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破阵乐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秦王破阵乐》又名《秦王破阵舞》,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宫廷乐舞,是由唐初军歌《破阵乐》发展而来,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朝,建立初期的军歌,《秦王破阵乐》的产生有三种说辞。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

《秦王破阵乐》又名《秦王破阵舞》,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宫廷乐舞,是由唐初军歌《破阵乐》发展而来,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

历史渊源

编辑

起源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朝,建立初期的军歌,《秦王破阵乐》的产生有三种说辞。

第一种

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第二种

在李世民任秦王时,因其战功卓越,受到百姓的喜爱,由此老百姓创作了该区以表彰其丰功伟业。其依据史料主要是《通典·乐六·坐立部伎》所记载:“太宗为秦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有《秦王破阵乐》之曲。”;《唐会要·中·破阵乐》:“贞观元年正月三日,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之曲。太宗谓近臣曰:‘朕昔在藩邸,屡有征伐,民间遂有此歌。”“《资治通鉴》载:“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日:‘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同样在《旧唐书·音乐一》和宋·钱易《南部新书·已》都有相同的记载。由此可见该曲大致出现在李世民四处征战到登记称帝,并且由“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和“民间遂有此歌”可知此曲产生于民间。

第三种

该曲产生于东罗,由突厥传入中国,该观点由杨宪益先生提出,杨宪益生生认为《秦王破阵乐》源自古罗马,因古代罗马称为大秦,所以此曲中的秦王可能是罗马的大秦王。并且杨先生分析指出《破阵乐》来源于《突罗戏》,而《突罗戏》可能是古罗马的《霹雳戏》的别称,《破阵乐》的“破阵”可能是“霹雳”的音译

秦王破阵乐

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这个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动不已,兴奋异常。在表演这个舞蹈的时候,连外国的宾客都禁不住跟着手舞足蹈。

发展传播

因其乐曲最早产生在军队,而随着军队的四处征伐,该乐舞也在各地随之传播。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作为歌颂当朝皇帝的乐曲大为改造,尤其是政治权利的参与为其向全国各地的传播扫清障碍,从而遍布唐王朝大地各个角落。李世民登基后第一年——贞观元年(627年)正月初三,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这是此曲第一次在这样庄严、隆重的场合中演奏。贞观七年,李世民绘制了《破阵乐图》,令音乐家、太常丞吕才加工编制了音乐,令李百药、虞世南、储亮、魏徵等制歌词,并命吕才依照舞图排练,遂成后世流传之《破阵乐》。《破阵乐》从初唐到晚唐,一直流传了近300年。《破阵乐》随着唐朝的声势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名扬名国外。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舞图

吐蕃

太宗贞观十五年(642)文成公主和中宗景龙二年(709)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对于唐乐的传播起到重要的影响。在长庆二年《秦王破阵乐》就已经成为吐蕃宫廷燕乐之一。根据,《册府元龟·外臣部·盟誓》中记载有:长庆会盟对“馔味酒器,略与汉同。乐工奏《秦王破阵乐》《凉州》《绿腰》《胡渭州》,百戏等皆同中国人也。”,由此可见吐蕃对于该乐曲已经非常熟练。

印度

在《大唐西域记》曾记载有《秦王破阵乐》,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五卷玄奘会见戒王时,第二次是在第十卷奘会见拘摩罗王时。此曲备受推崇,流传甚广。

日本

据史料记载《秦王破阵乐》是由一位粟田道的遣唐使在武后朝带到日本的,并在日本有多个版本,:五弦琵琶谱《五弦琵琶·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要录·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皇帝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笙谱《凤笙谱吕卷·秦王破阵乐》、筚[bì]篥[lì]谱《中原芦声抄-秦皇(王)》、笛谱《龙笛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中录·秦王破阵乐》。

艺术特点

编辑

音韵

根据唐刘餗的《隋唐嘉话》《旧唐书·音乐志》以及《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三的记载,620年,秦王李世民成功击败叛将刘武周,化解了唐朝的危机。在河东(今山西永济)的地方,百姓们载歌载舞,军人则利用军中的旧曲填上新词,欢庆胜利,从而诞生了“秦王破阵”这首乐曲,并随后被纳入乐府。在贞观初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诏命魏徵等人新增歌词七首,吕才负责协调整首乐曲,最终订定了《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李世民亲自制定了《破阵舞图》,对舞蹈进行了改良。舞蹈动作包括左旋右转,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等,交错屈伸,首尾呼应,往来击刺,生动地展现了战阵的形态。整个舞蹈分为三个变化,每个变化分为四阵,共计十二阵,与歌词的节拍相呼应。吕才根据图纸教导乐工120(或128)人,身着甲胄,手持长戟,执掌旗帜进行演练,定名为“七德之舞”。每当宴请三品以上官员以及“蛮夷酋长”时,都会在玄武门外演奏此曲。击鼓声音响彻百里,气势磅礴。后来,增加马军2000人入场,使得场面更加壮观。

版本

编辑

唐高宗时的《神功破阵乐》、唐玄宗时的《小破阵乐》,皆源出《秦王破阵乐》,其形式有所变化。敦煌莫高窟217窟有晚唐壁画《破阵乐图》(一说《阅兵图》)。日本藤原通宪(僧名信西)的《信西古乐图》中﹐有《秦王破阵乐图》。日本保留有《秦王破阵乐》遗谱9种,五弦琵琶谱《五弦琵琶·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要录·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皇帝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笙谱《凤笙谱吕卷·秦王破阵乐》、筚篥谱《中原芦声抄-秦皇(王)》、笛谱《龙笛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中录·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

05:03

《破阵乐》表演(来源:西安文旅之声)

传承保护

编辑

《秦王破阵乐》有过其兴盛的历史时期,但最终也走向下坡路,不过今天仍然可以寻觅到它的踪迹,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两个地方。作为唐朝的故都今西安地区为《秦王破阵乐》的保存提供了便利,以西安鼓乐曲目为代表,广为流传,其中曲目为《破阵子》《破阵乐》,其中《破阵子》保留较为完整,也可以把《破阵子》看做《秦王破阵乐》在现今的影子。另外,日本现今保留了《秦王破阵乐》。在日本藤原通宪(僧名信西)的《信西古乐图》中,有《秦王破阵乐图》。现在日本保存有《秦王破阵乐》的遗谱九种。何昌林先生将日本所存的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了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辞与乐曲组合成歌曲,在1983年举行的“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上首次演出。日本现存的《秦王破阵乐》是在我国唐朝时期传入日本的,因此这个版本是比较原始的《秦王破阵乐》版本。

文化价值

编辑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音乐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紧迫。从对《秦王破阵乐》流源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几点对当前音乐文化建设的有益启示:首先,重视文化、支持文化发展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文化服务。”因此,当前音乐文化的建设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净化心灵,提升审美修养,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获取文化发展的长期利益。

秦王破阵乐

07:55

《秦王破阵乐》演奏(来源:天母湖畔)其次,艺术创新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秦王破阵乐》的持续创新,特别是在太宗时期的改造,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因此,当前音乐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保持生机,唯有进行艺术创新,提升艺术魅力才是其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要想实现创新,人才成为关键因素。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生机勃勃,充分发挥其内在动力。

秦王破阵乐

00:34

用琵琶演奏《听!秦王破阵乐》(来源:柳青瑶)

军歌价值

《秦王破阵乐》是唐时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此处有多种说法),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yóu];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李世民显然很喜欢这支军歌,公元633年,李世民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太宗叫吕才按图教授给一百二十八位乐工,经常穿甲持戟练习。此曲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戒日王拜见他时就曾问起此曲的事项:“师从支那来。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此谱在国内已无遗存,但在日本保存有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何昌林将日本所存之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辞与乐曲组合成歌曲,在1983年举行的“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作首次演出。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5572/

(375)
词条目录
  1. 历史渊源
  2. 起源
  3. 第一种
  4. 第二种
  5. 第三种
  6. 发展传播
  7. 吐蕃
  8. 印度
  9. 日本
  10. 艺术特点
  11. 音韵
  12. 版本
  13. 传承保护
  14. 文化价值
  15. 军歌价值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