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爱莲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戴爱莲(原名爱琳·阿萨克)(1916年-200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祖籍广东省新会县。解放后第一任全国舞协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戴爱莲,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一个华侨世家,祖籍广东省新会县。7岁时,她登台表演了自编自演的舞蹈《小鸡》。12岁时,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

戴爱莲(原名爱琳·阿萨克)(1916年-200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祖籍广东省新会县。解放后第一任全国舞协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戴爱莲,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一个华侨世家,祖籍广东省新会县。7岁时,她登台表演了自编自演的舞蹈《小鸡》。12岁时,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特立尼达芭蕾舞蹈学校。1930年,14岁的戴爱莲跟随母亲移居英国,她先后在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玛格丽特·克拉斯和玛利·兰伯特的指导下开启了学习芭蕾舞的新阶段。在诸多舞蹈艺术家的指导下,她收获颇多,进步很快。然而,她在舞蹈艺术上还未有所建树时,她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落千丈,因他父亲赌博而破产,她靠半工半读求学,经常在伦敦艺术家沙龙表演舞蹈,或到电影制片厂、剧场当临时演员来维持生计。她的《波斯广场的卖花女》《杨贵妃》《伞舞》等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即便如此,戴爱莲不仅没有放弃自己的舞蹈梦,还报名参加了尤斯·雷德舞蹈学校举办的夏季六周免费舞蹈训练班学习现代舞,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学金,并成为了舞蹈学校的正规学生,开始系统的学习“现代舞蹈理论之父”鲁道夫·拉班的情感表现方法、舞蹈技术理论和拉班舞谱。

戴爱莲

戴爱莲年轻时照片

表演经历

1937年,戴爱莲在伦敦加入了中国运动委员会,并多次参加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筹集抗日资金举办义演。1939年,23岁的戴爱莲坐上了驶向祖国的邮轮。1940年初,她抵达香港并受到了宋庆龄的接待,并积极加入了“保卫中国同盟”的抗日募捐活动中。在活动中,她将爱国激情融入精湛的舞蹈艺术之中。1941年,戴爱莲读到了一篇报道,关于广东东江的渔民们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船翻人亡,景象凄惨。她在香港用现代舞的技巧创作并表演的独舞《东江》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3月8日,她应邀在桂林乐群社礼堂表演了舞蹈《东方》《警醒》《前进》;3月16日,她又在乐群社西餐厅表演了《拾穗女》。同年,她以瑶族同胞喜庆时击鼓歌舞为素材,创作《瑶人之鼓》;根据“哑背疯”改编了舞蹈《老背少》。

戴爱莲

戴爱莲演出照

1942年,戴爱莲来到重庆开始了国家舞蹈教育的拓荒工作。先在国立歌剧学校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后应教育家陶行知之聘在育才学校开办舞蹈组。同年,她表演了小舞剧《空袭》,扮演的女儿一角,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她后来在重庆新华日报社深受延安文艺工作者演出震动,创作出大秧歌剧《朱大嫂送鸡蛋》等舞蹈。1945年夏,戴爱莲和著名画家叶浅予一起到川北和西康等地采风,搜集大量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用拉班舞谱记录八个藏族舞蹈(现分别存于美国纽约舞谱中心图书馆与伦敦舞蹈中心图书馆),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依据。回到重庆后,她首次将少数民族民间舞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搬上了舞台,创作了《嘉戎酒会》《康巴尔汗》等藏族、维吾尔族等十几个民族的舞蹈,开创了我国整理、加工少数民族舞蹈的先河。1946年,戴爱莲在重庆推出了一台自己创作并主演的“边疆舞蹈大会”,表演了《青年舞曲》《苗家月》《春游》《倮倮情歌》等民族舞蹈,深受观众喜爱;同时,她的“边疆舞”成就了中国现代舞蹈史上的一段佳话。6月,她在去美国访问讲学途中,在上海短暂逗留,应邀在上海豫园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连续演出了四场边疆舞。1946年至1947年秋天,她应邀到美国进行艺术交流,并表演了中国的边疆舞。中国导演司徒慧敏从唐人街拉来了乐队,借来了中国大鼓,非洲民间舞倡导者拉•梅丽派出学生乔治等穿戴中国边疆服饰,为她配舞。后又在布鲁克林音乐剧院演出,成为第一个在这座剧院演出的中国人。回国后,她先在上海主持了私立上海乐舞学校的工作,后又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和国立北平艺术学院任教。

戴爱莲

戴爱莲赴美艺术交流照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她在路上跳了一天中国的民族舞。同年,她先在华北大学艺术部任教,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舞蹈演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舞蹈队并担任队长;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中央芭蕾舞团团长、顾问等职务。创作了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和大秧歌《建设祖国大秧歌》。1950年,她参加编导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和平鸽》,庆祝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1953年,戴爱莲以陕北民间舞蹈“荷花灯”为舞蹈素材,用高超的编舞技法进行了再创造,并以比兴的手法创作出流芳百世的《荷花舞》,并在柏林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舞蹈比赛中获二等奖。1954年,戴爱莲出任我国第一所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前身)第一任校长,并在她的主持下很快成立了芭蕾舞团。该学校在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建校4年之后,成功排演了芭蕾舞名剧《天鹅湖》,这标志着中国芭蕾舞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同年,她从京剧《天女散花》中的舞蹈动作获得灵感并结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创作了女子双人舞《飞天》,并在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舞蹈比赛获三等奖

戴爱莲

《荷花舞》剧照

1980年,64岁的戴爱莲在北京侨联艺术团成立时热情地上台跳藏族舞蹈《迎春》。“文革”后的戴爱莲先后出任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团长、中国舞协第一届主席、中国文联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英国中华文化中心艺术顾问等职,并几度出任国际芭蕾舞大赛评委和国际舞蹈创作比赛评委。一直活跃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她穿梭于亚洲、美洲、欧洲的各国之间,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1982年,她作为亚洲代表当选为国际舞蹈理事会副主席。1993年,77岁的戴爱莲还到云南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民间集体舞蹈,并将这些舞蹈从北京推广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向全世界传播弘扬中国民间艺术。1994年,她表演的《荷花舞》与《飞天》被确认为“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经典作品”。1996年,香港演艺学院授予已经80岁高龄的戴爱莲“高级院士”称号。2001年11月,在由中国文联、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举办的“中华魂《中国风光画集·台湾卷》海峡两岸万人签名百家寄语征集活动”题词寄语活动中,戴爱莲亲笔为于成松《中国风光画集·台湾卷》的题词“愿民族统一的梦想早日成真。2002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她首届“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大厅中陈列着世界上四位杰出的女性舞蹈家的肖像作品,她的雕像就是其中之一2005年的12月26日,协和医院特意准备的一间休息室和一面鲜红的党旗,在在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以及中芭党委的主持下,戴爱莲举起拳头站在党旗下进行了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2006年2月9日,戴爱莲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她留下遗愿,将自己的房子和银行存款全部捐献给国家。2月17日上午10时戴爱莲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戴爱莲

戴爱莲香港“高级院士”称号

个人生活

编辑

家庭背景

戴爱莲,1916年出生于在特立尼达岛的一个三代华侨之家,家人给她起名为爱琳·阿萨克。她的祖先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后随家族一起来到拉丁美洲岛国的。实际上她并不姓戴,因她父亲是家中老大,别人称其为“阿大”,广东人“大”与“戴”发音差不多,“戴”就成了她们家的姓,而英文的爱琳译成汉文后就成了“爱莲”。戴家姐妹有仨,爱莲是最小的一个。由于她是家里面最小的一个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母极大的宠爱。

戴爱莲

戴爱莲全家照

感情生活

1940年初,戴爱莲乘坐英国游轮抵达香港后,认识了相貌英俊而又画艺高超的青年画家叶浅予。一周后他们就开始了恋爱,并在一次募捐义演活动后,他们在宋庆龄办公室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宋庆龄做了他们的主婚人。婚姻其间,叶浅予创作了很多舞蹈题材的作品,他们的婚姻持续了十年,后来离婚了。1956,戴爱莲和自己排演《和平鸽》的同事丁宁结婚了,最初两人在一起是因为排演中合作融洽,在工作中能相互合作,生活也会幸福。但没过多久两人离婚了。上世纪30年代,戴爱莲在英国学习舞蹈时勤工俭学认识了她的初恋情人、雕塑家威利.苏考普。两人在一起只有两周的时间,威利与一位银行家的女儿西蒙订婚,而她又很快离开了英国,所以恋情没有继续,威利就成为了她的初恋情人。直到1979年,她在应邀参加英国伦敦举办的“拉班百年诞辰纪念”的国际会议时与威利40年后再度重逢,并和威利的家人成为了好朋友。1994年,威利的妻子去世后的一年,独居的威利轻度中风。在得到子女的同意后,戴爱莲才公开的和威利相处,照顾他的生活,直到1995年威利去世。同年,叶浅予也在北京病逝

戴爱莲

戴爱莲与叶浅予

个人作品

编辑

荣誉称号

1982年,戴爱莲作为亚洲代表当选为国际舞蹈理事会副主席1996年,香港演艺学院授予八十高龄的戴爱莲“高级院士”称号在海外,戴爱莲被称为“国际舞蹈大使”在中国舞蹈界,她被称为是“新中国舞蹈之母”1994年,戴爱莲的作品《荷花舞》与《飞天》被确认为“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经典作品”。

社会活动

编辑

戴爱莲曾任多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自改革开放后,戴爱莲专心致力于中外舞蹈艺术交流,先后访问了英国、联邦德国、美国、丹麦、瑞典等国。自1980年起,她亲自主持举办拉班舞谱学习班,为中国培养拉班舞谱人才。她曾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88岁高龄的戴爱莲先生亲自来天津出席了“戴爱莲舞蹈艺术道路”学术研讨会。同年,此次研讨会被评为2003年中国舞蹈界十件新闻载入了中国舞蹈发展史册。2005年7月,戴爱莲还坐着轮椅飞到加拿大参加当地华人举办的“中国文化周”活动。当地华人为祝贺她九十岁生日还特地为她举办了“荷香妙舞敬爱莲”舞蹈晚会。

人物事件

编辑

雕塑铜像

1981年,英国皇家舞蹈学院为表彰她促进中英友谊及为舞蹈做出的贡献,将英国著名雕塑家W•索科普在1939年为她雕塑的头像陈放在该学院的大厅,并举行揭幕仪式。这是世界舞蹈界对她艺术成就的肯定。2005年,在北京舞蹈学院建院五十周年之际,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当代舞蹈的奠基人,该院决定制作一座铜像矗立在主教学楼大厅。

戴爱莲

戴爱莲铜像

入党仪式

戴爱莲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在英国留学期间,年轻的戴爱莲就信仰共产主义,加入了英国共产党。2005年的12月26日,协和医院特意准备的一间休息室和一面鲜红的党旗,在在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以及中芭党委的主持下,戴爱莲举起拳头站在党旗下进行了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戴爱莲

财产捐献

戴爱莲晚年一直是单身独居,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舞蹈事业上。临终之际,在病床边对家人口述了一份遗嘱,表示她是国家的人,中央芭蕾舞团的人,回国是参加革命的,希望把属于自己私人的房子和银行存款贡献给国家,希望中央芭蕾舞团能够接受。

社会纪念

2011年5月18日,北京舞蹈学院在中国舞蹈博物馆举行“纪念戴爱莲先生诞辰95周年”活动。活动由北京舞蹈学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协办、中国舞蹈博物馆承办,开幕式由学院副院长明文军主持,院长兼中国舞蹈博物馆馆长李续先生致辞,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副书记迟行刚、纪委书记彭红,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欧建平、江东,戴爱莲先生之女叶明明等出席开幕式。《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报》、《舞蹈》杂志等媒体参与报道。 2011年,戴爱莲的故乡江门市举行“纪念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诞辰95周年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将蓬江区杜阮镇中心广场命名为“戴爱莲广场”与8月份举行的首届戴爱莲杯全国青少年舞蹈大赛,以及将于12月份举行杜阮戴爱莲广场揭幕、戴爱莲图片展,以及《戴爱莲纪念文集》、《戴爱莲图片集》出版发行仪式等活动。 为纪念这位杰出的舞蹈艺术家,特多土生华人协会在中国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发起成立了戴爱莲基金会。2011年8月8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土生华人协会在会馆举行隆重仪式,宣布戴爱莲基金会正式成立。 2016年5月11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央芭蕾舞团承办,北京舞蹈学院协办的纪念戴爱莲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场晚会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674/

(18)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早年经历
  3. 表演经历
  4. 个人生活
  5. 家庭背景
  6. 感情生活
  7. 个人作品
  8. 荣誉称号
  9. 社会活动
  10. 人物事件
  11. 雕塑铜像
  12. 入党仪式
  13. 财产捐献
  14. 社会纪念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