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胸竹鸡(拉丁学名:Bambusicola thoracicus),又称竹鹧鸪、普通竹鸡、山菌子、泥滑滑、鸡头鹘、华南竹鹧鸪,是鸡形目雉科竹鸡属的小型陆禽。成年雄鸟体长24~38cm,体重242~325g,成年雌鸟体长21~35cm,体重200~342g。上体橄榄棕褐色,背部有明显的栗色斑点。下体前部栗棕色,后部棕黄色。胸部有半环形灰色带。腹部和两肋棕色,并由浓变淡,两胁有月牙形的黑褐色斑块。
形态特征
编辑灰胸竹鸡雄鸟体长24~38cm,体重242~325g;雌鸟体长21~35cm,体重200~342g。头顶和后颈呈橄榄褐色,有不明显的暗色纹。蓝灰色的眉纹粗且长,向后一直延伸到上背。上体为橄榄棕褐色,背上带有明显的栗斑和白斑以及黑色虫蠢状斑。下体前部为栗棕色,后部棕黄色。胸部灰蓝色,有半环形灰色带,腹部和两肋为棕色,从前到后由浓变淡,两胁有密集的黑褐色小块斑,有时成横斑状。
三级飞羽和大、中覆羽的端部均有棕黄色与栗斑,大覆羽上还有棕色端斑,三级飞羽的栗斑与棕斑很大,栗斑通常比棕斑小,栗斑边缘为黑色;小覆羽为暗橄榄褐色,有少许黑褐色斑点。初级飞羽和覆羽及次级飞羽都是暗褐色;初级飞羽的外羽瓣基部为棕色,有黑色斑点;次级飞羽末端和外羽瓣边缘均为淡棕色,有橄榄褐色斑点,颜色由外向内逐渐增多,继而延伸至全羽形成杂斑状,最终转为三级飞羽的羽色。尾羽为红棕色,中央尾羽上有密集的黑褐色和淡褐色虫状横斑,且贯穿有5~6道纯淡肉桂栗色横斑。虹膜呈深棕色或淡褐色,嘴黑色或褐色,腿、脚为绿色或黄褐色。雄鸟脚上有距,这是区别于雌鸟的特征。
亚种分化
编辑灰胸竹鸡有2个亚种:
中文名 | 灰胸竹鸡指名亚种 | 灰胸竹鸡台湾亚种 |
拉丁学名 | Bambusicola thoracicus thoracica | Bambusicola thoracicus sonorivox |
分布区域 | 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北达陕西南部,西至四川、云南和贵州,1919年引入日本并大量繁殖 | 仅见于中国台湾 |
形态区别 | 头、颈的两侧栗红色 | 头、颈的两侧暗灰色 |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灰胸竹鸡是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市,北达陕西南部,西至四川西部和北部、云南、贵州,南至台湾。1919年被引入日本和美国,目前已在日本繁殖。
栖息环境
灰胸竹鸡生活在海拔2000m以下的山区和平原,多在海拔1000m以下丘陵地带的阔叶林、竹林和灌丛中活动,尤其喜欢山谷、溪流两侧坡。它们一般选择在坡度低于30°、潮湿、背阴的山坡处活动。
灰胸竹鸡的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编辑节律行为
灰胸竹鸡是一种昼行性动物。通常在天一亮就开始活动,一直到黄昏。通常在晚上栖于竹林或树上,常成群在一起栖息,头朝向同一方向。灰胸竹鸡擅长奔走、跳跃,飞行能力较差,只能短距离低飞且不持久。是一种留鸟,但仍有短距离垂直迁徙习性,夏季一般在海拔较高的山腰或山顶,冬季降在山麓活动。
觅食行为
灰胸竹鸡采食量小但次数多。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幼芽、嫩枝、嫩叶、果实、种子、杂草种子、谷粒、小麦、豆类等植物和农作物种子为食,也吃蛾类幼虫、步行虫、瓢甲、小马陆、蝗虫、蝗蝻、蚂蚁等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幼雏与成鸟的食性有所不同,幼雏主要以柔软的幼龄蝗虫、蚂蚁、毛毛虫、青虫等为食;成年灰胸竹鸡常啄食虫、粟、植物嫩叶及杂草籽等。其觅食活动主要发生在上午活动之后和傍晚栖宿之前。
灰胸竹鸡觅食
防御性为
灰胸竹鸡受惊时常藏匿于草丛中不动,一般很少起飞,当人迫近时才突然飞起,群体分散飞向各方,飞行迅速,两翅扇动较快,但不高飞,通常紧贴地面飞行,而且不持久,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有时也急飞上树,特别是当被猎犬追击时。
社群行为
灰胸竹鸡性好结群,群体由几只到20多只不等,群体中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行为。天冷时群间个体靠得较紧,常栖于同一树枝,天热时个体间距离拉大,或分别栖于几个树枝。灰胸竹鸡领地性较强,一群灰胸竹鸡的活动范围内不会看到其他群进入。多数时候都在地面草丛中活动,经常排成一行在草丛中穿行。繁殖季节则分散活动。
交流行为
灰胸竹鸡的鸣叫声响亮且独特。刚孵出的雏鸟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叫声,以求雌鸟的保护;个别幼鸟在2~3周龄时便开始鸣叫。每天清晨和天黑之前成年雄鸟会发出“bi-bi-wei”的鸣叫声,随后雌鸡以“bi-bi”附和。带雏鸟活动时,雄雌鸟都会发出“呱呱”的叫仔声,突然受惊时会爆发出一个或多个尖锐的“叽呀叽呀”的恐惧声。当天气晴朗,灰胸竹鸡的食欲旺盛时,它们会发出轻快的鸣叫。
生长繁殖
编辑繁殖期3月末~8月。通常3月末群就开始分散,4月雌雄鸟开始不断发出响亮的求偶叫声,很远都能听到。这时雄鸟间会表现出攻击行为,在同一群内发生鸣叫声的主要为社群地位最高的雄鸟和雌鸟,劣势鸟少有鸣叫。5月中旬求偶交配达高峰期。
灰胸竹鸡雏鸟
野生状态下是一雌一雄配对。雄鸟通过发出清脆的叫声和拍打翅膀来吸引雌鸟,有的雄鸟还会将一侧翅膀下垂并围着雌鸟做快速弧形运动,同时发出“呱呱”的低吟声。雌鸟若有交配需求,会让雄鸟爬跨到背部,雄鸟啄住其头顶羽毛,泄殖腔相互接触进行交配。灰胸竹鸡的交配往往与采食行为相联系。当雄鸟发现食物后,会发出呼唤叫声将食物送到雌鸟面前;而雄鸟和雌鸟在一起时,雄鸟面对雌鸟反复啄击地面的食物,同时发出呼唤声让雌鸟取食。有时雌鸟也会主动向雄鸟求食。
通常在灌丛、草丛、树下或竹林下地面凹处筑巢,有时也在树根附近的裸露地方营巢。巢多为地面天然凹坑,或由亲鸟刨挖一个直径约10~15cm、深2~4cm的圆坑,巢内用枯草和枯叶铺垫而成。
每窝产卵5~12枚,卵淡黄色、土黄色或淡褐色,被有褐黄色、棕色或淡灰色斑,卵为椭圆形,大小为30~34mm×25~27mm,重12~13g。卵产齐后雌鸟就开始孵卵,孵化期17~18天。
雏鸟孵出后,由雌鸟承担育雏工作,通常花费大量时间呈站立姿态警戒以保护雏鸟,为雏鸟争取更多取食时间。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便可以和成鸟一起活动,几天后就能飞行。
物种保护
编辑物种现状
灰胸竹鸡在许多地区仍然很常见,但农业侵占和城市化趋势以及过度捕猎,导致灰胸竹鸡的栖息环境日益减少或受到破坏,物种数量呈下降趋势。
保护级别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编辑农林价值
野生灰胸竹鸡以杂草种子、蝗虫、蝗蝻等为主食,其自然生长或放养于山林间,可以控制或消灭害虫,起到保护森林和农作物的作用,有益于农、林业的发展。
药用价值
中医学认为,以灰胸竹鸡的肉入药,有补中益气、杀虫的功效,也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便溏。
观赏价值
因其叫声独特,羽色艳丽,且雄鸡性好斗,可作为斗禽饲养,常用作观赏鸟,中国国内有养殖场饲养繁殖,全国各大动物园和鸟园都有展出。
人工饲养
编辑灰胸竹鸡的人工养殖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过一系列试验发现灰胸竹鸡的人工孵化以及培育是可行的。
孵化
选择保存期不超过7天的新鲜匀称的种蛋,淘汰过大或过小、畸形以及不清洁蛋,进行系列消毒处理后放入孵化要求达标的孵化室,待出雏后,挑出绒毛已经干了的雏鸟,把它放在底部垫有软干草或软纸的盛雏箱里。
育雏
采用育仔伞育雏,灵活控制相对湿度、雏鸟养殖密度和光照强度,防止鼠、猫等为害,在出雏后24h给予饮水。
疾病防治
编辑禽痘
本病由禽痘病毒引起。通常通过灰胸竹鸡互啄、斗架抓破或由蚊子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料也可成为传染途径。禽痘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但以秋冬季节发病率最高。患病灰胸竹鸡的眼皮、嘴角和耳孔周围等皮肤暴露处刚开始出现细薄的灰色麸皮覆盖物,之后会长出小结节,逐渐变大,最后增大到眼缝完全闭合。病毒灵是目前治疗禽痘的特效药物,给每羽病鸡一次性肌注1ml ,可有效治疗禽痘。平时饲养需注意笼舍卫生,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外伤,消灭蚊等吸血昆虫,防止病毒传播;每年定期使用禽痘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在蚊虫多的季节肌注病毒灵预防发病。
相关知识
编辑寄生虫新种的发现
1987年,中国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对来自中国广东省的数只灰胸竹鸡进行血检,发现有两只竹鸡感染疟原虫,经研究确认该虫为诺维虫亚属Novyella的的一个新种,并将其命名为似联核疟原虫。
相关影视
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秘境之眼》节目通过红外相机和远程摄像头拍摄珍贵的动物视频,以短视频、原生态的方式,将观众带入高山、密林、湿地、荒漠的秘境。在2022年01月19日更新的节目中,就播出了灰胸竹鸡的野外录像。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Bambusicola thoracicus.Species 2000 China Node Catalogue of Life China: 2022 Annual Checklist China.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2-11-09].
[2]李湘涛. 走禽与陆禽. 黄山书社出版社, 2010: 71.
[3]Bambusicola thoracica.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022-11-09].
[4]赵正阶. 中国鸟类志(下):雀形目.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11.
[5]姚银花,王定江,杨汉远,余志彪,吴朝斌,吴智涛,艾晓杰. 灰胸竹鸡的生物学特性及经济价值. 四川动物, 2007, (03): 592~594. [2022-10-18].
[6]黎跃成. 中国药用动物原色图谱.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18.
[7]张斌. 玩赏鸟图鉴 权威典藏版.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79.
[8]《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00. [2022-11-09].
[9]Bambusicola thoracicus.IUCN. .
[10]李晓丽. 十万个动物故事.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 116.
[11]韩庆,夏维福,周春红. 竹鸡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饲养初探. 经济动物学报, 2002, (03): 33~36. [2022-10-18].
[12]康熙民. 杭州野鸟. 杭州出版社, 2008: 81.
[13]严力蛟,鲍毅新,钱建东. 生态研究与探索.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280~282.
[14]庞秉璋,张词祖. 中国名贵观赏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8.
[15]韩庆,张彬,夏维福,谭颗,廖东华,陈雨红. 笼养灰胸竹鸡的活动时间分配. 四川动物, 2007, (01): 148~151. [2022-10-18].
[16]常弘,张国萍,朱世杰. 笼养灰胸竹鸡的繁殖行为. 动物学杂志, 2001, (05): 17~19. [2022-10-18].
[17]姚银花,王定江,田朋,杨汉远,艾晓杰. 野生灰胸竹鸡人工孵化及育雏的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 (13): 230~232. [2022-10-18].
[18]黄玉, 邹俊. 立体笼养灰胸竹鸡养殖技术. 兽医导刊, 2020, (12): 234.
[19]卢小强. 灰胸竹鸡禽痘的防治.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1, (07): 42. [2022-10-18].
[20]何建国. 寄生灰胸竹鸡的一疟原虫新种(孢子虫纲:疟原虫科). 动物分类学报, 1993, (02): 134~138. [2022-10-18].
[21]《秘境之眼》 灰胸竹鸡 20220119.CCTV节目官网. [2022-11-09].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8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