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ní](学名:Andrias davidianus),也称中国大鲵,是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Andrias)两栖动物,俗称娃娃鱼,也有腊鱼、狗鱼等称呼。体长一般1米左右,最长可达2米,体重50-60千克,是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
形态特征
编辑大鲵全长一般1米左右,体重数十千克,最长可达1.8米-2米,体重50千克-60千克。是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大鲵体表裸露,具四肢,有尾,个体较大。背部一般为褐色,具不规则形状的黑褐色斑点,腹面浅褐色到浅灰色不等。还有一些自然白化体,但它们带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皮肤较为光滑,散布有小疣[yóu]粒,受刺激时还能分泌出类似花椒味的白浆状黏液。大鲵皮下有两种腺体:颗粒腺可以分泌白色乳胶状物质来抵抗惊吓,而黏液腺则长期分泌透明的水状黏液。大鲵通常在夏季蜕皮,蜕下的皮呈薄膜状。
其头宽扁,生有成对的疣突,眼极小,无眼睑。鼻孔位于嘴的末端,嘴一般呈三角形,口大,弧形的口裂十分宽大,上下颌有细齿,咬合力比较大,有利于取食。躯干厚实而扁平,身体两侧有纵向的皮肤褶皱。四肢短而强壮,利爪有四指,前肢有五指,指间有蹼。尾部长而两侧平,中部钝而圆,尾基部粗壮,是躯干的延续,肌节明显。大鲵幼体同样在水中生活,四肢的趾间有蹼,尾部侧扁,适应在水中游动。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大鲵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包括华北(河北等)、华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中南(河南、湖南、湖北等)、西南(四川、云南、重庆、贵州等)、西北(陕西、青海、甘肃等)、华南(广东、广西等)地区。2000年,中国科学家章克家对大鲵进行了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生境特征的研究,发现大鲵呈现片段化和岛屿化分布,共分为12处,其中中南部山区,长江流域分布较为集中。
大鲵分布图
栖息环境
大鲵的生存环境需要在水温和pH值适宜的范围内,理想的水温为15℃-25℃,pH值为6-8。其生长更加适合在水温稍高、温差较小的水体环境中。若温度发生剧烈变化,不仅会影响大鲵的生殖能力,也会对其亲本造成强烈应激反应并导致死亡。野生的大鲵对栖息地的水深、洞口大小、水流的速度、河底组成和植被的特征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而言,其会选择洞口高且受水深起伏影响不大,进入洞内光线较少的天然暗河或石洞栖息;或者偏好开阔河道中由巨石与河底形成的藏匿间隙;间隙外浅坑中流速相对较慢,极易形成回水湾使饵料生物富集。其生境选择与其穴居、伏击捕食行为以及躲避敌害的天性一致。一般生活于温带到亚热带山区中水流较为平缓的河流、大型溪流的岩洞或深潭中,或者栖息在清澈且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
生活习性
编辑节律行为
在属于夜行动物,大鲵傍晚和夜间出来活动。白天很少活动、偶尔上岸晒太阳。4月-10月摄食生长,冬季休眠;幼时群居。
觅食行为
它们是肉食性动物,主要的食物为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大鲵一般有两种捕食方式,一是在隐藏处逆水等待,不主动爬进食物,但眼球可以转动观察,捕食的时候很凶猛,常守在滩口乱石间,猎物经过时,会突然张开大嘴将其吞下;另一种是寻觅、主动接近食物,行动时四肢动作小,身体稳定、不弯曲拔水,渐渐接近食物,先嗅,确认后突然张口吞食。大鲵新陈代谢缓慢,在清凉凉爽的水中,数月不吃食物也不会饿死。它们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甚至以卵充饥。
行动方式
大鲵在游泳时四肢紧贴腹部,靠摆动尾部和躯体拍水前进。中耳一般只有耳柱骨,可借下颌或前肢肌腱的牵引而传导地表震动到内耳。
行动的大鲵
生长繁殖
编辑求偶交配
大鲵为卵生动物,4个月到5个月龄达性成熟。大鲵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一年仅繁殖一次,繁殖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月下旬至8月底,但因地区及气候变化或有延长。大鲵多数为一雄一雌制,在仿生态养殖条件下,一雄多雌也常有发生。一些在人工仿生态基地中生存的大鲵,雄鲵的繁殖行为包括推沙、淋浴和求爱等动作,雌鲵在与雄鲵交配后产卵。
产卵孵化
一般情况下,雌鲵的产卵带都为一对,形状类似于念珠,长度可以达到数米。其中包含着300枚-1500枚卵粒,直径在5毫米至8毫米之间,呈现乳黄色。卵一般产在水中的石洞中,在水温14℃-21℃的条件下,约经38天-40天可孵出幼鲵,受精卵由雄性保护并在幼鲵自由游动前孵化出膜。体长约3厘米,具外鳃,体长到20厘米左右外鳃消失。除此之外,雌鲵的繁殖力会受到营养、环境以及年龄的影响。
幼体发育
大鲵幼体时主要呼吸器官为外鳃。当幼体发育到9至16个月时,外鳃将会脱落,并逐渐封闭鳃孔。外鳃脱落时间会受到氧气不足、水温偏低、饲养密度高及个体差异的影响。脱落后,大鲵将转而采用肺呼吸,当然皮肤辅助呼吸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大鲵体侧的纵行皮肤褶皱,能增加皮肤呼吸的表面积,其作用犹如全身“鳃被”。
人工养殖
编辑养殖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南省首先研究大鲵人工养殖,并取得初步成绩。198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对大鲵进行规模化养殖研究,获得了初步成效,促进了大鲵的人工养殖。大鲵成体食性广泛,许多食品都可作为饲料喂养,例如牛羊肉、鸡鸭肠、猪下脚料,还包括鱼饲料及配合饲料等均可以为大鲵所接受。在人工养殖中,通常使用新鲜或冷冻的鱼类作为饲料,或者是动物肉块、内脏、小鸡胚等。训练后,大鲵也能摄入人工配制的饲料。为保证大鲵人工繁殖成功,一般需要人工营造流水声或加大水流刺激,在产前和产后一个月内,对亲鲵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可使其营养获得有效补充。大鲵的人工养殖主要分为仿生态和全人工两种模式。仿生态繁育模式按自然配对方式繁殖,苗种出产率和成活率高,可稳定产出高质量的苗种。但该模式对场地和空间需求较大,不适用于大规模人工养殖。
病害防治
大鲵的疾病主要有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和其他种类疾病。大鲵常感染的病毒为虹彩病毒,病毒最初多从昆虫体内分离获得,但是陆续从许多其他动物如爬行动物、鱼类、软体动物分离获得。病鲵一般头部肿大,体表有溃烂出血,四肢肿大等症状。
物种保护
编辑种群现状
由于大鲵生存年代久远,其肉被认为具有神奇的疗效,因此价格昂贵,常遭人类捕捉来食用或观赏,再加上生活环境遭受破坏,几濒临灭绝。 20世纪末期,台湾省也曾盛行食用,大量从中国大陆走私,作为观赏用途的也不计其数。自1950年以来,野生大鲵种群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这一曾经广泛分布的动物,在过去30年因为过度开发而大幅度减少,种群数量已经十分稀少。
致危因素
导致大鲵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有,栖息地遭过度开发、生境丧失,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另外,中国大鲵养殖业的发展也因为存在过度开发的综合压力、传染病风险、生物遗传多样性被破坏等,对其种群资源产生威胁。旅游业发展也对部分风景区生活的大鲵栖息环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并且大鲵性成熟时间晚,对繁殖环境要求很高,当生境和种群遭到双重破坏后,这一物种资源自然恢复的周期很长。
保护举措
为保护野生大鲵资源,已经建立了湖南省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桑植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省竹溪县万江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等多个保护区。人工繁殖和仿生态养殖数量已经远远超过自然种群量,增殖放流也全面展开,大鲵野生种群下降速率已经得以缓解。
保护级别
2004年,大鲵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极危(CR)。
2021年,大鲵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2023年,大鲵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主要价值
编辑大鲵属于两栖动物,但其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特征,所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素有“活化石之称”。有重大的科研价值,有良好的经济和食用功能。人工养殖的大鲵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属于高档食材,也有少量以大鲵身体不同部分为原料的化妆品、药品以及滋养保健品投入市场。
科学研究
编辑2024年2月,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团队近日通过基因分析发现,一度被认为濒临灭绝的野生中国大鲵(娃娃鱼)竟出现在该国水族馆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大鲵作为食材被引入日本。后来在鸭川等地,中国大鲵开始与当地的日本大鲵杂交。为掌握中国大鲵在日本的杂交情况,京都大学研究团队分析了在鸭川水系或饲养在水族馆等场所的共计73只大鲵的基因,结果发现在日本国内还有两只“纯种”中国大鲵。日本动物生态学专家、广岛大学副教授清水则雄认为:发现一种被认为灭绝的物种是了不起的成就。若能成功实现人工繁殖,或许有助于避免物种灭绝。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3-06-26].
[2]沈猷慧等编著. 湖南动物志 两栖纲[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12: 38-40,56. (11)
[3]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 [2023-06-26].
[4]中国大鲵.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8-05].
[5]沈钧编著. 观赏经济动物的养殖[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3.06: 170-171. (2)
[6]郭文韬. 大鲵遗传多样性及皮肤附属物特性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3[2023-06-27].
[7]史海涛, 谢锋, 何平编著. 水中的保护动物大探秘 濒危的两栖爬行动物[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7.01: 52. (2)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石门县委员会编. 神奇石门 山水、物产卷[M].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7.04: 336. (2)
[9]蒋万胜, 兰香英, 王金秀等. 中国大鲵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J]. 水产学报, 2022, 46(04): 683-705. [2023-06-27].
[10]甘书龙主编. 四川省经济动植物资源开发[M]. 1988.05: 324.
[11]罗庆华, 陶水秀, 周立清等. 旅游干扰的水质模拟对繁殖前期中国大鲵夜间活动节律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20, 40(14): 4863-4873. [2023-07-24].
[12]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cambridge. [2023-06-26].
[13]Chinese Giant Salamander.iucnredlist. [2023-06-26].
[14]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forestry.gov. [2023-06-26].
[15]侯起淼, 付世建, 黄悌基等. 摄食水平对大鲵幼体游泳能力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的影响[J/OL].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1-10. [2023-06-27].
[16]北京师范大学交叉学科研究会编纂. 中国老年百科全书[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4.03: 414.
[17]郑合勋. 河南省卢氏县大鲵种群生态学及生态适应特征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2023-06-27].
[18]Nutritional and medici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sciencedirect. [2023-06-26].
[19]贵州省林业厅, 贵州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编. 贵州珍贵动物图谱[M]. 贵阳: 贵州美术出版社, 1988.12: 30.
[20]万冬梅主编. 国家生态保护丛书 国家保护动物卷[M]. 2015.12: 376.
[21]日本国内发现两只“纯种”中国大鲵,日专家:了不起的成就.腾讯网 . [2024-03-0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4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7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