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郯[tán]城县是山东省临沂市下辖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被江苏省邳[pī]州、新沂、东海三县市所环绕,北半部与临沂市河东、罗庄和临沭[línshù]、苍山四区县接壤。土地总面积1312.6平方千米,约占山东省面积的0.84%,有汉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截至2022年末,总人口104.54万人。 夏商时期称炎地,西周称炎国,春秋时期演化为郯国,秦朝设郯郡,两汉时改称东海郡,唐朝元和年间(唐宪宗李...

郯[tán]城县是山东省临沂市下辖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被江苏省邳[pī]州、新沂、东海三县市所环绕,北半部与临沂市河东、罗庄和临沭[lín shù]、苍山四区县接壤。土地总面积1312.6平方千米,约占山东省面积的0.84%,有汉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截至2022年末,总人口104.54万人。

名称

编辑

夏商时期称炎地,西周称炎国,春秋时期演化为郯国,秦朝设郯郡,两汉时改称东海郡,唐朝元和年间(唐宪宗李纯,公元806~821年)改称郯城县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时期

郯城建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始于炎国。

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郯国被越国所灭,境域并入越国。

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国灭越国后,越国境地又归楚国。直到秦统一六国,郯国之名不复存在。

秦汉至南北朝

秦国时期,实行郡县制,郯县境地先属薛郡,后为东海郡郡治所在地,并在楚汉间有一短暂时期亦称郯郡,属秦末增置十郡之一。当时的郯城辖境北近临沂,南至长江以北的扬州、泰州,东濒东海,西南到洪泽湖一带,是建置盛期之一。

汉朝时期,继续承袭秦朝制度,郯为县、郡和徐州刺史部治所。

王莽代汉时期,东海郡地一度成沂平郡。

三国魏黄初年间(220~226年),东海郡称东海国,郯县隶属关系不变,但徐州刺史部治所自郯移设彭城(今江苏徐州)。

晋朝初期,恢复东海郡称号,郯县隶属其中。晋惠帝时,又改称东海国。

隋唐至宋元

隋朝时期,改郡为州,开皇初,郯郡废,郯县隶泗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泗州改称下邳郡,郯县又隶下邳。

唐朝时期,武德元年(618年),又行州县。武德四年(621年),郯县属泗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称郯城乡。“郯城”从此作为政区名。元和年间(806~820年),以乡名为县名,称郯城县,而后又入临沂县,仍称郯城,隶属河南道沂州。

郯城县自唐后期入临沂县,历经五代十国、宋、金直至元前期,未再复县,其县原治所称“郯城”。在此长约500年的时期内,境域所属,随临沂县属地的变化而变化。

元朝末年,郯城县复置。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郯城县隶山东布政司兖州府[yǎn zhōu fǔ]沂州,下辖政区为4乡45社。

清朝时期,康熙七年(1668年)7月,郯城县发生8.5级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县,破坏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史称“旷古奇灾” 。雍正二年(1724年)兖州府之沂州划归直隶州。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府,郯城县隶沂州府,其下辖政区,清前期为4乡32社;中后期为4乡45社。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置道,郯城县隶济宁道,下辖5区48保。

民国十四年(1925年),山东省由四道改为十一道,郯城县属琅琊道,辖区依旧。

民国十七年(1928年),琅琊道废,郯城县直属山东省政府,其辖区改为5区44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6年),郯城县隶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区更为7区45乡。翌年,其辖区又为5区45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侵占郯城。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解放郯西之头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又攻克郯城,与此同时,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鲁南行政专员公署。同年10月底,郯城复为日军侵占。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由于形势变化,县政府撤销。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马陵办事处(县级政权)建立,隶滨海专署。

民国三十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1~1944年),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在郯城县东部及西部增置了临沭、赵镈[zhào bó](苍山)二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八路军一五师教导二旅在罗荣桓、陈光指挥下,发起郯城战役,粉碎了日军的“堡垒封锁”,郯城大捷后,马陵办事处改称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关系未变。同年10月,县政府隶属滨海专署二行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滨海行署二专署,下辖10区2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郯城县为国民党占领,人民政府政区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党政府政区按民国初年设置,后改为23乡2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8日,郯城县全境解放,隶属鲁中南行署第六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5月,郯城县隶属临沂专区公署。

1956年1月,郯城县人民政府改称郯城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2月,又改名为郯城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6月,复名为郯城县人民政府,隶属临沂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12月至今,隶属山东省临沂市。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地处鲁苏交界,为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县市所环绕,北部与临沂市河东、罗庄和临沭、苍山四区县接壤,介于北纬34°22′~34°56′,东经118°05′~118°31′之间,东西跨度41.9千米,南北跨度62.3千米,总面积1195平方千米。

郯城县

郯城县地图

气候

郯城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光充足。境内历年平均气温13.9℃,7月最热,1月最冷,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8.6℃(2002年7月14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23.4℃(1969年2月5日);年平均降水量867.7毫米,集中于7、8月,其中7月最多,12月最少;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14.82千卡/平方厘米,其中10月最多,七月最少;平均水汽压(亦称绝对湿度)13.8毫巴,其中7月最大,1月最小;平均风速2.8米/秒,其中3月最大,9月最小;年平均日照时数2362.4小时;全年无霜期204天。

地质

郯城县地质构造主要位于沂沭断裂带内,有四条大的断裂经过辖区。分别为昌邑—大店断裂;安丘—莒县[jǔ xiàn]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唐吾—葛沟断裂。其构造活动特征为沂沭断裂带处于郯庐断裂带的中段,纵贯山东中部,大致沿沂河、沭河及淮河分布,是山东省境内最主要的新华夏系断裂带,属深大断裂构造带,沂沭断裂带对山东省中部的构造格局、地貌景观、地层展布、岩浆岩发育、矿产以及地震等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新生代以来,纵向上发育一系列新活动的横向断裂,将郯庐断裂带中段切割成若干小块体,并控制着白垩纪[bái è jì]至晚第四纪沉积。县境为本段内形成的三个晚第四纪沉降中心之一,横向上基本保持着地堑地垒相间的复杂格局。中生代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表现异常活跃,在其自身形成两条十几千米的大裂谷,数百千米长的断裂带上到处是火山活动,两地堑中沉积了巨厚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新生代时期,改张性为压扭性,第四纪以来,受喜山运动影响,断裂带构造运动重新活跃。郯城县境内地层除东部山丘和西北部零星孤山有基岩出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为太古界泰山群、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第四系等。

郯城县

地震断裂带

地形地貌

郯城县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其中丘陵主要分布于东部马陵山一带,其次是西北部零星残孤山丘,共有大小山头20多个,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总面积183.3平方千米,占郯城县总面积的14.1%;县境内平原系沂蒙山区冲积湖沼平原,为鲁南临郯苍平原之一部,县内平原分布于鲁南临郯苍平原腹心地带,大致类型分为岗地、河漫滩、沿河高阶地和涝洼平原,平原总面积1123.55平方千米,占郯城县总面积84.7%。境内最高海拔184米,最低海拔26米。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1309/

(11)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沿革
  3. 先秦时期
  4. 秦汉至南北朝
  5. 隋唐至宋元
  6. 明清时期
  7. 中华民国
  8. 中华人民共和国
  9. 自然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气候
  12. 地质
  13. 地形地貌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