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别名钟萼木、冬桃,为叠珠树科(Akaniaceae)伯乐树属(Bretschneidera)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泰国、越南、中国、老挝等地,在中国产于四川、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伯乐树主要生长在亚热带,自然分布于海拔400-2000米的沟谷、溪旁坡地。
名称来源
编辑伯乐树为属名Bretschneidera音译而来,得名于拉脱维亚的中国事务专家、植物学家Emil Vasilievic Bretschneider(1833-1901年),后面的种加词则是“中国的”意思。
系统分类
编辑伯乐树起源古老,其系统位置一直受到争议,自1908年黑芥子酶细胞在伯乐树枝条中发现后,伯乐树便独立成科。之后有研究表明,伯乐树花粉粒为双核、三沟型,与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云实亚科(Caesalpinioideae)、辣木科(Moringaceae)等均存在亲缘关系。对其胚胎学研究也表明,伯乐树和无患子科、七叶树科存在亲缘关系,而且比白花菜科(Cleomaceae)和辣木科的亲缘关系更近。但是DoweldAB等对伯乐树种子形态和种皮解剖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伯乐树与无患子目下的七叶树科、无患子科等存在较大差异,但与该目下的叠珠树科(Akaniaceae)却相似,由此认为应该将伯乐树科和叠珠树科从无患子目中分离出来。1998年,APGⅠ将伯乐树科归入白花菜目之下,并可以选择性的和叠珠树科合并。随后有学者就台湾阳明山伯乐树居群花粉特点和花的发育生物学与无患子科、七叶树科、辣木科、叠珠树科、旱金莲科(Tropaeolaceae)等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伯乐树科与叠珠树科、旱金莲科亲缘关系较近,支持了APGⅠ的分类方法。在APGⅡ维持APGⅠ的分类之后,APGⅢ将伯乐树科直接并入叠珠树科之中。然而,围绕伯乐树系统位置的研究仍没有停止,例如根据对其叶的结构特征观察,发现伯乐树与无患子科亲缘关系较近,应将其置于无患子目下并独立成科;而对其叶片表面附属结构特征的研究则表明伯乐树与叠珠树科存在较密切的联系等。[9]
形态特征
编辑伯乐树为乔木,高10-20米;树皮灰褐色。
茎
小枝有较明显的皮孔。
叶
羽状复叶通常长25-45厘米,总轴有疏短柔毛或无毛;叶柄长10-18厘米,小叶7-15片,纸质或革质,狭椭圆形、菱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多少偏斜,长6-26厘米,宽3-9厘米,全缘,顶端渐尖或急短渐尖,基部钝圆或短尖、楔形,叶面绿色,无毛,叶背粉绿色或灰白色,有短柔毛,常在中脉和侧脉两侧较密;叶脉在叶背明显,侧脉8-15对;小叶柄长2-10毫米,无毛。
伯乐树叶
花
花序长20-36厘米;总花梗、花梗、花萼外面有棕色短绒毛;花淡红色,直径约4厘米,花梗长2-3厘米;花萼直径约2厘米,长1.2-1.7厘米,顶端具短的5齿,内面有疏柔毛或无毛,花瓣阔匙形或倒卵楔形,顶端浑圆,长1.8-2厘米,宽1-1.5厘米,无毛,内面有红色纵条纹;花丝长2.5-3厘米,基部有小柔毛;子房有光亮、白色的柔毛,花柱有柔毛。
伯乐树花
果实
果椭圆球形、近球形或阔卵形,长3-5.5厘米,直径2-3.5厘米,被极短的棕褐色毛和常混生疏白色小柔毛,有或无明显的黄褐色小瘤体,果瓣厚1.2-5毫米;果柄长2.5-3.5厘米,有或无毛。
伯乐树果实
种子
种子椭圆球形,平滑,成熟时长约1.8厘米,直径约1.3厘米。
物种分布
编辑伯乐树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泰国、越南、中国、老挝等地,在中国产于四川、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生长习性
编辑伯乐树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多散生于海拔400-2000米的溪旁、沟谷坡地等处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伯乐树属于中性偏阳的树种,幼树耐荫,具有深根性,能耐寒,不耐高温,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2.8℃以上,极端地最低气温可能会降到零下15℃,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无霜期通常在250天以上。成土母质有板岩、砂页岩、流纹岩、凝灰岩等,土壤为黄壤、黄红壤,喜肥沃湿润的沙壤土,pH值4.5-6.0,有机质4.8%以上,在黏土生长不良,尤其幼苗易死亡。花期3-9月,果期5月至翌年4月。
繁殖方式
编辑自然繁殖
伯乐树为虫媒传粉植物,总状花序由底部往上依次开花,但顶端花与中部花几乎同时开放,盛花期时可吸引较多昆虫为其传粉;主要传粉者为膜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传粉集中在白天,体型较大的昆虫采蜜较早,且昆虫的体毛一般具有粘性,便于携带花粉;雌蕊先熟,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自花授粉。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伯乐树的繁殖以播种为主。通常在9-10月间果由青绿色转为红褐色时,进行采收,之后阴干,种子在果实开裂后便可掉出来。宜随采随播,也可沙藏或干藏。春播宜早,应在次年1月以前完成播种。以条播为宜,播种前半月进行催芽,催芽结束够将种子均匀撒入条沟中,播后盖土,并覆盖稻草。约50天左右种子便可发芽,视种子发芽情况,适时将稻草揭除。
组培繁殖
以伯乐树种子无菌萌发的胚芽为外植体,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依次进行芽诱导、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以蛭石、珍珠、河沙为炼苗基质进行炼苗后便可移栽。
扦插繁殖
伯乐树可用扦[qiān]插繁殖或埋根繁殖,扦插在其萌芽展叶前采条,将一年生枝条剪成适宜长度的插穗,用细河沙作基质扦插;埋根时间在3月,通常选择适宜粗度的根段,切成一定长度后,将切好的根段横放于沟中,覆土,盖草,有芽出土时揭去盖草。
栽培技术
编辑选地与整地
育苗地宜选择通透性良好、土壤肥力适中的砂壤土。在播种前进行仔细整地后作高床。
田间管理
伯乐树栽植后,每年需进行除草松土2-3次。通常情况下,在高温干燥的季节每天需浇水2-3次,平常浇水则以能维持土壤湿润即可。伯乐树喜肥,应薄肥勤施,在生长期内至10月上旬每隔半月施肥1次。栽植的前2年中每年需抚育3次,在后2年中可每年进行2次抚育。栽植的第5年,在冬季树木停止生长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地修枝,在林分基本郁闭后可以将除草改为割草或劈草。伯乐树的分蘖性通常较强,因而需及时地进行除萌,将多余的萌条剪去,然后培土覆盖根蔸[dōu]。
病虫害防治
病害
伯乐树的病害有立枯病、根腐病、白绢病、褐斑病等。白绢病可用五氯氨基荃或多菌灵淋根并结合叶面喷洒进行防治。褐斑病可通过及时清扫并烧毁林下落叶,铲除病菌赖以生存的环境或喷洒波尔多液等加以保护。
虫害
虫害有蜗牛、大地老虎、小地老虎等。蜗牛可通过蜗牛敌颗粒剂、灭蜗灵颗粒剂、灭蛀灵颗粒剂等药剂拌细土撒施于苗床上进行防治。地老虎可在受虫害的地方用辛硫磷乳油喷浇根际和苗间附近的土壤或用糖、酒、黑光灯等物质诱杀成虫等方法进行防治。
物种保护
编辑物种现状
伯乐树有少量分布在泰国、缅甸、越南,其余零星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省区的森林中;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其他亚热带地区植物园内有引种栽培。2023年3月,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发现一株正处于盛花期的伯乐树。
致危因素
伯乐树的致危因素有环境因素:栖息地丧失;人为因素:过度地砍伐利用;自身因素:天然更新比较困难等几个方面。
保护等级
1998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物种(EN)。2020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近危(NT)。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伯乐树受中国台湾《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21世纪初,林业专家们在组织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的过程中,在中国浙江省景宁鑫族自治县发现了大量的伯乐树,他们及时有效的在当地成立了石门洞伯乐树自然保护小区。专家们还收集了几个省份6个种群的资源,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地分别建立了迁地保育研究基地,培植种苗6000多株。此外,在中国还建有多个相关保护区。没有建立保护区的地区需保护好母树,进行采种育苗。树木园、植物园等应引种进行栽培。
功用价值
编辑观赏价值
伯乐树的花形大,总状花序顶生,粉红色,果暗红色,幼叶成束丛生,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其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可营造低山混交林或进行四旁绿化。
科研价值
伯乐树为中国特有的、古老的单种科种,为中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其在研究被子植物的古气候、古地理和系统发育等方面均有重要科学价值
经济价值
伯乐树的树干通直,其木材无特殊气味,为散孔材,纹理直,硬度适中,有光泽,不翘裂,为优良家具用材。
食用价值
伯乐树树皮黑色,为常见的果树;其幼嫩的叶质地柔软,可食,因其味道鲜美像鸡汤一样,所以又叫“鸡汤树”。
相关研究
编辑迁地保护研究
梁艳等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南岭山地伯乐树2个人工种群和4个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伯乐树在物种水平和种群水平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已建立的迁地保护种群不能有效地保护南岭地区天然种群的遗传完整性,建议营建人工迁地保护种群尽可能地从多个不同种群中收集种质材料。
菌根研究
黄久香等利用湿筛倾析法和菌根染色技术对伯乐树根系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伯乐树无根毛,为典型的菌根营养型植物,并在其根际土中分离出2种孢子。在黄久香等的基础上,乔琦等在扫描电镜下对伯乐树根进行观察,再次证实其根无根毛,而且受到菌丝侵染的根表皮细胞和外皮层细胞有一些无定形的物质,组成加厚层,对根起保护作用菌丝缠绕贯穿其中,可作为与外界物质和信息的联系通道。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