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是由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创作的二胡名曲。其唱片由中央人民广播器材厂发行于1951年。
创作背景
编辑乐曲背景
《二泉映月》是我国二胡艺术中的一颗明珠,也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阿炳是江苏无锡一个穷苦的民间艺人,自幼喜欢音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后来因家庭和个人的境遇潦倒,阿炳不仅失明,而且失去了生活来源,只能在无锡素有 “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边靠拉琴卖艺为生。他将自己看透的人间冷暖、饱尝的辛酸荣辱,全部融入到了琴声中。《二泉映月》正是阿炳心路历程的抒写,正是因为这种 “琴由心生”, 所以阿炳的演奏也是无人比拟的,阿炳运用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创造出凄惨深刻意境,使观众身临其境。
曲名由来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依心曲”, “自来腔”,《二泉映月》本无名,现在这个名字是杨荫浏先生和曹安和先生去无锡找阿炳录音后,阿炳自己起的。据曹安和先生回忆,当时录完音后,杨荫浏先生对阿炳说:“你给这首曲子起个名字吧。没有名字不好对外介绍。”阿炳喃喃说道:“那就叫它《二泉印月》,如何?”杨先生知道阿炳曾学过广东音乐《三潭印月》,也知道阿炳未失明前常在那里游玩,失明后又常在无锡惠山二泉亭演奏,况且这首曲子便是在两泉旁拉出来的,便明白阿炳起这个曲名的由来。他只对阿炳征询意见说,是否把“印”改为“映”字?阿炳同意了,于是《二泉映月》的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
作者简介
华彦钧,又名阿炳( 1893—1950) ,江苏无锡人。他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其父乃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阿炳自幼随父学习音乐,尤其在道教音乐方面精益求精,并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元素,一生共演出创作了 270 多首民间乐曲。其父为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且擅长道教音乐,阿炳3岁丧母,8岁便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跟随父亲学习笛、鼓、琵琶、二胡等乐器。阿炳12岁时便已通晓多种乐器,并常参加奏乐、诵经、拜忏等活动,18 岁时被称为“演奏能手”。可惜在 21 岁患眼疾,35 岁便双目失明。阿炳失明后,离开道观,流浪于街头,成为一名流浪艺人。再一次回到二泉边时,想起父亲去世、染上鸦片、双目失明、离开道观、流浪街头又想到国家内忧外患,便情不自禁用随身携带的二胡创作出这首《二泉映月》。1950年8月,杨荫浏先生和曹安和先生专赴无锡为阿炳录音。一生坎坷,饱经沧桑的阿炳在重病下录制6首乐曲,即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和 《听松》; 琵琶曲《龙船》《大浪淘沙》和《昭君出塞》。
阿炳像
乐曲分析
编辑音调元素
《二泉映月》旋律取材于道教唢呐曲,后又综合融入苏南山歌、吹打、江南丝竹、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印月》的音调,逐渐定型。与常锡滩簧的开篇、慢板、长山调、哭腔等唱腔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二泉映月》中使用最多的小三度同指滑音的润腔手法与无锡方言中的音调也有相似之处,《二泉映月》中常用的十六分休止符节奏型与相应的顿挫收刹弓技法,也是由于它近似于吴地方言的入声字所发出的带紧喉音短促音调。
曲体结构
音乐界对《二泉映月》有两种曲式结构划分的方式,认可较多的是认为全曲除去引子和尾声部分外, 共包括六个段落,主体的变奏共有五次。乐曲的1-2小节为引子,以下行的音节式短句,通过乐曲比拟出作曲家本人对生活艰辛的感叹,将二胡低沉含蓄的音色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主体出现在第3-22小节,分为两个部分,两乐句之间对比鲜明,前者通过中低音的音域演奏,表达出作曲家压抑、低沉的流浪生活现状;后者旋律上升,表达出作者对旧社会民间疾苦和生活磨难的控诉,体现出坚强不屈的音乐语言。乐曲共有五次对主体的变奏,分别位于第23-52小节、第53-96小节、第97-122小节、第123-154小节、第155-174 小节。乐曲的尾声是第175-176小节,以一个轻奏的不完全终止,表现出音已尽而韵无穷的音乐魅力,饱含了作曲家无限的惆怅与感叹,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旋律分析
整首《二泉映月》以变奏的形式创作而成。分为六部分,由主题和5个变奏曲组成,歌曲的前4个节拍是引言部分,然后采用逐步级进的创作技巧使整首乐曲的情感营造短暂的叹息,从而产生作者对生活的艰辛充满感慨。乐曲主题旋律动机可以用“悲”来形容,该动机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个小段落由4个小乐句构成,该部分的主题部分以高音为主,形成音乐的连续感,其表达的旋律是悲伤激情,音区选择在一个八度以内,使整首音乐的情感基调更深刻。第二乐句只有短短的两小节,旋律动机采用第一乐句的尾音,但是在旋律上则使用八度大跳旋律,使得原来低沉缓慢的曲调突然间多了一丝挺拔。随后在第二乐句的尾句部分又加入了下行六度的跳进,使旋律上突出了阿炳对生活的倔强。第三乐句的开头部分采用鱼咬尾的形式,采用了第二乐句尾音中的旋律动机,进行了高八度的大跳。整个第三乐句的音区选择在高音区进行,多采用四、五、六度的音程跳进以及稍快的节奏,如大小切分、前十六后八等,再加上之前的两个乐句从未出现过的十一度的高音域,这些元素综合在一起使整个第三乐句营造出激动、慷慨的氛围。 主题旋律过后则是五次的旋律变奏。这些变奏主要分为三个特点:一是变奏主要以第三乐句为侧重点,在五次变奏中第三乐句的旋律动机一共出现了10次,表达方式最多,共有9种方式。 二是第一乐句在5次的变奏中同样也出现了六次,也有五种表达方式。 三是第二乐句的变奏形式最少,仅仅只出现了一次。 整个音乐的主题动机三个部分重点都集中在第一和第三乐句上,第二乐句则是第一与第三乐句的过渡段落。但是,从整个主题风格的角度来看,第一乐句被认为是柔情的和深刻的,第二和第三句则形成对比,既阳光又坚定。
演奏技巧
编辑阿炳在长期的演奏艺术实践中 , 运用了各种独特的演奏手法 ,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尽管其中有一些是下意识的习惯性奏法,但这些手法同他所要表现的乐曲内容是相统一的。
指法
“定把滑音”是阿炳二胡指法技巧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减少了频繁的换把,为演奏上带来了一定的方便。由于滑音时不换把,是用手指上下滑动,而阿炳演奏的二胡把位较大, 千金距离琴码较远,在演奏小三度滑音时如《二泉映月》中G到E到G或G到E音,从G音到E音虽是小三度音程,但演奏的实际音高是介于大二度与小三度之间或者说接近于小三度的滑音,而不是准确的小三度滑音。这种不谐和音程的滑音效果,使乐曲进一步增添了苍劲、浓郁的色彩。善用内弦是阿炳二胡指法的特点之一,这有利于精简把位、减少频繁换把,充分发挥内弦音色醇厚朴实的演奏特色。有规律使用轻重缓急的滑音,是阿炳二胡指法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阿炳二胡曲较多地使用了上、下滑音和回转滑音的演奏技法。二胡在一般情况下过多地使用滑音,往往容易使演奏柔弱缠绵,滥用滑音甚至会给人一种格调不高、油腔滑调的感觉。而阿炳能根据乐曲情绪的不同,分别采用轻重缓急、大小不同的滑音,并能巧妙而恰当地掌握滑音的尺寸。如《二泉映月》旋律中出现多次变换节奏片段,阿炳在演奏上滑音时,手指的动作果断、有力,滑动的速度稍快些;下滑音时则徐缓、圆滑,滑动的速度也从容平稳些。从而使旋律线条既有鲜明的棱角,又有内在连贯的气息,展示了阿炳二胡苍劲挺拔,而又柔美朴实的演奏风格。
弓法
在阿炳演奏的原版《二泉映月》中,其使用短弓较多,通过切分弓、颤弓、提弓、断弓等不同的弓法,实现一字一弓,使得乐曲演奏饱满有力,满足了乐曲创作中节奏重排移位的要求。同时,由于《二泉映月》中使用到的滑音较多,要求演奏者在起弓时必须带有明显的音头,音色干脆利索、棱角分明,以此表现出阿炳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而在长弓的演奏上,需要演奏者更好地把握乐曲中的强弱变化,尤其是阿炳在创作中吸取地方戏曲特色,使得部分旋律线由弱拍进入强拍,以此形成了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更需要演奏者持弓时用力轻重变化不一,采用浪弓的演奏手法,通过瞬间的力度变化体现出乐曲的律动感。
乐曲影响
编辑奖项
当《二泉映月》以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的身份,走向世界,面世海外友人时,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因此,《二泉映月》被称为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的瑰宝。真善美是阿炳的灵魂,《二泉映月》则是东方的“命运交响曲”。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我国民乐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性和广为流传的代表性,成为广大作曲家将传统民族音乐改编为西洋音乐的“试验田”,先后诞生了小提琴版本、 弦乐四重奏版本、钢琴版本等改编版本,成为了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相融合的代表性曲目。
钢琴曲改编
钢琴曲版本的《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作曲家、 钢琴家储望华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根据二胡版《二泉映月》进行改编的。在钢琴曲《二泉映月》的改编过程中,作曲家通过将低、中、高三个声部交替进行,将钢琴的艺术特色融入到乐曲的创作过程中,并通过特殊的演奏技法模拟二胡的音色,保留了乐曲的民族性和器乐带来的独特情感魅力。储望华先生还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复调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的和声技巧,使音乐更加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是《二泉映月》最著名、最成功的改编版本。
弦乐改编
二胡作为民乐中的弦乐器,与西洋乐器中的许多弦乐乐器在音色、情感表达等层面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共鸣。出于这种考虑,我国许多作曲家将二胡版的《二泉映月》进行了大提琴、小提琴、弦乐四重奏等形式的改编,用各种西洋弦乐对《二泉映月》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较为著名的是作曲家吴祖强的弦乐改编版本,其从曲式结构、调性、纵向和声结构等方面,将西洋乐创作和民乐的独特魅力相融合,尤其是通过纵向和声结构的处理和演奏技法的移植,提供了民乐和世界音乐相融合的全新路径,带来了别样的《二泉映月》版本。
管乐改编
由于弦乐从音色、情感共鸣、音乐语言表达等角度上与管乐有许多不同之处,目前我国作曲家对《二泉映月》的管乐版本改编较少,多为二泉映月的衍生创作。一是上海作曲家、指挥家余先明先生发表在《吹奏乐中国作品集》中的衍生改编;二是作曲家陈黔《朝阳》中的作品之一。两首都从旋律上参考了《二泉映月》的主旋律,将民乐的魅力向世界推广。
舞剧改编
舞剧《二泉映月》被誉为中国芭蕾舞剧里程碑式作品。幽咽婉转、如泣如诉的经典二胡曲《二泉映月》,经过辽宁芭蕾舞团的倾情演绎,不仅完成了从听觉艺术向视觉艺术的巧妙转换,而且推进了芭蕾中国学派前进的步伐。
艺术情感
编辑《二泉映月》全篇的乐句共分为两种音乐语言,一部分以主体的第一乐句、引子、尾声为代表,通过较低的音域、斜坡式的下滑旋律线、无休止音符的演奏,表达的是阿炳在流浪生活中对现实磨难的无奈与悲凉。这种乐句的创作在二胡乐器较低音域的演奏加持下显得格外突出。二胡作为我国民族弦乐的一种,其在低音域本就有悲凉、凄苦的共鸣效果。另一部分以主体的第二乐句、第三乐句、后续变奏为代表,通过多变的结构和高昂的旋律特点,表达出阿炳在逆境下对生活苦难的乐观与淡然的心态,通过多变的节奏展现出作曲家的不屈与顽强。《二泉映月》 中的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没有完全解决,经过重新积累和修改,才逐渐走向到了第二个高潮。 也就是说,最终彻底解决在第二个高潮,是整首乐曲的最终高潮。这首作品开头段的引子,仿佛是阿炳的一声长叹,他诉说着自己一生中的苦涩和跌宕起伏,把真挚的感情藏在作者的心里。这首乐曲的第四段达到了所有音乐的高潮。我们似乎可以从阿炳的心底深处听到他愤怒十分的呐喊。这一声呐喊是阿炳来自灵魂深处的怒火,是对命运的抗争和反抗,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诉求。充满怨言的旋律,充满了高昂的精神,结尾给人一种意义,仿佛他还在告诉我们更多的情感。这段艰难而持久的音乐就像阿炳生活的缩影,从阿炳的生活经历来看,这种处理方式是基于他的生活实践,而这种音乐处理方式并不是古今中外唯一的音乐作品,但却在阿炳的创作下深化了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是阿炳音乐的精髓所在。
音乐评价
编辑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吕骥说:“这不是一般的民间音乐,而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音乐作品之一……当你进入作品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远不是标题所提示的那种飘逸清淡,而是无限激情,不断起伏,真是忧患重重,不知何时才了。”音乐家马可在听了《二泉映月》,他深深理解“阿炳是用乐器来抒发对人生苦难和欢乐,到处去寻找知音。”可以说,不论何种职业、何种知识层面的听众,都会被它如泣如诉、哀婉悠长的曲调打动。《二泉映月》的深层文化内涵和普遍美质,具有强烈的人类性。
相关事件
编辑1978 年就发生的音乐行为即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二泉映月》 时是泪流满面,却在该事件发生 15 年后又被爆料出“小泽当时要跪着听”,并被广泛传播。但经过学者调查研究,小泽征尔于197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跪着听”《二泉映月》一说从最初爆料该信息的源头就存在疑点,因为这与我们现代常规的音乐表演场合的礼仪认知严重不符,并不是事实。2023年12月23日,江苏无锡一女孩被爷爷没收手机后拉《二泉映月》,奶奶在一旁笑个不停,网友评价:别人是炫技,这个是共情。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