比)约为全长的1/3。吻部及头两侧分布着许多梅花状陷器。吻的腹面有1对短须,须长为眼径的1.5~1.9倍。须距离眼的距离比距吻端的距离近,距眼约为距吻端的1/3。头顶骨板裸露。眼极小,圆形,位于头部两侧。口在吻的下方,口裂大,呈弧形,上下颌和舌上有绒毛状齿。外鼻孔2个,前鼻孔大于后鼻孔,相距很远。鳃孔大,峡部相连。鳃盖膜延长呈三角形。鳃耙较粗,排列紧密。肠管构造则较为特殊,其中有七、八个漏斗形的螺旋瓣。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0~2.15倍。其胸鳍发达,前部的身体平扁,后部稍侧扁,后端末到达腹鳍。除胸鳍外,它们的背鳍和臀鳍基部肌肉也很发达,背鳍位于鱼体的后方,靠近尾鳍基部。尾鳍呈Y形,上叶比下叶长。上侧有一行斜长形硬鳞,数目较少(6~7个)。白鲟体表无鳞,或者仅有退化的鳞痕。尾鳍上叶有8个棘状硬鳞。侧线位于鱼体两侧中部,接近直线形,后端到达尾鳍上叶。背部和尾鳍为深灰或浅灰色,各鳍及腹部为白色。

白鲟

已灭绝的白鲟模型

分布信息

编辑

历史分布

在白鲟灭绝以前,其主要分布在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如沱江、岷江、嘉陵江、洞庭湖、鄱阳湖及钱塘江、甬江等地,东海、黄海也曾有发现。其平时生活主要在长江干流,有时进入支流进行索饵洄游,秋季又返回干流越冬。

白鲟

搁浅的白鲟

栖息环境

历史上白鲟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以及湿地(内陆)、海洋浅海。当生殖季节来到时,其选择的产卵场所在中国四川省泸州以上,底质多为岩石或鹅卵石的河段。当位于长江中游的葛洲坝修建完毕后,因水坝工程截流,挡住了白鲟的洄游产卵路线,将鱼群和产卵场分割成了坝下坝上两个互不相通的区域,影响了白鲟的繁殖与觅食。

白鲟

00:36

白鲟的栖息地(来源:一哥说石头)

生活习性

编辑

节律行为

白鲟是海、淡水洄游的鱼类,属中下层鱼。在灭绝以前,中国长江的四川江段的每年1月洪水期会有部分白鲟鱼群进入岷江、沱江、嘉陵江与乌江等支流的下游索饵,9月以后又返回干流越冬。而在长江中游江段,白鲟也常进入大型湖泊或与大湖相通的支流索饵。白鲟幼鱼有集群和近岸游弋的习性,常在岸边浅水区栖息摄食。

白鲟

白鲟属中下层鱼

食性食物

白鲟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一般以鱼、虾、蟹、等动物为食,食性也随季节和环境不同而异。当春夏季在长江上游时,以鮈鱼类和鲷鱼为主,到了秋冬季,则以虾虎鱼和虾类为主;在长江下游江段则以鲚鱼为主,其次是虾蟹类。它一次进食量很大,可占体重的5%,但一次摄食后,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摄食。且成年的白鲟除了人类几乎没有天敌,其屹立于长江流域食物链顶端,被称为“长江鱼王”。

生长繁殖

编辑

生长

白鲟是一种生长速度较快的大型淡水鱼类。3~4月孵化的仔鱼,生长至7月最大全长可达33cm,长至10月可达53~61cm。雌雄鱼在性成熟前的长度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性成熟后雌鱼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相同年龄的雄鱼。其幼鱼的形态与消化道结构和成鱼的大致相同,但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并不是均衡的,尤其是眼径与吻须的增长远不及体长生长明显,其体长与体长/眼径以及体长/吻须长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成熟前吻的长度随个体生长而减小,性成熟后基本稳定,雌雄鱼无显著差异。

繁殖

在白鲟灭绝之前,没有人工繁殖白鲟的成功案例,其所有繁殖皆为自然繁殖。白鲟的初次性成熟年龄较迟,雄鱼为5~6龄,雌鱼为7~8龄。亲鱼每年2~3月顺着长江逆流而上至四川省泸州以上,找到水流速度约0.49米/秒、水深10米以内、底质多为岩石或鹅卵石的河段产卵。7~15龄雌性白鲟的怀卵总数为17.8万~78.8万粒(平均为35.9万粒),卵黑色,沉性,卵径约2.7mm,产卵水温为18~20℃,随水漂流发育,待幼鲟孵化后,它会集群往下游迁移,不断生长,最终逐渐分散开,进入长江各支流、湖泊,甚至到长江口附近觅食育肥。

物种保护

编辑

物种状况

白鲟的产量曾达25吨左右,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因水利工程对生殖洄游的阻断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捞,白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1983~1988年期间,每年仍可在崇明收集到白鲟幼鱼,但数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1992年在长江上游重庆江段捕获了2尾,2002年在长江下游江苏南京江段捕获到一尾雌鱼,2003年在长江上游的宜宾江段捕获了一尾长3.5m的雌鱼,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白鲟。据估计,白鲟已于1993年功能性灭绝,2005~2010年期间完全灭绝。2022年7月,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灭绝。

白鲟

00:10

2022年7月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来源:纵览新闻)

白鲟

白鲟照片

灭绝原因

葛洲坝的筑成阻断白鲟繁殖洄游路线。1981年葛洲坝在长江中游修建,阻断了该鱼的洄游路线,阻止成鱼向上游产卵,导致本就为数不多的白鲟进一步分散,产卵场的面积大大缩减;另一方面,水坝的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水温、水深等水文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洄游鱼类的性腺发育等。

白鲟

天津自然博物馆藏的白鲟标本

人类过度捕捞。自大坝建成后,大量的白鲟聚集在水坝两侧试图通行,等待它们的却是人类的捕鱼网。渔业资料显示,大坝建成后几年白鲟的捕捞量大幅上升,对它们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长江航运频繁,加上沿岸采砂、排污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摧残,白鲟同时面临产卵场破坏、种群破碎、洄游无路等多重问题,难觅生路。对白鲟食物源的打击。电鱼等非法捕鱼手段屡禁不止,一些渔民布下的“绝户网”甚至连小拇指都无法穿过。作为长江中食物链顶端的白鲟,因长江鱼类的剧减而陷入“粮食危机”。此前,长江实行季节性禁渔,但效果并不显著。本来如果长江上游食物不够,它们可以迁徙到下游去觅食。但是大坝将通往下游的路截断后,食物减少,白鲟的存活率随之降低。

白鲟

01:40

长江白鲟灭绝的原因(来源:科技公元)

历史保护举措

1983年,中国将白鲟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全面禁止捕捞和食用,并在湖北省和四川省沿江流设置了白鲟保护站。由于其特有性和稀有性,且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经济价值,白鲟于1998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中国科学家曾认为人工繁殖可能是维持白鲟种群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已经进行了几次圈养繁殖尝试,但直到1994年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难以捕捉到足够的亲鱼,以及同时获得成熟的雄性和雌性个体。2017~2018年,研究人员对长江流域进行全面科学考察:将长江以20公里为一个网格进行划分,收集相关信息,仍然没有发现白鲟踪迹。

保护级别

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曾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9年ver3.1——极危(CR)。

主要价值

编辑

白鲟在学术研究上价值颇高。因曾是中国特产,形态奇异,幼体呈半透明状,清秀皎丽,其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珍品。在灭绝前,白鲟也是生长迅速的大型经济鱼类,其肉及卵均可食用,鳔和脊索可以制胶。

相关知识

编辑

化石记录

1991年中国地质博物馆鱼类专家卢立伍在辽宁凌源发现一件具有长吻部的鱼类化石,其特征与古白鲟相似,和它一同发现的还有北票鲟、狼鳍鱼及其他一些典型热河动物群化石。此化石具有极长的、由一系列纵向分布吻片构成的吻部,头部有明显的前、后长形孔,与鲟科和软骨硬鳞科区别明显。经过古生物学家鉴定,属于白鲟科。这一发现说明白鲟与其他鲟类一样,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因此,在灭绝前,白鲟被称为“活化石”。

白鲟

白鲟化石

纪念邮票

为宣传中国珍贵的生物资源,1993年邮票设计师李印清设计了《鲟》特种邮票并于次年发行,全套4枚,分别描绘了鳇、中华鲟、白鲟、达氏鲟的形象。

文学记载

白鲟,古称鲔。鲔鱼一称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甚早。

《山海经·东山经》中说:“碧阳,其中多鳣鲔。”《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东莱辽东人谓之尉鱼,或谓之仲明。仲明者,乐浪尉溺死海中化为此鱼,尉盖鲔声之讹。”

文意为,有个叫仲明的乐浪尉溺死后变为此鱼,而他是由尉字音讹而来。

物种对比

编辑

白鲟和匙吻鲟是白鲟科仅有的两个物种。匙吻鲟分布于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两种鱼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吻的形态和食性。白鲟的吻尖细,呈剑状突出,以鱼为食;匙吻鲟的吻宽扁,呈汤匙状,滤食浮游动物。白鲟口能伸缩。尾上硬鳞6~7枚;而匙吻鲟口不能伸缩。尾上硬鳞13~20枚。白鲟的肝脏与匙吻鲟的相似,两者均有三叶,且右叶比左叶长,右叶的凹缺内容胆囊,中叶都与胃肠连接部相连。两种鲟肝小叶都不明显,这可能是鱼类肝脏的共同特征。但是,白鲟肝组织中无含有黑色素的细胞群,这不同于匙吻鲟的肝组织。白鲟胰脏独立存在,有三支,匙吻鲟胰脏是弥散的,分布于胃后部及肠膨大部的浆膜下。另外,白鲟胰脏被较厚的浆膜,这不同于一般真骨鱼类的胰组织。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520/

(370)
词条目录
  1. 形态特征
  2. 分布信息
  3. 历史分布
  4. 栖息环境
  5. 生活习性
  6. 节律行为
  7. 食性食物
  8. 生长繁殖
  9. 生长
  10. 繁殖
  11. 物种保护
  12. 物种状况
  13. 灭绝原因
  14. 历史保护举措
  15. 保护级别
  16. 主要价值
  17. 相关知识
  18. 化石记录
  19. 纪念邮票
  20. 文学记载
  21. 物种对比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