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现多伦路文化名人街201弄2号)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旗手的革命文学团体,成立目的,一是同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二是为共产革命思想带来重大影响,引领大批优秀的中国作家走上革命的道路。左联以“停止内战,加强团结”为方针,提出了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创办机关刊物,与各革命团体建立联系等17项提案,并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鲁迅、夏衍、钱杏邨为主席团成员,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等7人为常务委员。
成立背景
编辑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并发动“四一二事变”,标志着国民党右派已经变成了反动派。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大规模逮捕、杀害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
1928年,在上海的文学团体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围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展开论争,创造社成员为宣传自己的文学观念,开始先后撰文批判鲁迅。冯乃超、成仿吾先后发表文章《艺术与社会生活》和《毕竟是“醉眼陶然”罢了》,太阳社的蒋光慈、钱杏邨也发表了《关于革命文学》《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文章,对鲁迅发动了全面的攻击。1928年3月12日,鲁迅在《语丝》上发表了《“醉眼”中的朦胧》,首先回击了成仿吾、李初梨两人对他的攻击。接着,他又在《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系列文章中,与创造社和太阳社展开了论争。1928年7月,周恩来获悉论争此事后,决定采取有效措施停止文化界的这场内部争论,尽快消除分歧,团结一致,组成一个共同对敌的文艺团体。
历史发展
编辑联盟成立
1929年10月初,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任教的中国共产党员夏衍(沈端先)突然接到中宣部文委书记潘汉年的通知,让他参与筹办左翼作家联盟。为加强党对左翼文艺界的领导,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停止内战,加强团结”的方针,并提出在上海筹备成立左联。筹备成立左联,正值第一次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对共产党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在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当时的斗争形势迫切要求共产党把上海的左翼作家们团结起来,与国民党反动派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共同与反动派做斗争。
1929年10月至11月间,冯雪峰同鲁迅商谈成立左联的事情,并同时传达中央相关意见。1929年10月中旬,左翼作家联盟筹备小组顺利召开讨论会。筹备小组会议由潘汉年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由潘汉年传达中央主张停止文艺界“内战”,反对宗派主义、关门主义,以及组建左联的意见。1930年2月26日,上海从事新文学运动的有关人员,以“清算过去”和“确定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为题开会进行有关讨论,沈端先,鲁迅等十二人参会,讨论会上,全场认为有将中国左翼作家团结起来,共同运动的必要。
1930年3月2日,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现多伦路文化名人街201弄2号)举行。鲁迅、茅盾、田汉、冯雪峰、郁达夫、蒋光慈、冯乃超等5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创办机关刊物,与各革命团体建立联系等17项提案,并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鲁迅、夏衍、钱杏邨为主席团成员;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两人为候补委员。大会上,中央文委书记潘汉年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义及其任务》的讲话,表示要使左联成为有目的、有计划地领导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通过文学艺术来推动广大群众走向无产阶级一方。
鲁迅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左联成立后,迅速向全国扩展,先后建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部和天津、广州支部等地区组织。随之而来,“左联”也立即遭到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和镇压,如取缔左联组织,通缉左联盟员,颁布各种法令条例,封闭左联书店,查禁刊物和书籍,检查稿件,拘捕刑讯,秘密杀戮革命文艺工作者等。
左联纪念馆外景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联盟发展
左联北方支部
1930年8月,段雪笙受党的派遣,从上海来到北平,参加北平市委宣传部的工作,分管北平文化运动。党组织鉴于当时全国普罗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的现状,决定由段雪笙、潘训筹建北方“左联”,领导中国北方几大城市的左翼文学运动。段雪笙、潘训接到任务后,联系友人谢冰莹组成筹建小组。1930年9月18日,北方左联成立大会在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礼堂召开。会上选出段雪笙、潘训、谢冰莹、张璋等九名执行委员。段雪笙为党团书记。北方左联成立后,与全国革命文化运动相配合,在知识界、学生乃至市民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使北平政府当局十分恐慌,配合南方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北平也对革命、进步文化运动进行了疯狂的文化围剿。
左联的总盟、分盟、支部分布图
联盟成员被害
1931年1月17日,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等在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秘密开会,后因被王明派人告密,会议开始不久,敌特冲了进来,逮捕了与会者。18日早上,李伟森担心大家的安危,前往东方旅社查看,也被敌特逮捕。1931年2月7日,“左联五烈士”的李伟森(李求实,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联”成员)、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左联五烈士”事件后,左联遭受重挫,开始调整斗争策略。1931年3月,创办《文艺新闻》周刊,以小报形式出现,消息、内容芜杂,但实际上核心内容还是左翼的。
《文艺新闻》周刊
左联作家胡也频被害后,中国共产党组织交给丁玲一个新的任务:创办一份新的左联机关杂志以适应斗争的需要。1931年9月20日,文艺月刊《北斗》诞生了。《北斗》的创刊号卷首上刊登了珂勒惠支的黑白木刻《牺牲》及鲁迅先生写的介绍词。随后冰心、林徽音、徐志摩、凌淑华、沈从文等非左翼作家都在最初的《北斗》3期上发表作品,然而《北斗》仅仅存在10个月,就于1932年7月被当局扼杀。1932年11月,黎烈文担任《自由谈》主编后实行改革,《自由谈》成为左翼重要阵地,鲁迅和茅盾,都在《自由谈》上发表了大量杂文。1933年3月,以夏衍为组长,由钱杏邨、司徒慧敏等人参加的党的电影小组成立。1933年至1937年,陆续拍摄、上映了74部左翼电影。
《北斗》文学月刊
广州分盟成立
1933年4月,广州各左翼文化团体经过商议,通过与由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设在上海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总同盟取得联系并在其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总同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文总”),由何干之任分盟书记,温盛刚负责宣传,谭国标负责组织,加上欧阳山、吴屿、黄甘棠、胡春冰共7人为执行委员。“广州文总”下辖3个组织:一是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社联”),主要负责人为何干之、谭国标、温盛刚、凌伯骥、赖寅仿、郑挺秀;二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左联”),主要负责人欧阳山、吴屿;三是中国戏剧家联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剧联”),主要负责人胡春冰、梁未闻、吴光华:“广州文总”主要成员有六七十人,其外围组织读书会约有200多人。
“广州文总”成立后,通过下属3个组织开展活动。其主要活动方式,一是通过部分成员为大中学校教师的有利条件,以课堂为阵地,对学生讲授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思想启蒙教育,把他们引向革命的道路;二是出版刊物开展革命宣传—创办了《新路线》《大众科学》《诗刊》《地下火》《戏剧新闻》等;三是走向街头、农村,贴标语、撒传单,发表演讲,宣传抗日救亡;四是组织读书会,组织读书会成员学习马列著作和进步刊物,交换学习心得,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五是公演进步剧目,反映工农劳苦大众呼声,唤起人民的抗日救国热情。
左联东京支部
1930年夏,左联东京支部成立,后因大量人员回国而被迫停止活动。1933年9月,原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的左联盟员林焕平前往日本留学,并负责恢复左联东京分盟,当时亦称东京左联。林焕平来到日本后很快即恢复了东京左联。新成员有林为梁、陈斐琴、陈一言、魏晋、欧阳凡海、孟式钧和林焕平,林焕平任干事会书记。之后,中国不少左翼文化人士陆续抵达日本东京,东京左联的队伍也在日渐扩大。
东京左联恢复后,受到日本左翼文化组织活动的启示,以办同人杂志的方式开展活动。《东流》月刊是1934年8月创刊的机关刊物,以发表进步的或有进步倾向的小说和散文为主,编委会成员有林焕平、林为梁、陈一言、陈松、欧阳凡海等。林焕平公开署名主编,负责向日本政府登记。随着到东京的中国进步文化人士越来越多,东京左联又同时办了两份杂志,即《杂文》和《新诗歌》。《杂文》创刊后,先后刊登了郭沫若的小说、散文、论文以及鲁迅的《孔夫子与现代中国》一文。后来《杂文》引起了东京警视厅的注意,被认为有“宣传共产”之嫌,受到警告。故根据郭沫若提议,《杂文》更名为《质文》。
国民党“文化剿匪”行动
1933年5月14日,丁玲与潘梓年在上海虹口昆山花园路7号丁玲住所被捕。1933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查禁普罗文艺密令》。1933年11月,随着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发动,国民党当局同步提出了“文化剿匪”,对左翼文化实行多层次、系列手段围剿。对此,左联及其他左翼文艺组织团结抗击,茅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子夜》也诞生于那个时期,1933年《子夜》出版,成为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之一。
长篇小说《子夜》
联盟解散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提出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议。随后,左联驻莫斯科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代表、左联作家萧三,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致信左联,要求在“民族危机日益加紧”的形势下,“取消左联,发宣言解散它,另外发起,组织一个广大的文学团体”。1936年春,为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文委根据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令,解散左联,全力推动各界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6月7日,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发表《中国文艺家协会宣言》,签名者111人。1936年10月1日,左翼文化界发表宣言,宣示团结一致抗日。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郑振铎、洪深、巴金等21人签署。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组织运营
编辑组织架构
领导制度
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团体,在当时的北平、天津、保定、青岛、广州等地和日本东京都有左联组织,它们在各地中国共产党组织及左联党团领导下从事社会政治斗争,在左联《理论纲领》和有关决议指导下进行文学创作,另外左联也是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所属的支部之一,萧三是常驻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代表。
机构设置
左联的领导机构最初是常务委员会,后改称执行委员会,设秘书处,由行政书记负责日常工作。最初被选为“左联”常务委员的是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7人,后来还有茅盾、冯雪峰、丁玲等人。左联内有中共组织“党团”,先后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有潘汉年、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丁玲、周扬等人,在组织上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左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编辑部、出版部、创作批评委员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大众文艺委员会、国际联络委员会等,并创办《萌芽月刊》(后改名为《拓荒者》)、《前哨》(后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文学月报》等杂志。
“左联”运行机制
上述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斗争方式
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的领导下,左联积极团结一切革命作家,他们以鲁迅为旗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对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等的文艺观点开展了有力批评,对国民党反动文艺政策进行了坚决地批判与斗争。
在左联的坚强领导下,左翼文化运动在中国蓬勃开展,首先派出左联骨干成员筹组各界左翼联盟。1930年3月田汉等发起成立左翼戏剧运动联合会;5月20日,杜国庠、王学文等筹组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7月,许幸之、于海等发起筹组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美联”),这些团体号称“八大联”。1930年10月,在中央文委推动下,各联盟联合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文总”),形成了完整的左翼文化联合战线。之后,中央文委不断传达中央声音,组织领导左联等各大联盟开展文化斗争。同时,左翼作品也随之大量出现,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左翼众多进步诗人的诗歌,这些作品都以其思想艺术的新拓展,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人员管理
组织成员
根据《左联盟员名录及部份盟员左联时期活动简介》一文统计,前后参加左联的正式盟员258人,其中上海总盟153人,北方左联81人,东京分盟18人,其他地区6人。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成员 | |
职务 | 名单 |
主席团 | 鲁迅、沈端先、钱杏邨 |
常务委员 | 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
候补委员 | 周全平、蒋光慈 |
北方左翼支部党团书记 | 段雪笙 |
北方左翼支部执行委员 | 段雪笙、潘训、谢冰莹、张璋等 |
广州“左联”负责人 | 欧阳山、吴屿等 |
东京“左联”主要成员 | 林焕平(干事会书记)、林为梁、陈斐琴、陈一言、魏晋、欧阳凡海、孟式钧等 |
重要人物
鲁迅
鲁迅(1881年~1936年),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压迫。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并提出3点意见和3点建议,1931年4月,鲁迅在《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上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反对当局杀害左联五烈士的行为,随后又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一文来表达对左翼文艺运动的支持和态度。1933年,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多次提到左联,并在同年6月的《又论“第三种人”》又明确为左联作家澄清恶名。
从一开始,鲁迅对左联一直支持赞同的,直到1936年8月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第一次公开表达对左联的不满。鲁迅对左联的贡献、产生的历史影响也最大,他使左联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使中国左翼文化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大潮的一个高峰。
鲁迅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本名郭开贞,号尚武,乳名文豹,中国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将《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的版税捐给左联作基金。左联东京分盟秘密成立,郭沫若并不是东京分盟的成员,但他和左联东京分盟的成员们建立了频繁的往来,为《东流》《杂文》《质文》等左联东京分盟的刊物多次撰稿,围绕文艺大众化、民族主义文学、国防文学与民族解放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见解,比如文章《孔夫子吃饭》《孟夫子出妻》《秦始皇将死》等。
郭沫若
钱杏邨
钱杏邨(1900年2月6日~1977年6月17日),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笔名阿英、钱杏邨、钱谦吾等。1927年,与蒋光慈、孟超等发起组织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和《海风周报》等刊物,推动了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1930年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委员,后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务委员等职,参与了中国早期左翼电影的编剧和领导工作。
钱杏邨
沈端先
沈端先(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笔名夏衍。中国现代文学家、电影戏剧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沈端先当选为执行委员,1932年,沈端先化名黄子布进入“明星”影片公司编剧顾问,他翻译了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首次将高尔基的《母亲》(剧作)介绍给中国人民,这是中国翻译的第一部苏联电影剧本。1935年,沈端先创作第一部多幕话剧《赛金花》,被称为“国防文学之力作”。
沈端先
茅盾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等,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30年3月3日,左联成立时,茅盾因受国民党反动派通缉,流亡日本,未能出席大会,但在之前,征得茅盾本人同意,列为左联发起人之一。1930年春,茅盾回国后,曾经担任过一个时期的行政书记,并参加了创作研究委员会的领导工作,1934年任左联执委。
茅盾在左联的机关刊物《文学导报》上曾发表过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民族主义文学”的《<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黄人之血>及其他》等文章。1932年1月,茅盾曾与鲁迅、郁达夫等四十三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二八”事变。1932年12月,茅盾完成了长篇小说《子夜》,同时还写了《春蚕》和《林家铺子》等优秀作品。1934年,茅盾与鲁迅发起创办《译文》杂志,并经常在《译文》上发表译著。
茅盾
机构文化
编辑意识形态
左联以马克思主义为艺术理论,反对国民党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
组织规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停止内战,加强团结”为方针,提出了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创办机关刊物,与各革命团体建立联系等17项提案,并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理论纲领》里指出,文学运动的目的在求新兴阶级的解放。同时提到,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稳固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理论要指出运动之正确的方向,并使之发展。对具体的作品批评时,同时不要忘记学术的研究,加强对过去艺术的批判工作,介绍国际无产阶级艺术的成果,建设艺术理论。
在《关于左联目前具体工作的决议》中做出以下决定,(一),左联是一个革命的战斗的文艺团体,它应当赶紧动员自己的力量去履行当前的反帝国主义的战斗任务,履行推翻地主资产阶级政权而创造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劳动民众政权(苏维埃)的任务。(二),首先左联应当“向着群众”,应当努力的实行转变——实行“文艺大众化”最紧要的任务。(三),青年文艺研究团体应当是左联的后备军,在文艺斗争的路线和政策方面,完全接受左联的领导,对于现在已经有的文研,必须加紧领导,要努力发展新的组织,这种组织应当有比较宽泛的纲领。(四),左联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般的文艺斗争——反地主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应当进到更有系统更有计划的阶段,应当注意到所谓第二流第三四流的反动文艺。(五),中国左联在现在除出北平天津有它的支部以外,其他各地都还没有建立起支部来,因此,必须于最短期内在广州、汉口、青岛、南京、杭州等地,以及江西、苏区和鄂豫皖苏区建立起支部或小组,并且必须加紧对于北平和天津的支部的领导。(六)左联必须开始有系统的介绍世界的革命文艺和普罗文艺的工作,尤其要和“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及各国普罗文学团体建立比现在更好的更密切的关系,并且要有系统的经常的介绍中国普罗革命文学运动给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
政治主张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提出文学运动的目的在于求新兴阶级的解放,同时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稳固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对具体的作品批评时,同时不要忘记学术的研究,加强对过去艺术的批判工作,介绍国际无产阶级艺术的成果,建设艺术理论。
党际交往
编辑1930年11月,左联派萧三作为代表参加在苏联哈尔科夫召开的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由此,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成为它的一个支部——中国支部。左联重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在鲁迅、瞿秋白等人的推动下,左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研究,极大输入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自1919年到1949年,中国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书籍约1700种,左联时期翻译出版的占40%,除了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等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辛克莱的《屠场》、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等其他国家进步作家的作品,也先后被介绍到中国来。
历届会议
编辑第一届
1930年3月2日,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现多伦路文化名人街201弄2号)举行。鲁迅、茅盾、田汉、冯雪峰、郁达夫、蒋光慈、冯乃超等5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创办机关刊物,与各革命团体建立联系等17项提案,并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鲁迅、夏衍、钱杏邨为主席团成员;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两人为候补委员。
第二届
1930年5月29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五卅”纪念日,左联在上海市南京西路的金门饭店召开了第二次全体盟员大会,大会通过了全体盟员一致参加纪念“五卅”示威运动的决定,并准备在“五卅”纪念日自动启封被国民党当局查封的中华艺术大学。
第三届
1930年12月底或次年年初,左联再次召开了一次盟员会议,鲁迅出席了这次会议。
第四届
1931年1月16日,左联全体共产党员大会在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洛阳书店秘密机关召开。
影响
编辑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之后,多个左翼文化组织陆续建成,形成左翼文化联合战线,联手国际左翼文化阵营,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左翼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进程所作出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中传播进步思想、促进抗日救亡运动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左翼文化运动不仅取得辉煌的成就,而且锻炼出一支坚强的战斗队伍,许多人后来成为党在思想理论界和文艺界的领导骨干。
另外,左联也存在些内部矛盾,部分成员有政治上的激进盲动,不注意利用公开合法斗争方式,在国民党当局控制很严的中心城市组织“飞行集会”“节日游行”等,造成革命力量的损失。左联的不足还表现在:政治上的冒险主义,理论上有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倾向,未能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文学运动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组织上犯有一定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中不少作品流露出严重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有些作品违背了文艺创作规律,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
评价
编辑在左翼文化运动中,一大批党的和非党的文化工作者冲锋陷阵,勇往直前,鲁迅是他们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他不顾国民党政府的严重迫害,积极参加并指导革命文艺运动。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批判各种反动思潮;他以满腔的热情讴歌共产的革命,宣传进步思想。在革命文艺阵营内部,他注重团结同志,也对那些犯有“左”倾错误的同志提出诚恳的批评。他由此而赢得进步文化人的爱戴,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瞿秋白、张闻天等也都为这一运动建立了重要的功绩。(江苏海事发布评)
虽然左联存在仅6年左右,但它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新文学创作和批评、翻译介绍外国进步作品和作家、培养造就文学新人、开辟人民大众的文学新路等方面成就卓著,为20世纪以来中国无产阶级文学、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光明网评)
虽然左联的历史不过短短6年,但是它以在当时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丰碑。(《文艺报》评)
左联的工作应该是文学工作,但中国左联自始就有一个毛病,即把左联作为‘政党’似的办,因此它不能成为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团体。(茅盾评)
当时左联组织,虽然名义上是文学团体,实际上是以政治为主,革命斗争为第一任务,‘半政党’团体。因此参加的成员,尤其是开始,并不是作家、教授等,而是爱好文艺的革命青年。不但没有什么作品,文艺修养一般也不高。只要有革命精神,不怕坐牢、杀头,敢于参加游行示威、集会讲演、写标语、散传单的革命活动就行。当时左联成员,绝大多数是各大学爱好文艺的革命学生。(冯毅之评)
相关文化
编辑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201弄2号(原窦乐安路233号)。2001年12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对外开放。陈列展分为筹备与成立、组织建设、正义斗争、文学成果、解散与影响5个部分,共展出实物、文献和照片400多件,系统地反映了“左联”的战斗历程和业绩。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于1980年8月26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于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左联”会址内部场景
创办刊物
左联自成立后陆续出版了许多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等,鲁迅、瞿秋白及其他许多左翼作家都在上面发表文章。其中丁玲主编的《北斗》为月刊,也曾是左联的机关刊物。该杂志内容丰富,设名著选译、批评与介绍、小说、戏剧、诗、文艺随笔等栏目。作者包括鲁迅、瞿秋白、郑振铎、沈起予、丁玲、谢冰心、郁达夫、徐志摩、林徽音、叶圣陶、姚蓬子、陈衡哲、沈从文、夏衍等名家均常撰稿。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7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