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太和殿。太和殿在明代初建时的木作负责人是蒯祥。该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现处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是明清两代体量最大、等级最...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太和殿。太和殿在明代初建时的木作负责人是蒯祥。该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现处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是明清两代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历史沿革

编辑

始建

明朝永乐元年,成祖朱棣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并于永乐四年开始营建北京城,其中建造太和殿所用的木材,主要来源于四川、湖南、江西、浙江、山西等地。太和殿在明代初建时的木作负责人是蒯祥。永乐十八年,太和殿建成,当时称为奉天殿。永乐十八年九月,北京宫殿将成,朱棣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次年,朱棣在奉天殿朝见百官,庆贺迁都大业基本完成。

修复

第一次大修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北京宫殿正式启用。不到100天,奉天殿即遭雷击,三大殿全被烧毁。朱棣任三大殿烧焦的废墟裸露在他的紫禁城里。在此后的三年里,朱棣三次出征漠北,直到朱棣死在回京途中,朱棣死后,奉天殿继续废墟着。20年后,英宗皇帝正统五年(1440)才重修了三大殿。

第二次大修

嘉靖三十六年(1557)夏四月的雷击。据《明世宗实录》记载:雷雨大作,火光骤起,三大殿至文武楼(体仁阁、弘义阁)、奉天门、左顺门、右顺门、午门、午门外左右廊尽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嘉靖帝主持重建三大殿。三大殿更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第三次大修

1644年春,李自成率百万大军,由西安北上,攻打北京城。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不久,三桂率领的大军抵达北京郊外。李自成败退出城。李自成离开时放了一把火,包括太和殿在内,紫禁城70%的建筑被烧毁。后清朝入关,清朝入住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首要的大事就是修复李自成烧过的太和殿,而重建工程启动是在顺治二年五月,同年更三大殿名,三年十月完工,用时一年零五个月。太和殿按明代皇极殿规制,连廊面阔11间,按清1尺等于0.32米,合算为今制面阔59.2米,进深32.32米,高24米,

第四次大修  

因顺治皇帝修复太和殿太过匆忙,仅过了20多年,康熙皇帝就得再修一次。10年之后太和殿被烧毁,康熙还得重建。尽管拖了将近20年,也必须得重建。康熙三十四年(1695),康熙皇帝重建太和殿。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距此时已经过去69年,没人知道太和殿确切的建筑比例与数据。一位叫梁九的人使这件事情有了重大转机。年逾古稀的梁九,从明朝崇祯年间进入工部,已经在工部干了40多年。根据《梁九传》,梁九按照十比一的比例,用木料做了一个太和殿的模型,就靠对这模型组件的放大制作,完成了太和殿的结构搭建。康熙皇帝对太和殿的这次重建,改变了它原有的九开间形制,变成了十一开间,康熙帝下令取消西斜廊、东斜廊,改为西防火墙、东防火墙。300年后的21世纪初,太和殿落架大修时,人们发现康熙皇帝重建太和殿,使用的不少木料是其他木料且不是整木,而是拼接组合起来的,包括大体量的梁柱。

太和殿

建筑布局

编辑

太和殿是故宫规模最大的一座宫殿,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宫殿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相当于12层楼高,这是故宫宫殿的最高规格。太和殿坐落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建筑的两条柱子中间称作1个「开间」,通常宫殿最多有9个开间,即「面阔」9间,太和殿面阔11间。

太和殿

太和殿全景图

建筑特征

编辑

建筑内部

太和殿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建筑功能

逢重大节日,如庆贺皇帝寿辰的万寿节、阴历正月初一的元旦、冬至,皇帝会在此处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明清两朝的殿试原本都是在太和殿外举行,清乾隆五十四年,皇帝为体现对考生的关怀,改为在保和殿内考试,但之后宣布名次的传胪大典仍在太和殿举行,届时状元将由赞礼官引至太和殿丹陛之下,因其面前正对着的是丹陛上雕琢的巨鳌,所以也有“独占鳌头”一说。

太和殿

太和殿前百官朝贺

建筑结构

太和殿的屋身由木柱、木梁、檩、枋等木构件通过榫卯结合,形成框架木结构形式,用于承载屋面、楼面的荷载。房屋里的墙面主要用于分隔、围蔽和稳定柱子,并没有起到承重之用。在房屋的空间内可自由进行分隔、开设门窗等,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太和殿采用木构架承重,这种特殊的木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使整个建筑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仍然非常的稳固。建筑结构本身松动但不散架的特点,使得木构架在面临地震时能避免倒塌的危险。

建筑造型

台基

紫禁城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不仅体现出宫殿建筑的高大和威严,而且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定及防潮。作为皇帝执政的代表性建筑,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台基做法为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即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称为“三台”,总高度达8.13m。三台的周圈为石质须弥座,上表皮为地砖,而核心部分则为分层夯实的灰土。在每层须弥座上,横卧地栿,地栿之上为望柱,望柱头雕刻刻有荷叶净瓶。每块栏板之间的望柱作为衔接构件,望柱和栏板的两端凿出沟槽状的榫卯,使得栏板外观错落有致。每段栏板的地栿下方有小的圆形排水口,且在望柱位置伸出圆雕的龙头。这个石质的“龙头”称为排水兽,其形象为古建筑龙生九子的老六蚣蝮。太和殿三台共有排水龙头1142个,雨季时节,每个龙头可产生良好的排水效果,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

太和殿前的台基

立面

太和殿的立面尺寸符合“百尺为形”的要求。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角度讲,所谓“形”,就是指建筑个体性的、局部性的、细节性的空间构成及对应的视觉效果。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在建筑上的尺度合宜,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而“百尺为形”的尺度规定,则一般作为建筑单体外部空间的设计标准,有利于引起审美的愉悦,并臻于建筑艺术上的完善。“百尺为形”是我国古人对建筑立面最佳欣赏的尺寸要求。明清时期,1尺约为0.32m,那么百尺约为32m。

屋顶

太和殿屋顶为重檐庑殿形式,为我国古建筑屋顶等级的最高形制,体现了建筑本身的壮观和雄伟。重檐屋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两层屋檐,且屋顶包括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脊)需要说明的是,“脊”是两个坡面的交线。如前后坡的交线称为“正脊”,斜坡的交线称为“戗脊”。正脊由多层瓦件叠加而成,在断面上形成凸凹相间的曲线,在立面上增加了建筑的总高,凸显了建筑的壮观和威严。这种屋顶形式,在我国所有的古建筑屋顶类型中等级是最高的。

太和殿

太和殿的屋顶

文物遗存

编辑

殿内

龙门宝匣

宝匣是放置在古建筑大脊(正脊)正中脊筒内盛放“镇物”的容器。古建筑挑大脊时,由大脊两端向中间垒砌脊筒,正中一块脊筒要待其他工程项目完工后最后安放,然后放入宝匣。育简正中的位置叫“龙口"或“龙门”,安放宝匣的过程称“合龙”、“合龙口”或“合龙门”。

太和殿

龙门宝匣

龙椅

龙椅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因此宝座多单独陈设,很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一般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带座屏风,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扦之类的器物,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古时以南面为尊。为体现帝王君临天下的威仪,宝座的摆放方向一般面南背北,以便帝王接受臣子“北面侍君”的大礼。

太和殿

龙椅

牌匾

史料记载,这块匾额原为乾隆御笔,匾词为“建极绥猷”,曾在袁世凯时被撤下,后下落不明,如今的这块是故宫为恢复“康乾盛世”风貌规划维修时,根据清宫所存《清朝皇室写真》中1900年太和殿的旧照片成功复制的。“建极”出自《尚书·周书·洪范》里的:“皇建其有极”。意思就是说当皇帝的你是人民的“王”,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要建立宏大中正之道,然后再去教化人民。这里的“极”原义为屋脊的栋梁,后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绥猷”出自《尚书·商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大意是当皇帝的应该尽全力安抚好百姓,体恤百姓,顺应民意。“绥”:指的是古人上车时拉的那根绳索,后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猷”:指的是大道和法则。

太和殿

太和殿的牌匾

金柱

太和殿中有6根蟠龙金柱,分为两排,东西各3根。每根金柱高12.7米,直径1.06米,点缀著太和殿宏伟的空间。金柱上各绘制1条巨龙,龙身缠绕全柱,龙头昂首张口。每根柱子的下方均绘有海水江崖纹,汹涌的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层层浪花,烘托出巨龙升腾的磅薄气势。

太和殿

金柱

其他文物

太和殿内有甪端一对、宝象一对。甪端为古代想象中的神兽,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有甪端护卫在侧,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之事,做到四海来朝,八方归顺,护佑天下太平。而宝象兼有护卫君主及礼仪功能,亦象征太平盛世象征。

殿外

鼎炉

太和殿前,其三层石质丹陛上,放置着很多铜鼎炉,共计达18座。每一座鼎炉,都是由下部的三足两耳圆形鼎式炉身、中部的圆形炉腹和上部带宝顶的炉顶等3部分组成,高约2m,大部分鼎炉的炉径为1m,也有少量鼎炉的炉径为0.9m,分别放置在雕刻精致的圆形石座上,石座高0.6m,故鼎炉通高为2.6m,是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铸造的。铜鼎炉外表光滑,不加纹饰和铭文,增加了庄重、肃穆之感。

太和殿

太和殿前的鼎炉

日晷

日晷在丹陛的左侧,以汉白玉制成。晷盘其形,中央有金属晷针。暑下有底座,下支四根方形柱,再下是柱础,雕刻成托泥圭角,南有有阶三级,可以登而观晷影。日晷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器,根据日影的长短和方向来确定时展。由于日晷的计时原理不尽相同,其构造形状也各有差异。按照计时原理,一般分五类:赤道式日晷、赤道环式日晷、地平式日晷、卯酉式日晷和子午式日晷。

太和殿

日晷

嘉量

嘉量在右,方形,铜鉴金,贮於单檐歇山式汉白玉石亭屋之内。亭下汉白玉石底座。上部雕云气万字和海水江崖纹饰,下部为须弥基座。这件嘉量铸于乾隆九年(1744年)。器上有包括斛、斗、升、合、龠五种容量单位的刻度。上部为斛,底部是斗,左边的量耳为升,右边的量耳上截是合,下截为龠。这五种单位的进位关系是: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合等于两龠。

太和殿

鹤、霸下

太和殿殿前两侧对称设鹤、霸下各一。鹤自古以来是长寿的象征,霸下则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两者均寓意帝王江山长久稳固。

太和殿

霸下

保护与开发

编辑

2006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由北京市文物局批复实施揭露检查。经过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修缮方案。主要修缮内容包括:屋面瓦面重新揭瓦;对望板尽可能保留,但糟朽严重的给予更换;对大木构架的下沉构件进行加固,并紧固松动铁箍,修配断裂铁箍;对斗检修,局部修整补配;挖补墙体酥碱下肩,墙身墙面找补抹灰、刷浆;归安台基走闪、变形的阶条石等石构件。挖补地面前檐廊内靠近檐头部位及后檐金砖;油饰彩画按照内檐现存清中早期和玺彩画的颜色、纹饰排列为依据,重做外檐彩画,上架大木重做地仗、下架大木找补地仗。

影视文化

编辑

参考图

影视名

介绍

太和殿

《末代皇帝》影视片段(图中所处太和殿)

末代皇帝

这个存世近七百年的皇家宫殿,共见证了明清24位皇帝的生死浮沉。我们可能觉得很多清宫戏都是在故宫取景,但事实上,迄今为止,只有《末代皇帝》这部电影被允许在太和殿在内的故宫拍摄,为了拍摄这部电影,甚至拒绝了英国女王的参观。《末代皇帝》是一个意大利的导演,名叫贝纳尔多·贝托鲁执导的,由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邬君梅也凭借着这部影片大火。这部影片,破格的获得了国务院批准,在太和殿以及其他宫殿拍摄,而且是唯一一部在中国故宫拍摄的电影。为了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国专门成立了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并协调故宫博物院,长春伪帝宫管理处等单位大力协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著名艺术家,翻译家英若诚先生出演管理所长

太和殿

《故宫》影视片段

故宫

2003年10月27日下午5时,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的开机仪式在太和殿前举行,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广春、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和我院院领导、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及纪录片《故宫》的主创人员以及数十家新闻媒体记者共100多人出席仪式。故宫博物院与中央电视台将于200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联合推出这部百集纪录片。其中精华部分为12集,每集50分钟,将于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其余部分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经过改编向海外发行。这部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采取“以物说史”的方式,对众多历史人物、事件和观点重新解读、记录,全面展示故宫的古建筑、院藏珍品和宫廷历史的博大内涵以及从皇宫到博物院的艰辛历程,使人们对故宫及其以往历史有新的认识,因而在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相关人物

编辑

太和殿相关的皇帝共有24位,明代皇帝有永乐帝,洪熙帝,宣德帝,正统帝,景泰帝,成化帝,弘治帝,正德帝,嘉靖帝,隆庆帝,万历帝,泰昌帝,天启帝,崇祯帝。清代皇帝有清太祖,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末代皇帝溥仪

参考图

姓名

年份

事迹

太和殿

永乐帝

朱棣

1403~1424年

1406年朱棣为了巩固北部边疆,决定营建北京宫殿,第二年即派员筹办物料。1417年始大规模兴建,1420年十二月底建成。次年正式把京师从南京迁到北京。朱棣营建北京宫殿、迁都,不只是为了显示个人威严和享乐,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稳定北部边疆。

太和殿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

康熙两次修建太和殿,命梁九负责,康熙皇帝对太和殿的这次重建,改变了它原有的九开间形制,变成了十一开间。

太和殿

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

1906~1967

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1908年,年仅三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即清宣统帝,至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中国封建帝制时代。

重要事件

编辑

袁世凯破坏太和殿的建筑风格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溥仪让位后,溥仪搬到了乾清门以北的后宫区域,包括故宫三大殿在内的前朝则由民国政府占用。后来,袁世凯想当皇帝,恢复帝制。在登基前,准备了宝座、龙袍、玉玺等皇帝专用物品,并对三大殿的建筑进行了更改,比如把三大殿黄瓦改为红瓦,把太和殿改为承运殿、把中和殿改为体元殿,把保和殿改为建极殿,对大殿内的柱子加赤金,并饰以盘龙云彩等。还把前朝所有宫殿匾额上的满文去掉,改为汉文。

太和殿前受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华北战区受降仪式选在了故宫内的太和殿前广场。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10月10日,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在北平故宫太和殿广场举行。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作为中方代表,立于太和殿台基下的受降台正中举行受降仪式。

传说轶事

编辑

屋顶不落鸟

人们往往喜欢把古时传统官式建筑想象得特别高大上,认为设计建造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但包括‘鸟站不住’在内的一些说法仅仅只是以讹传讹的民间传说而已。没有史料证明,古人在设计建造房屋时,采用琉璃瓦顶是为了防止鸟类停留。但有科学分析表明,发亮的物体不利于鸟类或其它动物靠近。琉璃瓦在阳光下反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鸟类在瓦面停留。包含太和殿在内的故宫古建筑屋顶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突出皇权。采用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主要为了保护瓦的胎体免受日照风吹雨淋而开裂,同时,黄色也是突出皇权的象征。故宫屋顶的光洁,得益于长年的养护。瓦顶拔草、墙体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要做的工作,自紫禁城建立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古建的养护。

骑凤仙人

骑凤仙人典故出自东周齐湣王,相传齐湣王被燕国名将乐毅所败,四处躲逃,最后逃到大屋的屋脊上,正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有神凤出现,齐湣王因此得以乘凤而去。将其置于首位,有“檐角虽尽、前有天生”之意。

价值与影响

编辑

价值

太和殿的脊步彩画图案富有吉祥的寓意,起到辟邪的作用。如构图中最常出现的“祥云”纹饰,在古人看来,云气变幻,发人遐想,是吉祥和高升的象征,寓意帝王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五色祥云”即红、黄、绿、白、黑,是和道教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此外,在清代的体仁阁、乾清宫等建筑中,脊步彩画纹饰带有宗教色彩,如道教八卦图案,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交合、神权至上的思想。

影响

太和殿包括在内的故宫文物和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参观故宫,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艺术,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太和殿包括在内的故宫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荣誉不仅提高了故宫的国际地位,也让世界更加关注和尊重中国的文化遗产。

相关研究

编辑

金砖的修复保护研究

太和殿内使用的金砖为苏州等五府烧造的,金砖作为钦工物料在明清宫殿中使用十分广泛,是皇家建筑中铺地所使用的高规格细料方砖,主要应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等高等级官式建筑,其缝严如骔、光似墨玉、坚硬密实。以往有关金砖的文献,多是关于金砖烧造历史、款识年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论证,对于金砖本体保护修复理念和方法的探讨相对较少。主要针对金砖烧造工艺、烧造制度、运解方式等历史信息,结合太和殿室内金砖保存现状,归纳总结金砖的残损情况,提出金砖保护修复新思路,尝试进行有别于传统方砖修缮方式的修复方法,使用金砖本体材料填补残损部位替代金砖挖补,对太和殿室内453块金砖进行保护修复,既修复了金砖病害,保护其健康稳定状态,又防止传统金砖被替换,保留历史信息和历史材料。

建筑的研究

太和殿一类木构建筑正是一种以木柱、木梁、檩、枋穿插而成的框架结构。现代建筑中的框架结构也类似于这类承重方式,由钢筋混凝土柱、梁、板等穿插形成框架对荷载进行承载,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建筑材料的不同,现代的混凝土框架相比于木构架结构更加稳定、可塑性更高、耐火性更强,就很好地改善了木结构的弊端,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居住体验感。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太和殿.故宫博物院. [2023-10-20].

[2]故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 故宫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中国历史网. [2023-10-21].

[3]太和殿.故宫博物院. [2023-04-22].

[4]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博物院. [2023-11-30].

[5]京华物语.新京报. [2023-10-30].

[6]太和殿的故事.中国国家图书馆. [2023-10-30].

[7]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文物局. [2023-04-22].

[8]如何建造一座太和殿?故宫古建专家带你领略古人“工匠精神.南方都市报. [2023-11-14].

[9]北京5A级景区有哪些?.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 [2023-10-30].

[10]明史. 2021-01-01: 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

[11]故宫六百年.澎湃新闻. [2023-10-31].

[12]王子林. 清代太和殿的两次重建[J].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20年, (2020年第10期・总第222期): 324.

[13]我们的故宫|太和殿——最尊贵的宫殿.当代中国. [2023-10-23].

[14]紫禁城内的殿试、阅卷与传胪. 紫禁城, 2009-03-01

[15]文治露. 古今传承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J]. 贵州民族大学, 2021年, ( 2021(28)): 25. (2)

[16]周乾. 紫禁城太和殿的建筑艺术.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 2019年, ( 2019,49(12)): 201-205. (6)

[17]黄希明. 故宫古建筑的宝匣[J]. 紫禁城, 1989, (1989(01)): 25.

[18]朱传荣. 太和殿宝座 髹金漆云龙纹宝座[J]. 紫禁城, 2006年, (2006-04-01 期刊 5 ).

[19]说说故宫里的牌匾:太和殿里的这块最高大上.人民政协网. [2023-11-30].

[20]故宫太和殿的建筑细节与文化之美.中国网. [2023-11-14].

[21]周乾. 紫禁城太和殿的建筑艺术[J].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 2019年, ( 2019,49(12)): 209-210. (2)

[22]王福谆. 古代大型铜鼎炉[J].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2013年, ( 2013年1期): 8.

[23]黄希明. 太和殿前的嘉量和日晷[J]. 紫禁城, 1983年, (紫禁城. 1983(03)): 20.

[24]王俪颖. 故宫太和殿维修工程施工纪实[J]. 故宫古建修缮中心太和殿维修工程项目部, 2009年, (2009(03)): 31.

[25]故宫太和殿将开始300年来首次大修 计划工期两年.中国政府网. [2023-11-03].

[26]末代皇帝.cctv电视剧. [2023-10-20].

[27]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开机仪式在太和殿举行.故宫博物院. [2023-10-20].

[28]紫禁城帝王谱.故宫博物馆. [2023-10-20].

[29]永乐皇帝.故宫博物院. [2023-10-20].

[30]通过一个人物研究一个时代 溥仪研究院在长春成立.中国网. [2023-11-30].

[31]发生在太和殿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每一件都不可忽视.澎湃新闻. [2023-11-02].

[32]组图:太和殿受降.人民网. [2023-11-14].

[33]故宫屋顶无法落鸟?专家:以讹传讹的民间传说而已.中国新闻网. [2023-11-30].

[34]紫禁城中的小瑞兽之太和殿上的10个脊兽.紫禁城. [2023-11-30].

[35]崔瑾. 太和殿脊檩彩画特色与价值[J]. 紫禁城, 2009, (2009(09)): 23.

[36]故宫文物保护百年历程中,这些重大事件都有何意义?.人民政协网. [2023-11-30].

[37]故宫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天府评论_四川在线. [2023-11-30].

[38]房晓明. 浅析故宫古建筑室内金砖及其保护修复研究——以太和殿为例[J]. 故宫博物院, 2022, ( 2022(05)): 31-35. (5)

[39]文治露. 古今传承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以紫禁城太和殿为例[J]. 住宅与房地产, 2021, (2021(28)): 202.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5529/

(32)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始建
  3. 修复
  4. 第一次大修
  5. 第二次大修
  6. 第三次大修
  7. 第四次大修  
  8. 建筑布局
  9. 建筑特征
  10. 建筑内部
  11. 建筑功能
  12. 建筑结构
  13. 建筑造型
  14. 台基
  15. 立面
  16. 屋顶
  17. 文物遗存
  18. 殿内
  19. 龙门宝匣
  20. 龙椅
  21. 牌匾
  22. 金柱
  23. 其他文物
  24. 殿外
  25. 鼎炉
  26. 日晷
  27. 嘉量
  28. 鹤、霸下
  29. 保护与开发
  30. 影视文化
  31. 相关人物
  32. 重要事件
  33. 袁世凯破坏太和殿的建筑风格
  34. 太和殿前受降
  35. 传说轶事
  36. 屋顶不落鸟
  37. 骑凤仙人
  38. 价值与影响
  39. 价值
  40. 影响
  41. 相关研究
  42. 金砖的修复保护研究
  43. 建筑的研究
  44.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