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字正卿,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禹县龙导尾乡(今属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省东莞怀德乡。北洋海军副将,加提督衔。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1849年10月4日(清道光二十九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邓焕庄的妻子郭氏生下了长子邓世昌。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清政...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字正卿,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禹县龙导尾乡(今属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省东莞怀德乡。北洋海军副将,加提督衔。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1849年10月4日(清道光二十九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邓焕庄的妻子郭氏生下了长子邓世昌。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等五个城市为通商口岸。邓焕庄与妻子饱受战乱之苦,他希望邓氏家族能永远昌盛,于是就给儿子取名邓永昌。邓焕庄也知道要想家业永远昌盛谈何容易。于是,邓焕庄又将儿子的名字改为邓世昌。1857年(咸丰七年),法国人借口“神甫事件”,出兵助英国,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城沦陷。邓焕庄的生意受到战争的影响,只得远走,迁往上海。上海同广州一样,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就成为通商口岸,但比起广州来,上海还算和平。1860年(咸丰十年),11岁的邓世昌随父亲迁居上海。受父亲支持和教育影响,邓世昌进入上海教会学堂学习,学习英语和算术等实用学科。邓世昌非常聪明,学习后不仅很快能够和洋人对话了,还能全文阅读原版英文书籍。1867年(同治六年),林则徐女婿、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临危受命,总理船政。左宗棠在前一年创办福州船政局。沈葆桢[zhēn]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增设船政学堂,开办了制造学堂(前学堂)和驾驶管轮学堂(后学堂)。前学堂使用法文教学,后学堂使用英文教学。18岁的邓世昌抓住机会,取得了父亲邓焕庄的支持,报考了后学堂。之后邓世昌成功考入了福州船政学堂,成为了驾驶班第一届学生。邓世昌考入外学堂学习航海后,各门课程考核皆优。

勤奋求学

邓世昌小时候就有才干谋略,曾经跟从西洋人学习研究算术,通晓英语。邓世昌在船政学堂里埋头苦学,他明白,要想学习航海驾驶,必须学好英语,因为这世界上所有的航海知识,都是用英文记载的;学习天文知识,在航行大海中能够辨别方向;学习地理知识,熟知潮汐、海水深浅等变化;不论是观测天文还是辨别海程方向,都需要操作航海机器,精通数学。邓世昌又刻苦学习驾驶理论和技术,航海要记日志,要绘图,邓世昌又学习绘图。邓世昌努力学习每一门功课,最终以每门皆优的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1871年(同治十年),邓世昌结束了5年的课堂理论学习,正式开始实践。被派往“建威”舰教习练船,进行航海驾驶实习,为期两年。这次海航,途经厦门、香港、新加坡等地。去时由教员亲自驾驶,邓世昌等学员轮流记录航海日志,测量太阳和星座的位置。练习操纵船上的仪器。返航时,由邓世昌他们轮流驾驶,教员勘对航海日志。1873年(同治十二年),邓世昌结束了实习生涯。邓世昌在实习过程中实际驾驶、管理军舰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素质和技能,获得教员的赞赏和认可。将学员情况测评上报沈葆桢后,邓世昌受到褒奖。次年,沈葆桢奖以邓世昌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输船大副。

军旅生涯

1875年(光绪元年),正值日本侵略军窥台湾、澎湖、基隆等险要的关口时,邓世昌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巡守海口,镇守有功,获升千总。两年后,代理“扬武”巡洋舰大副。1878年(光绪四年)2月,沈葆桢调邓世昌担任装备五尊前后膛炮的“振威”炮舰管带,并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后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1880年(光绪六年),清朝政府大办海军。李鸿章留意海军人才,令邓世昌担任“飞霆”炮舰管带。后来又调任“镇南”炮舰管带。北洋水师在英国订购的“超勇”、 “扬威”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率领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邓世昌十分珍惜赴英国接舰的机会,认真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验。1881年(光绪七年)8月17日, “超勇”、 “扬威”两舰从英国纽卡斯尔港起航,开始了由英国到中国的漫长航行。林泰曾操纵“超勇”舰,邓世昌操纵“扬威”舰。 “超勇”、 “扬威”两舰回国途中经历了惊险曲折,历时61天。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赏戴花翎[líng],以都司补用,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8月,总教习英员葛雷森率领“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炮舰巡游黄海,到达海洋岛,“镇南”炮舰突发意外触礁,邓世昌沉着冷静进行指挥,很快就解决了危机。之后清政府受到洋人的挑唆,邓世昌因为此次的事故被撤职。1884年(光绪十年),法国入侵台湾,邓世昌率舰南下抵抗外来欺侮。期间,邓世昌的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但面对严峻的海防形势,他最终不得不强压悲痛,恪守公职。1887年(光绪十三年),李鸿章在德英两国订购的四艘快船完工,奏派邓世昌率队赴英、德两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 “靖远”、 “经远”、 “来远”四艘巡洋舰。次年,邓世昌率领舰队抵达大沽。7月,邓世昌率舰跟从丁汝昌镇压台湾吕家望起义。返回后,以总兵记名简放,加提督衔。年底回国。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兼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此舰相终始。1889年(光绪十五年)2月20日,李鸿章奏北洋海军新设中军中营副将,请以邓世昌借补,任“致远”舰管带。1891年(光绪十七年)5月,李鸿章到威海检阅海军,邓世昌因训练得力,奏准赏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并赐给三代一品封典。

以身殉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中国北洋海军牙山护航编队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海上交战。李鸿章命令“济远”、“广乙”两舰赶到牙山,遇到日舰,先进行攻击,之后“广乙”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日舰轰炸“济远”,都司沈寿昌,守备杨建章、黄承勋中炮而死。“济远”舰逃走,日舰进行追击,管带方柏谦竖起白旗,日舰追击的更加急切,有水手发射炮弹还击,打断了日舰的索具。方柏谦虚张声势,作出胜利的样子,退回要塞威海东西两口。邓世昌十分激愤想率兵进攻,被丁汝昌阻止。同年的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各自下诏,互相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清政府责令李鸿章火速调度北洋沿线的海陆军队与日本作战。9月17日10时30分,北洋海军军舰“定远”的瞭望哨在西南方海平线上看到了日本第一游击队军舰冒出的煤烟,随即向提督丁汝昌、舰长刘步蟾等报告。海战在中午12点50分打响。黄海海战划分为两个分段,即开战到将近下午3时之间的第一时间段,以及大约在3时之后开始的第二时间段。日舰聚集在大连湾,窥视金州,我国海军于是大举发兵,驻扎在鸭绿江大东沟,用十艘战舰抵挡十二艘敌舰。战斗中,以丁汝昌驾驶的“定远”舰为首的部分北洋海军军舰,曾向一些落伍掉队的日舰发起猛击,可是未能取得击沉敌舰的战果,日方舰阵又因此进一步陷入混乱。在这期间,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和本队结束了最初的配合混乱状态,开始对北洋海军形成可怕的腹背夹击态势。期间“定远”舰被震坏,大纛[dào]仆倒。邓世昌见帅旗倒下,考虑到会军心动摇,立即取来“致远”舰的大纛竖起来。到了下午的3时左右,战场上开始发生转折前奏,“西京丸”日舰在下午2时22分被“定远”舰或“镇远”舰命中,遭受重创。后退出战场的日舰“西京丸”被第一游击队挡住了,顺势穿入第一游击队的编队,导致末尾的“浪速”舰被迫停船,于是原本追击“西京丸”的“定远”“镇远”“经远”等舰转而攻击“浪速”舰,“西京丸”舰借此得以脱身。但在2时40分“西京丸”舰和从大东沟赶来的北洋海军军舰“平远”舰和“广丙”舰及鱼雷艇“福龙”相遇。2时55分,“西京丸”舰与“平远”舰“广丙”舰的炮战尚未终了,北洋海军的“福龙”号鱼雷艇突然向“西京丸”舰发起冲击,开始了整场黄海海战中唯的一次鱼雷艇攻击。下午3时5分,“福龙”逼近至距“西京丸”400米处,用艇首的发射管连续射出2枚德国制黑头鱼雷。第3枚鱼雷是在“西京丸”舷侧极近的距离发射的,以至于“西京丸”舰没有任何规避的机会。但还是因距离过近和入海过深未能击中“西京丸”舰。黄海大东沟海战开战时,邓世昌的“致远”舰排列在北洋海军的左翼,和德国建造的装甲巡洋舰“经远”共同结为一个小队。下午1时20分左右,日本“赤城”舰暴露在北洋海军阵前时,“致远”和“来远”“广甲”舰即对其进行猛攻,重创了“赤城”舰。后追击日本“赤城”舰的战斗进行到下午2时20分。“来远”舰被“赤城”舰的后主炮击中,燃起大火,“致远”等舰为了救援、保护“来远”,一度减慢了航速,聚集到“来远”舰的身旁,而后仍然试图继续追击日本的“赤城”舰。2时30分,向左大回转救援“赤城”舰的日本第一游击队开始与“致远”“广甲”等舰交火,北洋海军的阵型此时已经变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纵队,日本第一游击队则和本队形成了对北洋海军的腹背夹击。下午2时46分,邓世昌所指挥的“致远”舰发生了严重的中弹起火的情况。下午3时之后“致远”舰冲出队列时,已经呈现出舰体向右倾斜严重,其左侧的螺旋桨甚至已经有一半露在海面之上。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下午3时30分左右,“致远”舰发生爆炸,向右翻沉倾覆,没入了大海。全舰官兵250余人壮烈殉国,邓世昌逝世,享年45岁。

邓世昌是如何牺牲的

据陈悦所著《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中记载,关于邓世昌的牺牲细节有以下两种材料证实:一、北洋大臣李鸿章报告海战情况的奏折。李鸿章的上奏中称“邓世昌首先冲阵,攻毁敌船,被溺后遇救出水,自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奋掷自沉,忠勇性成,一时称叹,殊功奇烈。”奏折中提到了邓世昌在落水后本有获救的机会,但是义不独生,追随战舰自杀殉国的忠烈情况。二、邓世昌的三位儿子邓浩洪、邓浩祥、邓浩乾署名的介绍父亲邓世昌生平的哀启。在邓世昌三位儿子联合署名的哀启中,透露出了更多邓世昌牺牲时的细节,诸如仆从刘相忠试图对其进行援救,以及邓世昌平时家养的爱犬追随主人等生动的内容:“先严堕水,犹奋掷大呼,骂贼不绝。义仆刘相忠随同蹈海,携得浮水木梃让予,先严拒弗纳,浮沉波涛间,有平日所豢养义犬凫[fú]水尾随,衔先严臂拯出水面,先严撑脱,仍坠波底,犬复紧衔辫发,极力拯出,先严长叹一声,抱犬俱沉。”

报国之志

编辑

邓世昌的一生正是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加深的过程,他生于广州,更是切身感受中国所遭受的欺辱。邓世昌从小生活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让他时时为国家忧心。1860年邓世昌随父亲到达上海,努力学习英文,他认为学好英文,才能利用英文去学习洋人技术,壮大自己的国家。1871年,邓世昌随“建威”练习舰海上远航,实行驾驶技术。一日行驶至渤海南端,与黄海的交汇处,碰到了“天尽头”。“天尽头”素有“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之说。在众人感叹之时,邓世昌记下日志“天尽头这样的地方,既是航海险要之处,也是海疆要塞。”一同学习的学员打趣道:“莫非邓兄要来此险要之处守防。” 邓世昌说:“这难说,但只要是我大清的海疆,我们都有守防之责。”教员听后称赞邓世昌。这只是此次驾驶实习中的一段小插曲,但谁也没想到,邓世昌日后随北洋水师驻防海疆要塞威海刘公岛,并在黄海海战中与舰共沉,用生命实践了自己报国的诺言。邓世昌18岁从军后,他曾3次回乡探亲,每次住三、五天,最多不过七天。同治十年(1871年),邓世昌第一次探家,从大尉升某舰长的时候返家探望父母和亲友。光绪十三年(1887年),邓世昌在16年后的第二次探家,他刚从欧洲买舰回国不久,这次探家未能见到他的父亲,因为他老人家已在5年前去世,当时,他曾接到丧报,因军务在身,不能回家奔丧。他回到家中,一进门便跪在灵前哭昏。醒后挥泪写祭文,将未能见父亲一面视为“终身大憾”。光绪十八年(1892年),邓世昌第三次探家,这是最后一次回乡,两年后他就牺牲了。

主要影响

编辑

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也称大东沟海战,在大东沟大鹿岛外海骤然爆发。这是一场中日双方主力舰队之间的遭遇战,是战略决战。9月17日15时10分,战场上北洋海军发生了重大意外,导致整个战局彻底混乱,战败已不可避免。旗舰“定远”舰首突然中弹起火,“致远”与“镇远”迅速由“定远”两侧追上,以舰身掩护“定远”,为其争取灭火抢修的时间。但“致远”舰是穹甲巡洋舰,装甲防护薄弱,“致远”的挺身而出,意味着是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其他船舰的生存,特别悲壮。黄海海战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主力决战,其结果对此后中日战局发展影响之大,堪称甲午战争的转折点。在这次海战中,邓世昌不仅仅只考虑致远舰的御敌,而时刻关心着全军的胜利。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临危不惧,从容对敌,为争取全军的胜利而宁愿牺牲自己。邓世昌与舰同殉,为保卫祖国而葬身海底。在他壮烈殉国之后,光绪帝极为震悼,谥号为“壮节”,并作诗致哀,其中有“致远深沉第一勋”之句。山东人民还集资在山东半岛成山头建邓公祠,在威海卫城的环翠楼上为他立像于中堂,以志永久的纪念。

青史留名

“世昌临战以忠义相激励,死状尤烈,世与左宝贵并称双忠云。永升等,忠义有传。”邓世昌壮烈牺牲后举国震动,据说23岁的光绪皇帝抚在龙案上痛哭,并挥泪写下祭文与碑文各一篇,赐邓世昌“壮节”封号,入祀京师昭忠祠,世称“邓壮节公”,追封他为“太子少保”(“太子少保”是个荣誉称号)。邓家人把邓世昌从军前遗留的衣冠装入棺中,葬于广州市郊沙河区天平架石鼓岭,当地群众叫邓家山。光绪帝还派钦差大臣到广东安抚其家属,第二年,义赐白银10万两给邓家。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邓氏宗祠大门两侧有副对联:云台功首,甲午名留。1897年,光绪帝又赐给邓世昌的母亲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

爱国主义精神

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当时人所称颂,也为后人所铭记。在他牺牲后,全国上下都在悲痛悼念。清代诗人郑观应曾在其诗歌《闻大东沟战事感作》中写道:“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jí]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敌。”表达了诗人郑观应对这段历史的铭记和对邓世昌本人的敬佩之情。邓世昌安葬后,当地百姓为了缅怀这位民族英雄,在其墓碑旁供立了邓世昌的木雕像。邓世昌纪念馆位于海珠氏邓氏祠堂内,隐藏于寻常百姓的建筑里,成为当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邓世昌那种忠贞爱国和敢于同侵略者同归于尽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他那视死如归,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事迹给国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当今国人学习的榜样,同样也成为推动当今社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邓世昌等北洋海军将领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思想深处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平时期能够时刻抵制帝国主义对北洋海军自主权的干涉及努力学习;勤奋练兵,战争时期能够不畏强敌,力争主动出击日军,沉着指挥、英勇杀敌及,“宁为玉碎,毋为宽全”的以死报国壮举。这三个层面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北洋海军将土们的爱国风采。

轶事典故

编辑

热爱学习

邓世昌在少年时代就发奋学习,即使在主持繁忙军务工作的间隙,仍然坚持博览群书,孜孜不倦 , 他收藏了大量有价值的书籍。他平素喜欢研究书法,尤其喜爱黄山谷的字画。一有时间就挥毫练习,从不间断,在书法的造诣上别具一格。

为人和善

邓世昌为人光明磊落,胸怀宽广。他对上辈异常孝敬,对同辈亲切豁达。倘有亲友遇到困难,他都给予周济。家乡凡举办各种 有益的活动,他都给予热情支持。

关爱士兵

1887年,邓世昌从英国驾航回国经直布罗陀海峡时,一些被西班牙掠卖到那里的广东华工求见,恳切请求邓世昌救他们。邓世昌非常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答应带他们回国与家人团聚。回国途中,有一水手病故,如向英人琅威尔报告,必会将其沉于大海。水手们恳求邓世昌,不要投入大海。于是邓世昌决定自己承担责任。按照中国的习惯,等靠岸后备棺裴殓安葬,使死者得到陆葬,使生者得到慰籍。

人物评价

编辑

清光绪帝所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光绪帝还作诗一首,发到邓氏祖居,以表震悼。诗云:"城上神威炮万斤,枉资剧寇挫我军,后来天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清政府颁布上谕:“提督衔记名总兵邓世昌,首先冲阵,攻敌被溺,后遇救出水,义不独生,奋掷自沉,忠勇性成,死事尤烈,著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并加恩予谥追赠太子少保衔。”郑观应:《忆大东沟战事感作》: “勇哉壮节首捐躯,无愧同袍夸胆识”缪钟渭:《记大东战事吊邓总兵世昌》:“将军视死甘如饴,凛凛大节青史垂”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螃等邓世昌衣冠家之功亦不可没者也。”且折服的叹息道:“不图斯世尚有此人,而卒以捐躯报国,所谓言能顾行者非欤[y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敬知本评:邓世昌的爱国思想和殉国壮举,无庸讳言,其出自本人的忠君报国思想,所谓“世昌受恩愈重,图报愈殷”,是毫无疑义的,但这丝毫不会有损于他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中华民族英雄所具有的光辉形象。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忠君思想乃至愚忠思想,在古代或近代众多的杰出人物身上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应苛求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杨继先评:在此次战役中,邓世昌临危不俱、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爱国主义精神,为人“英气勃发”“枉席波涛,不避风险”。并经常“在军激扬风义,甄拔士卒,遇忠烈事,极口表扬,慷慨使人零涕。”他曾对人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耳。”丰岛海战后,他对部下将士曾言道“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户。”邓世昌言行一致,以他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保国卫民的远大抱负。

家庭成员

编辑

艺术形象

编辑

影视形象

文学形象

艺曲形象

后世纪念

编辑

邓世昌衣冠冢

其家人把邓世昌从军前遗留的衣冠装入棺中,葬于广州市郊沙河区天平架石鼓岭,当地群众叫邓家山。邓世昌衣冠冢于文革期间被毁。1984年1月邓氏后人修复该墓。

邓世昌铜像

威海环翠楼公园于1992年5月由威海环翠区人民政府筹资兴建,位于威海市区,西负苍山,东眺碧海,南北分别与佛顶、古陌岭群峰相望,登楼可见碧波浩渺于城东,绿翠掩映于四周,遂以“环翠”名之。东广场建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铜像,是威海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威海百姓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于环翠楼公园的中堂供立了邓世昌的木主, 挂世昌肖像。

邓世昌纪念馆

纪念馆原为邓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邓世昌壮烈牺牲以后,邓氏族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将原祠拆平扩建。1994年,在邓世昌殉国100周年之际,这里被辟为邓世昌纪念馆,成为广州市唯一经中宣部批准成立的名人纪念馆。2008年12月,邓氏宗祠又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邓世昌纪念馆以民族英雄邓世昌的一生为题材,讲述了邓世昌出生、求学、战斗、殉国事迹及后人对他的缅怀纪念。里面的《邓世昌年表》可以看到邓世昌25岁即“授五品军功,任‘琛航’舰大副”,35岁时“祖父和父亲先后去世,因中法战争期间海防严峻,未回家服丧”等经历。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的纪念遗址性博物馆,馆址设在刘公岛原北洋海军提督署内。该馆从1985年到现在共接待110多个国家的近千万观众,其中包括9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9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一百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为甲午战争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博物馆现在开放的参观景点有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寓所、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水师学堂、东泓炮台、公所后炮台、旗顶山炮台,总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以弘扬船政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筹建于1997年,原名为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2004年全面改版后更名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2010年对外免费开放,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是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福建标志性文化旅游场馆和全国工人先锋号及全国巾帼文明岗。船政文化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900余件,其中一级品3件,二级品11件,三级品446件,资料1000多件。因船政文物藏品的特殊性,目前藏品来源以船政后裔和老海军人士捐赠为主。

世昌号训练舰

这艘世昌号训练舰是以民族英雄邓世昌名字命名的国防动员船,它长120多米、宽18米、高达近40米,具有航海训练、直升机训练、医疗训练、国防动员演练以及运载300个标准集装箱等多种功能。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903/

Like (823)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早年经历
  3. 勤奋求学
  4. 军旅生涯
  5. 以身殉国
  6. 邓世昌是如何牺牲的
  7. 报国之志
  8. 主要影响
  9. 黄海海战
  10. 青史留名
  11. 爱国主义精神
  12. 轶事典故
  13. 热爱学习
  14. 为人和善
  15. 关爱士兵
  16. 人物评价
  17. 家庭成员
  18. 艺术形象
  19. 影视形象
  20. 文学形象
  21. 艺曲形象
  22. 后世纪念
  23. 邓世昌衣冠冢
  24. 邓世昌铜像
  25. 邓世昌纪念馆
  26.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27.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28. 世昌号训练舰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