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古筝,又称“秦筝”“汉筝”“瑶筝”“鸾筝”,早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便在秦国(今陕西)一带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年代久远、具有一定特色、占有重要位置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古筝的形制为扁长方形,全长约163厘米,用桐木制成,整体结构为上隆、中空、下平,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等部分构成。筝体由面板、侧板、...

古筝,又称“秦筝”“汉筝”“瑶筝”“鸾筝”,早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便在秦国(今陕西)一带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年代久远、具有一定特色、占有重要位置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

构造与种类

编辑

古筝的形制为扁长方形,全长约163厘米,用桐木制成,整体结构为上隆、中空、下平,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等部分构成。筝体由面板、侧板、底板组合而成。筝体的面板呈弧拱形,底板平直开有2~3个出音孔,均用桐木制作,侧板则用红木制作,整个筝体形成一个中空共鸣箱,内部粘上音梁,外部镶嵌凸条花纹作装饰。筝体的首尾分别设有前岳山和后岳山,每根弦下都有人字形的雁柱支撑,错落有序的排列在面板上,通过拨动琴弦振动雁柱,再传导至面板和音箱产生共鸣,雁柱可以移动,用于调节音高或用作转调。筝弦有丝弦、钢丝弦或尼龙弦, 均匀地排列于筝面上。雁柱为木制,顶端镶嵌牛角、玉石或硬质塑料,上部镂有一细孔,筝弦穿孔而过,防止散落。雁柱的右侧属于乐音体系区域,多以五声音阶或其他音列排列,左侧为非音列排列区域,通常只在雁柱的右侧弹奏。古代最初使用的是只有5弦的丝弦筝,在发展过程中弦数逐渐增加至12、16、21、25弦,材质也改变为钢丝和尼龙弦,现代基本上使用21弦的尼龙弦和钢丝弦古筝;筝的种类繁多,可将筝大致归为五大类。大筝长约2米,张有粗细相同的丝质老弦十三根;小筝长约1.3~1.5米,为16弦,依定弦高低采用三种粗细不等的丝弦,分别叫子弦、二弦和老弦;钢弦筝是在小筝的构造基础上用钢丝弦代替丝质弦;转调筝是在16弦钢弦筝上增加手控装置,使筝柱移动完成截弦转调,能转调3次,后来相继又研制出可转5个调的筝、25弦五声音阶转调筝、16弦五声音阶转调筝、44弦七声音阶转调筝、24弦移柱变调筝;蝶式筝,面板上只有两端有S形岳山,两侧交叉装有49根尼龙弦,每根弦下有可移动的弦柱,按十二平均律排列音位,音域达四个八度,设有脚踏制音器和变音弦勾。

音域

编辑

现在常用的古筝是21弦制的S型古筝,根据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徽、羽的顺序来定弦,靠演奏者身体较近的弦是高音区,较远的弦是低音区,中音区在二者之间,弦序是最高音为一弦,最低音为二十一弦;其音域是四个八度,每隔八度音,就用有颜色的弦分开,以方便认弦;常用的五声音阶调是D调,还有几个较常用的调依次是G调、C调、F调、B调、A调。

演奏

编辑

演奏技巧

古筝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这种表现力都是通过各种基本弹奏指法组合运用完成的,古筝是用义甲来弹奏的,常用的弹奏方式有夹弹法与提弹法。传统多以右手弹奏、左手按弦为主要手法。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控制节奏音高,奏出旋律,右手指法有勾、托、抹、大撮、小撮、劈、打、花指、摇指、刮奏、连托、连抹、扫弦等多种指法。花指是古筝特有的演奏技巧,在主音前加花指,又称加花演奏,演奏效果流利,但花指较短只起到装饰作用;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音色的变化,以调整音高,完善旋律,左手指法有上滑音、下滑音、揉音、颤音、泛音、打音、厉音、鼓音、点弦、柱音等多种指法。双手配合可以增加古筝的表现力,弹奏中和弦运用频繁,三个以上的音叠置起来同时发出声音称“和弦”,一般由大指、食指、中指同时弹奏;和弦从低到高依次弹奏出来就是琶音,可以单手弹,也可以双手弹;双食点奏就是左右手的食指交替快速弹奏,一般弹奏节奏较快的乐曲;左手食指轻放在筝码右侧弦二分之一处找到泛音点,左手手指在泛音点上不要使劲压弦,右手弹弦,同时左手抬起便可弹出泛音。

音色特点

筝有着独特的音色,又和各地的戏曲、说唱民间音乐相结合,不同地区的演奏风格各具特色,山东筝苍劲明快、河南筝曲轻快活泼、客家筝古朴典雅、潮州筝曲华丽柔美、陕西筝委婉抒情、闽南筝文雅生动、浙江筝沁人肺腑等演奏风格,并且各地区的演奏技巧又有差异,艺术形式多样。不同种类的筝,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大筝音色浑厚柔和。小筝,钢弦筝发音清脆明亮,适合表现轻快流畅的乐曲。转调筝转调迅速、音准稳定、音色统一。蝶式筝能演奏传统的五声音阶作品、七声音阶作品及变化半音较多的现代作品,加上音色、音量与民族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能够谐调。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古筝的表现空间。

历史发展

编辑

关于古筝的起源,学者们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学者认为古筝的形制、特点与瑟相似,流传时间最长的十二弦筝、十三弦筝的弦数相加恰巧是瑟的弦数,而且瑟出现的历史更加久远,所以提出筝起源于瑟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是尧舜时代担任掌管音乐官职的后夔[kuí]制造的;有学者根据古代文献《风俗通》和《隋书·音乐志》中的记载,提出古筝是由秦国大将军蒙恬发明制造的;有学者认为是西汉时的大律学家,精通音律的京房发明的;有学者根据东汉应勋《风俗通》和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记载,提出筝起源于古代的竹击弦乐器“筑”;而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却提出筝最早是从西方传来的。虽然关于古筝起源的说法众多,但是“蒙恬造筝”在后世影响最大。根据《史记》和《谏逐客书》中的记载,西周时期筝就先于秦国在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春秋战国之时,筝在秦地,齐鲁、郑卫和赵国均有出现,直到秦始皇统一之后才扩大了流传范围。伴随着筝的流传与普及,乐器本身也得到不断地发展完善。从最开始的筝为五弦,经九弦的过渡,到战国末期发展成十二弦,而且在形制外观和音乐表现上也逐渐成熟。隋代时增加一根弦,成为十三弦筝;魏晋时期,古筝的形制和今天的传统筝已经相差无几了。这一时期古筝广泛流传,受到文人雅士的喜好,并在史书典籍和诗歌辞赋中留下了许多描绘和吟咏筝的文字。根据《宋书・何承天》的记载可以推测,魏晋之际古筝可能是宫廷礼乐的常用乐器,“银筝”的称谓也是在此时流行开来的。由于文人和宫廷贵族的喜好,约在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筝的外观形制趋向于雅化,出现了装饰有玳瑁的筝。唐宋时是古筝的黄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弹奏筝的人逐渐增多,不管是宫廷音乐还是民间俗乐,都有筝的身影,成为当时流传最广、备受青睐的弹拨乐器,筝也被正式编入雅乐。这一时期十二弦筝与十三弦筝都在使用,不同的是前者用于雅乐,后者主要用于演奏俗乐。从众多唐诗里可以窥探到细致而全面的古筝记述,盛唐时的筝手多为女性,演奏形式既有独奏,也有筝歌表演,从筝家的背景到作品的意境,从乐器构造到演奏技法,从演奏者的艺术表现到欣赏者的自我感受,全方位载有唐代筝乐的信息,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盛唐筝乐的繁荣兴盛。宋朝时古筝在民间音乐中显得较为兴盛,从众多诗歌中可以看出,宋代与唐代筝乐风格不同,宋代筝乐大多带有悲凉的意境,故称为“哀筝”。元明清是古筝多弦并存的时期,筝在弦制和表演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接连出现了十三弦筝、十四弦筝和十五弦筝。元朝时十三弦筝占主导地位。历代的独奏、筝歌继续流行的同时,出现了两面筝对弹的表演方式,丰富了筝的表现力;明朝时从学者朱载育《明郑氏子瑟谱》中记载,十四弦筝和十五弦筝逐渐成为为主导地位,只不过前者用于演奏宫廷音乐,后者用于民间世俗音乐;清朝的筝继承了历代的艺术形式,更广泛地运用于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中。到了清末发展出十六弦筝,并用铜丝弦替代丝质弦,使筝的音色较为明亮,触弦相对灵敏,十六弦筝一直沿用至今;而在此后的时间,筝的发展极其缓慢。只是将钢丝弦替代铜丝弦,弦触更加灵敏,音量也得加强,但是民族音乐家凋零,传统乐曲也大量散失与失传。古筝不仅在中国的各地区流行,也先后传入到其他国家。在唐代时(日本的奈良时代),古筝传入日本,还派遣弹筝博士皇孟学东渡日本传授筝乐,日本至今仍保留了传统的雅乐形式,从演奏曲目、表演形式、乐器的形制外观都保持着较浓郁的唐朝乐风;到平安朝初期,古筝成为日本传统乐歌的伴奏乐器,并发展出具有日本特色的“筝歌形式”,后来流传到日本民间,融合了较多民间音乐的成分和手法,筝的演奏风格变得丰富多样,形成众多各具特色的演奏流派,留下了众多名曲;大正时期日本将筝与西洋乐器合奏,此时的日本筝从外观形制、音位排列、演奏手法、表演形式、筝乐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日本风格;约在魏晋时期,筝传入到朝鲜半岛,12世纪的高丽朝在宫廷音乐的唐乐中使用十五弦筝,李氏王朝演奏雅乐使用的牙筝则是从中国传入的轧筝,一直沿用至今;筝在唐代还传入到越南缅甸泰国等国家,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演变。

名曲名家

编辑

古筝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不断传承发展,融入中国各地区的风土文化和民间音乐艺术,形成了颇具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古筝乐曲。有优美典雅的山东古筝曲《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凤翔歌》《八大板》;有轻快活泼的河南筝曲《山坡羊》《银扭丝》《剪旋花》《倒推船》;有明朗清新的广东客家筝曲《西厢词》《小扬州》《将军令》《柳叶金》;有幽雅清丽的广东潮州筝曲《昭君怨》《凤求凰》《锦上添花》《平沙落雁》等;有沁人肺腑的浙江筝曲《将军令》《高山流水》《霸王卸甲》等众多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名曲。同时,各地区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演奏艺术家。有山东的黎连俊、张念声、赵玉斋、高自成;河南的魏子猷、娄树华、曹正、曹东扶;广东客家的何育斋、罗九香、饶庆雄、李德礼;广东潮州的郭鹰、苏文贤、高哲睿、林毛根;浙江的蒋荫椿、王翼之等众多优秀演奏名家。

发展现状

编辑

中国发展

古筝在中国拥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它流行广泛、演奏技巧丰富。经过无数艺人不断传承和发展,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和各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形成了山东筝、河南筝、客家筝、潮州筝、武林筝、福建筝和内蒙古的蒙古筝等众多具有浓郁地域性文化的古筝流派,风格多样,演奏技巧各有特色。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相继在高等音乐院校设置了古筝演奏专业,使古筝传习逐渐专业化、系统化,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演奏人才,他们活跃在舞台、荧屏和教坛;对传统筝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在十三弦筝、十六弦筝的基础上,研制出弦制不等、种类多样的转调筝,既能演奏五声音阶作品也能演奏七声音阶作品,出现了变化半音较多的蝶式筝。这些改革的乐器,通过改变弦制、扩展音域、增加音量,使筝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都更加丰富;筝乐的创作更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筝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各个流派的古筝艺术也相继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古筝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够让世人更多的看见华夏筝曲,也能让古筝艺术继续传承。中国古筝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外来音乐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音乐创作的理念;传习方式单一、旋律色彩单调、学习者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其中学习;传统文化的失落和变异让古筝乐的生存空间变小;流传较久的优秀筝曲和演奏技艺未能得到及时传承;造诣较高的演奏家相继离世缺乏后继之人。这是古筝艺术在长期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国外发展

现在日本艺术家仍在积极探索和推进着日本筝乐的新发展。在弦制上沿用从唐朝传入的十三弦筝,虽然研制出十七弦筝,却没有广泛普及流传;定弦法也保留有雅乐中律、吕两种音阶;还保留具有价值的古谱,有本土的《仁智要录》,还有中国唐代传承的《想夫恋》《春莺砖》《泛龙舟》《王昭君》等筝曲,一些古谱文献研究均以中国古代筝乐为重要参照;在传习方式上,主要为流派师承制,设道场、教室,师徒相传,较好地保存了不同流派独自的风格特色;在演奏中除了纯器乐演奏,还有歌乐合一的筝歌体裁,并且发展出筝、三弦、胡琴合奏,也称为三曲,是日本传统的室内乐形式;近年来,中日两国筝界的交流频繁,时有访问演出,以此来促进筝乐的发展与进步。时至今日还有国家的一些乐器都是从中国古筝演变而来的。朝鲜半岛的筝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融入了当地的风土,文化、语言,形成了具有朝鲜特色的筝—伽耶琴,而朝鲜的玄琴则是古筝和古琴的结合演变而来的;泰国至今流行的密穹(即鳄鱼琴)就是从九弦筝变化而来的;还有蒙古国的“雅托葛”等。在东南亚各国,不管是乐器,还是筝曲都十分普及、广为流传,甚至在欧美地区都能听到清丽典雅的华乐筝曲,这不仅扩大了古筝艺术的普及范围,也增强了古筝在世界诸国中的影响力。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5179/

(493)
词条目录
  1. 构造与种类
  2. 音域
  3. 演奏
  4. 演奏技巧
  5. 音色特点
  6. 历史发展
  7. 名曲名家
  8. 发展现状
  9. 中国发展
  10. 国外发展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