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纪念性的会堂式建筑,位于广州越秀山南麓,即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时期的总统府旧址。广州中山纪念堂具有多重社会和文化功能,不仅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场所,也是集旅游、集会和演出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并在越秀山南麓设立了总统府。这是孙中山第二次在广州设立政权。然而,在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队在广州发动叛乱,导致总统府被...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纪念性的会堂式建筑,位于广州越秀山南麓,即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时期的总统府旧址。广州中山纪念堂具有多重社会和文化功能,不仅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场所,也是集旅游、集会和演出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并在越秀山南麓设立了总统府。这是孙中山第二次在广州设立政权。然而,在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队在广州发动叛乱,导致总统府被摧毁。孙中山随后成功平息了叛乱。

中山纪念堂

位于越秀山南麓的总统府旧址

孙中山去世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建设与其有关的纪念设施,其中包括中山公园和中山路等。1925年4月13日,胡汉民发布了《致海外同志书》,明确提出了在广州筹建中山纪念堂的计划,并呼吁民众募捐。这一计划得到了广泛响应,为中山纪念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山纪念堂

《致海外同志书》

建设历程

为了以高标准和高质量建设中山纪念堂,1926年1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了“建筑孙总理纪念堂委员会”并公开向海内外悬奖征求纪念堂和纪念碑的设计图案。经过评定,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获得了首奖。

中山纪念堂

吕彦直的设计图

1928年3月22日,中山纪念堂的建设正式开始。该项目经过三年半的施工,最终于1931年10月10日竣工。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于1931年10月10日竣工

开放展馆

1931年11月19日至1931年12月4日,中国国民党(粤)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中山纪念堂开幕。

中山纪念堂

中国国民党(粤)第四次代表大会

1938年6月8日,中山纪念堂继前一日遭日军飞机轰炸后再次被袭,燃烧弹一处落在西台阶,另一处弹片穿透建筑物后墙,所幸对建筑物结构没有造成破坏。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遭日军飞机轰炸后再次被袭

1945年9月16日,侵粤日军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签字投降。

中山纪念堂

田中久一于广州中山纪念堂在投降书上签字

1945年10月10日,庆祝国庆暨抗战胜利阅兵大典在中山纪念堂召开。

中山纪念堂

1945年10月10日的中山纪念堂

1956年11月12日,广东省、广州市各界人民代表5000多人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大会,隆重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

中山纪念堂

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

1958年1月,毛泽东和董必武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参观并接见群众。毛泽东称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造的伟大建筑物。

中山纪念堂

毛泽东主席在中山纪念堂

1965年7月16日,周恩来与陈毅在广州中山纪念堂观看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

中山纪念堂

周恩来与陈毅在广州中山纪念堂观看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

1985年3月13日,中山纪念堂举办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场商业性演出——罗文演唱会,原定六场的演出增至七场。2000年3月,广州市市长林树森题字“纪念堂之夜”,纪念堂的文化演出事业空前繁荣。2006年11月11日,广州中山纪念堂陈列馆揭幕典礼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大型图片展隆重开幕。2006年12月,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处主任李若梅、文史资料室主任蔡镇远赴香港参加第十八次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议。李若梅向各纪念地介绍了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大型图片展活动的具体情况,就2007年举办联合展览的设想与相关纪念地领导进行了初步沟通。2007年10月28-29日,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处主任李若梅、文史资料室主任蔡镇远赴上海参加第十九次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议。李若梅在会议上介绍了一年来的做法,通报了即将在广州、中山翠亨、南京、上海、武汉五地同时举办的纪念孙中山大型图片展的有关情况,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2007年11月12日,“永恒的纪念——纪念孙中山诞辰141周年五地联展”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孙中山铜像广场隆重开幕。

建筑特色

广州的中山纪念堂是一座独特且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并于1931年建成。这座建筑的特色在于它成功地将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建筑元素融合在一起。

外观设计与材料

广州的中山纪念堂是一座结构复杂而审美出众的建筑。在外观设计上,建筑师吕彦直巧妙地融合了西方拜占庭式的穹顶和中国皇家殿宇的元素,形成了一座独一无二的、兼具东西方特色的艺术品。吕彦直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民族、民生——巧妙地融入到建筑中。在顶部,他在穹顶钢桁架上覆盖了一顶中式“攒尖八角亭”,给建筑赋予了皇家庭院的氛围。建筑的整体构造为八边形,采用了重檐歇山报厦式的屋顶结构。在材料选择上,该建筑用钢筋混凝土和花岗岩取代了传统的砖木结构,既增加了建筑的稳固性,也赋予了其一种“庄严固丽”的质感。。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的“攒尖八角亭”

内部构造与功能

中山纪念堂内部空间宽敞,高49米、宽71米,能容纳3240人。大厅下没有任何支撑柱,这得益于其先进的钢桁架结构和拜占庭式样的设计。大厅采用吸音材料和高科技设施,以确保最佳的视听体验。此外,建筑师还巧妙地在楼梯下方设置了储藏室,充分利用了建筑空间。

中山纪念堂

纪念堂的内部

色彩与装饰

在建筑的颜色方面,红、靛和黄是建筑主要的配色。红色用于门柱,象征活力和革命;靛蓝色用于琉璃瓦,带来一份庄重感;黄色用于宝顶,象征神圣和崇高。特别是使用了蓝色琉璃瓦,不仅与皇家传统相呼应,还因为蓝色仅用于祭天的天坛,进一步体现了对孙中山的崇高敬意。建筑的装饰也极富细腻,如大厅正门立柱上的“¥”字图案与广州的第一个市徽相似,展现了设计师对本地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建筑的纹饰与雕刻也充满寓意,如汉白玉栏杆上的一字回形纹和羊角瓶,都在传达设计者对“共和体制”和民生的美好祝愿。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大厅正门立柱上的“¥”字图案

方位布局

中山纪念堂大门楼

在纪念堂前有一个宽广的草坪广场,与之相隔的是一座由三孔大拱门组成的门楼。该门楼采用朱色铁门,具有重檐叠阁和飞檐设计,屋顶覆盖着宝蓝色琉璃瓦。这座无梁殿式建筑作为中山纪念堂的入口,显得既庄重又具有视觉吸引力。一道由石米批荡制成的铁花围墙从门楼的两侧延伸,完全围绕了整个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大门楼

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

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占地1.2万平方米,高52米,是一座八角形古宫殿式建筑,并受到古代宫殿结构的影响,主要使用蓝色和红色作为基础色调。它采用钢桁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其屋顶覆盖着宝蓝色琉璃瓦,并在顶端装饰有金色的宝顶。建筑共四层,各层飞檐巧妙地错落有致,增加了视觉深度。檐下方有一块以漆金制作的字匾,上面书有孙中山的名言“天下为公”。大堂内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体现了非凡的建筑特色,是中西建筑元素融合的典范。。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

中山纪念堂历史陈列馆

孙中山史迹陈列馆座落在中山纪念堂的西北侧。这个陈列馆内部展示了孙中山先生四十多年革命活动的各种历史照片和资料。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历史陈列馆

孙中山先生铜像

1956年,由雕塑家尹积昌等人设计的孙中山水泥铜像(表面镀铜,1998年后替换为纯铜制作)矗立在中山纪念堂前方的核心位置。这座铜像高5.5米,重3.9吨,是以孙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说时的姿态为模型而铸造的。在铜像的白色花岗岩基座上,刻有孙中山先生《建国大纲》的篇章。

中山纪念堂

孙中山先生铜像

重要景点

云鹤华表

草坪的两侧设有一对东西对称的云鹤华表,高度显著,设计上呈现出八角形的底座,高于一人。柱顶部分有祥云图案,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和规模感。

中山纪念堂

云鹤华表

树景奇观

树抱树

位于中山纪念堂园区东北角的“树抱树”现象是由两棵紧密相依的树组成。其中一棵是大叶榕树,它的气生根随时间逐渐包覆了邻近的蒲葵树,形成了两树相拥、共生的状态。这两棵树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树冠。为了增强这一特别景观,纪念堂设置了一块新的巨石,上面刻有“树抱树”字样,与周围的汀步石相呼应,构成了一个拍照打卡点。该地点还特别在一个石头上刻有孙中山先生写给宋庆龄的联语“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生死”,以纪念两人的共同生活和理想。这种“树抱树”的现象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夫人在革命历程中的相互依赖和共同承担。

中山纪念堂

树抱树

树上树

这棵近百年的细叶榕树胸径周长达6米,树冠直径约为41米,其树荫覆盖面积超过1300平方米,在附近的开阔草地上形成了显著的自然景观。值得注意的是,大树的枝节上有由风雨打落的榕树种子生根发芽而成的近十棵小飞榕,构成了一种母树上托举着子树的罕见景象。该树已被列为古树名木,编号为01010066。

中山纪念堂

树上树

游龙休憩

位于纪念堂南门和主体建筑之间西侧园道上的一棵大叶榕树胸径达到6米。这棵树的地下根系部分外露,高约0.5米,长度4米,形状独特,类似蛟龙的脊和鳞片,仿佛在树下嬉戏。

中山纪念堂

游龙休憩

主题花境

“蝶变·跃升”主题花境

"蝶变·跃升"主题花境利用了蝴蝶形状的装饰、碎石旱溪,以及多种植物如富贵鸟蕉、向日葵、粉纸扇、香彩雀、蓝花鼠尾草和直立使君子等,构建了一个蝴蝶飞舞和多种花卉共生的场景。"蝶变·跃升"主题花境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举办的“多彩花境,献礼建党100周年”主题花境大赛中获得了银奖和最具人气奖(网络投票)第一名。

中山纪念堂

"蝶变·跃升"主题花境

木棉王花境

木棉王花境采用了传统扇子设计元素,并在中山纪念堂logo下方以三朵木棉花为主题,营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镂花氛围。这些具象化的木棉花使得游客在秋冬季游览中山纪念堂时,也能感受到木棉花的美丽。黄色巨石与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形成了视觉呼应,加上朱光市长的《广州好·木棉》,进一步凸显了木棉花的英勇特质。该花境不仅提供了自然景观,还设置了拍照打卡点。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棵有350多年历史的木棉王,并有机会留下纪念照片。

中山纪念堂

木棉王花境

重要展览

重要馆藏

“天下为公”的漆金字匾

纪念堂正面抱厦上下檐间,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蕴意深刻: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府为人民所共管,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

中山纪念堂

(来源:广州中山纪念堂)

刻有《总理遗嘱》的鼎

位于大堂正门前东西两侧各一座,分别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和十九年(1930年)在石湾陶制。花盆正面刻有“总理遗嘱”的内容。为了更好保护鼎,于2006年在鼎外增加了玻璃罩。

中山纪念堂

(来源:广州中山纪念堂)

总理遗嘱

为了让后人牢记孙中山的教诲,完成孙中山未竟的事业,设计者在纪念堂讲台后墙中间镶嵌的孙中山浮雕像和“总理遗嘱”,文字由著名书法家吴子复手书。

中山纪念堂

(来源:广州中山纪念堂)

相关文化

相关人物

吕彦直

吕彦直是一位年轻但极具才华的中国建筑设计师,负责设计了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在孙中山去世后,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建立这座纪念性建筑,由当时的广东省长陈明枢、广州市长林云陔[gāi]和建设厅长金曾澄等组成了筹建委员会。1926年4月中旬,委员会登报悬奖征求设计方案。吕彦直的设计赢得了首奖,并由他负责实施。然而,因为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和精神投入,他积劳成疾,并在1929年3月18日因肝癌去世,年仅36岁。因为对他在建筑领域的重大贡献,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为他在中山陵祭堂的西南角立了一座纪念碑。吕彦直逝世后,他的贡献依然受到高度评价和纪念。

经典演出

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越的演出环境,广州中山纪念堂不仅吸引了国内外著名的演出团体和艺术家,也成为了一个海内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历史上,该场地曾举办过多个标志性的文化活动,如1965年的大型歌舞革命史诗《东方红》,持续11个月并公演了200场,展现了空前的声势。

中山纪念堂

《东方红》

到了1985年,中山纪念堂更是开启了新时代的文化交流,举办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场商业性演出——罗文演唱会,原定的六场演出因其受欢迎程度而增至七场。

中山纪念堂

罗文演唱会

出版作品

2006年11月11日,《广州中山纪念堂历史图册》内部出版。《广州中山纪念堂历史图册》是一部全面探讨广州中山纪念堂历史、建筑、文化和社会影响的专著。该图册揭示了纪念堂自1926年设立建设委员会以来,至今75年间所经历的多样变迁和文化演变。

开发与保护

具体措施

1998年,中山纪念堂进行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综合整治维修。2001年7月10日,中山纪念堂晋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文史资料室正式成立。2023年7月,广州中山纪念堂即将进行过去25年中最为全面的维修项目。这次修缮工作主要针对中山纪念堂屋顶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专门治理,以确保这座重要的文化遗产建筑的安全稳固。

价值与影响

历史文化价值

中山纪念堂不仅是一个单一的纪念建筑,更是广州,甚至中华民国历史和政治象征的空间集合体。其选址和设计考虑了多重因素,包括城市地理、政治象征、历史和文化传承。在广州短暂成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历史背景下,该建筑作为“国父”孙中山的纪念地,承载着国家和党权的合一象征,即便后来国民政府迁都,这一象征意义未变。在空间布局上,它借鉴了东西方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元素,强调了开放性和纪念性,甚至牺牲了周边民房来营造开放的城市空间。设计师吕彦直和美国建筑师茂飞都致力于将纪念堂整合到更大的城市空间和轴线中,与当时的中央公园和历史悠久的镇海楼等地标形成视觉和意义上的连贯。纪念堂不仅作为单一建筑,还通过与周边其他重要地标和空间的关联,影响和重塑了广州乃至整个国家的城市空间秩序和政治象征。它是权力、历史和文化在城市空间中交织复杂化的典型例证。

爱国教育价值

中山纪念堂的“志愿一夏‘堂小青’爱绿护绿活动”展示了该地标不仅在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深远影响,还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通过全城招募和专业培训,39名学生被选中为志愿讲解员,他们为数万名游客提供了关于“诗情绿意”生态历史文化游径的讲解。首先,这个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实际参与和服务社会的平台,从而激发了他们投身志愿服务的热情。其次,通过学习和讲解古树和中山纪念堂的历史,活动不仅增进了公众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认识,也让青少年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最重要的是,该活动通过深入的历史文化教育,厚植了青少年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并增强了他们为优秀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心。

所获荣誉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865/

(56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