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乐,后改玉堂、语堂,笔名宰予、毛驴等,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学者。出生于福建漳州市龙溪县(现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的一个农民牧师家庭,祖籍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 林语堂六岁前受父亲蒙学教育,启蒙读物是儒学经典,如《四书》《五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六岁时林语堂未入私塾,却入了村办教会小学。十岁就读厦门教会学校,十三岁...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乐,后改玉堂、语堂,笔名宰予、毛驴等,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学者。出生于福建漳州市龙溪县(现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的一个农民牧师家庭,祖籍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林语堂六岁前受父亲蒙学教育,启蒙读物是儒学经典,如《四书》《五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六岁时林语堂未入私塾,却入了村办教会小学。十岁就读厦门教会学校,十三岁入厦门寻源书院读中学。1911年2月,林语堂插班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道学科”(即后来的“神学科”)预科一年级。林语堂因科学科成绩不理想,以及对神学课程中耶稣神迹宣传的不信服,由道学科转入了文艺科。在圣约翰的1911至1916年间,林语堂在校刊《约翰声》发表了十几篇体裁、风格各异的中英文作品。就读圣约翰期间,林语堂对就读于圣玛丽女校的陈锦端一见钟情,但因陈锦端父亲对林语堂并不满意,转而将邻居钱庄老板廖悦发的女儿廖翠凤介绍给林语堂,林语堂第一次遭受到感情的挫折。1915年,林语堂与廖翠凤订婚。

1916年6月,林语堂以第二名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并由校方推荐至北京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师,开始了他在清华三年的执教生涯。1917年10月,林语堂发表第一篇语言学论文,这也是他的第一篇中文论文《创设汉字索引制议论》。1918年2月15日,林语堂的《“汉字索引制”说明》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标志着林语堂已成功踏上北京学术界之林。

1919年,林语堂在清华执教三年期满,申请学校的半官费奖学金到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留学深造。临行前,林语堂与廖翠凤完婚,两人共赴美国。抵美不久,他留美经费因其妻手术和半官费被取消而不足,在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的帮助下,才得以继续学业。1920年,林语堂申请到法国为华工服务,从事平民教育工作,以此获得一些积蓄,支持他能在欧洲继续完成学业。

1921年林语堂转往德国殷内大学(Jenauni versity),补修在哈佛大学所缺的学分。1922年2月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而后进入以语言学驰名的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研究中国音韵学。1923年,林语堂正式加入国语统一筹备会,积极参与国语罗字拼音的研究。4月凭借论文《古代中国语音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

林语堂

1919年林语堂夫妇在波士顿

归国时期

1923年,廖翠凤在厦门鼓浪屿生下长女林如斯。同年秋天,林语堂与妻子回到了北京。林语堂履行对胡适的承诺,随即接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任教之余,林语堂继续进行古汉语音韵的研究,钻研了《广韵》等中国古代音韵学的著作。1924年林语堂在《晨报副刊》发布文章,首次把英文Humor翻译为“幽默”,并加以提倡,当时未引起反响。11月《语丝》创刊,鲁迅和林语堂同为长期撰稿人,12月两人开始通信。之后林语堂以《语丝》为阵地先后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开始崭露头角。“语丝”时期,林语堂受鲁迅和语丝派的影响,思想极为激进。

1926年1月,林语堂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3月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林语堂和鲁迅等人因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激烈批评政府而被列入通缉名单。4月,次女林太乙在北京出生。因厦门大学广聘著名教授学者,林语堂遂受聘,于5月任厦门大学语言学教授,兼任文科主任、国学研究院总秘书,代理图书馆主任(馆长)等。8月,鲁迅也随林语堂一同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3月,国学院停办后,林语堂离开厦门到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9月林语堂赴上海,先后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分院英文编辑兼国际出版品交换处处长和东大学法律学院英文教授,此期间他从事编写英文教科书的工作,并相继出版了《开明英文读本》《英文文学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等书籍。1928年,林语堂在鲁迅、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质疑南子的礼与孔子的礼不相同,引发争议。1930年7月,三女林相如在上海出生,同年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于上海成立,林语堂为发起人之一。

自1932年至1935年间,林语堂先后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并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被誉为“幽默大师”。期间林语堂与鲁迅政治立场相左,鲁迅对林语堂文章多有批评和争辩。1936年,林语堂赴美国讲学,期间听闻鲁迅死讯,撰写了《悼鲁迅》一文,对鲁迅缅怀悼念。

旅居海外

1935年,林语堂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Pearl S. Buck)之约,用英文撰写了《吾国与吾民》一书。《吾国与吾民》一经出版便荣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林语堂至此在美国读者中有了声望,因此赛珍珠力邀林语堂到美国从事英文写作。离开上海前,林语堂曾与鲁迅、巴金、郭沫若、茅盾等人,连署知名的《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战争而结合,争取言论自由。

1936年8月1日,林语堂举家前往美国,住在赛珍珠夫妇的宾夕法尼亚州乡间别墅。林语堂又相继在美国创作出《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佳作,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的性情、哲学,将东方文化向西方人敞开。其中《生活的艺术》有英、法、德等18个版本,畅销各国,而《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一度被列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之一。

七七事变后,林语堂在《时代周刊》发表了《日本征服不了中国》,支持中国抗战,之后应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的邀请,到华盛顿为中国演说。抗战期间,林语堂曾于1940年和1943年两度回国。。1943年,林语堂再度回国,相继在重庆中央大学、西安青年堂等地发表演讲。

林语堂一直希望能用科学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改良中国文学的排字方法,发明最精确最完美的中文打字机,于1947年研制出第一部样机。他因研制打字机而倾家荡产,向赛珍珠借贷却遭拒绝,两人关系至此完全破裂。同年,林语堂应邀赴法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文学组主任,未久林语堂便辞职,重新回到写作为生的日子。

1952年,南洋华侨筹建新加坡南洋大学。1953年2月正式成立大学执行委员会,同年,大学执委连瀛洲赴美邀请林语堂任校长。1954年5月3日,林语堂接受南洋大学校长一职,10月2日,于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就任南洋大学首任校长。筹建期间,由于管理权旁落、财权受到限制等因素与南洋大学执委会意见不合,林语堂在其开学前离职,于1955年4月17日携眷属搭乘飞机离开新加坡。南洋大学事件让林语堂对自己终其一生无法将其建成一所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学而感到不平。

晚年经历

1958年10月,林语堂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1年1月19日,林语堂的长女林如斯自杀身亡,林语堂备受打击,精神濒临崩溃。1972年,按照“上下形检字法”编排的《当代汉英词典》出版。林语堂认为这是他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

1975年,八十岁的林语堂被世界国际笔会选为副会长,同时《京华烟云》被大会推选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长女自杀所带来的打击,以及耗费心血编纂词典导致的身心过劳,这导致其晚年身体情况每日愈下。圣诞节过后,林语堂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大量胃出血,被送进医院急救,情况稍有好转。三天后,心脏病突发,于3月26日,在香港病故,后归葬于台北阳明山故居后园。

创作风格及思想

编辑

文学创作

语言特点

林语堂对于幽默的文字表达的追求是贯穿了他文学生涯的始终,并且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逐渐发展。如在传记文学写作中林语堂说到“如果这一路的文章含有乖巧的幽默,和相当的‘自知之明’,对于别人确是一种可喜可乐的读品”。正如他所倡导的,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幽默平近,就像和读者用笔杆子对话,不刻意做过多华丽的修饰。林语堂自杂志《论语》创办后,散文创作转以闲适的小品文体裁为主,同时取材也多来自身边的琐碎事物,开始将创作重点转向自我生活中的休闲时光,关注自我。随着杂志《论语》的大获成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一股幽默风、小品文热。

叙事内容

针砭时弊

自1924年《语丝》杂志创刊,林语堂于其先后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内容多以针砭时弊为主。如1925年3月29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所作的《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一文批评国民“惰性充盈”,并指出国民精神衰颓不振是儒道二家阻碍所致,提倡“精神复兴”,探索国民性。林语堂以揭露反动政府的残酷暴虐行径为主,在内容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敢于揭露文人的虚伪面孔,针贬军阀,反抗独裁者的专制统治,同时也在反抗中不断思考探索。

横贯中西

林语堂的创作不乏英文作品,他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中国人的生活、心理、习惯等方面,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的文章与著作,文章中对传统文化的弊端抨击较少,转而对孔孟思想中积极进取部分加以阐发,对老庄的人生哲学加以发挥,择善而从。林语堂对于“中西文化体系的合璧”充满了信心和愿景,他在创作内容上试着向人们展示一副各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后的理想世界。林语堂通过“脚踏东西文化两条船”形成的知识储备和素养,在中西文化比较上显示出特有的优势,从中西文化相互取长补短的角度出发,构建出“中西合璧的文化体系”。

文笔写法

通俗化

林语堂在写作的经历中受通俗化的影响匪浅,如他在传记创作中着重描写传主生活化,摒弃过多的对“通俗化”无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式的背景资料,通过一个个生活上的小故事或者传闻逸事,这些生活化气息浓厚的点来描写,避开了史传宏大叙事的思维,使得人物传记通俗化且富有更多的趣味性。

散文化

林语堂曾预言:“愚见以为西文所谓谈话(娓语)笔调可以发展而未发展之前途甚为远大,并且相信,将来总有一天中国文体必比今日通行文较近谈话意味,以此笔调可以写传记,述轶事,撰社论,作自传”。林语堂的所有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散文化”做实践,这在他的传记作品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通过散文行云流水般的文笔特点,使得传记作品中的叙事和议论更加融洽自然,也为史料的发掘再现的过程增加了一些生动感。

个人情感介入主体

林语堂在传记创作中,介入了个人的情感,笔下的传主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存在一定的距离,展现的只是历史人物性格全貌中的一面。如《苏东坡传》,林语堂曾表示:“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喜爱他”,因此将全部的情感都倾注在文字之中。但《苏东坡传》最有艺术价值之所在,并非对历史史料的细致梳理和甄别,也不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技巧的表达,而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用这种“灵魂贴近”的方式进行传记创作。

白话文与文言文相结合

林语堂认为白话口语应与文言成语相结合,不应该追求使用白话文而一味否定文言文。例如《论言文一致》一文中,林语堂就提出了“文学的国语应以语言为主体,而在这白话当中,可以容纳凡需要的文言成语的部分。”。

翻译创作

国语语言的翻译创作上,林语堂提倡清新简洁的国语语言。林语堂对于这个观点在《释雅健》有进一步的论述:“国语要雅健,也必须有白话、文言二源。凡为文必先雅顺自然。勿矫柔,勿造作,如流水行云,听其自然。”。

在英语语言的翻译创作上,林语堂同样提倡英语语言应该清新通俗自然,在选词方面强调应该选用较为常用的词语而避免高深的词汇。如在《英文学习法》中他认为“中国留学生及非留学生写起英文来都是韩柳三苏的变相。”而对于选词方面林语堂则在《基本英语与洋泾浜英语》阐述道:“要选择常见的词。”

主要作品

编辑

中文创作

红楼梦人名索引

1976

无所不谈合集

1974

无所不谈(二集)

1967

无所不谈(一集)

1965

平心论高鹗

1965

语堂文存

1941

我的话(下册):披荆集

1936

大荒集

1934

我的话(上册):行素集

1934

语言学论丛

1933

翦拂集

1928

中文译作

封面

作品名称

时间

原著作者

出版社

-

《国民革命外记》

1928

原著者待查

上海:北新书局

-

《女子与知识》

1929

罗素夫人(Mrs Bertrand Russell)

上海:北新书局

林语堂

《卖花女》

1929

萧伯纳(Bernard Shaw)

上海:开明书店

-

《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

1929

布蓝地司(George Brandes)著

上海:春潮书局

-

《新俄学生日记》

(林语堂、张友松译)

1929

奥格约夫(Nikolai Ognyov)著

上海:春潮书局

-

《新的文评》

1930

史宾冈(Joel Elias Spingarn)、克罗齐(Benedetto Croce)、布鲁克斯(Van Wyck Brooks)等著

上海:北新书局

林语堂

《成功之路》

1939

马尔腾(Orison Swett Marden)著

上海:中国杂志公司

英文创作

Memoirs of an Octogenarian(八十自叙)

1975

Lin Yutang’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2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Translation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中国画论)

1967

The Flight of the Innocents(逃向自由城)

1964

Juniper Loa(赖柏英)

1963

The Pleasures of a Nonconformist(不羁)

1962

Imperial Peking:Seven Centuries of China(辉煌的北京:中国在七个世纪的景观)

1961

The Red Peony(红牡丹)

1961

The Chinese Way of Life(中国的生活)

1959

From Pagan to Christian(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1959

The Secret Name(匿名)

1958

Lady Wu(武则天传)

1957

Looking Beyond:the Unexpected Island(远景)

1955

The Vermillion Gate(朱门)

1953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Retold by Lin Yutang(著名中国古代短篇故事——由林语堂重述)

1951

On the Wisdom of America(美国的智慧)

1950

Chinatown Family(唐人街)

1948

The Wisdom of Laotse(老子的智慧)

1948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苏东坡传)

1947

The Vigil of Nation(枕戈待旦)

1944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啼笑皆非)

1943

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中国与印度的智慧)

1942

A Leaf in the Storm(风声鹤唳)

1941

With Love and Irony(讽颂集)

1940

The Birth of a New China:A Personal S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新中国的诞生)​

1939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1939

The Wisdom of Confucius(孔子的智慧)

1938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

1937

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中国新闻舆论史)

1936

Confucius Saw Nancy and Essays about Nothing(子见南子及其他)

1936

The Little Critic:Essays,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First Series:1930-1932)(小评论·英文小品甲集)

1935

The Little Critic:Essays,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Second Series:1933-1935)(小评论·英文小品乙集)

1935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

1935

Readings in Modern Journalistic Prose(现代新闻散文选)

1931

Letters of a Chinese Amazon and War-time Essays(林语堂时事述译丛刊)

1930

Kaiming English Grammar(开明英文文法)

1929

英文译作

封面

作品名称

时间

原著作者

出版社

林语堂

《浮生六记》(汉英对照)

1939

沈复著

上海:西风社

林语堂

《古文小品》(汉英对照)

1940

陶潜等著

上海:西风社

林语堂

《冥寥子游》(汉英对照)

1940

屠隆著

上海:西风社

-

《英译庄子》

1957

庄子著

台北:世界书局

编剧作品

林语堂
新京华烟云(改编作品)

2014

林语堂
京华烟云(改编作品)

2005

林语堂
京华烟云(改编作品)

1988

林语堂
贞节牌坊

1966

林语堂
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

1941

其它作品

作品类型

作品名称

附注

林语堂信笺

“致胡适”

收入《胡适来往书信选》以及《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

“致蒋介石”(四封)

林语堂故居藏

未发表著作

《林语堂日记》

1929年1月1日至1932年1月20日,私人收藏

《为罗马字可以独立使用一辩》

1921年3月7日(署名:林玉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胡适档案”,卷号1416

人物成就

编辑

林语堂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其作品《京华烟云》获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文化交流

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通。在林语堂长达60年的学术生涯里,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外古典名著,林语堂通过他的翻译文字、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把中国的经典文化内涵、思想以及生活,传递给西方世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吾国与吾民》以及《生活的艺术》,将东方古国如实的向西方社会展现出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

文学创作

林语堂被誉为“幽默大师”,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林语堂的散文体现了中国儒道思想的传统文化情怀,在现代散文中独树风格,其散文对现今休闲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同时林语堂的性灵散文观对文学的现代走向具有指引作用,提高了性灵散文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林语堂在传记文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林语堂是梁启超之后,将中国传记文学推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人物,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起了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及《武则天传》体现了传记文学现代化的特点。他还开启了现代长篇纪实散文创作的先声。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后在上海创办并主编了《论语》半月刊、《人间世》半月刊、《宇宙风》半月刊等杂志刊物,用其独特的办刊理念对当时的杂志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通俗化报刊文体的大力倡导也促进了报刊的大众化发展。

语言研究

林语堂主持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方言研究机构——北京大学国学门方言调查会,起草现代第一个《方言字母表草案》。林语堂作为“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成员之一,推动了汉字注音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林语堂提出了“上下形检字法”,并将其运用于《当代汉英词典》的编纂之中,《当代汉英词典》被誉为“汉英字典史上迄今的四座里程碑之一”,在语言词书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

发明创造

1946年,身在美国的林语堂计划研发出一台前所未有的中文打字机。1947年,中文打字机的样机出厂,林语堂将其命名为“明快”打字机。这台打字机高9英寸、宽14英寸、长18英寸,备字7000个。字模是铸在6根有6面的滚轴上。以64键取代了庞大的字盘,每个字只按3键,每分钟可打50个字,不需要经过复杂训练,任何人经指导后都可以进行操作。在汉字世界里,林语堂发明的这台打字机可谓一项革命性的创举。1952年10月,明快中文打字机专利获美国专利局批准。林语堂去世后,神通计算机根据“明快中文打字机”的核心技术“上下形检字法”发明了“简易输入法”,成为现代人常用的计算机中文输入法。

林语堂

林语堂看林太乙打“明快打字机”

家族成员

编辑

父母

父亲——林至诚:早期以务农和肩挑贩卖为生,后受洗入教,成为职业牧师,六十岁病故

母亲——杨顺命:出生贫寒,识字不多,一生操持家务抚养儿女,七十七岁病故

兄弟姐妹

大哥——林景良(又名和安,字孟温):厦门救世医院医科学校毕业,曾任鼓浪屿荣华中学国文教员、厦门大学国学院编辑,中年在漳州开设“保元大药房”,为群众施诊看病,后在北廓顶颐养天年

二哥——林玉霖(又名和凤):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归国后返母校任教。抗战胜利后,返闽在厦门大学西文系任教授

三哥——林憾庐(又名和清):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担任《宇宙锋》编辑,抗战期间随刊物迁往广西桂林,后因心力交瘁病逝

四哥——林和平:早夭

大姐——林瑞珠(又名仪贞):粗通文字,较早嫁给鼓浪屿一商人,其后丈夫抽鸦片烟早夭,含辛茹苦抚养八个子女长大

二姐——林美珠(又名美宫):曾就读于鼓浪屿毓德女中,后因家境困难辍学,嫁给近邻西溪的乡绅,婚后次年即患鼠疫亡故,腹中还有八个月身孕

六弟——林幽(又名玉苑):长期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

配偶

廖翠凤——钱庄老板廖悦发的二女儿,哥哥是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的同学

女儿

大女儿——林如斯:又名凤如,抗战期间曾回国参加战地救护队,后违背父母的意愿,与美国青年秋克私奔,但婚后因性格相悖而离异。随父母返回中国台湾后,在故宫博物馆担任馆长的“英文助理”,编译过《唐诗选择》并出版,后因精神抑郁在中国台湾省故宫自杀身亡

次女——林无双(原名玉如,笔名太乙):美国陶尔顿中学毕业后到耶鲁大学教中文,后陆续修完哥伦比业大学文学专业的课程。毕业后任中国台湾《天凤》杂志编辑,后长期担任美国《读书文摘》中文版的总编辑

三女儿——林相如:毕业于哥伦比业大学化学系,后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长期担任香港大学化学系的主任,一级教授,出版学术专著七十多种,现在美国休斯敦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林语堂

林语堂(后排左三)全家福照片

林语堂

林语堂与次女太乙、三女相如、长女如斯

人物轶事

编辑

烧结婚证

林语堂与廖翠凤完婚后,两人一起赴美生活,但婚后生活拮据,廖翠凤甚至卖掉陪嫁的首饰补贴家用,林语堂为其行为所感动。一天他拿出两个人的结婚证对她说:“结婚证只有离婚时才用得着,我们烧掉它吧,反正今后我们也用不着它了。”话毕他点燃了一根火柴,把结婚证烧了。

语堂与烟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这句妙语出自林语堂。林语堂极少吸纸烟,给人的形象基本上是嘴叼弯垂烟斗,在书房边抽边专心致志写作,有时来了灵感,他慌乱地大呼二叫:“我的烟斗在哪里?”殊不知,烟斗就叼在他的嘴中。烟斗还另有一大用处,就是用来揉擦冒油的鼻子,作鼻部保健。这是林语堂的习惯动作,以致擦得鼻头发红发亮。

不拘小节

晚年的林语堂依然不拘小节。林语堂阳明山的房子进行整修时,家人曾买了汽水倒在玻璃杯里让工人解渴饮用,工人喝了一些后就放回桌上。林语堂外出回来看到桌上的汽水,随手就拿起来喝,经人提醒这是工人喝剩的汽水,他却说:“我才不相信世界上有那么多细菌。”之后,他把其他杯剩下的也拿起来喝掉。

英文教材

林语堂的三女儿林太乙上小学时,学校所用英文教材为林语堂编著的《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等。学校高年级男生一旦英文考试不及格,便在课间休息时间“指责”林太乙“都是林玉如的阿爹勿好!”

兼职的设计师与发明家

林语堂兼任设计师的身份,他亲自设计了台北阳明山的房子。客厅里的圆形小桌被他设计为可折叠,以便收纳。此外,林语堂书房的陈列柜里还摆放着若干专利证明和设计图纸。有可以自动充填牙膏的自动牙刷,因为林语堂刷牙懒得挤牙膏,直至得了蛀牙终于认识到严重性。他还设计了自动门锁、自动发牌的桥牌机等。

人物评价

编辑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语堂是我的老朋友,我应以朋友待之,当《人间世》还未出世,《论语》已很无聊时,曾经竭了我的诚意,写一封信,劝他放弃这玩意儿,我并不主张他去革命,拼死,只劝他译些英国文学名作,以他的英文程度,不但译本于今有用,在将来恐怕也有用的。

国学大师钱穆:语堂另有他内心之拘谨不放松处。语堂之幽默,在我认为,面尚不专在其仅抽烟卷之一,乃更有其烟灰不落之一面。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鲁迅文学奖评委、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对林语堂的评价一直不高,对他的文章人品也颇多微辞,这不能不说与地域、历史和文化的隔膜造成的误解与误读直接有关,林语堂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更是一位难得的人生智者。

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讲师刘奕华:这个时代需要林语堂,在科技快速发展、人类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林语堂的诗性人格弥显珍贵;面对世界全球化大势、民族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林语堂的文化融合,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值得借鉴。我们可以不合时宜,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能丢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中国茅盾研究会、老舍研究会等学会理事、福建社科院文学所所长万平近:林语堂始终在道德家的庭园中漫步,未能进入思想家、哲学家的大雅之堂。

同济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施建伟:他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因素于一身,看似中西结合,却又不中不西,又中又西……

作家林太乙:将我中华文化介绍于西方者,则除了有利玛窦、汤若望等等外国人曾经从事之外,数献身此道的中国学人,林语堂虽非惟一人,却是极少数人中最成功的一人。

作家徐訏:我相信他在中国文学史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在文学史中也许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

作者李世化:林语堂之于我们,是一种浓重的情结,就像村上春树之于日本,米兰·昆德拉之于捷克,卡夫卡之于奥地利。他们既是本国的,又是世界的。那一抹微笑或是自得,或是青涩,或是疼痛,或是幽默,都已随着文字的变迁深深地植入人们心中,不择水土地生根、发芽、长成。

美国波士顿西门斯学院(SimmonsCollege)图书馆学专家安德森:他一身融会了东西方的智慧。只要将他的著作读上数页,谁也会觉得与高人雅士相接,智者之言,亲切有味。其思想合理中节,谦虚而宽容,开朗而友善,热情而明智。其风度,其气质,古之仁人,不能过也。其写作著述,机智而优美,巧慧而闲适,不论涉及人生任何方面,莫不如此。于人生则因林见树,由大识小,辨别重轻,洞悉本末。若谓文化人中龙凤,林氏当之无愧也。

后世纪念

编辑

故居

台北阳明山故居

林语堂在香港与世长辞,后归葬于台北阳明山故居后园,好友钱穆为他题字碑上。台北市政府为纪念林语堂的文学成就,在其故居成立了“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并于1985年5月对外开放。

林语堂

林语堂故居庭院

福建坂仔镇故居

此故居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宝南村,现在这个故居是在2005年依照原址进行维修的,旁边位于坂仔镇花山溪南岸的文学馆建立于2007年,馆名是由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写的,展厅中展示的是林语堂不同时期的照片和不同时期的著作目录。

林语堂

林语堂坂仔镇故居

厦门廖家别墅故居

此故居位于鼓浪屿漳州路44号,1919年8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在此举行婚礼,林语堂婚后三天,怀揣1000大洋离开了廖家,如今廖翠凤的侄儿廖永明教授住在这里。

林语堂

廖家别墅

纪念馆

2001年10月8日,中国大陆首家林语堂纪念馆在他的故乡漳州市天宝镇五里村开馆。纪念馆前除了安放有林语堂坐式全身塑像,还设置了81级花岗岩台阶,暗喻着林语堂享年81岁。

林语堂

林语堂纪念馆

学术研究会

1999年10月,芗城林语堂学术研究会在漳州成立。林语堂研究会收集林语堂学术研究的信息、文物及有关资料,加强与大陆各地和台、港、澳及海外林语堂学术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联系,编辑出版会刊,积极开展林语堂学术研究。研究会还建立了网站,出版电子版作品。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程桂婷. 林语堂佚简释读与笔名"岂青"献疑[J]. 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 (11): 243-250,259.

[2]林太乙. 林语堂传[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47.

[3]林语堂:中国文化译出的典范【2】.人民网-理论. [2023-02-26].

[4]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J]. 今传媒(学术版), 2010, (6): 44.

[5]张秀燕. 被遗忘的翻译家——林语堂英文著作汉译者张振玉[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20(3): 107.

[6]林语堂. 八十自叙[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55.

[7]李平. 林语堂的学生生涯史料考察[J]. 闽台文化交流, 2009, (04): 120.

[8]张秀燕. 被遗忘的翻译家——林语堂英文著作汉译者张振玉[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20(3): 107-108.

[9]朱立友. 林语堂生平及其著作目录[J]. 福建图书馆学刊, 1996, (3): 51-56.

[10]家鸣. 林语堂:在时代激流中进退——《林语堂评传》读后[J]. 闽台文化交流, 2009, (01): 152-154.

[11]卞建华. 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J]. 上海翻译, 2005, (1): 47.

[12]林语堂. 林语堂自传[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2.

[13]凤媛. 林语堂圣约翰时期的语言文学观考论(1911—1916)[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1(01): 82.

[14]凤媛. 林语堂圣约翰时期的语言文学观考论(1911—1916)[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1(10): 83.

[15]何书彬. 林语堂:爱情由结婚开始[J]. 同舟共进, 2019, (10): 44-45.

[16]秦贤次. 林语堂与北京清华学校(1916—1919)[J]. 华文文学评论, 2016, (00): 135-140.

[17]林语堂. 八十自叙[M]. 台湾: 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1984: 36-37.

[18]林语堂:作文人而不作文妓.中国作家网. [2023-02-26].

[19]何书彬. 林语堂:爱情由结婚开始. 同舟共进, 2019, (10): 49.

[20]余娜. 论林语堂早期语言学研究与新文化运动[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02): 101.

[21]何书彬. 林语堂:爱情由结婚开始[J]. 同舟共进, 2019, (10): 50.

[22]陈智淦.林语堂早期(1914~1928)汉译活动研究——以期刊译文为中心[J]. 闽台文化研究, 2020, (01): 99.

[23]万平近.. 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J]. 东南学术, 2988, (6): 60.

[24]秦志希. 鲁迅和林语堂. 江汉论坛, 1981, (5): 37-44.

[25]杜玲. 林语堂在《语丝》时期的思想倾向[J]. 史学月刊, 2005, (11): 33.

[26]朱正. 鲁迅和林语堂的交往. 新文学史料, 2014, (2): 85-101.

[27]柯文溥. 林语堂与厦门大学[J]. 闽台文化交流, 2011, (2): 83.

[28]吴小鸥,姚艳. “活”的英文:林语堂意念教学的言语交际意蕴——以《开明英文读本》及《开明英文文法》为例[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2): 138.

[29]林语堂小传(1895-1976)[J]. 鲁迅研究月刊, 1988, (7): 49.

[30]万平近. 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J]. 东南学术, 1988, (6): 61.

[31]马儒. 林语堂与赛珍珠为何绝交走[J].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4, (8): 54-55.

[32]马儒. 林语堂与赛珍珠的恩恩怨怨[J]. 湖北档案, 2012, (4): 39.

[33]马儒. 林语堂与赛珍珠的恩恩怨怨[J]. 湖北档案, 2012, (4): 40.

[34]陈煜斓. 处身立世与生存智慧——林语堂南洋大学期间的行为检讨[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9(4): 17-20.

[35]林太乙. 林语堂传[M]. 台北: 联经出版公司, 1990: 335-353.

[36]远猷. 台北的名人故居[J]. 黄埔, 2006, (04): 57.

[37]林语堂. 林语堂自传[M].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10: 3.

[38]王慧. 论林语堂的传记文学创作[D]. 湖南大学, 2012: 18-21.

[39]沈栖. 林语堂散文创作简论[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 (02): 110.

[40]张淑敏. 林语堂“语丝社”时期的散文创作[D].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51.

[41]万平近. 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J]. 东南学术, 1988, (6): 61.

[42]景兰. 林语堂散文创作的发展轨迹[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5): 98.

[43]沈栖. 林语堂散文创作简论[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 (02): 108.

[44]张淑敏. 论林语堂“语丝社”时期的散文创作[D].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14.

[45]张景兰. 林语堂散文创作的发展轨迹[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5): 100.

[46]林语堂. 林语堂自传,林语堂文选下[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

[47]阎开振. 林语堂小说创作的动因、目的及其文化特征[J]. 淄博师专学报, 1994, (01): 44-45.

[48]阎开振. 林语堂小说创作的动因、目的及其文化特征[J]. 淄博师专学报, 1994, (01): 44.

[49]王慧. 论林语堂的传记文学创作[D]. 湖南大学, 2012: 14-16.

[50]林语堂. 林语堂批评文集[M]. 珠海: 珠海出版社, 1998: 250.

[51]王慧. 论林语堂的传记文学创作[D]. 湖南大学, 2012: 17-18.

[52]林语堂. 苏东坡传[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9: 3.

[53]王兆胜. 林语堂大传[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6: -.

[54]王少娣. 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绪的矛盾统一[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43.

[55]王少娣. 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绪的矛盾统一[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44.

[56]林语堂. 无所不谈合集[M].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27.

[57]林语堂. 荒集[M].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195-196.

[58]王珏. 林语堂英文译创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192-194.

[59]钱珺. 林语堂的海外抗日宣传考证[J]. 新闻界, 2016, (17): 16.

[60]林语堂 Yutang Lin的编剧作品(5).豆瓣电影. [2023-02-26].

[61]钱锁桥. 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M].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2]林语堂. 八十自叙[M]. 北京: 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 1990: 7.

[63]Lin Yutang. nobelprize, 2023-02-26[2023-02-26].

[64]叶鸣. 林语堂:从"中西文化溶合"破题.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 (2): 99-105.

[65]欧亚美. 林语堂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32(6): 51-52.

[66]梁辉. 论林语堂散文创作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中国校外教育, 2010, (S2): 32.

[67]阎开振. 林语堂小说创作的动因、目的及其文化特征[J]. 淄博师专学报, 1994, (01): 43.

[68]苏静,赵苗. 试论林语堂散文的当代文化价值[J]. 文教资料, 2017, (27): 49-50.

[69]王磊. 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研究[D]. 扬州大学, 2009: 51.

[70]章罗生,刘鑫. 论林语堂的纪实文学创作兼谈林语堂的文学史地位问题[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 95.

[71]钱珺. 著名作家的侧面:“新闻人”林语堂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2.

[72]万平近. 从多重“回归”现象看林语堂[J]. 福建学刊, 19977, (01): 59.

[73]郑伟. 才情未竟的词典学家——文学与幽默之外的林语堂[J]. 辞书研究, 2021, (06): 86.

[74]小玫. 汉英辞典出版史上的一座丰碑-从索引检字传统的视角看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J]. 闽台文化研究, 2018, (3): 82-88.

[75]孔方尘. 林语堂发明“明快”打字机始末[J]. 传记文学, 2018, (01): 134-135.

[76]民国文林. 林语堂:最大的贡献还是机械发明[J]. 文史博览, 2012, (01): 34.

[77]孙红旗. 林语堂发明中文打字机[J]. 高中生:作文, 2019, (1): 14.

[78]鼓浪屿廖家别墅:走出了个林语堂的“老情人”.央视网. [2023-02-26].

[79]许志勇. 林语堂的家族[J].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1, (04): 37-38.

[80]蒋大鹤. 林语堂烧掉结婚证[J]. 档案记忆, 2018, (2): 35.

[81]林语堂与烟.人民政协网. [2023-02-26].

[82]一代大师林语堂轶事[J]. 世界中学生文摘, 2008, (04): 54.

[83]民国文林. 文人林语堂轶事[J]. 文苑, 2011, (23): 40.

[84]远去的生活艺术.光明网. [2023-02-26].

[85]黄寿娟. 鲁迅和林语堂翻译思想对比研究[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7, (2): 120.

[86]林语堂:作文人而不作文妓(4).中国作家网. [2023-02-26].

[87]王兆胜.东方论坛. [2023-02-26].

[88]王兆胜. 林语堂大传·后记[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6: 404.

[89]师资队伍.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官网. [2023-02-26].

[90]刘奕华. 诗性林语堂与跨文化传播[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91]万平近.中国作家网. [2023-02-26].

[92]万平近. 林语堂评传·后记[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8: 318.

[93]施建伟. 幽默大师———林语堂传·前言[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7: -.

[94]林太乙. 林语堂全集[M]. 吉林: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5: 2.

[95]徐訏. 追思林语堂先生[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3: 155.

[96]李世化.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4: 1.

[97]林语堂. 林语堂自传[M].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2.

[98]致敬世界文化大师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林语堂文学馆”.中新网福建. [2023-02-26].

[99]林语堂故居.厦门市鼓浪屿管委会. [2023-03-30].

[100]许初鸣. 大师魂归香蕉林--大陆首家林语堂纪念馆在漳州落成[J].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1, (4): 27.

[101]许初鸣. 大师魂归香蕉林--大陆首家林语堂纪念馆在漳州落成[J].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1, (4): 28.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2838/

(57)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早年经历
  3. 归国时期
  4. 旅居海外
  5. 晚年经历
  6. 创作风格及思想
  7. 文学创作
  8. 语言特点
  9. 叙事内容
  10. 文笔写法
  11. 翻译创作
  12. 主要作品
  13. 中文创作
  14. 中文译作
  15. 英文创作
  16. 英文译作
  17. 编剧作品
  18. 其它作品
  19. 人物成就
  20. 文化交流
  21. 文学创作
  22. 语言研究
  23. 发明创造
  24. 家族成员
  25. 人物轶事
  26. 烧结婚证
  27. 语堂与烟
  28. 不拘小节
  29. 英文教材
  30. 兼职的设计师与发明家
  31. 人物评价
  32. 后世纪念
  33. 故居
  34. 纪念馆
  35. 学术研究会
  36.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