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民俗学(folklore/folkloristics)是一门针对风俗习惯、口承文学、传统技艺、生活文化及其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的一...

民俗学(folklore/folkloristics)是一门针对风俗习惯、口承文学、传统技艺、生活文化及其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基本概要

编辑

民俗一词最早见于英国,由英国学者汤普森根据英语中的Folklore所创造。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Folk),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为“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式、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学的认知与阐述,是当今国际学术研究极为重视的课题,也是日后研究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方向。

学科的缘起

编辑

民俗学从学术属性来说是一门兼具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英国在产业革命之后,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与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学者产生一种从科学上给予解释的诉求。

民俗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但是,民俗学(folklore)一词却是1846年才由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as)首先提出。在此之前,民俗学在德国被称为人民学(volkskunde),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被称为大众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俗文学(popular literature)。1846年,汤姆斯在写给《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信中,提出用folklore一词来概括此一新兴的学科。从此以后,民俗学风靡欧洲。这个概念的早期含义是指民众的知识或学问,内容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由于民俗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由于近代许多民族、国家要求民族自我认识、争取民族独立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殖民地的需要,使这门学科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遂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引人注目的学问。

实际上,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民俗学家莱因霍尔德·科勒(Reinhold Köhler)用“folklore”(民俗)来指称学科研究的对象,用“folkloristics”(民俗学)来指称对于该学科对象的研究。因此,“folkloristics”这一专指民俗学学科的术语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民俗学家罗伯特·乔治(Robert Georges)和迈克尔·欧文·琼斯(Michael Owen Jones)把他们的实用教科书命名为《民俗学导论》(Folkloristics:An Introduction),并且他们在书的第一页就强调了“folklore”(民俗)和“folkloristics”(民俗学)的区别(1985)。

民俗学导论

研究范围

编辑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今天在有些国家已经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民俗学的内容,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的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索。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1、民俗学原理——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括对综合与单项问题的研究。代表性著述如(乌丙安:《民俗学原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

2、民俗史——对民俗事象的历史进行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代表性著述如(钟敬文总主编:《中国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

3、民俗志——一种对一定范围(如某一民族、某一地区)民俗事象进行科学记述、描写、呈现的研究方法。代表性著述如(田传江:《红山峪村民俗志》,沈阳:辽宁文化艺术音象出版社,1999年。   )

4、民俗学史——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研究史。代表性著述如(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

5、民俗学方法论——关于民俗事象整体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方面的理论。代表性著述如([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安德明、杨利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6、资料学——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讨论。代表性著述如(中国民间文艺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ISBN中心)。

事象

民俗事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大体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它们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或发起的,但也必须经过集体长时间的仿效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风俗。②与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③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扩布的。即使是少数新生的民俗,也要具有这种特点。这些特点与一般文化史上个人的、特定的、一时(或短时)的文化产物和现象显著不同。

功能

民俗现象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心理需要而产生、传播、继承的。同样它也要为产生它的母体报效尽力,发挥相应的作用。各种民俗现象的性质、结构不一样,其社会功能也不一样。同一个民俗现象,由于所处的社会形态及历史阶段不同,其功能也会起一定的变化。但概括说来,民俗现象的功能,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即使已经失去了原来意义的风俗,往往也要以某种变性的作用服务于一定社会的人们的生活。如放风筝,最早是一种具有巫术性质的活动,现已变化为基本上属于文化娱乐性质的活动。完全没有作用的习俗,是比较少的。

研究方法

编辑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有许多相近之处。比如,民俗学中广泛使用比较研究法──两个民族之间的相类之处,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又如十九世纪自然神话学派对各种神话、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地方的事象比较等。 20世纪,“结构主义”的理论及方法崛起,1958年法国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结构人类学》及《亲族的结构》等著作,就是用结构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随着科学不断的发展,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该趋向多样化,连民俗学也不例外。

研究对象 口头民俗学(口传文学)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谚语、谜语、绕口令、民间歌谣、史诗

风俗民俗学(仪式庆典)

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婚丧祭祀、迷信、游戏、民间舞蹈、民族音乐

宗教民俗学(民间信仰)

民间宗教、佛教、道教、灵魂转世、妖怪、占卜、巫术、民俗疗法

物质民俗学(常民生活)

民间美术、民间饮食、民俗服饰、民间建筑

学科关系

编辑

民俗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的关系很密切,三者都以族群文化为研究主体,在理论上互相辅助、互相促进。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差异,例如民族学者重视特定族群或异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迁移、混合、分化等问题的研究;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是在本文化内部探讨文化常态的细节。田野调查方法是民俗学与人类学共同重视的重要方法论。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多导向民族志,而民俗学的田野调查多导向民俗志。

中国

编辑

中国历代学者积累了不少民俗资料,提出了某些见解。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的《山海经》,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民间医药等古民俗珍贵资料。东汉时期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如应劭的《风俗通义》。魏晋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如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隋唐以来,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更多。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学著作,却产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首次揭示研究歌谣的目的是文艺的与民俗学的。1928年初,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书,并举办民俗学传习班,影响颇大。30年代初,杭州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继承并发展了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这方面的学术工作。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学者和著作,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绍原的《发须爪》,黄现璠的《吸烟风俗传播考》、《我国坐俗古今之变》以及黄石、闻一多等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论文。在抗日战争期间,西北的民主政权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由于毛泽东提倡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并指出民间固有文化的优点和对它学习的重要,因而在西北并扩及到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搜集和运用民间文学艺术的热潮,给“五四”以来这方面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科学起点。

新中国的民俗学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进行采集、研究和组织队伍等工作,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和许多歌谣集、故事集。50年代后期,配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俗学活动得到了新的、比较全面的发展。民间文艺的收集、研究工作进一步展开。中国民俗学会于1983年5月在北京成立,一些地方也相继建立起民俗学团体。有些地区的博物馆建立了民俗学部或开办了民俗学资料展览会。中国民俗学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思想运动

编辑

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端,与蔡元培、鲁迅等的提倡密切相关。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1917年至192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倡科学与民主,广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刘半农进步学者及其它著名学者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后调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仍继续倡导他的进步主张,对中国民俗学运动有着重要的启蒙、指导和推动作用。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半个世纪中,娄子匡、邓师许、杨成志、杨堃、汪玢玲等学者都对我国民俗学运动进行过分期论述:由于写作作时间过早,郑师许在1935年只分为两个时期(他称为“时代”),即“民国七年时北京大学为开辟草莱时代,民国十六七年至二十二年时广州中山大学的耕耘播种及开花结实时代;杨成志、娄子匡、汪玢玲都分为北大、中大、杭州三个时期;杨堃写于1948年的《我国民俗学运动史略〉却分为多达五个时段,即1922-1925年的北大起源时明,1928-1930年的广州中大全盛时期、1930-1935年的杭州衰微时期、1936-1937年的复兴时期和“近九年来北平的民俗学研究”。只有中国民俗学运动发展到一个较长的历史时间内,我们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处来进行回顾、梳理、求得较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分期法。

主要学术期刊

编辑

研究

《民俗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目前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民俗研究》杂志向国内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民俗和民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确认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该刊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能够代表中国民俗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杂志”,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全世界将近5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它的读者。《民俗研究》刊发的各类文章,注重学术质量,提倡学术创新。杂志设有学术论坛、田野调查报告、民俗史、民俗学史、民俗书林、学术信息等栏目。

民间文化论坛

“人之夭寿在元气,国之盛衰在民俗”。《民间文化论坛》(原为《民间文学论坛》)创刊以来,始终与时代、人民共同前进,对中国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研究,进而对中国社会思想思潮的变迁和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3年底,由国内民间文化研究领域最具实力的三十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宣布成立,第一次编辑委员会座谈会也隆重举行。根据学界专家意见和市场需求,杂志将重点关注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民俗研究以及国内外相关专业最新研究动态上来。进一步提升品质,扩大影响力,打造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精品学术期刊,也成为与会专家、领导和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该刊常设栏目主要包括:《前沿话题》、《民间文学》、《民俗研究》、《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学术评论》、《学术访谈》和《学术动态》。每期可根据稿件内容策划调整,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栏。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www.chinesefolklore.org.cn. 什么是民俗学.中国民俗学网. [2023-12-28].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0435/

Like (18)
词条目录
  1. 基本概要
  2. 学科的缘起
  3. 研究范围
  4. 事象
  5. 功能
  6. 研究方法
  7. 学科关系
  8. 中国
  9. 思想运动
  10. 主要学术期刊
  11. 研究
  12. 民间文化论坛
  1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