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该说法存在争议)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并有著作《韩昌黎集》传于后世。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为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该说法存在争议)人,其父仲卿,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该说法存在争议)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并有著作《韩昌黎集》传于后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为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该说法存在争议)人,其父仲卿,韩愈有两个哥哥,韩会,韩介。三个叔父,即少卿,云卿,绅卿。家族世代为官,其兄长韩会与叔父云卿都曾在文坛活动一时。韩愈三岁丧父,被兄长抚养长大。大历十二年(777年),兄长韩会被贬,10岁的韩愈随兄嫂远离中原去往韶州。建中元年(780年),韩会死于任上,韩愈随寡嫂郑氏,扶兄长灵柩返回老家河阳安葬。建中二年(781年),韩愈又随嫂子郑氏躲避战乱去往江南宣州。

科举出仕

贞元三年至贞元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共三次参加科举,均落第。韩愈初次落第、生计窘迫,偶然得以拜见北平王马燧,得到他的接济。后来韩愈与年长自己十八岁的孟郊结下深厚友谊,二人志趣相投,韩愈为其写下《长安郊游者赠孟郊》诗。贞元八年(792年),韩愈与妻子卢氏完婚,同年二十五岁的韩愈进士及第。当时他听说谏议大夫阳城不尽职责,撰写《诤臣论》对阳城进行规劝。贞元九年至贞元十一年(793年-795年)间,韩愈三次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均不中。贞元十一年(795年)韩愈离开长安,前往东都洛阳。

屡遭贬官

贞元十二年八月(796年),宰相董晋征召韩愈为巡官,董晋调任后,韩愈又被徐州张建封聘做幕僚,后来调任四门博士。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请归河阳接家眷,此时他与卢氏已经生有子女,长子名韩昶。拖家带口的韩愈在长安生计窘迫,他写下《与崔群书》阐述了自己穷困身体差的情况。一年后,韩愈转任监察御史,时值关中大旱,饿殍[piǎo]遍地,他眼见百姓之苦,为民请命,上奏《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遭执政者的厌弃诬陷,从监察御史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韩愈才被赦免,被酌情授予江陵法曹参军。

韩愈

01:52

韩愈被贬官(来源:诗意人生)韩愈后来又陆续担任过国子博士,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不过五年,在元和五年(810年),韩愈要揭发潘镇暗中蓄养私兵,窝藏逃犯等违法行为,被贬为河南县令,他写下了《东都遇春》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次年,他担任都方员外郎,才回到长安。元和七年(812年),柳涧两次遭贬斥,韩愈为他上疏辩护,妄加议论,招致皇上厌恶,又被贬为国子博士。屡次被贬官的经历,让韩愈于元和八年(813年)写出《进学解》聊以自慰。这篇文章受到了执政官的赏识,认为他史学方面的才学出众,于是改派他担任比部郎中、史馆修撰。一年以后,韩愈又调任考郎中、兼掌制诺,后拜为中书舍人。不久,厌恶韩愈的人攻讦他先前任江陵掾曹时,与荆南节度使裴均来往密切。而裴均之子裴锷[è]看望父亲时,韩愈在为裴锷送行的文章序中还夸赞他的字。这一说法在朝堂上引起很大反响,韩愈又被改授为太子右庶子。

随征淮西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于是征召韩愈任行军司马,还赐他紫服佩金鱼袋。淮西、蔡州平定以后,同年十二月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平定之功被授官刑部侍郎,皇上还命他撰写《平淮西碑》碑文,韩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引起李愬不平,李愬的妻子向上反应,圣上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后宪宗皇帝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

谏迎佛骨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皇上命使者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长安上下,人人奔走迎送,一时掀起信佛狂潮。韩愈对敬佛之事颇为反对,便上疏《论佛骨表》劝谏,引经据典论证兴师动众来敬佛实在荒唐,希望此事能够断绝。此举引起宪宗恼怒,想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后由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仍不能改变宪宗心意,及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才改变心意,只将他贬为潮州刺史。被贬潮州后,韩愈上疏为自己辩白,宪宗被打动想要启用他,被皇甫镈等人劝阻终究未成,只是将他调任别郡,担任袁州刺史。在潮阳上任期间,潮州饱受鳄鱼之苦,韩愈视察发现后祷告一番,使潮州百姓不再受鳄鱼侵扰。在袁州上任时,韩愈改袁州买平民为奴之风俗,禁止再行此道。

韩愈

00:31

韩愈迎佛骨(来源:小怪兽乌拉拉)

出使镇州

元和十五年(820),朝廷征召韩愈担任国子祭酒,后转任兵部侍郎。当时正值镇州兵变,杀了田弘正并拥立王廷凑作乱,于是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便命韩愈去镇州传旨晓谕。韩愈到后,王廷凑召集军民迎接,韩愈言辞恳切,举例说明反逆的后果,王廷凑被说动,恰逢牛元翼突围出去,顺势不再追赶,韩愈回朝后便被任命吏部侍郎。

晚年生活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六军将士听说韩愈就任京兆尹后,噤若寒蝉,韩愈欲烧佛骨之事,让他们引以为戒,不敢犯法。任职不久后,由于没有拜见上级,韩愈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韩愈对此不服,说此事乃皇上恩准,于是李绅、韩愈二人你往我来,争辩不止。宰相李逢吉趁此机会,上奏称二人关系不合,同年十月,韩愈被改授为兵部侍郎,李绅也外放为江西道观察使。不久后,两人各自上疏叙述缘由,引起圣上怜惜,穆宗便授韩愈复任吏部侍郎,李绅出任户部侍郎。

逝世

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生病不再担任吏部侍郎,在家休假养病。后于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朝廷赠他礼部尚书之位,上谥号“文”。韩愈于次年(825年)三月,被埋葬在河阳。直到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恩准其从祀孔庙。

为政举措

政治

在治理国家上,韩愈认为执政者要以推行儒家的“仁义”为主、刑罚为辅的治理策略,这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当时的社会民间存在着买卖人口与强抢强掠的现象,韩愈在去往袁州任职后,采用“计庸”的举措来解决这一现象,“计庸”指被贩卖的人将自己抵押给债主,通过做工的形式来挣取酬劳抵债用。对于强抢人口,他采用“羁摩政策”,移风易俗,以此革除弊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法制巩固统治。

文化

韩愈推崇儒道,奉行儒学教育。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被贬潮州后,抵制异端邪说而尊崇孔子,延请赵德担任海阳县尉,充当衙推官,专门管理本州的州学,督导学生,以兴和乐平易的君子之风,韩愈还拿出自己的俸禄作为兴学的本金,多余的部分给学生充当伙食费。这些举措推动了潮州的读书人学习儒道,使得当地的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农业

作为一方执政者,韩愈重视农业,匡扶农桑。在阳山任职县令后,韩愈就大力发展当地农耕,鼓励农业生产,他在《潮州祭神文五首》里所作《祭止雨文》,把丰收时下雨的天灾归于自己,可见他对农耕的关心。韩愈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耕种工具,改善了当地的民生。

主要作品

韩愈的作品众多,现存的诗文有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类型涵盖赋、诗、论、赞、书、说、传、记、序、哀辞、祭文、碑志、表、杂文等多种体裁。其代表作品有《师说》《进学解》等,《师说》完成于贞元十八年(802年),是写来给当时韩愈的门生李幡的。而《进学解》则是以劝学为名,自喻韩愈自身的遭遇。并有著作《韩昌黎集》传世。

部分作品

人物思想

哲学思想

韩愈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于天命观,天人观,鬼神观,人性论等多个方面。

天命观

韩愈崇拜孔子和孟子,他的天命观也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商周天命观,强调了天命的作用;又在此基础上加补了天命会考虑人民的愿望,来维护统治。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继承了商周天命观,都认为天命具有客观必然性,提倡敬“天”。而韩愈在《与崔群书》里论述了现实社会贤者陷于困厄、短寿,而不贤者却享受富贵、长寿的情况,表明了对传统天命论的怀疑,认为天命是渺茫的,不能干涉人类社会的善恶。

天人观

历史上的天人学说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有分”,而韩愈的天人观,却是罕见的天人敌对论。在元和三年(808年)至元和五年(810年)期间,韩愈因对现实不满,依次创作了《陆浑山火》《东都遇春》《感春五首》。其中《陆浑山火》寓意宰相李吉甫的专横,而《东都遇春》描写了自己在朝廷遇到的不平之事,抒发内心的苦闷。基于自己的现实遭遇,韩愈在《感春五首》里写下“天公高居鬼神恶,欲保性命诚难哉”。论证了他天人敌对论的思想。

鬼神观

传统鬼神观的发展从认为鬼是有形体,到认为鬼是“不附实物”存在,是阴阳二气。而韩愈认为鬼无神、无气、无声,倾向于无神论。但是他又认为人们如果做了错误的事,就会有鬼神降下灾祸。《论佛骨表》中韩愈对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说予以否定,这也是他鬼神观的具体体现。

人性论

东汉思想家王充和荀悦认为人性存在善、中、恶三品,而韩愈在继承此思想的基础上,创作了《原性》。他提出人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上品的性是善;中品的性可引导为善,也可引导为恶;下品的性是恶。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是因为人性中所存在的仁、义、礼、智、信存在差别。韩愈在《原性》中系统的论述了“三品性”,认为“上品性”和“下品性”是不可改变的,而“中品性”可被引导教育。他强调“性”与“情”一致,情也分三品,“性”与“情”在一个人的身上是统一的,反对将“性”与“情”割裂。

文学思想

韩愈的文学思想主要分为文论和诗论。文论上他奉行“穷而后工”与“不平则鸣”,“气盛言宜”和“辞事相称”,“务去陈言”与“文从字顺”的创作理论。例如韩愈在元和十五年(820年)所写作的《唐柳州刺史柳子厚基志铭》中,历述了朋友柳子厚怀才不遇的遭遇,为其鸣不平。这体现了他“穷而后工”与“不平则鸣”的文学思想。而诗论上他主张“舒忧娱悲”“不平则鸣”,如他晚年写的《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描写了诗人读了韦侯十二首诗后,想要抛下所有的事,一起去游玩,却忽视了这些诗的出处。其“舒忧娱悲”之理论就来源于此。

政治思想

随征淮西后,韩愈奉命撰写《平淮西碑》,表示四海九州不分内外,此碑文明确表达了他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思想。而韩愈所作《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论述大旱年百姓的苦难,表现了他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论佛骨表》,直言自古帝王长寿者都不信佛,信佛者大多短命。旗帜鲜明地反对佛骨,与上位者尚佛的政治立场相悖,还因此贬官。

教育思想

韩愈作《师说》赠当时的学生李幡,这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师生关系,他认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强于弟子,表达了韩愈重视人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同样的思想在韩愈所作《与祠部陆员外书》中也有体现,他向陆傪推荐多个人才,可以看出其对人才选拔的重视。

创作特点

韩文

韩愈惯用实用文写作,他的文风自成一派,刚健清新而自然。韩愈的文章特点之一,就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他敢于说真话,敢于揭发事实,例如《论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韩愈直接揭发大旱年百姓的苦难,直接反对君王尚佛,就表现了他文章中敢说真话的特点。韩愈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慷慨激昂,忧愤甚广”。比如《杂说》,韩愈就人才得不到重用发表不平之意。《送董邵南序》里论述了董邵南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的遭遇,韩愈感同身受般行文间慷慨激昂,百般叹惋。他文章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写得自然,如话家常。例如《与崔群书》,韩愈如话家常般,将自己对崔群的认知、社会上人才得不到赏识的现状以及自己穷困的处境娓娓道来。韩愈文章的第四个特点是突破传统写法。例如他的《祭十二郎文》,被晚清大臣曾国藩评价为“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就是形容韩愈写文变化万测。韩愈所写送序文也与传统不同,此前的送序文多为先述离情,再缀风景,而韩愈送序文几乎是通篇议论,如《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就基本上都是在描写时事。

韩诗

韩愈在诗歌的创作方法上,一个特点是“不平则鸣”,即具备现实主义特点。如贞元十九年(803年)他写的《送孟东野序》,论述了自己几经为官却被一贬再贬,满心不平。这种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正是韩愈内心“不平则鸣”的写照。他的诗歌第二个特点是“独创生新,文从字顺”。比如他在《荐士》诗里就称赞友人孟郊的诗歌独创生新,而在《赠崔立之》中批评崔立之的诗,语言缺乏锻炼和独特性。第三个特点是韩愈主张继承李白、杜甫的创作经验。在《荐士》诗中,韩愈论述了古往今来诗歌的变化,肯定李白、杜甫等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批判晋宋、齐梁等的形式主义诗风。韩愈诗歌的第四个特点是“以文为诗”。他打破了诗只限于抒情的旧传统,拓展诗的表现范围。例如《送孟东野序》就有很大部分论述现实生活。

人物影响

韩愈被称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哲学史上,是从佛学兴盛到理学兴起转折中的一个关键人物。韩愈所提倡的排佛、古文运动、创立道统说,都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有着影响。

思想

韩愈坚持排佛,反对佛老,旨在维护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反对潘镇割据。而宋朝以后,做到了未曾有地方出现潘镇割据。

文化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反对骈文,总结前人经验,构造了关于“古文”的完整体系,扩大了古文的运用范围,使得“古文”在文坛上取得重要地位。此外韩愈的功绩在于运用文学本身的魅力,扩大了文学表现领域。影响晚唐,下开宋派。韩愈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真正的建立了“道统”论。他所创作的《原道》,正式提出了“道统”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开宋代理学道统之先河,为道统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政治

韩愈关心民生,对地方执政者横征暴敛的行为直接抨击。他敢于直谏的行为,对宋代新型政治理论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后世文学家范仲淹就继承了韩愈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成为北宋士风中亮眼的一部分。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韩愈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受到许多有名之士的盛赞和推崇,例如唐朝中期政治家裴度在《寄李翱书》中评价韩愈的确有才能,自己早已听闻他的名声。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祭韩吏部文》中对韩愈的文章才学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当时的人的文章,皆在韩愈之下。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赞誉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韩愈文学成就的一种正面肯定。清初诗论家叶燮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晚清时期政治家曾国藩评价韩愈,“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

负面评价

除去这些正面评价,也有较低的评价,如毛泽东在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对韩愈的《伯夷颂》评价,认为他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

家族成员

籍贯争议

关于韩愈籍贯在何处,在《旧唐书》《新唐书》《祭十二郎文》等史书记载中多有不同说法,一直存在争议。一是源自《新唐书·韩愈传》的记载,《新唐书》中根据李白在《武昌令韩君去思颂碑记》中一句“君名仲卿,南阳人也”,记载韩愈为邓州南阳人。二是据韩愈在《祭十二郎文》《女挐圹铭》中记载,提及家人归葬于河阳。近代《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也记载河阳籍贯说。三是韩愈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其有著作《韩昌黎集》传世,可佐证其籍贯是昌黎人。

轶事典故

潮州驱鳄

《旧唐书》有记载,韩愈到了潮阳上任以后,视察百姓疾苦,发现城西深潭有鳄鱼,巨大无比,侵害当地百姓。韩愈便烧烤猪羊各一只投入潭中,祷告鳄鱼离开潮州,如若不然,便要命强壮之人与鳄鱼决斗。祷告的当晚,潭中就生起暴风雷霆。几天后,潭水干涸,鳄鱼之祸就此而解,此后潮州人摆脱了鳄鱼的危害。叩齿庵,位于西平路南段道后巷,西邻城南小学,原名大隐庵,创自唐朝,历代有修建。1947年修建后称“ 扣齿古寺”,并由两广监察使刘侯武书匾,1987年至2003年由方丈释宏生募巨资全面重建并扩建东院。寺院以其规模宏伟及韩愈大颠会晤圣地、“ 八一”南昌起义军师部驻所、当世罕见仿唐建筑而声名甚著。  清成丰林大川《韩江记》载: “ 叩齿庵在城南书院左,即韩昌黎大颠至郡所住处也”。庵 内大颠堂额写:“ 聪明宏博”四字。中为大雄宝殿,阶前有两古榕,不假泥土,骑阶前石而生,呈黑铁色,极其古致,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宋广东转运判官周敦颐留堂壁云:“ 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诋排佛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

误传相貌

据《梦溪笔谈》记载,世人画韩愈其实都画成了南唐的韩熙载,当时有韩熙载像保存,因韩熙载谥号文靖,江南人称之为韩文公,便被世人误认为韩愈,实则二者形象完全不同。此后,韩愈配享孔庙,而各州县孔庙所画的画像都是韩熙载。后世无法辨别,于是一直将韩熙载的画像认作韩愈。

性情中人

韩愈性格豁达,不拘小节,与人交往从不看对方出身。他年轻时与孟郊、张籍来往,这二人名声不大,韩愈也不避讳仍与之交好。后来韩愈发迹,照旧与他们一起宴饮,对于豪强却不假辞色。韩愈善于勉励后进生,大多都留在家中招待,即使耽误自己吃早餐也不计较。

后世纪念

墓祠

韩愈

07:41

位于河南孟州的韩愈墓祠(来源:焦作文旅)韩愈墓祠,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该墓址面积有2万平方米,周围有丘陵环绕,在苍绿树木掩映下景色秀美。墓前有“唐韩文公祠”,为明代正德年间修建。陵园中间耸立着一座巨大的韩愈雕像,供人瞻仰。雕像底座高3.3米,底座和雕像合高5.7米,意在纪念韩愈三月初三出生和活了57岁。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1986年11月,韩愈墓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纪念馆

韩愈纪念馆(潮州韩愈纪念馆)坐落在潮州市桥东东兴北路韩文公祠内,这座纪念馆占地面积134亩,总面积9368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元褚五年(1090年),知州王涤迁该建筑至州南七里处,并改名“昌黎伯韩文公庙”,苏轼为其撰碑记。潮州韩愈纪念馆于1986年1月1日,全面对外开放,馆内收藏各类相关书籍文献1280册、现代名家字画454件,历代遗存的碑刻40通、近代匾额9块。阳山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省阳山县境内,这是为了纪念曾任阳山县令的大文豪韩愈而修建。韩愈对梅州的影响主要在当时的程乡县,早在宋开禧元年(1205),梅州知州刘涣在城南百花洲建佳致亭,祀韩文公、程伊川、朱文公、刘元城、刘大中、程居士、赵先生。明清时期则设有七贤书院和七贤祠,韩愈便是里面祭祀的“七贤”之一。

研究书目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866/

(7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