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鹳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白鹳(学名:Ciconiaciconia),别名为欧洲白鹳、老鹳,是鹳科鹳属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00~125厘米,体重2.3~4.5千克。雌雄外形相似。嘴呈鲜红色,长且直;眼周裸露皮肤黑色;颈部较长;体羽白色,翅上的覆羽为黑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其余黑色;次级飞羽也为黑色,具绿色或紫色光泽;脚较长,红色。 白鹳是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00~125厘米,体重2.3~4.5千克,翼展为155~215厘...

白鹳(学名:Ciconia ciconia),别名为欧洲白鹳、老鹳,是鹳科鹳属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00~125厘米,体重2.3~4.5千克。雌雄外形相似。嘴呈鲜红色,长且直;眼周裸露皮肤黑色;颈部较长;体羽白色,翅上的覆羽为黑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其余黑色;次级飞羽也为黑色,具绿色或紫色光泽;脚较长,红色。

形态特征

编辑

白鹳是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00~125厘米,体重2.3~4.5千克,翼展为155~215厘米。雌雄外形相似。嘴呈鲜红色,长且直;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皮肤黑色;颈部较长,前颈下部和胸部羽毛较长,呈披针形;体羽白色,翅上的覆羽为黑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其余黑色;次级飞羽也为黑色,具绿色或紫色光泽;脚较长,红色。站在地上时身体前部白色,后部黑色;飞翔时身体白色,翅尖和翅后缘黑色。

白鹳

站立的白鹳

白鹳

飞翔的白鹳

雏鸟的绒羽全为白色。幼鸟似成鸟,但黑色部分为褐色或缀有褐色,一些短的肩羽有褐色中央纹,嘴和喉部裸露皮肤黑色。

白鹳

白鹳雏鸟形态

亚种分化

编辑

白鹳曾被确定为有3个亚种,即指名亚种(Ciconia ciconia ciconia)、中亚亚种(Ciconia ciconia asiatica)以及东方亚种(Ciconia ciconia boyciana)。多数学者在比较了研究了东方亚种和其他两亚种的形态、生态以及行为后,指出东方亚种与其他两个亚种差异明显,故应成为独立种,白鹳种下应为2亚种——指名亚种和中亚亚种。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白鹳在欧洲、北非、中亚、西亚、南亚、东亚均有分布。

中国分布

中国分布的主要是白鹳的中亚亚种,仅分布于西藏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天山以及伊犁。

栖息环境

白鹳喜欢在开阔的平原和草地区活动,通常会选择栖息于靠近水流流速缓慢的沼泽湿地、岸边、草地和水边浅水处,春秋季节常到农田或者耕地中活动,冬季则更喜欢栖息于干燥生境中,如草原、稀树草原等。

生活习性

编辑

觅食行为

白鹳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常见的食物种类有蛙、蜥蜴等两栖动物和爬行类动物以及各种小型鱼类、软体动物、昆虫等,有时还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及鸟卵。主要在白天觅食,但是夜晚有月亮时也会去觅食。白鹳主要通过视觉觅食,偶尔通过触觉来觅食,头颈和身体向前倾,大步行走测量食物的距离,明确距离后会迅速向前捕食猎物。

社群行为

白鹤幼体和亚成体通常集群活动,也有部分单独活动。在进行觅食活动时会成小群活动,食物丰富的地方也结成大群活动,例如在非洲常能见到大量白鹤集群捕食蝗虫(Acridoidea)。白鹤通常在八月末开始集群,亚成体的集群时间比成体早。

节律行为

白鹳是一种迁徙性鸟类,秋季多于8月中下旬~9月初离开繁殖地,春季多于3~4月迁回繁殖地。指名亚种和中亚亚种的迁徒路线不相同,指名亚种在欧洲、北非繁殖,通常迁往热带非洲越冬,中亚亚种在中亚地区以及中国繁殖,主要经过阿富汗迁往印度次大陆越冬。一天中的迁徙时间多选择气温较高上午至下午,每天可迁徙100~200千米的距离,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40~47千米,飞行高度可达1600~3600米,甚至曾出现在4300米的喜马拉雅山空中。从欧洲到南非,最远往返距离可达2万多千米。白鹳要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依靠上升的热气流进行高空滑翔运动。幼鸟通常比成鸟迁徙更早而且更往南。

其他行为

白鹳有时会用单腿或双腿久站不动,或在觅食地和巢的上空盘旋和飞翔。白鹳起飞前会在地上助跑一短距离,用力扇动双翅,待获得足够上升力后才可起飞。在飞行时,其头颈前伸,脚向后伸,远超尾端。降落时先落下双脚,后滑翔一段距离才能停下。如果遇到领地入侵者,白鹳会发出由上下喙互相击打产生的“嗒嗒嗒”声,同上头仰向后,两翅半张并有节奏地上下扇动。

生长繁殖

编辑

修筑鸟巢

白鹳常会把巢筑于树上,也在人类建筑物上筑巢,如房舍顶、教堂顶、电杆上,也有在悬崖岩壁、灌从和地面上营巢的。常结成松散的群体营巢或单独成对营巢,通常数个至30个巢聚在一起。白鹳有沿用旧巢的习性,每年都会修理旧巢和增加新巢材。巢的结构逐年增大且较笨重,由枯枝、草茎、草叶等组成。巢呈盘状,直径0.75~2.25米,高0.5~2.8米。雌雄亲鸟共同营巢,雄鸟负责寻找和衔运巢材,雌鸟负责筑巢。营巢时间约为8天。

白鹳

白鹳和其庞大的巢

交配繁殖

白鹳是“一夫一妻”制,但有时也会有一只雄鸟同时与两个巢的雌鸟配对。繁殖期通常为3~5月,在南非为9~10月。交配时,雄鸟会慢慢接近雌鸟,雌鸟则绕圈慢行,雄鸟紧跟其后,当雌鸟在合适的位置时,雄鸟在其体侧把喙和颈伸到雌鸟背上,后跨到雌鸟背上,扇动翅膀以保持平衡,屈腿以降低身体位置。雌鸟张开翅膀,身体下蹲,头向后仰并连续用喙啄雄鸟颈前的羽毛。雄鸟发出上下喙的叩击声,同时尾部下压,完成交配。交配时间可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交配完成后,雄鸟扇动翅膀从雌鸟背上跳下,抖动翅膀,雌雄各自理毛。当雌鸟趴或跪在巢内时也能进行交配,一般不会拒绝交配。交配后,雌雄继续筑巢,期间交配时常进行。

产卵孵化

雌鸟每隔1~4天产卵1次,多数为间隔2天,窝卵数1~7枚,通常为3~5枚,平均为4枚。卵为白色,通常光滑无斑,但有时会出现细小斑点,卵的平均大小为73×51毫米。产完卵就开始孵化,孵化期为4月~5月中旬,约31~34天。雌雄鸟轮流孵化,一只在巢内孵化,一只在巢外担任警戒任务,通常不会全部同时离巢。

育雏、生长

育雏也是雌雄鸟共同完成,雏鸟晚成性,5~6日龄时,亲鸟每小时喂食一次,15~16日龄时,每2小时喂食一次,天气炎热时,亲鸟还会给雏鸟喂水。60~70日龄后,雏鸟的羽毛逐渐长成,90日龄后即可开始飞翔和独立生活。幼鸟性成熟年龄大多为3~5龄,也有2龄即可达性成熟的,也有到7龄才性成熟的个体。在野外生存的白鹳的寿命可达25年左右,而驯养条件下寿命可达48年。

物种保护

编辑

物种现状

虽然白鹳在有些地方的种群数量在减少或保持稳定,但总体种群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欧洲的种群数量在1980年~2013年间有一定的增长。2015年,白鹳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约为70万~70.4万只。欧洲种群约有22.4万~24.7万个繁殖对,相当于44.7~49.5只成熟个体。古时广布中国中原地区,但现代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致危因素

导致白鹳种群数量受到威胁的因素如下:第一,栖息地的改变,人类为了给草地排水、预防洪水而修建大坝、堤坝、泵站等,以及农业发展都使其栖息地减少。第二,白鹳还易受到筑巢地短缺的威胁。例如,新型建筑的屋顶无法支撑鸟巢,而一些塔顶的鸟巢也在人类的日常维护工作中被破坏掉。第三,一些农业区使用杀虫剂消灭蝗虫时,可能会对白鹳也产生影响。第四,架空电线的碰撞和触电死亡也是在白鹳迁徙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第五,人类针对其食用价值等而对其进行猎杀。

保护级别

2016年,白鹳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等级为区域灭绝(RE)。

2016年,白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白鹳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白鹳已被列入《欧盟鸟类指令》(EU Birds Directive)附件一、《伯尔尼公约》(Bern Convention)附件二和《移栖物种公约》(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附件二以及《非洲-欧亚水鸟协定》(African-Eurasian Waterbird Agreement)。

主要价值

编辑

白鹳的外形使其拥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欧洲,白鹳聚集的地方多为旅游胜地,白鹳旅游业蓬勃发展。还有助于控制农业害虫的爆发。

相关文化

编辑

在欧洲,人们认为白鹳拥有保护和帮助人类的神奇力量。白鹳经常在人家的屋檐上筑巢,人们都认为房顶上有白鹳筑巢能为家庭带来和谐的气氛。尤其是会带来小孩,所以白鹳在欧洲被称为“送子鸟”。但这其实是因为有孕妇的家庭通常烧火取暖的时间较长,白鹳更愿意在这种烟囱上安家。但白鹳在房顶筑巢的习性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白鹳在德国被尊为国鸟,还是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波兰馆的吉祥物。

物种对比

编辑

中文名

白鹳

东方白鹳

学名

Ciconia ciconia

Ciconia boyciana

分布地

欧洲、北非、中亚、西亚、南亚、东亚地区

东亚地区

区别特征

嘴红色

嘴黑色

图片

白鹳

白鹳头部

白鹳

东方白鹳头部

保护等级

IUCN——无危(LC)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IUCN——濒危(EN)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白鹳EB/OL.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2-12-08].

[2]李湘涛. 生命的支撑[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224.

[3]赵正阶. 中国鸟类志 上 非雀形目[M].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34-137.

[4]旭日干. 内蒙古动物志 第3卷 鸟纲 非雀形目[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13: 110-112.

[5]Mead, C.; Ogilvie, M. The Atlas of Bird Migrations: Tracing the Great Journeys of the World's Birds[M]. Cape Town: Struik, 2007: 88–89.

[6]Hancock, James; Kushan, James A. White stork. Storks, Ibises and Spoonbills of the World[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978-0-12-322730-0.

[7]白鹳 Ciconia ciconia LinnaeusEB/OL.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022-12-08].

[8]Ciconia ciconia[EB/OL]. Animal Diversity Web, 2022-12-08[2022-12-08].

[9]蒋志刚,江建平,王跃招,张鹗,张雁云,李立立,谢锋,蔡波,曹亮,郑光美,董路,张正旺,丁平,罗振华,丁长青,马志军,汤宋华,曹文宣,李春旺,胡慧建,马勇,吴毅,王应祥,周开亚,刘少英,陈跃英,李家堂,冯祚建,王燕,王斌,李成,宋雪琳,蔡蕾,臧春鑫,曾岩,孟智斌,方红霞,平晓鸽.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J]. 生物多样性, 2016,24(05): 501-551+615. [2022-12-08].

[1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EB/OL.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2-12-09].

[11]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DB/OL]. ITIS, 2022-12-08[2022-12-08].

[12]赵欣如,赵碧清. 鸟类图鉴[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9: 29-30.

[13]李林. 欧洲白鹳[J]. 野生动物, 1988(02): 30-32. [2022-12-08]. 10.19711/j.cnki.issn2310-1490.1988.02.017.

[14]Kingdom of Storks. PAIIZ Newsletter. Polish Information and Foreign Investment Agency (PAIIZ)[EB/OL]. Archive, 2022-12-08[2022-12-08].

[15]Stork. Encyclopedia of Ukraine. Canadian Institute of Ukrainian Studies[EB/OL]. Archive, 2022-12-08[2022-12-08].

[16]朱建国. 正在消失的美丽 中国濒危动植物寻踪 动物卷[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9: 156.

[17]文榕生.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续 上[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194-197.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4月1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1002/

(18)
词条目录
  1. 形态特征
  2. 亚种分化
  3. 分布栖息
  4. 分布范围
  5. 栖息环境
  6. 生活习性
  7. 觅食行为
  8. 社群行为
  9. 节律行为
  10. 其他行为
  11. 生长繁殖
  12. 修筑鸟巢
  13. 交配繁殖
  14. 产卵孵化
  15. 育雏、生长
  16. 物种保护
  17. 物种现状
  18. 致危因素
  19. 保护级别
  20. 保护措施
  21. 主要价值
  22. 相关文化
  23. 物种对比
  24.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