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英文名:The Palace Museum),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该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清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性古代艺术博物馆。其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房屋9371间。2023年,时任院长王旭东。
历史沿革
编辑成立背景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是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从明代永乐(朱棣)开始到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溥仪),共有2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统治中国长达491年。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清朝灭亡。紫禁城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依据民国政府的《清室优待条件》,以年仅6岁的末代皇帝溥仪为首的逊清皇室,仍“暂居宫禁”—紫禁城内廷,即乾清门广场以北的部分;而广场以南象征政权的外朝部分,则由民国管理。
清朝覆灭前后,对其在北京、沈阳、热河的多处宫殿行宫已无力辖制,其中的大量文物财宝遭遗失或盗卖,1913年,经北洋政府批准,在朱启钤(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主导下,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二十余万件运至紫禁城,其中包括家具、陈设、铜器、玉器、书画、钟表、书籍、毡毯杂物等,分七次全部运到北京妥善保管并陈列开放参观。
建设历程
古物陈列所
1914年,古物陈列所成立,是第一个国家博物馆性质的收藏机构,所址设在故宫前朝三大殿及文华殿、武英殿两翼区域。为收藏这些文物,内务部于1915年在咸安宫旧址建造了西洋式建筑宝蕴楼文物库房,这是中国近代博物馆史上第一座专门用于保存藏品的大型文物库房。同时,又在文华殿、武英殿开辟了文物展厅,展出所藏书画、瓷器、青铜等文物以及袁世凯复辟时的“洪宪帝制遗物”,还聘请马衡、容庚等大批专家进行文物鉴定、研究、著录。
按照《清室优待条件》,逊清皇室在日后的适当时候应“移居颐和园”。然而,从1911年至1924年的13年间,溥仪未履行“移宫”之约,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勾结,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1924年10月,倾向民主革命的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清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紫禁城失去昔日的地位,成为故宫,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依法将紫禁城宫殿及其中文物收藏收归国有。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清宫文物进行清点,登记造册。据1925年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记载,紫禁城遗留下来的文物有117万件之多,不仅有古玩玉器、瓷器,还有名家书画及大量图书典籍、档案文献。
博物院成立
1925年9月,清室善后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遵照《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条例》第四条,并执行中华民国政府命令,组织北京故宫博物院。同年10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以紫禁城三大殿以北的内廷为院址,是集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文化机构,设临时董事会,有蔡元培、熊希龄、张学良等21位理事,并在乾清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通电全国,开放的第一天,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建立,是民主革命的胜利,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鲜明标志。至此,形成了一座紫禁城、两个博物馆(南部古物陈列所,北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局面。
北京故宫博物院创立之初,正值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政权更迭。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段祺瑞政府诬指理事长李煜瀛是共产党,下令通缉,迫使当时主持院务的李煜瀛、易培基避居他处。1926年至1928年期间,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北洋军阀皖、直、奉等支持的临时执政府肘腋下,先后历经四次改组,包括维持员、保管委员会、维持会及管理委员会等四个时期,各项工作勉强维持。直至1928年6月,国民军“二次北伐”成功,北洋政府垮台,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北京,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接收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任命李煜瀛为理事长,易培基为院长,该院各项工作才逐步走向正轨。
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国民政府接管后改设理事会,理事会为议事及监督机构 、院长,下设秘书、总务二处和古物、图书、文献三馆及各种专门委员会。自此,故宫博物院的各项工作,在三馆二处的组织领导下全面铺开。首先,点查清宫物品,进行古物、图书、文献三馆的文物整理和编目工作;三馆一处秘书处的陈列展览工作,按各自所辖全面展开;文物的传拓、书刊的编辑出版等方面成绩斐然;宫中许多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的殿堂、道路得以维修,还新辟北上门与景山间的通道,兴建延禧宫库房等,北京故宫博物院初具规模。
文物迁移
文物南迁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东北后,华北告急。次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使珍贵文物免遭劫掠,开始南迁,文物总计13427箱又64包,包含文献档案、图书古籍、各类文物,在日军侵入平津的紧要关头分批南迁,先是暂存于上海,1936年,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建成后,南迁文物遂分五批运往南京。次年1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北平发动“七七”事变,接着又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告急,刚刚存入南京分院保存库的南迁文物又紧急西迁,分北、中、南三路运往西部的大后方,最后保存在乐山、峨眉、安顺等偏远地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文物被迫留在南京。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虽然北京故宫博物院部分人员和文物避敌外迁,但仍有百余人员和众多文物留了下来,至少100万件(套)。在战乱中,北平本院坚持日常展览,自1934年至1945年,各项展览达70余次。在南迁的上海、南京,西迁的重庆、贵阳、成都等地也举办展览,甚至在1935年还赴英伦,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举办了中国首次出国展。
文物东归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北京故宫博物院,次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始将抗战时期藏于四川的文物运回南京分院,称文物东归。文物东归分两步进行,首先将巴县、峨嵋、乐山三处文物先于重庆集中,再由重庆经水陆两路分运南京。文物东归历时两年,16724箱文物全部安全抵达南京。文物南迁工作历时十五年,近二万箱、近百万件文物,行程数万公里,曾经在徐州、郑州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在峨眉经受了大火的考验,但都能化险为夷,文物没有丢失损毁。1948年11月,南京动荡不安,国民党政府预备逃至台湾,决定将南京所藏文物及北平故宫文物精品运往台湾。同年12月,南京所藏文物运台开始。文物共计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图书1334箱,文献204箱,占南京所藏文物的1/4。
院所合并
1947年,古物陈列所合并入北京故宫博物院,次年底,全部交接工作完成。从此结束了紫禁城内所院并立、一分为二的局面,有利于文物的统一保护与管理。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宫博物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故宫博物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绝大部分于1950年、1953年和1958年分三次返回北京,剩余文物仍存南京,并入藏了国家拨交、个人捐献和收购征集的 24万余件文物,其中多有国宝级精品。随着文物的北返,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撤消,设立了南京办事处。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建筑因经年未修,许多已残败不堪。党和政府及时组织制定古建筑抢险与整治规划,并拨专款开展修缮工作。1949年10月,工程小组成立,几年时间,累计清运出垃圾25万立方米,疏通内金水河2100米,修整古雨水沟18公里,并增设了5公里长的污水管道,逐渐改变了故宫荒凉杂乱的面貌。文物清查整理工作自1954年始全面铺开,至1959年基本完成。清理历史积压库存物品,区分了文物与非文物;先后建立各类文物专库30多个,临时库房20多个,扭转了几十年来各种物品混杂存放的局面;发现了一批建院之初点查遗漏的文物,其中精品达数百件,如宋赵佶《听琴图》《芙蓉锦鸡图》、清象牙席等。1960年始,北京故宫博物院又对文物藏品进一步鉴别、划级,建珍品档,建全院文物总登记账。此外,还通过收购、捐献、划拨等方式,征集和接收了不少文物。南迁后滞留南京的文物也部分回迁。1961年4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名列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为保护故宫及故宫文物免受冲击,中央批准故宫闭馆。次年5月起,北京卫戍区一营进驻北京故宫博物院,实行军事保护。由于国家的保护,故宫宫殿及文物在“文革”中没有受到直接破坏。197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筹备重新开放,周恩来总理请郭沫若题写门额,并组织班子编写《故宫简介》。7月5日,闭馆五年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迎接观众的到来。1987年12月7日至11日,第11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黎召开,故宫与中国其他5处文物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稳步发展
2002年,国务院决定对故宫进行全面维修,由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三个部门推动,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预计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同年10月,故宫武英殿大修试点工程开工仪式举行,标志着自20世纪初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修缮建筑最多的故宫保护工程拉开序幕,这次工程也因此被称为“世纪大修”。
2004年至201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了自1925年建院以来的第五次文物藏品清理工作,也就是常说的“七年文物清理”。这是最大规模、也最为彻底的一次,并正式将古籍文献、古建类藏品等纳入文物管理体系,全院在账文物藏品总数首次得以精确到个位。201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7年的藏品清理工作,首次摸清了家底有藏品1807558件,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标本7577件。
2002年至2020年,历时18年的“故宫整体维修工程”完成了古建筑内外环境整治和整体保护。除武英殿外,还完成了太和门、太和殿、神武门、午门等重点古建筑单体或区域的修缮工作。 202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立项筹备近十年的北院区正式破土动工,项目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西北旺镇的西玉河村。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距离北京故宫博物院30多千米,北院区拟建成文物展示中心、文物修复中心、文物展厅、文物周转库房,以及宫廷园艺中心,并将设立国际文物修复平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项目预计在202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时,全面建成。
2023年7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设立了 “故宫厅”,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首个院外展厅,该展厅在中国也是首家。同年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太和门内东南崇楼及朝房开设“雕版馆”,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首次举办该类专题文物展览。2023年12月22日,“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举办,故宫造办处遗址考古研究成果展示,造办处旧址内又发现一处元明清三代宫殿建筑叠压遗迹。
2024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北部办主任陈爱清在海淀区两会上表示,2024年重点推进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及周边环境建设,确保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时,北院区全面建成。
建筑与布局
编辑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占地72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其主体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建筑1050座,房屋9371间,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为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采用了突出中轴线,主要建筑由南北纵深发展,次要建筑则严格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的手法,从南到北的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午门、太和门、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含钦安殿)、神武门。
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面对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紫禁城的最初规划者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明史》卷六十八有明确记载,紫禁城初建后的宫殿规制与南京皇宫基本相同,且比后者高大壮丽。由此可知,北京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及样式是以南京明故宫为蓝本设计规划的,而明故宫的规划者则是刘基。江苏泰州人陈珪则是紫禁城营建的总规划师和总负责人。朱棣在北京当燕王时,陈珪为其部将。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帝朱棣于四年下令营建紫禁城,认为时年71岁的陈珪具有很强的管理和规划能力,命其为总负责人和总规划师。
北京故宫博物院卫星图
功能分区
紫禁城总体上可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的建筑一律称“殿”,内廷的建筑一律称“宫”。二者以保和殿后至乾清门之间的横街分隔,外朝三大殿和内廷后三宫均为马鞍形起伏的高度变化,总体有秩序地由高至低,再由低至高,其屋顶正中的连线如贯穿紫禁城南北向起伏的龙身,而北部御花园内的钦安殿及神武门出口,其屋顶正中连线又变得平缓,如舒展的龙尾。
外朝
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朝廷处理政务的地方,也称为“前朝”,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这里的宫殿宏伟、庄重,庭院壮阔,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周围廊庑、门、阁、楼等合成宽广开阔的庭院。三大殿区的东边设文华殿,西设武英殿,横向排列。三大殿矗立在三层台基之上,台基高8.13米,形式为须弥座。庭院中共有二十六座建筑,大致分为九个等级:第一等太和殿,第二等保和殿、太和门,第三等中和殿,第四等三大殿庭院四角设置的祟楼,第五等体仁阁、弘义阁,第六等三大殿庭院中九座殿宇式大门,第七等三大殿庭院中的太和殿南庑,保和殿东西庑,中左、右门相邻的小厢房,第八等体仁阁、弘义阁南值房,第九等左、右翼门,九种依次递减的建筑形制,符合君臣、上下之礼。
外朝
内廷
内廷,又称后寝区,位于紫禁城的后半部,建筑布局严密紧凑,体量相对外朝建筑减小,是皇帝及家眷的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俗称后三宫)为主体,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其北有御花园。后三宫东侧有斋宫、东六宫、乾东五所等,称内东路,最东面即宁寿宫建筑组群,为外东路。后三宫西侧有养心殿、西六宫、乾西五所,为内西路,最西面是慈宁宫、寿安宫、英华殿等,为外西路,是供太后、太妃们养老的区域。另有花园、戏台、藏书楼等文化娱乐、宗教活动等设施。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清史稿》中记载东六宫,曰景仁,曰承乾,曰钟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阳。”西六宫,“曰永寿,曰翊坤,曰储秀,曰启祥,曰长春,曰咸福。”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也称为“六院”。
内廷
馆内布局
截至202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有城池区、前三殿区、后三宫区、文华殿区、武英殿区、养心殿区、斋宫区、奉先殿区、东六宫区、西六宫区御花园区、宁寿宫区。其开放区被细分为馆藏文物展示院落、限制性开放院落和公众开放展示院落三种类型。其中,午门、东华门、武英殿和文华殿、銮仪卫等5处院落主要用于展示馆藏文物。而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重华宫以及英华殿、寿安宫、宝华殿、雨花阁、景福宫、造办处旧址、南三所、上驷院旧址、宝蕴楼等14处院落被列为了限制性开放院落,严格限定参观人员的数量。其他院落以及皇史宬属于公众开放展示院落。
陈列展览
编辑常设专馆
书画馆
书画馆,位于文华殿区文华殿。为保护文物,北京故宫博物院将名迹珍品分期分批展出,每年春到秋季举办两到三期常设书画展。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书画15万件左右,约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的1/4,其中约1/3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310件元以前的书法,几乎囊括了中国书画发展各历史时期的名家名品。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
2023年,书画馆展出“宋拓魅力——碑帖珍本特展”,展出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65件(套)文物,双方各自甄选出20件宋拓本,此外还展示了部分书画、器物精品。本次展览从书法、文词、纸墨、版本与传承等角度展现了宋拓的魅力。第一单元“《西岳华山庙碑》及汉唐碑刻”展示书法史上著名汉唐碑刻的宋拓本。第二单元“《淳化阁帖》及宋代法帖”展示以《淳化阁帖》为代表的宋代刻帖宋拓本。第三单元“游相《兰亭》”集中展示南宋理宗朝丞相游似收藏的10余种《兰亭序》拓本。此单元展出其中的14种供观众比对、欣赏。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