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民间音乐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它无论从使用的乐器、演奏的乐谱还是演奏形式,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溶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民间音乐的定义包括歌曲、简单乐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调与步伐。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将其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传统民间音乐有多种定义,包括口头传承、无名作曲家、使用传...

民间音乐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它无论从使用的乐器、演奏的乐谱还是演奏形式,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溶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民间音乐的定义包括歌曲、简单乐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调与步伐。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将其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传统民间音乐有多种定义,包括口头传承、无名作曲家、使用传统乐器、关于文化或民族身份的音乐、代际变化的音乐(民间传承过程)、与人们民间传说相关的音乐或长期以来的习俗演奏的音乐。民间音乐与商业和古典音乐形式形成对比。20世纪中期开始,一种新的流行民间音乐形式从传统民间音乐中演变而来,这个过程和时期被称为(第二次)民间音乐复兴,并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顶峰。这种音乐形式有时被称为当代民间音乐或民间音乐复兴音乐,以区别于早期的民间音乐形式。此类民间音乐还包括融合流派,如民间摇滚、民间金属等。虽然当代民间音乐通常与传统民间音乐有所区别,但在美国英语中,它们共享相同的名称,并且通常与传统民间音乐的演奏者和场所相同。

类型范畴

编辑

其范围包含歌曲、简单乐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调与步伐。此解释与19世纪中期重新定义民间音乐、民间传说与民间舞蹈有相当重要之衍生与连带关系,一般认定,该名词与学说界定起自于1846年,英国人类学学者托马斯(W.J.Thomas)提出。

音乐特点

民间音乐有系统之定义研究虽起自19世纪,但实际形成却可溯自远古,例如中国西元前之诗经歌曲或今仍盛行之中国民歌等,亦可视为民间音乐。而不论古今或地区,民间音乐乐型态之传统要素与特性有下列几项:

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音乐]

民间音乐具有把今天与过去连结之连续性个体与群体产生出不同类型的创作,并有其一定差异性决定音乐形式或音乐存在,纯粹由社会力选择民间音乐包括“歌”与“曲”这样两个部分。“歌”是指有歌词的演唱,“曲”是指用乐器进行的演奏。至于舞蹈中的舞蹈音乐、戏曲中的戏曲音乐、曲艺中的曲艺音乐,均可放入舞蹈、戏曲及曲艺中,作为它们整体中的一部分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整理。

民间音乐

乐器介绍

编辑

弦乐器

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可见,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弦乐器的音色统一,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为丰富多变的弓法(颤、碎、拨、跳,等)而具有灵动的色彩。

弦乐器的发音方式是依*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线振动发音,故发音音量受到一定限制。弦乐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时则须运用手指按弦来改变弦长,从而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

弦乐器从其发音方式上来说,主要分为弓拉弦鸣乐器(如提琴类)和弹拨弦鸣乐器(如吉它)。弓拉弦鸣乐器: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电贝司(Electric Bass)、二胡、高胡等;弹拨弦鸣乐器:竖琴(Harp)、吉它(Guitar)、电吉它(Electric Guitar)、古琴、琵琶、筝等。

木管乐器

木管乐器起源很早,从民间的牧笛、芦笛等演变而来。木管乐器是乐器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常用被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在交响乐队中,不论是作为伴奏还是用于独奏,都有其特殊的韵味,是交响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管乐器大多通过空气振动来产生乐音,根据发声方式,大致可分为唇鸣类(如长笛等)和簧鸣类(如单簧管等)。木管乐器的材料并不限于木质,同样有选用金属、象牙或是动物骨头等材质的。它们的音色各异、特色鲜明。从优美亮丽到深沉阴郁,应有尽有。正因如此,在乐队中,木管乐器常善于塑造各种维妙维肖的音乐形象,大大丰富了管弦乐的效果。

民间音乐

唇鸣类:长笛(Flute)、短笛(Piccolo);簧鸣类:单簧管(Clarinet)、双簧管(Oboe)、英国管(English Horn)、大管(Bassoon)、萨克斯管(Saxophone)、口琴(harmonica)、笛子、笙、唢呐、萧。

铜管乐器

铜管乐器的前身大多是军号和狩猎时用的号角。在早期的交响乐中使用铜管的数量不大。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交响乐队中只用两只圆号,有时增加一只小号到十九世纪上半叶,铜管乐器才在交响乐队中被广泛使用。铜管乐器的发音方式与木管乐器不同,它们不是通过缩短管内的空气柱来改变音高,而是依*演奏者唇部的气压变化与乐器本身接通“附加管”的方法来改变音高。所有铜管乐器都装 有形状相似的圆柱形号嘴,管身都呈长圆锥形状。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是雄壮、辉煌、热烈,虽然音质各具特色,但宏大、宽广的音量为铜管乐器组的共同特点,这是其它类别的乐器所望尘莫及的。

铜管乐器:小号(Trumpet)、短号(Cornet)、长号(Trombone)、圆号(French Horn)、大号(Tuba)。

键盘乐器

在键盘乐器家族中,所有的乐器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键盘。但是它们的发声方式却有着微妙的不同,如钢琴是属于击弦打击乐器类,而管风琴则属于簧鸣乐器类,而电子合成器,则利用了现代的电声科技等等。键盘乐器相对于其他乐器家族而言,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正因如此,键盘乐器即使是作为独奏乐器,也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和管弦乐的色彩。所以,从古至今,键盘乐器倍受作曲家们和音乐爱好者们的关注和喜爱。

键盘乐器:钢琴(Piano)、管风琴(Organ)、手风琴(Accordion)、电子琴(Electronic Keyboard)。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可能是乐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族了。其家族成员众多,特色各异,虽然它们的音色单纯,有些声音甚至不是乐音,但对于渲染乐曲气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打击乐器通过对乐器的敲击、摩擦、摇晃来发出声音。可不要认为打击乐器仅能起加强乐曲力度、提示音乐节奏的作用,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打击乐器能作为旋律乐器使用呢!现代管弦乐队里增加了很多非洲、亚洲音乐里的音色奇异的打击乐器,几乎无法完全罗列。

有调打击乐器:定音鼓(Timpani)、木琴(Xylophone);

无调打击乐器:小鼓(Snare Drum)、大鼓(Bass Drum)、三角铁(Triangle)、锣(Gong)、铃鼓(Tambourine)、响板(Castanets)、砂槌(Maracas)、钹(Cymbals)、扬琴、编钟、木鱼、云锣。

陕西民间音乐

编辑

陕西各地常见的民间乐器有以下几种:

堂鼓:框用木制,牛皮蒙面,周围铆钉密钉,约80公分高,直径70~90公分不等。有木架、鼓槌。

腰鼓:框用木制,长筒形,长约尺余,中间略粗,蒙牛皮,两面敲。

渔鼓:竹筒扎成,牛皮蒙面。

柄鼓:木制框,高不到一尺,直径尺余,牛皮蒙面,形似扇状,一般配细乐器用。

扁鼓:圆形,上蒙牛皮,钉边,下空,不蒙遮,戏曲场面用。

大锣:也称“响锣”、“勾锣”,直径约二尺,铜制,音宏亮。

小锣:又称“手锣”,铜制,圆形。

梆子:多用红枣木制成,一长四棱形,一圆柱形,长约6~7寸,互相敲击声音铿锵。

木鱼:硬枣木或胡桃木刻制而成,形如鱼,略近圆形,以木敲打,其音清脆。

铙钹:铜制,圆形,约近一市尺直径,中间有圆形把子,并有一眼,可系布或麻絮,互相拍打成音。

箫:红竹制成,按音穿孔,由口唇处进气吹奏,以指相压相放成音调。

笛:横吹竹管,七音全备。

笙:用长短不等的竹管、簧片等制成,音色圆润,音调系指压成音,独具一格。

唢呐:又称“喇叭”、“龟兹乐”。古代,此乐从西域一带龟兹传到内地民间,故名。一般的音口部为铜制喇叭,后节配以竹节或木制音孔,并给吹奏进气处,带上所谓“咪咪”(俗称嘴子),以定音调高低。唢呐有大小不等多种,在戏曲、民间婚丧、喜庆场合多用。

三弦:又称“弦子”、“绷绷”。盛弦部位的“把托”较长,约二市尺以上,弹动丝弦后发音。发音部分为蛇、蟒皮蒙成的小柄鼓,配以三根弦,有高低中三个音域,故又称“三弦子”,民间乐舞、戏曲均常用此乐器。

板胡:又名“胡琴”,最早从西域及甘肃西部传到内地,故名。胡琴上为胡柄,带有“耳子”,专挂丝弦,可以扭动,绷弦变调;下有胡身,多以槟榔壳切口,粘一块细密的薄木板,即可弹动丝弦成音;拉弦用马尾弯弓,嵌入弦内,燃置松香助涩,拉动丝弦,发音清脆宏亮,除拇指以外,以其它手指压按出各种音调。

二胡:同板胡,只是胡身部分用蛇皮或蟒皮蒙面,藉马尾拉动丝弦,发出较为浑厚而悦耳的音调。

竹板:有多种多样,竹制而成,如两页板,互相敲打,或上下相打,可成佳音;四页瓦,四片竹板,较小,一手可拿两对,摇打成音;还有一种,小竹板连成一串,约4—6页,一手执竹板串,一手执竹锯形条板,边摇打边拉发出“叭、叭——可啦啦”之音,以配合民间舞乐说唱。

此外,还有琵琶、洋琴、小号、碟、碗等各种乐器;二弦(用两条细牛皮筋做成弦),拉时指头上要戴铁套,用弓弦拉时较胡琴费力,发出“吱自一吱自”之声音,配进乐曲,音色古朴而浑厚有力,别有风味。由于这种乐器非功底薄浅者所能使用,故日渐弃用。

民间音乐常见的乐曲调门及表演形式有以下各类:

长安古乐

流行于西安城区及郊县乡问的长安古乐,是继承唐、宋音乐传统,并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元、明、清各代姊妹艺术,以及各地民问音乐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歌有舞的、大型古乐套曲。这套长安古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风格多样,曲式结构复杂庞大。记谱采用唐代《燕乐半字谱》、与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记谱基本相同,与《敦煌曲谱》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过去分布于西安城区及郊县的古乐社(即“古乐会”、“香会”、“水会”)有十八家之多,大部分在城里,如广仁寺,香半园、马神庙巷、西仓、城隍庙、迎祥观、佛教古乐社、显密寺、大吉昌、东仓、北池头等古乐社。在郊县乡间,有蓝田县的楸树庙,全家岭、田家村;长安县的何家营、皇甫村、白道峪;周至县的南集贤、东村、西村等古乐社。这些古乐社的演奏活动,以祈雨、斗乐、朝山进香为主,从不参与婚、丧、嫁、娶、庆祝寿诞活动,同民间一般“古乐社”完全不同。如今能进行演奏活动的有大吉昌、东仓、何家营、南集贤四家“古乐社”,也只能演几套。为了抢救这些频于失传的古乐乐种,西安音乐学院于1985年7月11日,成立了“长安古乐学社”。旨在学习、继承、研究、演唱这一传统曲谱。

上阳化鼓乐

“上阳化鼓乐”是流行于周至县上阳化村鼓乐的专称。据传:上阳化村的先祖,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耍社火时,为了渲染气氛,将附近各村鼓乐社的鼓点经过筛选,整理编排成“十段”,称为“十样景”,又名“风搅雪”,在社火队前作先导。光绪十六年(1890),人们认为十段太长,鼓点也显得重复,后删去前五段,补充了后五段,加进了小乐器。上阳化鼓乐层次分明,鼓点刚柔兼备,有紧有慢,并有鼓点指挥,颇有情趣。

五圆鼓

五圆鼓,也称“打五圆”,民间传统打击乐。流行于陕西合阳、澄城县一带。因打鼓时用一面大鼓和四面小鼓,故称。有时用两面小鼓,也称“打三圆”。“打五圆”在做寿诞时敲打,被称为“五枝梅花”,娶亲时敲打,被称为“五子登科”。合阳县把“打五圆”当作办丧事、摆路祭的压轴戏。演奏“五圆鼓”还要配上大锣、铙钹、唢呐等乐器,一般为5—9人,建国后鼓面按键盘乐器定音,敲起来音调和谐中听。

八仙鼓、八仙板

八仙鼓(板)流传的地方较多,在西安附近的叫“杨贺锣鼓”,系民间打击乐;流行于西安市新筑镇杨贺村一带,由清代光绪时过庙会兴起至今。建国后已为群众普遍敲打,在多种乐器配合下,可演奏出“龙虎头”、“二龙戏珠”、“和尚撞钟”、“曲江流吟”等乐曲,其音色高亢激越,细腻、缠绵兼有,民间多有“仙乐仙鼓”之誉。流行于铜川一带的称“八仙板”、“八阵鼓”两种:

八仙板:初为八女表演,以后演变为四男四女表演。表演者身穿古装,八人分别代表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各人分别身系一件能代表身份的小物件,来代表某仙;道具为简板,每人手执一件,桑木做成,长尺五至尺六,四页为一副,两大两小,类似文乐上的“牙子”,舞时伴以铰、钗,边舞边击节拍。队形有“燕子队”、“单掏”、“摆五花”、“山连山”、“推磨子”、“垒罗汉”等,以“燕子队”和“单掏”下场。

八阵鼓:据铜川民问艺人称,是由诸葛亮的“八阵图”演变而来。初演时单调,后经刘家堡前四辈民间艺人刘老汉(佚名)改进,在铜川独树一帜,压倒群芳,一直流传至今。今之“八阵鼓”,表演者十人(四女六男),其中一男武将打扮,手执一根长七、八尺长,顶端带小旗的杆子,在场中间代表东大都督陆逊,起指挥作用;另一男老生打扮,身穿道袍,胸前挂一个“边(扁)鼓”,在表演者的外围,代表诸葛亮的岳父黄成炎,为被围在阵内的陆逊不断指点着走出阵图的方法。其余四男四女,武士打扮,身插背旗,胸前挂鼓,边演边敲。“八阵鼓”在过去表演时,八人分两路,陆逊在两路中间,可前后穿插;扮黄成炎者在两队外边,可在周围穿插,全部表演者以秧歌步子而贯穿始终。另有“摆四花”(分里外层)、“扭门卷”、“一窝蜂”(分面对面、背对背)等。“八阵鼓”敲打鼓乐谱点,不同于它地,有一套文武、粗细打法,其艺术音响之美,在铜川可称一绝。

南留锣鼓

“南留锣鼓”系民问鼓舞,流行于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韦林镇的南留村(后又传至大荔县的汉村乡),故名。南留锣鼓的行进、定场表演,均为自由敲打。其鼓点有“热闹鼓”、“常庆鼓”、“竹马鼓”等。敲打演奏人数不限,可几人,也可数百人;一般乐队配有大鼓六面、社锣八面、社钗八副、马锣两面。行进时,前面三面鼓开道,后面三面鼓压阵,其他人分三路纵队行进;敲社钗的为上首,站队伍左边;敲社锣的为下首,站队伍右边;敲马锣的站队伍中间,共为一支锣鼓队。锣鼓队中,由一人手执绕杆(彩绸、彩纸糊成,约2米多长的竹竿),不停地面向队伍左右上下绕动,指挥队伍表演。

华阴素鼓

素鼓,流行于陕西华阴市的东部地区双泉、马村一带,在节日和庙会表演,民间称其为“素鼓”。其内容:善于抒情、叙事,多表现古代军旅故事,如《敬德一条鞭》、《三战吕布》、《六出祁山》、《五龙二虎逼彦章》、《十里埋伏》等,表演者以手、眼、身、步示意传神,鼓姿灵活优美,步法轻快。因其中又有拳术招式和造型,故又称其为“拳鼓”。

陕北民歌

流行于陕北榆林、延安、神木等地的民间山歌、小调、对曲、信天游等曲目,统称“陕北民歌”,而其中“信天游”,则是陕北民歌中最富特色、流行最广的一种山歌形式,男女老少以及遍及城乡、各行业的群众,均可自编自唱。有名的歌曲《东方红》、《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刘志丹》、《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高楼大厦平地起》等,都是从民歌基础上润色、创编的。陕北民歌在民间乐舞中,曲调、曲目不下千万种,其音调、音色奔放高亢,舒展明快,极为美妙。在乐舞演奏中,多以社火、秧歌形式出现。陕北民歌是独具民族、民间文化特点并在国内外享名的民歌流派之一。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已往为坐唱曲目,由明、清时外来官员在阵守边陲时带来的南方歌曲为基础,和当地民歌融合而成的特有的乐曲。一般一人独唱,有时也男女对唱或多人轮唱。1982年,榆林小曲作为地方民歌,随榆林歌舞团进省上北京演出,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高度评价。九、常家唢呐

流行于陕北志丹县常家村的唢呐,清代初年已封为“官吹”,其音调高亢激昂,不同凡响,其调目约二百三十多首,在国内独树一帜。1955年3月,唢呐手常文清曾参加陕西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观摩演出,被评为第一名,常文清、常文明、常兴民灌制的唢呐录音,已传至澳大利亚,深受国际友人赞赏。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新湖南. 简论邵东民间音乐对贺绿汀音乐艺术的影响.今日头条. 2018-12-18[2023-12-08].

[2]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国期刊网. [2023-12-08].

[3]音乐学院及招生专业介绍.河北师范大学招生网. [2023-12-08].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6564/

(22)
词条目录
  1. 类型范畴
  2. 乐器介绍
  3. 弦乐器
  4. 木管乐器
  5. 铜管乐器
  6. 键盘乐器
  7. 打击乐器
  8. 陕西民间音乐
  9. 长安古乐
  10. 上阳化鼓乐
  11. 五圆鼓
  12. 八仙鼓、八仙板
  13. 南留锣鼓
  14. 华阴素鼓
  15. 陕北民歌
  16. 榆林小曲
  17.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