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破阵乐》又名《秦王破阵舞》,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宫廷乐舞,是由唐初军歌《破阵乐》发展而来,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
历史渊源
编辑起源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朝,建立初期的军歌,《秦王破阵乐》的产生有三种说辞。
第一种
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第二种
在李世民任秦王时,因其战功卓越,受到百姓的喜爱,由此老百姓创作了该区以表彰其丰功伟业。其依据史料主要是《通典·乐六·坐立部伎》所记载:“太宗为秦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有《秦王破阵乐》之曲。”;《唐会要·中·破阵乐》:“贞观元年正月三日,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之曲。太宗谓近臣曰:‘朕昔在藩邸,屡有征伐,民间遂有此歌。”“《资治通鉴》载:“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日:‘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同样在《旧唐书·音乐一》和宋·钱易《南部新书·已》都有相同的记载。由此可见该曲大致出现在李世民四处征战到登记称帝,并且由“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和“民间遂有此歌”可知此曲产生于民间。
第三种
该曲产生于东罗马,由突厥传入中国,该观点由杨宪益先生提出,杨宪益生生认为《秦王破阵乐》源自古罗马,因古代罗马称为大秦,所以此曲中的秦王可能是罗马的大秦王。并且杨先生分析指出《破阵乐》来源于《突罗戏》,而《突罗戏》可能是古罗马的《霹雳戏》的别称,《破阵乐》的“破阵”可能是“霹雳”的音译
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这个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动不已,兴奋异常。在表演这个舞蹈的时候,连外国的宾客都禁不住跟着手舞足蹈。
发展传播
因其乐曲最早产生在军队,而随着军队的四处征伐,该乐舞也在各地随之传播。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作为歌颂当朝皇帝的乐曲大为改造,尤其是政治权利的参与为其向全国各地的传播扫清障碍,从而遍布唐王朝大地各个角落。李世民登基后第一年——贞观元年(627年)正月初三,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这是此曲第一次在这样庄严、隆重的场合中演奏。贞观七年,李世民绘制了《破阵乐图》,令音乐家、太常丞吕才加工编制了音乐,令李百药、虞世南、储亮、魏徵等制歌词,并命吕才依照舞图排练,遂成后世流传之《破阵乐》。《破阵乐》从初唐到晚唐,一直流传了近300年。《破阵乐》随着唐朝的声势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名扬名国外。
秦王破阵乐舞图
吐蕃
太宗贞观十五年(642)文成公主和中宗景龙二年(709)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对于唐乐的传播起到重要的影响。在长庆二年《秦王破阵乐》就已经成为吐蕃宫廷燕乐之一。根据,《册府元龟·外臣部·盟誓》中记载有:长庆会盟对“馔味酒器,略与汉同。乐工奏《秦王破阵乐》《凉州》《绿腰》《胡渭州》,百戏等皆同中国人也。”,由此可见吐蕃对于该乐曲已经非常熟练。
印度
在《大唐西域记》曾记载有《秦王破阵乐》,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五卷玄奘会见戒王时,第二次是在第十卷奘会见拘摩罗王时。此曲备受推崇,流传甚广。
日本
据史料记载《秦王破阵乐》是由一位粟田道的遣唐使在武后朝带到日本的,并在日本有多个版本,:五弦琵琶谱《五弦琵琶·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要录·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皇帝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笙谱《凤笙谱吕卷·秦王破阵乐》、筚[bì]篥[lì]谱《中原芦声抄-秦皇(王)》、笛谱《龙笛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中录·秦王破阵乐》。
艺术特点
编辑音韵
根据唐刘餗的《隋唐嘉话》《旧唐书·音乐志》以及《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三的记载,620年,秦王李世民成功击败叛将刘武周,化解了唐朝的危机。在河东(今山西永济)的地方,百姓们载歌载舞,军人则利用军中的旧曲填上新词,欢庆胜利,从而诞生了“秦王破阵”这首乐曲,并随后被纳入乐府。在贞观初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诏命魏徵等人新增歌词七首,吕才负责协调整首乐曲,最终订定了《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李世民亲自制定了《破阵舞图》,对舞蹈进行了改良。舞蹈动作包括左旋右转,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等,交错屈伸,首尾呼应,往来击刺,生动地展现了战阵的形态。整个舞蹈分为三个变化,每个变化分为四阵,共计十二阵,与歌词的节拍相呼应。吕才根据图纸教导乐工120(或128)人,身着甲胄,手持长戟,执掌旗帜进行演练,定名为“七德之舞”。每当宴请三品以上官员以及“蛮夷酋长”时,都会在玄武门外演奏此曲。击鼓声音响彻百里,气势磅礴。后来,增加马军2000人入场,使得场面更加壮观。
版本
编辑唐高宗时的《神功破阵乐》、唐玄宗时的《小破阵乐》,皆源出《秦王破阵乐》,其形式有所变化。敦煌莫高窟217窟有晚唐壁画《破阵乐图》(一说《阅兵图》)。日本藤原通宪(僧名信西)的《信西古乐图》中﹐有《秦王破阵乐图》。日本保留有《秦王破阵乐》遗谱9种,五弦琵琶谱《五弦琵琶·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要录·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皇帝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笙谱《凤笙谱吕卷·秦王破阵乐》、筚篥谱《中原芦声抄-秦皇(王)》、笛谱《龙笛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中录·秦王破阵乐》
05:03
《破阵乐》表演(来源:西安文旅之声)
传承保护
编辑《秦王破阵乐》有过其兴盛的历史时期,但最终也走向下坡路,不过今天仍然可以寻觅到它的踪迹,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两个地方。作为唐朝的故都今西安地区为《秦王破阵乐》的保存提供了便利,以西安鼓乐曲目为代表,广为流传,其中曲目为《破阵子》《破阵乐》,其中《破阵子》保留较为完整,也可以把《破阵子》看做《秦王破阵乐》在现今的影子。另外,日本现今保留了《秦王破阵乐》。在日本藤原通宪(僧名信西)的《信西古乐图》中,有《秦王破阵乐图》。现在日本保存有《秦王破阵乐》的遗谱九种。何昌林先生将日本所存的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了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辞与乐曲组合成歌曲,在1983年举行的“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上首次演出。日本现存的《秦王破阵乐》是在我国唐朝时期传入日本的,因此这个版本是比较原始的《秦王破阵乐》版本。
文化价值
编辑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音乐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紧迫。从对《秦王破阵乐》流源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几点对当前音乐文化建设的有益启示:首先,重视文化、支持文化发展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文化服务。”因此,当前音乐文化的建设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净化心灵,提升审美修养,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获取文化发展的长期利益。
07:55
《秦王破阵乐》演奏(来源:天母湖畔)其次,艺术创新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秦王破阵乐》的持续创新,特别是在太宗时期的改造,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因此,当前音乐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保持生机,唯有进行艺术创新,提升艺术魅力才是其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要想实现创新,人才成为关键因素。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生机勃勃,充分发挥其内在动力。
00:34
用琵琶演奏《听!秦王破阵乐》(来源:柳青瑶)
军歌价值
《秦王破阵乐》是唐时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此处有多种说法),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yóu];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李世民显然很喜欢这支军歌,公元633年,李世民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太宗叫吕才按图教授给一百二十八位乐工,经常穿甲持戟练习。此曲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戒日王拜见他时就曾问起此曲的事项:“师从支那来。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此谱在国内已无遗存,但在日本保存有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何昌林将日本所存之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辞与乐曲组合成歌曲,在1983年举行的“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作首次演出。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