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四渡赤水(1935年1月19日——1935年3月22日),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赤水河流域,与国民党军进行的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 1933年,蒋介石调集65个师的兵力,对中央苏区及邻近的闽浙赣、湘赣、湘鄂赣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企图消灭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9月25日,国民党军队开始进攻,占领了黎川。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计划以阵地...

四渡赤水(1935年1月19日——1935年3月22日),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赤水河流域,与国民党军进行的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

历史背景

编辑

军事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3年,蒋介石调集65个师的兵力,对中央苏区及邻近的闽浙赣、湘赣、湘鄂赣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企图消灭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9月25日,国民党军队开始进攻,占领了黎川。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计划以阵地战、正规战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固守中共苏区土地。使红军在国民党军队堡垒封锁线之间遭受重大伤亡,被迫后撤。1934年1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再度向中央苏区进攻,红军再次遭受重大损失。4月,红军进行的广昌保卫战失利。7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央苏区中央区推进,红军分兵六路以抵御敌军,但阻敌无果。9月下旬,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的狭小地区,已丧失在内线打破敌军“围剿”的可能。10月,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决定中央红军主力突围转移。当月,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共八万余人,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出发,开始了长征。

湘江战役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集中于瑞金、于都等地。1934年10月9日,总政治部要求中央红军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与战斗。计划突破国民党军的围攻,到湘鄂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创建新的苏区。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人员共8.6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集结在于都河以北地区。并于次日从10个渡口南渡于都河。国民党当局察觉到中央红军进军湘鄂西的意图后,在赣南、湘粤边、湘东南、湘桂边构筑四道封锁线,安排重兵进行堵截和尾追。10月25日,中央红军经过战斗,全部通过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11月上旬,通过第二道封锁线;11月中旬,通过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潇水、湘水地区。蒋介石部署“追剿”和堵截计划,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面对敌人重兵逼近,博古、李德命令部队硬攻硬打。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渡过湘江,控制了渡河点。而红军主力则留在湘江东岸未能渡江。国民党军队利用优势兵力发动攻击,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两岸。双方激战5昼夜。12月1日17时,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大部渡过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十八团大部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政治背景

遵义会议

湘江战役后,国民党军在城步、新宁、通道、绥宁、武岗、洪江等地区构筑碉堡线,集结重兵,企图消灭中央红军。博古、李德无视敌情,仍然坚持到湘鄂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不改变原定的前进方向,中央红军就有覆灭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原定计划,立即向西转移,到国民党军队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苏区。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张闻天、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和支持毛泽东提出的上述转向的方针,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通过放弃到湘西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北部进军的决议。会后,红军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等七座县城。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中央“最高三人团”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遵义会议作出决定:毛泽东选为常委并参加书记处;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常委中进行适当的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议还决定,去四川建立根据地。在政治局扩大会议后的军事会议上,朱德、刘伯承建议从赤水北上,选择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

战前部署

编辑

国民党方面

当中央红军占领黔北后,蒋介石认为红军已威胁川南,可能北渡长江,立即制订了“围剿”方针和战略部署,调集中央军,川、黔、滇及湘、粤、桂军阀,谋图在长江以南,横江以北,乌江以北或以西地区围歼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实现这一“围剿”计划,蒋介石调集的总兵力为150多个团,近40万人。其兵力部署是:中央军薛岳部8个师,从清镇、贵阳、息烽等地向遵义推进;湘军刘建绪4个师布防于乌江东岸,防止中央红军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黔军王家烈4个师控制赤水河上游,阻挡红军西进。粤军陈济棠部会同桂军李宗仁部共8个师,北出广西由贵州都匀向贵阳推进,西面以滇军龙云部孙渡率3个旅入贵州西北部,由毕节沿赤水河上游右岸推进,北面由川军刘湘集中兵力封锁长江。

四川军阀刘湘采取北守南拒的作战策略,令第21军封锁固守北面的红四方面军,对南来的中央红军则省外作战、主动出击的作战方针。刘湘以泸州、宜宾为中心防御配备。1935年1月12日,刘湘任命原四川预备指挥潘文华为南岸总指挥,在泸州设立了“南岸剿匪总指挥部”。由范子英担任第一路指挥,陈万仞任第二路指挥,廖泽任第三路指挥,郭勋祺任总预备队指挥。 1月14日,王家烈部署黔军向北移动;蒋在珍师向湄潭、绥阳方面推进;柏辉章师与何知重师向遵义、桐梓方向进攻;侯之担师余部在仁怀、赤水一带戒备。同日,云南省政府组成总指挥行营统一指挥,命孙渡为行营主任,并率2、5、7旅至毕节协助攻击中央红军。1月16日,刘湘与潘文华布置川军防务:令范子英率所部3个团及边防第4路顾家辉团,赴古蔺、叙永,与教导师第1旅周瑞麟团布防于赤水河西岸;指挥教导师第1旅旅长章安平率部,向赤水河东岸的贵州赤水县推进;令陈万仞率所部达凤岗、袁如骏两个旅,赴贵州赤水县设防;令驻綦江廖泽部、穆肃中部监视中央红军动向,伺机进攻和尾追;令郭勋祺率部并指挥潘佐旅,赴贵州习水地区拦截;令总指挥部直属边防第4路司令魏楷率部及梁国华机枪团赶赴宜宾担任河防;令侧翼指挥田冠五在酉阳、秀山集结待命;令总指挥部直属第一旅旅长张谒诚率部到綦江、南川设防;将刘湘自任团长的第六期军官教育团直接投入重庆布防,沿江构筑碉堡线。刘湘还动用公安舰队,并租用4艘商船共15艘舰船,令公安舰队司令蒋逵在长江上游水面分段侦察防守。此外,刘湘还令南溪、纳溪、叙永、古蔺等12县组织联防,配合川军,阻截红军。

1月19日,蒋介石电令下达《川江南岸围剿计划》。其方针是国民党军队以追蹑等方式将中央红军压迫于川江南岸地区,再与川南行动国民党军队合力“围剿”中央红军。

共产党方面

遵义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红军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汇合,在川西建立苏区根据地。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向赤水地域转移:令红一军团集中于松坎,向綦江、赤水方向警戒;红三军团集中于遵义西南的懒板凳(今南白镇);红五军团由团溪向遵义、桐梓一线转移;红九军团由湄潭、牛场向绥阳、桐梓转移,军委纵队和总司令部作好撤离准备。

战役经过

编辑

一渡赤水

为了突出重围,红军决定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并进入四川建立根据地。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向赤水进发。左路纵队红三军团的任务是进占土城东南的回龙场、临江场、周家场等地;中央纵队和红五、红九军团的任务是攻占三元场、习水;右路纵队红一军团的任务是攻占土城,占领赤水城东南的旺隆场、复兴场。1月20日,中革军委下达《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该文件指出中央红军的战略目标是在“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争取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具体行动目标是中央红军先夺取赤水县城作为渡江的桥头堡,然后强渡长江。

四川军阀刘湘被蒋介石任命为四川“剿总”司令。前者料知红军入川的战略意图后,派麾下郭勋祺旅等精锐部队进击中央红军。1月24日,红一军团前锋部队占领土城镇。25日红一师沿赤水河右岸经葫市、金沙、旺隆场,进赤水市附近的的黄陂洞、七里坎,红二师沿赤水河左岸进到复兴场,两路红军配合进攻赤水县城。26日红一师在七里坎、黄陂洞与川军章安平旅遭遇,红二师在复兴场与川军达凤岗旅遭遇。两支部队与川军激战,未能突破敌人防线,遂主动撤军。至1月27日,各路红军都已抵达赤水河畔的土城地区。郭勋祺旅等屯兵于土城附近的青杠坡地带,阻击中央红军。中央红军认为郭勋祺旅是4个团6、7千人的兵力,但实际却是6个团约万人的兵力。1月28日清晨,红三、红五军团主动对郭勋祺旅发动攻击。郭勋祺旅武器精良,且又居高临下。交战双方激战竟日,红军未能取得战果。

红五军团背靠赤水,前临劲敌,战场形势艰难。红军总司令朱德亲临战场指挥战斗,干部团和红一军团及时增援,终于打退郭勋祺旅的进攻。土城战斗持续至1月28日晚,双方形成对峙局面。此时,中央红军前有川军精锐的阻击,后有川军章安平旅、达凤岗旅的追击部队正在赶来。毛泽东立即召集中革军委主要领导开会,毛泽东指出,土城之战不能再打下去,理由有三,地形不利;敌人援军将至;消耗战对红军不利。建议撤销原定由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方案,改由土城渡过赤水河西进。当晚,朱德、刘伯承留前线指挥战斗,周恩来负责于29日拂晓前架好浮桥。会后,朱德签发了《红军西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要求红军野战部队于29日拂晓前摆脱接战之敌,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县南部前进。

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河要图

1月29日凌晨,红军主力西渡赤水河。红一、红九军团和中革军委纵队第二、第三梯队、干部团等为右纵队,从猿猴场渡河;中革军委纵队第一梯队、第五师等为中央纵队,由土城下游浮桥过河;红五、红三军团直属队及第四师为左纵队,由土城上游浮桥渡河。当日拂晓,中央红军全部渡过赤水河,随即炸掉浮桥和渡河设备。渡过赤水后,红军分成左右两路纵队,进入川南古蔺县境。左路纵队由军委纵队、红三、五、九军团组成,渡过古蔺河,经太平、白沙等地进入古蔺县;右路纵队由红—军团组成,经古蔺店子坝、大寨等地,向叙永县的三岔河前进。

二渡赤水

为了阻击中央红军,刘湘任命潘文华为川南“剿总”指挥,将后者所部36个团布防于赤水、古蔺、叙永一带,严密封锁长江,全力阻拦中央红军北渡长江。1935年2月2日,蒋介石组建了以何键为总司令的第一路军,该部的任务是控制乌江东岸沿河、印江等地,防止中央红军东进;另组建了由滇军、黔军等组成第二路军,以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线总指挥,该部任务是追击中央红军,意图在川军配合下,围歼红军中央于叙永、赤水以西,长江以南,横江以东的地区。同日,中央红军右路纵队红二师进攻叙永城,屡攻不克。红一师在三岔河遭追兵截击。面对川军的围追堵截,右路纵队撤出战斗,西进与左路纵队会合。3日至6日,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在叙永、毛坝、大坝等地与川军多次交锋。同时,川军约五个旅向古宋、叙永地区集结,阻止红军进入长宁、兴文、琪县、筠连、高县、庆符等县;郭勋祺率三个旅又一个团,追击中央红军。

四渡赤水

邵亚川油画作品《四渡赤水出奇兵》

因叙永城被川军占据,中央红军北渡长江的通道被切断,进入四川的战略目的难以实现。1935年2月6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一、三军团向云南省扎西地区移动。至2月8日,中央红军主力都已集结于扎西地区。次日,中革军委在扎西县城召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战略方针。获悉中央红军停驻于扎西地区,蒋介石集结重兵,挥师滇东北。2月10日,中革军委下令部队于11日起转移到雪山关及其以西地域,并准备以薛岳兵团及黔军为主要作战目标。次日,中央红军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开始东进。2月14日,红军抵达古蔺,营山、黑尼哨等地。 2月15日,中革军委发布《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该文件指出,中央红军野战军以东渡赤水河消灭黔敌王家烈军为主要的作战目标,决定由林滩经太平渡至川江场地段渡过赤水。

四渡赤水

红军二渡赤水要图

2月18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我军速渡赤水的指示》,该文件指出,中央红军在19日和20日以快速行动取得并控制渡河点,架好浮桥。中央红军东进策略出乎国民党军队的意料之外,红一军团前卫2师抵达赤水河畔时,太平渡并无守军,红2师迅速控制了渡口两岸。19日,红三军团的红12团和红13团到达赤水河畔二郎滩,强渡赤水河,击溃对岸黔军两个团,控制了二郎滩渡口。至20日,中央红军已全部渡过了赤水河,重新来到了黔北地区。

蒋介石获悉中央红军东进黔北,令川军潘文华部3个旅向东追击。红五军团37团以运动防御的方式,在温水等地牵制潘文华部,有效地阻断了川军与黔军汇合。2月21日,中革军委发布进攻桐梓,歼击王家烈黔军的命令。黔军吸食鸦片成风,军兵多带步枪和烟枪,被戏称为“双枪兵”。 2月24日,红一、三军团联合作战,攻击桐梓。战斗不到两小时,守敌黔军弃而逃,红军占据桐梓城,切断了黔军的南北联系。2月25日,红三军团对娄山关发起了攻击,12团、13团与守军争夺制高点点金山。10团、11团从两侧迂回。次日晚,黔军驻守娄山关、板桥一带的四个团大部被歼,红军占领娄山关。为庆祝胜利,毛泽东赋辞一首《忆秦娥·娄山关》。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画作

娄山关战役后,红一、三军团极速突进,于2月27日下午,对遵义发动攻击,并于当日黄昏占领遵义新城,而遵义老城未克。当晚,红11、12、13团夜战遵义老城,28日凌晨占据该城。国民党将领奇伟率国民党中央军59、93师增援遵义,王家烈率黔军第八团与之呼应,双方计划夺回遵义。获悉国民党军队的计划后,中央红军决定打掉吴奇伟部和王家烈部,遂制定了周密的歼击计划。以红三军团第10团、13团占据遵义附近制高点老鸦山、红花岗、插旗山等,构筑防御阵地,以红12团在遵义通贵阳的公路以西迂回,攻敌侧翼,以红一军团的3团和红三军团的11团分别向懒板凳(今南白镇)和鸭溪方向应战并诱敌;以红一军团主力埋伏在遵义东南的水师坝及其东北地区,对吴奇伟部实施正面打击。28日下午,吴奇伟部抵达埋伏圈,红军在既定战术的指挥下,于当日下午五时将援军击溃,吴奇伟部大半被歼。自2月11日由扎西挥师东进到重返遵义,中央红军以3万之众发动运动战,横扫550余公里,击溃与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

三渡赤水

1935年3月2日,蒋介石飞抵重庆,自任战场指挥官,命令湘军、黔军、中央军吴奇伟部及徐源泉部在乌江沿岸布防,防红军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命令滇军驻防黔西、大定、毕节一带,周浑元部布防长干山、坛厂一线,王家烈残部集结在打鼓新场一线,堵红军西进,命令吴奇伟部将镇西卫、烂泥沟、修文、大厂河、息烽、黄沙河、刀靶水、大渡口联成一线,防红军南出,命令川军郭勋祺部向桐梓、遵义推进,堵中央红军北上。从四面合围,谋图在乌江以西、川黔大道附近消灭中央红军。

3月4日,中革军委在遵义设立前敌指挥部,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获悉国民党军队的计划后,毛泽东制定了应对策略。以红九军团在桐梓、遵义、娄山关一带活动,吸引国民党中央军;移师红一、三、五军团等部队至鸭溪地区附近,寻机打击周浑元部。3月5日,朱德、毛泽东发布《前敌司令部关于消灭(周浑元部)肖、谢两师的部署》。觉察到中央红军的动向,蒋介石中止了周浑元部的行动计划。3月9日,蒋介石再令吴奇伟、周浑元、郭勋祺等部向前推进。3月14日,前敌司令部发布通知,计划于3月15日打击鲁班场的周浑元部的三个师八个团。

四渡赤水

红军三渡赤水河要图

3月15日,中央红军以红九军团为总预备队,以一、三军团主力及干部团为右翼队,五军团及三军团一部为左翼队,在桃花寨、团标寺、茅坝、摩天岭等地,以三面战术围攻周浑元部,并于当日中午开始了战斗。至当日晚8时,中央红军停止攻击。该战及红军的相关军事行动使得蒋介石将主力兵力调集于黔西北。3月16日,中央红军进占赤水河东岸的茅台镇。当日18时,中革军委发布《三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规定中央红军野战军于16日晚和17日12时以前,由茅台附近全部渡过赤水河西岸,陈赓、宋任穷为全军渡河司令员及政委。随后,中央红军按计划从茅台渡口浮桥、珠沙堡浮桥和观音寺渡口浮桥渡过赤水河西岸,转战川南地区。

四渡赤水

1935年3月17日,在川黔交界处的陈福村,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以集中军事领导,加强作战统一指挥。其中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毛泽东是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在重要问题上,“大都是毛泽东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进入古蔺县境内,中央红军将主力部队隐藏于深山密林中,派红一军团的一个团虚张声势进军古蔺县城。在镇龙山,遇驻扎于该地的川军廖九甫团。红军部队发动突然袭击,廖九甫团溃逃。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的目标是西进后北渡长江,遂令中央军及川、滇、黔军速向川南古蔺地区集结,加强长江和横江防线的防御,全力阻止中央红军北渡长江。1935年3月20日,蒋介石调集集结于川南的国民党军队,计划对中央红军发动攻击。同日,中革军委另红一军团派两个团夺取并控制太平渡和林滩渡河点,架设浮桥。同时,红一军团的一个团伪装成红军主力,游击于镇龙山和古蔺附近。当日五时,中革军委发布《四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该文件在行动前只下达至各军团首长,内容主要为,中央红军野战军秘密、迅速折而东向,限21日夜由二郎滩至林滩地段渡过赤水东岸。3月21日夜至22日上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赤水河,再次返回黔北。而此时国民党军队正向古蔺地区集结。

四渡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河与南渡乌江要图

3月24日,红九军团伪装红军主力,分抵习水的良村、兴隆场等地,吸引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力,以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突破国民党军队设于的遵义、仁怀的封锁线。红九军团大造声势,散布红军将攻取仁怀的消息,迷惑敌人。25日,中央红军主力快速通过遵仁之线。27日,红九军团移师马鬃岭,并于次日分兵于长干山和枫香坝,继续伪装中央红军主力活动。3月30日和31日,除红九军团外,中央红军主力都已南渡乌江。

战役后续

编辑

南渡乌江后,中央红军开辟了进军云南、从金沙江北渡入川的前景。但在黔滇边境有数个旅的滇军据守,阻碍中央红军北进之路。毛泽东指出:只要能将滇军调出就是胜利。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中央红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4月5日,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清水江西岸的高寨、羊场、白果坪地区,以少许兵力东渡清水江,向平越(今福泉)方向活动,同时在清水江架设浮桥,虚张声势,摆出东出湖南与红二、红六军团汇合的姿态;中央红军主力进至狗场、扎佐,兵锋指向贵阳。蒋介石正督战于贵阳,该地防务空虚,在贵阳及其周围只有正规军4个团。

为解贵阳危机和防止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汇合,蒋介石令滇军孙渡部驰援贵阳;吴奇伟等部追击中央红军;湘军李云杰、王东原等师开赴石阡、余庆等地,阻止红军东进;桂军廖磊部向贵州以东的平越、牛场开进,迎击中央红军。而中央红军的战略意图是佯攻贵阳,逼迫蒋介石调出云南兵力,从而西进云南。4月7日,中革军委下令,中央红军野战军从贵阳龙里之间南进。8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控制贵阳、龙里间公路黄泥哨至观音山段,掩护主力南进。9日,中央红军向云南进发。

4月29日,中央红军临近昆明。同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该文件指出,中央红军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起苏区根据地。蒋介石知悉中央红军抵近昆明,料定中央红军将渡金沙江,电令龙云收缴或销毁金沙江自巧家至元谋段的船舶和造船材料,使中央红军无法渡江。红一军团红四团等部伪装成国民党军队,轻取禄劝、武定、元谋等县,快速抵达金沙河畔。5月3日晚,中央红军取得皎平渡口。该渡口只有6艘船,每昼夜只可渡一万人过江。5月6日,红五军团击退国民党中央军第二纵队万耀煌第十三师。至5月9日,中央红军已全部渡过金沙江。单独行动的红九军团,也在云南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地区渡过金沙江。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

历史意义

编辑

四渡赤水战役使得中央红军的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取得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该战役保存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人民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等。

保存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

从四渡赤水战役中,走出来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代共和国领导核心;开国总理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三任国家主席;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彪、张爱萍五任国防部长;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七大开国元帅;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开国元勋;开国将军528名,包括开国大将6位;开国上将31位;开国中将99位;开国少将392名。经历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开国将帅,构成了人民军队的核心力量。这些从四渡赤水战役中走出来的开国将帅,在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取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

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人民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四渡赤水战役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并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指挥地位。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但教条主义者们都还没有完全心服口服,暗中还有不少活动,要求撤换领导。林彪也曾公开否定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四渡赤水之战的最终胜利让这些反对者们全都闭上了嘴。党和红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领导的路线是正确的,是红军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四渡赤水战役之后,全党全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展革命斗争,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催生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四渡赤水战役检验了 “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为中国共产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实践基础。行军作战中,红军战士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施行 “三大禁令,四项注意”,与民众平等交往,打击土豪劣绅,全心全意帮助人民群众,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四渡赤水战役是独立自主的实践和良好开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四渡赤水中的运用,不仅指导战役取得了胜利,也不断检验、修正、完善着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典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既是中国革命的关键之战,又是生死之战。3万多中央红军被约40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于夹缝中求生存。在兵力对比超过1:13的劣势情况下,经历40多次战斗,中央红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转战1万多里,摆脱了国民党军队围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美国西点军校将四渡赤水战役写进教材,对毛泽东的运动战推崇备至。

相关评价

编辑

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徐飞评价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而又最精彩的一次军事行动,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战例,也因此被毛泽东认为是他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

作家魏巍评价四渡赤水:四渡赤水不仅在中国人民军队战略史上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而且在军事史上也堪称指挥艺术的千古绝唱。

学者倪慧慧评价四渡赤水: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国人民军队战争史上的壮举,是军事战略上的奇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最大胜利。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评价四渡赤水:“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学者于化民评价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转折点,实现了从战略被动向战略主动的转换,对完成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后世纪念

编辑

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Ⅴ-175)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该旧址处于贵州省习水县、仁怀市,包括土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土城毛泽东住居、二郎滩渡口、长岗红一军团干部会议旧址、土城红军开仓分盐旧址、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旧址、元厚渡口等保护点。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7314/

(33)
词条目录
  1. 历史背景
  2. 军事背景
  3.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4. 湘江战役
  5. 政治背景
  6. 遵义会议
  7. 战前部署
  8. 国民党方面
  9. 共产党方面
  10. 战役经过
  11. 一渡赤水
  12. 二渡赤水
  13. 三渡赤水
  14. 四渡赤水
  15. 战役后续
  16. 历史意义
  17. 保存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
  18. 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人民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19. 催生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20. 经典战役
  21. 相关评价
  22. 后世纪念
  23. 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