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开放的现代舞
18世纪时期,欧洲地区工业革命的兴起,科技空前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西方的自由资本开始垄断,这些变化也波及到舞蹈艺术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与德国的古典芭蕾艺术相对薄弱,两个相继爆发了一场深刻的舞蹈革命,一批舞蹈家尝试创立一种与传统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这些舞蹈派别以追求自由、崇尚创新的艺术宗旨动摇了默守陈规的保守思想,打破了古典芭蕾独霸舞坛的局面。尽管如此,各个舞蹈家的各自主张各不相同,这反映了当时欧洲的社会形式。随着文艺复兴对中世纪文化的强烈冲击,启蒙思想主义以及西方大工业生产相继出现,强大的物质文明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知识阶层陷入前所未有的闷苦和彷徨,人们力图通过艺术来寻求精神的解放。现代舞就是在这种冲击下,应时而生。开始由美国舞蹈家林肯创始,后期经过一大批现代舞舞蹈家的努力,形成了一股舞蹈改革的浪潮,尤其是在美国和德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20世纪初期时,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德国战败,社会开始动荡不安,现代战争与现代文明史发生碰撞,这些为人类社会带来极大伤害,同时也为现代舞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观念和创作灵感。在现代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现代舞艺术家们认为传统的真善美观念是不能解释人类的现代经验的,因而纷纷举起反叛传统的旗帜。可以说,现代舞的出现是时代的印记与社会文化的烙印。但当时的现代舞还未得到大面积认可,也仅受几位现代舞艺术家推崇,如美国的洛伊·富勒和林肯、德国的玛莉·魏格曼。
玛丽·魏格曼照片
20世纪30至40年,又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国际发生大动荡,使得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方面产生了巨大变革。现代舞艺术也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这一时期,出现了格雷姆、韩芙莉等大师的接班人,也有坚决与传统舞蹈彻底决裂的观念,即现代主义舞蹈的“先锋派”和“前卫派”。同时,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将“新舞蹈”的概念引入中国后,创立了“天马工作室”,推行西方现代舞理论创建的教育体系,中国也开始了现代舞艺术历程。
吴晓邦照片
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舞的艺术地位得到巩固,年轻的舞蹈家已经能够成熟、理性地对待现代舞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舞男性舞者开始增多,他们在舞蹈理论、思想和创作形式上与之前女性舞者的表演有较大不同。如坎宁汉“偶得动作”的舞蹈观念基础行建立起来的现代舞蹈主义。20世纪60年代,继续延续了坎宁汉的舞蹈理论,同时也发展出许多新的舞蹈思想,新一代的舞蹈家们打破传统现代舞的各种禁忌,将时间、空间及其他舞蹈元素重新定义,在更广泛的舞台寻找一切表现的可能。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固定的剧场表演,从贾德逊纪念教堂开始,剧场舞蹈的观念成为了先锋派后代现代舞的主要观念。20世纪70年代,德国现代舞者皮娜·包希将现代舞剧场表演的概念赋予了完整的形态,她沿用20世纪60年代“舞蹈剧场”这一概念,将“舞蹈剧场”视为集歌、舞、乐、戏剧为一体的表演平台,这使现代舞进入了更加“现代”的发展阶段。
舞蹈剧场
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现代舞的发展加快了脚步,成为现代舞传播的中心之一。鲁道夫·拉班与库特·尤斯曾在英国开设过多个现代舞教育及表演团体,洛伊·纽森建立起一支非常“现代”的现代舞队伍。同时,这一时期的现代舞,打开思维,寻求新的现代舞艺术,西方文化艺术开始开辟新阵营,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现代舞教育体系。在现代舞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由先驱者、创建者、叛逆者、继承者、改革者不循规蹈矩地一次又一次地被拓宽,变成了派中有派的艺术形式。
自21世纪以来,现代舞的特点是对前人艺术实行“拿来主义”,以“通俗而不膚俗,流行却很严肃”为准则,并融汇美学思想,吸取各流派所长,通过身体随心所欲的舞动建立属于自己的派系。因此在现代发展中,现代舞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当下的现代舞更加会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扩大现代舞艺术市场,使得现代舞更加的活跃与易变。现代舞无论处于哪一时代,都是该时代特定的产物,是一种相对开放的舞蹈形式。
现代舞,顾名思义是跳在当下,体现当下种种现实的舞蹈,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现代舞属于新生舞蹈,充满了生命力和无限改进发展的空间,它的形式与其他舞蹈种类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创新性的重视度与倡导,其动作是源于生活的舞蹈动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现代舞自诞生起其内容就受到了现代派思想的直接影响,使其从根源上反对舞蹈模仿,提倡突破原有模式,按照自己的直觉,表现出自然的姿态和姿势。在现代舞的创作实践中,舞蹈并不需要塑造人物形象,而是以表现“自我”本能,表现直觉。现代舞形式特点是自由且丰富,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强调动作就是一切,是一种展现纯动作的表演形式。
表现自我
现代舞在不同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内容,每一次现代舞的变革都是基于现代舞者们对于现实的思考,是内心情感的变化和文明变迁的感受。现代舞的表现内容是通过心理刻画给观众更多的感受、想象和联想,以舞者最坦率和诚实地情感流露,给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
现代舞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形式与内容会随着社会时代而变化,但其风格是固有的,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现代舞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现代舞没有一定的动作规范,对于“美”也没有规范的衡量标准。现代舞的“美”是多变的,是随着时空而转换的。二是现代舞艺术是求同存异的,每个现代舞者都会向着无人占领的理论区域研究和拓展。三是现代舞的创作是由量变到质变,一个作品的呈现是需要大量的尝试。四是对于现代舞作品的评价具有多元和包容精神,不能以社会道德观点或传统观念随意评判它的是非曲直。五是现代舞作品具有哲理性,它不是浅层次对生活的模仿,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六是现代舞带给观众的感受是出乎意料的,绝不会以任何舞蹈技巧的炫技形式展开,其宗旨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求得发展。
多元包容
玛莎·葛兰姆(1894-1991),是美国现代舞蹈家。葛兰姆技巧以“收缩与延展”为动作原理,着重于收缩下腹部肌肉以凝聚动力,再以此凝聚力发放以延展动作。其训练包含,地板训练,即坐姿、跪姿及躺姿的训练;站立动作主要训练重心的移转、平衡及延展;流动组合以走、跳、转、跑的训练为主。
葛兰姆现代舞团
杜丽丝·韩芙莉(1895-1958),是美国古典现代舞的先驱。以“跌落与复原”为其动作原理,着重以摆荡与重心转换所产生的动力训练为主,在这一过程形成“起动、留、落下、再起”的弧形动作循环。韩芙莉的动作训练模式可以引申至宇宙万物间周而复始的现象,是舞蹈技巧训练蕴含人生哲学的重要范例。
韩芙莉
荷西·李蒙(1908-1752),是美国第三代现代舞蹈家。李蒙技巧训练是基于韩芙莉技巧之上,又融合了李蒙个人的钻研心得而形成的。该技巧的特点是强调动作的圆滑顺畅,通过肢体部位的分解动作为练习,并将肢体作为单一乐器,以此演奏动人的旋律。
李蒙
列斯特何顿,是著名黑人舞蹈家艾文·艾利的启蒙老师。何顿技巧着重训练肢体线条的延伸与拉长,试图挑战人体平衡的难度,因此有许多单点着地而其他肢体部位朝着反方向延伸的动作训练。该技巧动作的灵感主要来源于古代遗迹形象和原始族群的舞蹈形式,经过发展编创形成了现代舞基本动作训练之一。
放松技巧,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纽约下城,主要活动人群为杰德森教堂的年轻人,他们探索与实验肢体的潜能,经由接触即兴衍生而成的形式。该技巧特点是要求动作即不过度使用,也不全然放松,而是一种延续不断的肢体动作,乃至延续至下一个或数个动作,使肢体在最省力的状况下,让全身的骨骼、肌肉连贯合一,完成一连串的肢体动作。
自由形式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该技巧以凸显舞者的个人风格为主,并以自由形式的肢体训练探索时间、空间及能量的训练。其动作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础行动,如走、跑、跳、转、蹲、滑等的衍变。
根据各国现代舞的发展历程,基本可以分为20世纪前期创立奠基时期、发展时期、新先锋时期以及后现代舞蹈剧场时期等几个基本的阶段。而各国不同时期由于其艺术主张、价值取向、创作风格和表演训练技巧上的区别所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又可以根据技巧流派进行划分,分为心理表现派、象征派、人本主义舞蹈和放松技巧。也可以根据舞蹈剧场分为现代舞的开山祖派和“纯舞蹈”派。
现代舞经美国兴起,后在西方许多国家得到了充分发展,如德国、英国、法国、中国等。
20世纪以前,美国是一个文化相当保守的国家,舞蹈艺术一直遵循芭蕾至上的原则。随着社会越来越趋于现代化,舞蹈界也逐渐厌倦了严谨、教条化的传统芭蕾,并开始挖掘无拘无束的自由艺术。现代舞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可以以20世纪50年代为界,分为两大时期,即“现代舞时期”和“后现代舞时期”,每一时期都有不同阶段性的代表人物、作品和理论出现,如果以舞蹈家为主,可以将他们分为先驱一代、奠基人一代、奠基人二代、新先锋派一代、新先锋派二代、舞蹈剧场与先锋派后代。
19世纪初20世纪末,诞生了两位现代舞先驱者,一位是洛伊·富勒,她主张的现代舞形式是通过视觉效果激起观众的想象;一位是伊莎多拉·邓肯,她追求的现代舞是舞蹈纯净的美,提出了“自由舞蹈”的观念。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现代舞的艺术创作者们受现世环境影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支离破碎,开始创作属于当下时代的艺术作品。而现代舞正是当下现代潮流的前端,其特点是打破以往舞蹈的浪漫、优雅,从多场面构建现代舞“现代”的含义。当时的现代舞蹈家有多丽丝·韩芙莉和查尔斯·韦德曼。
在一代奠基人的基础下,美国现代舞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许多当下舞者受现代舞思想影响,又发展出新的现代舞舞蹈理论,如约瑟·林蒙是第二代奠基人的杰出代表,他认为舞蹈比绘画更能表现其思想,于是继承了韩芙莉的现代舞蹈思想。
新先锋一代时期的现代舞,出现了较多的男性表演者,对舞蹈发展贡献最大的是默斯·坎宁汉。这一时期的现代舞形式以纯舞蹈风格”和“机遇编舞法”为主,追求舞蹈本身你的表现力和核心作用。
这一现代舞的表现是打破传统的舞蹈规范,建立新的动作表演体系,并开始融合了现代各种多媒体形式,在音乐、空间、舞蹈形式上都前提现了社会的现代性。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维拉·撒普,代表作品有《时光流逝》《你推我搡》等。
先锋派后代的现代舞舞蹈观念是“贾德逊剧场”。贾德逊教堂由牧师开放给艺术界人士做试验,经常会出现音乐表演、戏剧表演等作品展示会。这个流派的舞蹈家以“自由、叛逆”为宗旨,将现代舞继续叛逆下去。其代表人物有史蒂大·帕克斯顿、特丽莎·布朗、梅芮迪斯·蒙克。
现代舞的另一个发源地是德国,虽然德国没有产生许多的现代舞舞者,但在现代舞理论体系和舞蹈思想的科学性上,却深深影响着美国。
德国现代舞的先驱是玛莉·魏格曼,是欧洲表现主义舞蹈的创始人,也是德国现代舞最具影响力的先驱者之一。她主张“紧张一松弛”的动作理论,可以说与莱姆的理论极为相似。从魏格曼的舞蹈理论上看,德国现代舞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并不晚于美国。
这一流派的现代舞舞蹈理论继续延续现代舞舞蹈剧场概念,认为舞蹈剧场可以包含许多东西,可以指广泛的艺术或者生活,现代舞艺术应更多关注人和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两性。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皮娜·包希。
英国是“古典芭蕾之乡”,它在现代舞艺术的发展上受德国的影响较深。这一流派的现代舞以快捷简便的方式创作出关于真实生活的作品,其理念是不在乎表现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而是用于表现社会生活的各种层面,其作品的“美”的标准并不只限定于肢体动作的优雅,而是暴露人性的本质。
法国现代舞在本土艺术的基础上,吸取了美国、德国现代的理论精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其现代舞风格特点是以舞蹈剧场的观念,融合了了摄影、雕刻等艺术形式,展现出一个现代化的多媒体表演,其目地是以千姿百态的作品内容表现人的本质。法国现代舞的代表人物是玛姬·玛莲,其作品有《也许》《蔬菜炖鱼》。
中国现代舞起步于1936年,以吴晓邦发起的中国现代舞艺术形式,结合中国的艺术特点,以现代舞的方式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国现代舞虽不能以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舞相比较,但打破了中国舞蹈种类的格局,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现代舞创作格局。以舞蹈界的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曹诚渊、林怀民等人都系统地学习了现代舞知识,出现了许多杰出作品《希望》《无声的歌》《再见吧,妈妈》《十面埋伏》《梅花三弄》等,并获得了国际性的荣誉。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大量的现代舞教育机构和表演机构,中国现代舞逐渐步入正轨。进入21世纪后,中国现代舞更是令人炫目,大量富有现代精神的作品以独具特色的形象叙了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史。
现代舞在发展过程中,把情感揭露作为艺术创作的本领,主张反映真实世界,注重个人风格、创作个性化和系统性的动作体系和技术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有心理表现派、象征派、人本主义舞蹈和放松技巧。
心理表现派的观念是揭示人类内心阴暗的一面,强调内省心理。葛兰姆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她强调现代舞舞蹈家应以身体形象客观地表现自我信念,拨开人类的外衣,揭露人的内在。
象征派认为动作应包含人类的全部范围的动作,以戏剧性效果为根源。其主要是以杜丽丝·韩芙莉为代表的现代舞蹈理论,这一流派以“跌落与复原”为其动作原理,即动作之间应该存在冲突性,如人在暴力前倒下就必然要撑持起来反抗等。
人本主义舞蹈的现代舞观念是将全部舞者的全部肢体部位视为乐器,当全身活动时,就仿佛交响乐一般,以多种乐器共同演奏人的旋律。其代表人物有荷西·李蒙,他将人本主义技巧训练的原理建基于象征派的韩芙莉技巧之上,在注入个人的心得形成的现代舞艺术。
放松技巧是现代舞者不断探索与实验肢体的潜能,经由接触—即兴,产生的舞蹈形式,其主张对世界传达出自己的身份和传统的骄傲。这一现代舞流派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原始族群或古代遗迹的形象,如古埃及的二度空间式壁画中的形体,发展成放松技巧的基本动作训练之一。
现代舞舞蹈剧场流派主要有两大类,一派是开山祖师皮娜·鲍希,认为“舞蹈剧场”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空间,可以包括歌剧、音乐、舞台设计、舞台道具等,该流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约翰·科雷斯尼克、莱因希尔德·霍夫曼等;另一派是“纯舞蹈”的探索,主要观念是迷恋纯动作形式,探索几何造型,或通过抽象或者象征的手法,抒发单纯的情绪,表达含蓄的意义。这一派更加注重形式美,受拉班动作理论的影响,相似于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格特征。
在舞蹈史中,像现代舞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同时也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很多思想艺术形式都受现代舞的影响颇深,如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都以现代舞作为它们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到舞蹈类型,如芭蕾、民族舞和爵士舞的现代艺术形式也均加入了现代舞蹈的技巧,形成了新的风格特点,比如当代舞就是在现代舞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手形式,其融合了现代舞、芭蕾舞、爵士舞、民族舞等舞蹈动作,形成一种极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再如,古典芭蕾舞受现代舞的影响,形成了自由、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芭蕾舞。现代舞的主要价值在于,无论存在怎样的艺术形式,都允许个人编导自己的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自由即兴性。现代舞者的训练方式是通过肉体活动进行的能量训练,目的是能够得到身体和心理的最大解放,其本质是能够全身心投入、心甘情愿的献身于创作之中,使其成为舞蹈的过程。现代舞在观念上主张形式,注重揭示人的价值和尊严,揭示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简言之,现代舞是一场运动,更是一种打倒偶像崇拜的艺术,是以身体叛逆去争取人性崇高自由与民主的艺术,它是精神世界层面和人性欲望的镜子。现代舞代表着当时追求人性自由与解放的先进思想,在发展中自成体系,形成了重要的流派,这是人类舞蹈历史上的一次突破性变化,是舞蹈艺术中的宝贵财富。
洛伊·富勒(1862~1928),是现代舞的第一位舞蹈革命者,她主张在演出中运用剧场漆黑的效果来展示舞蹈的艺术性,通过对光的折射认识引发对舞蹈本质的思考,从而创作出许多通过视觉感受而唤起观众想象的作品,其许多创作至今仍然被众多后人所效仿。
伊莎多拉·邓肯(1877—1927),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现代舞蹈创始人之一”,她突破了传统古典舞蹈模式, 创造出了新的舞蹈理念,提出了“自由舞蹈”的观念。她对现代舞的贡献创造了全新的舞蹈技法,还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哲学,即自然法则和自由精神相结合。邓肯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美,追求自由的向往,在她的创作中融入了古希腊艺术的素材作为创作源泉,其作品展现人类成熟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裸体生活”的回归。她的代表作品有《伊费格捏亚在奥利斯》《马赛曲》等。
伊莎多拉·邓肯
玛莉·魏格曼(1886-1973),是德国著名现代舞蹈家,欧洲表现主义舞蹈创始人。她是在鲁道夫·拉班的引导下开始探索现代舞,并继承了拉班的舞蹈思想。她追求“纯粹舞蹈”,提出在空间中应以舞者的身体为中心,所有动作呈放射状,使舞者成为“空间的灵魂”。此外,她还认为舞蹈不应该依附音乐,而应独立的表现。魏格曼创作了《天使之歌》《节日的韵律》等作品,影响着德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舞发展。
默斯·坎宁汉,美国新先锋一代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当今在世的最伟大编舞家”。这位先锋派舞蹈家的最伟大之处是从《易经》中汲取灵感,并创立了一整套充满机遇性的艺术体系和编舞法,从而解放了舞蹈的传统编创方式。他主张“舞蹈就是舞蹈”,关注纯粹的动作,其作品特点是朦胧的,是利用舞台实现人、动作和环境的各种可能性,使舞蹈演变成一种非线性的不受可预测的逻辑。他的舞蹈理念和动作体系“坎宁汉技术” 对上世纪后五十年的世界舞蹈产生了重要影响,经典代表作品有《编舞笔记》《田间舞》《怪动作相遇》等。
皮娜·鲍什(1940-2009),是现代舞、舞蹈剧场的开拓者,被誉为“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她影响最大的理论是创立了“乌珀塔尔舞蹈剧场”,被称为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之一。皮娜舞蹈剧场的肢体语言,抛弃了规范化的技术身体,将肢体语言回归日常,使作品呈现了复杂的日常场景,其呈现的作品更接近于传统的戏剧。在舞蹈的音乐上,她通过身体不同的强度创生节奏,使节奏成为一种释放感觉的形象,从而让身体拥有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她凭借《春之祭》(1975年),和《穆勒咖啡馆》(1978年),成为现代舞坛最伟大的革新者。
皮娜·鲍什
1986年,英国人劳埃德·纽森建立了DV8身体剧场。DV8身体剧场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动作特征是回避了古典芭蕾那高绷的脚背、复杂的舞步、高悬的旁腿、优雅的手臂、高难的跳跃;在题材和方法上用戏剧的方式表达,彻底突破了舞蹈在性爱方面的种种禁区,用心瑞摩了人际关系中相互统治和相互需要的复杂状态,并根据作品的具体需要,将古典唯美主义和生活常态中许多属于丑的东西大胆地搬上了舞台。与美国后现代舞抛弃舞蹈技术的做法不同,他的作品在需要表现传统模式的男女关系时,也会选择使用传统的男女双人舞。在基调上,这个舞团的作品是残酷的、暴力的和令人骚动的,因此能够放射出罕见的冲击力。代表作有《我的性爱,我们的舞蹈》、《深远的终点》、《清一色男人的垂死梦》、《陌生的鱼》、《走进阿喀琉斯》等等,曾获多项国际大奖。
玛莎·葛兰姆(1894-1991),是美国现代舞的奠基人,被称为“20世纪三大艺术巨匠之一”。葛兰姆是一位用舞蹈表现内心灵魂的舞蹈家,她的舞蹈理念是美国现代舞的发展史上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她认为人类有善有恶、有爱有恨、有美有丑,而舞蹈就不能只表达美好的事物,也应表现其中的罪恶、悔恨, 所以她的舞蹈理念是要运用舞蹈展现人性本身的面目。她的创作风格除了具有在学校学习的东方舞技巧,还更加注重美国本土文化的挖掘,编创了许多能够表现现代人情感和具有美国民族气息的作品,如《异教徒》《边境》《心灵的洞穴》等。
玛莎·葛兰姆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669/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