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芝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王仙芝(?-878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镇)人。 王仙芝,濮州人。以贩盐为生,与尚君长、柴存、毕师铎在当地形成了一个贩盐团伙,史称“濮州名贼”。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关东地区大面积受灾,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相聚为盗,谋求活路,河南地区受灾情况最为严重,因此盗贼成群。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以他的贩盐团伙为主要成员,在长垣(今河南长垣)发动起义,得到附近百姓的加入,队伍...

王仙芝(?- 878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镇)人。

人物生平

编辑

率众起义

王仙芝,濮州人。以贩盐为生,与尚君长、柴存、毕师铎在当地形成了一个贩盐团伙,史称“濮州名贼”。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关东地区大面积受灾,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相聚为盗,谋求活路,河南地区受灾情况最为严重,因此盗贼成群。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以他的贩盐团伙为主要成员,在长垣(今河南长垣)发动起义,得到附近百姓的加入,队伍很快扩张到三千人。进而攻陷了濮州、曹州(今山东曹县),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官军,队伍迅速扩张到一万多人。

随后王仙芝发布檄文,讨伐唐朝政府吏治腐败、赋税苛重、赏罚不公的情况。王仙芝还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从而吸引了更多百姓的加入。黄巢见状于是与同族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在冤句(今山东菏泽)起兵响应王仙芝,并召集数千人前往曹州与王仙芝会合,史称“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

攻城略地

王仙芝率领起义军一路向东,攻占郓州(今山东东平),沿途百姓纷纷响应,加入起义军对抗官府。乾符二年(875年)十二月,王仙芝进攻沂州(今山东临沂),唐僖宗见状下诏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特赐三千禁军,五百铁甲骑兵交给他指挥,命令河南各个藩镇军队都听从宋威指令。

起义路线图

乾符三年(875年)七月,王仙芝与宋威在沂州作战,起义军被宋威打败,王仙芝逃走。宋威于是上奏称王仙芝已死,请求遣返诸道讨贼军,自己则率军返回青州。三天后,有官员上报王仙芝未死,且仍在进攻城池。随宋威讨伐的诸道兵刚回到属地休整,便再次接到追剿诏令,都心生愤懑,生出作乱的想法。

王仙芝乘机率部进攻唐朝守备力量较弱的河南,先后攻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八个县城。唐僖宗立即任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在汝州(今河南临汝)、邓州(今河南邓县)等重要道路上防守,同时增加了洛阳的守卫,同时派兵讨伐王仙芝。九月初二,王仙芝进攻汝州城,生擒汝州刺史王镣。洛阳百姓一时人心惶惶,纷纷携带家眷外逃。唐僖宗被迫下诏赦免王仙芝、尚君长造反的过错,许诺给与二人高官厚禄,试图招降他们。

王仙芝则继续率军西进,攻下阳武(今河南原阳)后进军郑州,在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被唐朝将领雷殷符击败。战败后的起义军兵分两路,王仙芝率众南下攻打唐州(今河南唐河),一举攻占郢州(今湖北京山),复州(今湖北沔阳);十二月攻随州(今湖北随县),转向东南挺进安州(今湖北安陆)、黄州(今湖北黄冈)。尚君长之弟尚让率领另一支起义军东进淮南,从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取舒州(今安徽潜山)、庐州(今安徽合肥)一带,声震淮南。

王仙芝黄巢起义

僖宗招降

乾符三年(875年)十二月,淮南节度使刘邺请求朝廷增派军队,僖宗应允。王仙芝为了避开他于是转战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北),蕲州刺史裴渥科举考试时的主考官正是宰相王铎,王镣被王仙芝等人俘虏后给裴渥写信约和。裴渥答应撤回军队,并向朝廷为王仙芝谋求官职,随后将王仙芝等起义军将领引入蕲州城,赠送大量财宝给他们,表示约和的诚意。对于裴渥的奏请,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样会助长“反贼”的气焰。只有宰相王铎为了保住堂弟王镣性命,劝说僖宗下诏,僖宗听从了他的意见,任命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派遣宦官带着任命诏书授予王仙芝。

王仙芝得到诏书后十分欢喜,黄巢因为朝廷没有授予他官职而勃然大怒,对王仙芝表示,当初二人一起立誓征战天下,如今王仙芝独自前往京师为官,剩下的部众却没有了去处。黄巢甚至愤怒地打伤了王仙芝,其他部众也非常激愤。王仙芝害怕部众的怒气,于是拒不接受朝廷的委任状,还在城内放火焚烧房屋,屠杀了一半百姓,将另一半百姓驱逐出城。裴渥与宦官都逃往城外,王镣则继续被扣留。事后,王仙芝与黄巢分兵两道,王仙芝率领三千人马继续在江汉地区作战,其余人跟随黄巢北上,起义军的力量被分散。

乾符四年(877年),正月,王仙芝攻取鄂州(今湖北武昌),唐王朝发布《讨草贼诏》,动员官军和地方武装加紧镇压起义军;同时以利诱导起义军,声称投降将获得高官厚禄。七月,在唐朝政府的高压下,王仙芝与黄巢再次合兵攻打宋州(今河南商丘),结果交战失利,起义军损失两千多人。八月进攻随州(今湖北随州),不敌唐军,又转攻复州(今湖北沔阳)、郢州(今湖北京山)。在僖宗授意下,监军杨复光派遣部下彦宏招降王仙芝。十一月,王仙芝撰写降表,表示愿意亲往京师向僖宗请罪,还向宋威写信请降,请求担任节度使之职。宋威得知后,企图揽功,在半路劫走尚君长等人,声称是他在作战中将尚君长等人生擒,并打算献给朝廷。但杨复光奏称尚君长等人是前来投降,并不是被宋威擒获。僖宗于是下令查验真相,因为没能查明,僖宗下令将尚君长等人斩杀。

事败身死

王仙芝得知消息后十分愤怒,率军南下,渡过汉水进攻荆南(今湖北江陵)。乾符五年(878年)正月,荆南节度使杨知温向山南节度使李福求援,李福亲自率领兵马前往救援,正好与起义军相遇。李福率骑兵将起义军冲散,王仙芝在江陵一带烧杀掳掠后突围而去,城中十有三四的百姓遭到屠戮。僖宗得知后,罢免了宋威的招讨草贼使的职务,重新任命曾元裕为招讨使,把兵力集中起来加紧围剿王仙芝。

同年(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被曾元裕率军包围,起义军死伤五万余人,王仙芝战死,曾元裕砍下王仙芝头颅,将其送去京师。王重隐、曹师雄等人率领余部转战江南、浙西等地区,剩余兵马由尚让率领前往投奔黄巢继续作战。

人物争议

编辑

关于王仙芝起义的发起时间,在史书中记载各不相同。《旧唐书·僖宗本纪》中记载,王仙芝于乾符二年(875年)五月起义。而在《新唐书·僖宗本纪》中王仙芝是在乾符二年(875年)六月起义。在《资治通鉴》中,王仙芝在乾符二年(875年)六月攻陷濮州、曹州,同时也写道乾符元年(874年)末,王仙芝在长垣聚众起义。论文《王仙芝起义的时间问题》作者王兴亚通过分析认为,王仙芝起义是一次有准备的起义,不可能一起义就获众三千,所以他认为应当在乾符二年(875年)五月,在长垣起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生方积六著作的《黄巢起义考》也表达了相同意见,唐中央第一次授宋威招讨使职位时是在乾符二年(875年)十二月,任命诏令中说道“半年烧劫”,从王仙芝“自号草军”起,到乾符二年(875年)五月,正好是半年时间。如果依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在乾符元年(874年)末直到乾符二年(875年)六月攻陷濮州、曹州,这段时间王仙芝一直没有活动,也与诏书中“自号草军···半年烧劫”的说法不符。因此,乾符二年(875年)五月作为王仙芝起义时间,相对比较可靠。

相关人物

编辑

黄巢,追随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死后接管其部众。

尚君长、柴存、毕师铎,追随王仙芝起义的核心将领。

人物评价

编辑

现代作家朱增泉著《战争史笔记》认为:王仙芝的起义立场是不坚定的。

现代作家朱增泉著《战争史笔记》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朱绍侯认为黄巢提出的均平口号在农民战争史上前所未有,他评价:在这次起义中,王仙芝、黄巢先后以“天补均平大将军”和“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的名号发布檄文,号召广大人民起来推翻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像这样打出“均平”的旗号,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

相关作品

编辑

中国近代演义小说作家蔡东藩所著《唐史演义》中,王仙芝是濮州最猖獗的私盐贩子之一,在江湖出没,与擅长武艺的黄巢结为异姓兄弟。之后二人在山东、河南等地为揭竿起义,接连攻陷多个城池,直至被曾元裕斩杀。

人物轶事

编辑

民谣应验

在决意起义前,流传着一曲民谣称: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曹州被攻陷后,正应验了民谣,大大鼓舞了农民军的斗争士气。

欲降被打

王仙芝起义后,一路攻克多地,唐朝政府不能抵挡,便想招降王仙芝,于是授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职位。左神策军押牙是皇帝禁卫军的军官,属于武官,而监察御史是担任监察工作的文官,在唐朝,武官兼带文官头衔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王仙芝在裴渥和王镣的诱劝下,有接受的意思。黄巢知道后,于是严厉斥责王仙芝说:“你是要去京城当大官了,剩下我们五千个起义的兄弟回老家种田,还有活命的机会吗?”黄巢还气愤地殴打了王仙芝,打得王仙芝头破血流。 王仙芝的部下也异口同声地反对投降,王仙芝懊悔了,他觉得对不起大家,于是拒绝了唐朝政府的招降。

黄巢反对王仙芝投降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后晋). 刘昫. 旧唐书: 本纪第十九·僖宗.

[2](北宋). 欧阳修. 新唐书: 卷九·本纪第九.

[3](后晋). 刘昫. 旧唐书: 列传一百五十·黄巢传.

[4](北宋). 欧阳修.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

[5](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

[6](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考异: 卷二十三.

[7]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488-493.

[8](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

[9]王兴亚. 王仙芝起义的时间问题[J]. 史学月刊, 1957年, (08): 38-39页.

[10]方积六. 黄巢起义考[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 1-17页.

[11]朱增泉. 战争史笔记 三国-隋唐[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 455页.

[12]蔡东藩. 唐史演义[M]. 蔡东藩著.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8年: 727页 .

[13]白寿彝总主编;陈光崇主编. 中国通史 10 第6卷 中古时代 隋唐时期 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 1614-1615页.

[14]习之编著. 黄巢起义[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年: 11-12页.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8659/

Like (14)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率众起义
  3. 攻城略地
  4. 僖宗招降
  5. 事败身死
  6. 人物争议
  7. 相关人物
  8. 人物评价
  9. 相关作品
  10. 人物轶事
  11. 民谣应验
  12. 欲降被打
  1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