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栖霞寺,又称栖霞古寺,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汉传佛教重点寺庙。栖霞寺坐落于栖霞山中峰西麓,占地面积40余亩,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南朝刘宋泰始年间(465-471),隐士明僧绍在古城建康(今南京)东北摄山(今栖霞山)隐居二十余年,不问世事,修习善业。刘宋末年(479),法度禅师到达建康,在摄山上讲授《无量寿经》。明僧绍与法度和尚因此结识,相交甚笃,二人亦师亦友。南齐...

栖霞寺,又称栖霞古寺,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汉传佛教重点寺庙。栖霞寺坐落于栖霞山中峰西麓,占地面积40余亩,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历史沿革

编辑

南北朝时期

南朝刘宋泰始年间(465-471),隐士明僧绍在古城建康(今南京)东北摄山(今栖霞山)隐居二十余年,不问世事,修习善业。刘宋末年(479),法度禅师到达建康,在摄山上讲授《无量寿经》。明僧绍与法度和尚因此结识,相交甚笃,二人亦师亦友。南齐永明年间,僧绍舍宅为寺礼佛,因其号栖霞,故取名“栖霞精舍”,请法度和尚主持,即为栖霞寺的前身。南齐永明七年(489),法度禅师主持修建了栖霞寺。

隋唐时期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下诏书扩建栖霞寺,更名为功德寺。此次扩建增加殿宇49座,楼阁威严,宫室壮丽。因其规模宏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丛林”,这是栖霞寺的黄金时期。

唐高宗上元年间(674-676),将功德寺更名为隐君栖霞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朝廷因政治因素排斥佛教,栖霞寺与许多寺庙一同被废,直到宣宗大中五年(851)才得以重建。南唐时(937-975)高越奉诏重新修缮栖霞寺,建舍利石塔,更其名为妙因寺。

宋元时期

北宋时,栖霞寺被先后更名为普云寺、栖霞禅寺、严因崇报禅院、景德栖霞寺及虎穴寺(因栖霞山又名虎穴山)。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率大军攻占建康,全寺毁于战火。

明朝时期

明初洪武二十五年(1392)重建寺庙并恢复栖霞寺名称,沿用至今。明代的栖霞寺是灵谷寺统辖下的次大刹,庙宇轩昂,规模宏大。当时的栖霞寺有山门一座,天王殿等七个殿堂共36楹,僧院31房,僧众逾百人,寺基120亩。成化至嘉靖年间(1465-1566),有司侵占寺院田产,欺凌寺僧致使僧众逃亡,寺内香火几近断绝。嘉靖中期,兴善禅师邀请数位禅师,合力重建栖霞寺。万历二十七年(1599),住持明通禅师大规模修复栖霞寺,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韦驮殿、藏经殿、接引殿、地藏殿、三圣殿、碧霞殿等,历时七年才完成。

清朝时期

清初顺治五年(1648)曾下旨修葺栖霞寺。清乾隆帝南巡,五次均住于栖霞寺,江苏官吏修建栖霞行宫,并对寺庙进行增建修缮,为其增辉添色。清末咸丰五年(1855)栖霞寺因战争遭太平军破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寺僧宗仰重建。

民国以后

民国十六年(1927),孙传芳率领北洋军10万人一度占领栖霞山,栖霞寺又遭部分毁坏,所幸国民革命军击退孙传芳,使得正处于修建中的栖霞寺得以幸免。1933年,栖霞寺修复工作结束。抗战时期,栖霞寺方丈明常法师在寺中开设难民所,收留难民逾三万人,保护了一大批市民,但寺庙也有所损坏。上世纪六十年代,出于历史原因,寺内佛像、经书、法器多遭破坏,僧众四散,幸得部队进驻,寺内建筑得以保存。在政府的大力保护之下,如今的栖霞寺已成为风景与文化并重的著名景区。

地理环境

编辑

栖霞寺所处的栖霞山又名伞山、虎窟山、摄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镇,属于宁镇山脉西段北支,面积近四平方公里,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栖霞山上遍植红枫、鸡爪槭、三角枫等红叶树种,是中国四大赏枫圣地之一,被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207/

(5)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元时期
  5. 明朝时期
  6. 清朝时期
  7. 民国以后
  8. 地理环境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