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国殖民时期
- ▪ 坦噶尼喀
- ▪ 桑给巴尔
- ▪ 独立后
- ▪ 尼雷尔时期(1961—1985年)
- ▪ 姆维尼时期(1985—1995年)
- ▪ 姆卡帕时期(1995—2005年)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斯瓦希里语:Jamhuri ya Muungano wa Tanzania;英语: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简称坦桑尼亚(斯瓦希里语:Tanzania;英语:Tanzania),是位于非洲东部的总统共和制国家,国土总面积94.5万平方千米,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斯瓦希里语(桑给巴尔使用阿拉伯语),首都多多马(Dodoma)。截至2022年,坦桑尼亚总人口61741120人。
名称
编辑“坦噶尼喀(Tanganyika)”这个名字源自斯瓦希里语单词tanga(“航行”)和nyika(“无人居住的平原”、“荒野”),创造了“荒野中航行”的短语。有时它被理解为指坦噶尼喀湖。“桑给巴尔(Zanzibar)”一词来自阿拉伯语zanjibār(زنجبار),而zanjibār又来自波斯语zangbâr(زنگبار),是Zang(زنگ,“黑色”)+bâr(بار,“海岸”)的复合词。
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成立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同年10月29日改为现国名。“坦桑尼亚(Tanzania)”这个名字是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这两个国家的名字组合而成的,由两个国家名称的前三个字母(“Tan”和“Zan”)和后缀“ia”组成。
历史
编辑史前时期
早石器时代
从1924年起,考古学家先后在非洲发现了7类南方古猿化石,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他们普遍认为,坦桑尼亚是人类发祥地之一。
1931年,英国古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在坦桑北部奥杜瓦伊(Olduvai)峡谷发现了一个早期骨架,断定是非洲最早的古代人类的骨架。1959年,经过近30年的艰苦发掘,英国古人类学家玛丽·利基(Mary Leakey)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了一个似人似猿、近乎完整的粗壮型南方古猿的头骨和一根小腿骨,同时还发现了石器,将南方古猿命名为“鲍氏东非人”,经测定确定“鲍氏东非人”生活在175万年前。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的石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石器,其年代距今250万—300万年,属非洲早石器时期。1963年,乔纳森·利基(Jonathan Leakey)发现了生存于178万年前的“能人”。1974年,玛丽·利基的研究小组在莱托利(Laetoli)发现了12颗人的牙齿和颌骨,其年代测定为距今350万—375万年,1976年他们发现了一组距今约340万—380万年的脚印,认定这些脚印是人类直立行走时留下来的,因此这一脚印化石成为人类开始直立行走的最早证据。
中石器时代
坦桑尼亚北部的蒙巴洞穴(Mumba Cave)包括一个中石器时代(MSA)至晚石器时代(LSA)的考古序列。中石器时代代表了非洲的一个时期,许多考古学家认为现代人类的行为起源于这一时期。他们普遍认为,从奥杜瓦伊峡谷迁移到非洲及世界各地的原始人,由于长期生活的区域、环境和气候不同,他们在智人阶段后期(距今约5万年)在体质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具有某些遗传性状的人群,大致划分为四大人种,即蒙古人(或称黄种人)、高加索人(或白种人)、尼格罗人(或称黑种人)和澳大利亚人(或称棕种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尼格罗人分为班图人、苏丹人、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
晚石器时代和田园新石器时代
坦桑尼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居民可能是讲科伊桑语的狩猎采集者。坦桑尼亚原始人群的石器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有了石制刀片、锯子和其他工具,在语言产生以后,人口迅速增长,生产和生活有了进步,而且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坦桑尼亚有许多中石器时期后期和晚石器时期的遗址,在这些遗址中有大量岩石壁画,坦桑尼亚岩画是非洲岩画中最古老的,现已发现的岩画创作时间距今1.9万-2.6万年,为中石器晚期或晚石器早期的艺术品。
大约4000至3000年前的田园新石器时代,以牛、绵羊、山羊和驴为生的牧民从北方进入坦桑尼亚。这个时期已知有两种考古文化:稀树草原田园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埃尔门泰坦文化。卢克斯曼达(Luxmanda)是坦桑尼亚最南端的、也是最大的已知田园新石器时代遗址。
铁器时代
大约2000年前,班图人开始从非洲西部迁徙而来,这一系列迁徙被统称为班图扩张。这些族群带来并发展了炼铁技术、农业以及新的社会和政治组织理念。他们吸收了许多先于他们的库希特人,以及大部分剩余的讲科伊桑语的居民。后来,尼罗河流域的牧民也来到了这里,一直到十八世纪,这些牧民还在不断移民到该地区。
坦桑尼亚最重要的铁器时代考古遗址之一是位于大裂谷的恩加鲁卡(Engaruka),以其灌溉和耕作系统而闻名。
早期历史
内陆地区的早期历史
公元前10世纪左右,埃塞俄比亚库希特人(Cushite)为寻找土地和草地南下,他们中的一些人经肯尼亚进入坦桑尼亚,为坦桑尼亚带来了农耕文化。据说,库希特人在公元500年左右就已经使用铁器。
班图人(Bantu)为了寻找耕地,开始南迁,到公元前几个世纪开始进入坦桑尼亚,并从坦桑尼亚向南部非洲继续迁移。在班图人向东非和南部非洲迁徙的浪潮中,聚集在坦桑尼亚境内的科伊桑人,绝大部分被迫退出坦桑尼亚,向南部非洲退去,小部分被班图人“征服”或同化,极少数则留居在不利于农耕的地区。坦桑尼亚历史学家萨顿认为,现在坦桑尼亚境内的桑达维人(Sandawe)和哈扎人(Hadza)就是班图人大迁徙时留下的科伊桑人的后裔,是坦桑尼亚最古老的土著人。考古发掘证明,7世纪时,早期进入坦桑尼亚的班图人已经掌握冶炼和打铁技术,铁器代替了石器,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且在铁器时代已经开始进行盐的贸易和地区之间的交往。
中世纪,以畜牧业为生的尼罗特人开始自白尼罗河上游(今南苏丹)沿东非大裂谷东缘南下,经肯尼亚进入坦桑尼亚北部地区。从公元前1000年前后到公元16世纪前后,先后有三支尼罗特人(Nilotes),分别是卡伦津人(Kalenjins)、卢奥人(Luo)和游牧民族马赛人(Maasai)进入坦桑尼亚,马赛人的迁入对以后坦桑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世纪初,非洲南部的祖鲁人(Zulu)建立了强大的军事部落联盟,但由于内部矛盾,一支祖鲁人开始北上,进入坦桑尼亚南部的鲁伍马省(Ruvuma)和伊林加(Iringa)省,他们征服了当地一些部族并留在那里,给坦桑尼亚带来了“南班图农耕文化”和“建立军事力量,保卫民族安全”的思想。如今生活在坦桑尼亚南部的恩戈尼人(Ngoni)就是这支祖鲁人的后裔。
东部沿海早期历史
在公元纪元前,今日加里曼丹岛上的一支惯于航海的马来人就来到了东部沿海地区,他们带来自己的农耕文化、稻谷和椰树种植技术。公元元年前后,一些印度人乘船经印度洋来到这里同当地人做生意。公元1世纪,阿拉伯人也来这里经商。到5世纪,班图人从内地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他们中还有人乘坐独木舟,穿过宽36千米的海峡,抵达桑给巴尔岛,并在那里定居下来。与此同时,印度人和苏门答腊商人也开始到桑给巴尔岛和东部沿海地区定居。7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向外扩散,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来到东非沿海地区。7—8世纪,大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移居东非沿海地区(包括桑给巴尔岛等)经商,到基尔瓦岛的外来移民也越来越多。公元8世纪或9世纪,斯瓦希里海岸的一些人就开始信奉伊斯兰教。
975年,波斯设拉子王子哈桑·伊本·阿里(Hasan ibn Ali)为躲避战乱来到东非沿海地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阿里家族逐渐征服并统一了北起拉穆岛(在今肯尼亚境内)南至科摩罗岛的东非沿海诸岛,在东非沿海建立了以基尔瓦为首都的桑给帝国。桑给帝国建立后,许多阿拉伯人、设拉子人和印度人,都到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基尔瓦和桑给巴尔岛等岛上定居和经商;在坦桑尼亚基尔瓦岛和桑给巴尔岛等沿海岛屿以及整个东非沿海地区,很快就建立起一些贸易站和居民区。到12世纪末,东非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邦国家,基尔瓦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东非沿海地区已经建立起一种较为正规的商业体系。沿海地区的阿拉伯经纪人派代理商前往内地购买象牙、黄金和铜。在同内地正常开展贸易的同时,阿拉伯人开始从事奴隶贸易。
12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斯瓦希里人,他们是当地班图人与阿拉伯人的混血民族,语言是斯瓦希里语,这种语言是一种以班图语为主的班图语和阿拉伯语的混合语,斯瓦希里人吸收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及东亚、东南亚的文化,在当地班图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了斯瓦希里文化,带有浓烈的阿拉伯色彩。随着印度洋贸易的繁荣、阿拉伯人在东非沿海地区贸易(包括奴隶贸易)的扩大,斯瓦希里文化开始传往内陆,促进了坦桑尼亚内地乃至整个东非地区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基尔瓦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公元1000年左右,在阿拉伯商人的影响下,基尔瓦成为伊斯兰教活动的中心。桑给帝国于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14世纪末开始衰落,到16世纪初被西班牙征服。
殖民时期
葡萄牙人的入侵
1498年,葡萄牙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成为第一个到达非洲大湖区海岸的欧洲人,1497年7月,葡萄牙派出一支船队驶往印度海岸,在驶向印度的途中“发现”东非海岸一些沿海城邦贸易非常繁荣。葡萄牙人决心控制东非沿海地区。1502年6月底,派出8艘军舰直接驶入基尔瓦港,在那里建立贸易站和堡垒,控制了基尔瓦港。一个半月以后,葡萄牙舰队占领了蒙巴萨。1503年,用武力占领了桑给巴尔。1505年,在占领索法拉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港口和城邦以后,葡萄牙人大体完成了他们控制东非沿海贸易和贸易通道的计划。1507年,葡萄牙人在索法拉修建了莫桑比克堡垒,把索法拉建成葡萄牙占领者在东非沿海地区的政治行政中心。从1502年占领基尔瓦到1698年被赶出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沿海地区,葡萄牙人控制东非沿海地区将近200年。
桑给巴尔和东非海岸王国
由于阿曼在通往东方的贸易路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507年,葡萄牙人抵达阿曼并占领马斯喀特长达143年。1624年,阿曼亚里巴王朝建立,亚里巴伊玛目以驱逐葡萄牙人的共同目标团结了各部落,建立了阿曼军队。1643年把葡萄牙人赶出阿拉伯半岛,1729年把葡萄牙人赶出东非沿海地区,并在东非沿海地区建立了北起摩加迪沙南至莫桑比克德尔加杜角以北的沿海地区和岛屿的海外领地。不久又向桑给巴尔派驻了军队,温古贾岛和奔巴岛逐渐成为阿曼苏丹王国海外领地的战略要地和海外堡垒。1840年,阿曼首都从马斯喀特迁到桑给巴尔,赛义德·斯瓦尼(Seyyid Thuwani)留在马斯喀特管理阿曼本土事务。1856年阿曼按英国人建议的“一分为二”,斯瓦尼为阿曼本土的苏丹;马吉德接管桑给巴尔和东非海岸飞地,建立桑给巴尔和东非海岸王国,任新王国苏丹。
1741年阿布·赛义德王朝建立后大力发展阿曼的海军力量和商业船队。控制印度、阿拉伯国家与东非海岸进行贸易的商路。积极发展东非沿海地区同内地的贸易。加强同美国、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贸易联系,以得到它们的海上支持,使桑给巴尔岛成为东非沿海地区的贸易中心,而且成为该地区各国货物的集散地。1812年阿曼人就从东南亚的马鲁古群岛引进和试种丁香。1827年,赛义德苏丹决定在桑给巴尔岛大规模发展丁香种植,以增加出口创汇。桑给巴尔岛很快就发展为一个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殖民地。桑给巴尔岛的丁香种植园大部分属于阿曼苏丹王室。当地居民不愿为阿拉伯人卖命,阿拉伯人就从外边进口奴隶。整个19世纪,温古贾岛和奔巴岛一半以上的人口(10多万人)是奴隶。
阿曼王朝统治初期,阿曼人只向波斯和阿拉伯国家贩卖少量奴隶。但18世纪以后,随着法国、美国、英国对奴隶需求的增加,1811年,赛义德苏丹在桑给巴尔市设立了奴隶“大市场”,桑给巴尔市很快就成了东非沿海地区的奴隶贸易中心。1820年西非海岸的奴隶贸易被欧洲大国禁止后,桑给巴尔岛的奴隶贸易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70年代,从桑给巴尔岛等东非沿海港口出口的奴隶达到250万人。在此期间,东非大陆内地大约有上千万无辜居民惨死于奴隶贸易。直至1907年桑给巴尔岛宣布取消奴隶制后,桑给巴尔岛的奴隶贸易才真正得以废除。
德国殖民时期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非洲提供了便利,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相继侵入东非,争夺殖民地与势力范围。1884年11月,由卡尔·彼得斯(Karl Peters)率领的一支德国远征队在温古贾岛对岸登陆,进入大陆内地,他们“立桩为界”,占领了乌萨加拉地区,并同当地12位酋长签订了“同意”把其领土割让给德国公司的条约。1885年4月25日,桑给巴尔苏丹王巴加什(Barghash bin Said)向德国提出抗议,称那些酋长无权签署条约。1885年8月,德国首相俾斯麦向桑给巴尔岛派出战舰。在炮舰威胁下,巴加什苏丹只好同意德国的领土要求。接着,德国东非公司又占领了坦噶尼喀内地桑巴、赛雷、查加族等部族所在的地区。1886年10月,英国和德国在伦敦达成瓜分东非的《伦敦协议》,英国同意将鲁伍马河与塔纳河之间的东非大陆内地划为德国的“保护地”,从此坦噶尼喀进入德国殖民统治时期。
德国人对当地劳工非常残暴,据报道,1901—1913年,共有6.5万人受到残酷的体罚,1902—1914年,在修建坦噶到莫希和达累斯萨拉姆市到基戈马的铁路期间,因工伤、疾病和折磨致死的当地劳工就有两万多人。除铁路等“公共工程项目”外,许多非洲人还要经常被迫到殖民政府的种植园里服劳役。从德国殖民者侵入之日起,坦噶尼喀各族人民就奋起反抗,连续不断地开展反抗入侵的英勇斗争。1905—1907年的马及马及(Maji Maji)起义,是德国殖民统治期间坦噶尼喀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起义发源地在南方高原,1902年,德国总督强迫南方农民种植棉花,引起当地农民强烈不满。1905年7月,在南方马通比族(Matumbi)地区殖民政府的棉花种植园里,突然间有人高喊“马及-马及”。喊声未落,分散在棉花地里拔草的马通比人就都站起来,拔起了棉苗。马及马及起义就这样爆发了,起义的烈火迅速向周边地区和全国蔓延。两个月左右,在达累斯萨拉姆至基洛萨一线以南,以及基洛萨至马拉维湖一线以东的整个地区都燃起了反抗德国殖民统治的烈火。1907年8月,“马及马及”起义被镇压,再加上饥荒,共造成30万人死亡。
英国殖民时期
坦噶尼喀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根据1920年正式生效的《凡尔赛条约》,英国得到对德属东非的委任统治权。英国第一位文职行政长官是霍勒斯·阿切尔·拜亚特(Horace Archer Byatt),1919年1月31日由皇家委员会任命。1920年1月,该殖民地更名为坦噶尼喀领土。1920年9月,根据1920年《坦噶尼喀枢密院令》,确定了领土的初始边界、行政委员会以及总督和总司令的职位。1926年之前,州长通过公告或法令进行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仍将坦噶尼喀交由英国“托管”。英国殖民者进入坦噶尼喀后即恢复其传统的部落管理机构,实行“间接统治”。1948年实行“多种族”政策,规定在立法会议中英国官员占15席,其余14席(“非正式”议员名额)按“种族”划分:欧洲人7席,印巴人3席,非洲人4席。肆掠夺农业和矿产资源,英殖民政府和欧洲移民控制了坦噶尼喀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英国人鼓吹“白人至上”,宣扬在坦噶尼喀建立“白人天堂”,由此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越来越多。但坦噶尼喀人一直处在社会底层。1953年,其人数已达800万人左右,其中90%以上是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而他们的许多耕地都被殖民政府“征用”去建种植园。
殖民政府的一些非洲人官员和雇员于1929年在达累斯萨拉姆市成立了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该协会逐步发展为坦噶尼喀一个跨部族、跨宗教和跨行业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组织。1937年,达累斯萨拉姆港爆发了坦噶尼喀历史上第一次港口工人大罢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加强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53年,尼雷尔参加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并当选为协会主席。1954年7月7日,决定将协会改组为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简称“坦盟”),并推举尼雷尔为坦盟主席。
1960年初,坦盟同英国当局举行谈判,确定了由“责任政府”到“内部自治”,后从“内部自治”到完全独立的进程。1960年9月,坦盟在立法会议选举中获得71个席位中的58席,尼雷尔被任命为坦噶尼喀“责任政府”首席部长。1961年3月,在达累斯萨拉姆市举行了由英国和坦噶尼喀代表参加的制宪会议,会议决定同年12月9日坦噶尼喀正式独立,先成为君主制国家。1961年5月1日,坦噶尼喀实行“内部自治”,尼雷尔当选为坦噶尼喀“自治政府”总理;12月9日,坦噶尼喀宣告独立,尼雷尔继续担任政府总理。1962年12月9日,坦噶尼喀宣布废除英国总督,成立坦噶尼喀共和国,尼雷尔为首任总统。
桑给巴尔
1890年7月1日,根据英国和德国签署的瓜分东非的协议,桑给巴尔岛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英殖民者进入桑给巴尔岛后,依靠炮舰政策,很快就控制了桑给巴尔岛的内外权。始终把阿拉伯人当成得力助手。从一开始就吸收阿拉伯人进入桑给巴尔保护理事会,并有计划地选拔阿拉伯人担任殖民政府的高级官员,与此同时,英殖民当局还鼓励和支持阿拉伯人在桑给巴尔岛继续发展丁香种植和其他热带作物种植。在这种情况下,到桑给巴尔岛的阿曼移民越来越多。
20世纪50年代以后,桑给巴尔岛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1960年,迫于桑给巴尔岛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强大压力,英国殖民当局宣布1961年1月举行桑给巴尔岛大选,以组成“责任政府”,经过“自治”,实现独立。1963年7月,桑给巴尔岛举行“独立大选”。民族党同人民党继续结盟,再次获胜,英国人宣布桑给巴尔岛“内部自治”,由民族党与人民党组成“责任政府”。阿拉伯人统治集团在“桑给巴尔化”的幌子下推行种族主义政策,阿拉伯人和非洲人之间的种族矛盾激化。1963年12月10日,桑给巴尔岛宣布“独立”,成立君主立宪国,由当时的执政党民族党与桑给巴尔和奔巴人民党组成联合政府。1964年1月12日,非洲-设拉子党与乌玛党联合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苏丹及其联合政府,成立了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这就是著名的桑给巴尔岛“一月革命”。桑给巴尔革命委员会宣布接管政府,国家更名为“桑给巴尔和奔巴人民共和国”,还宣布非洲-设拉子党领导人卡鲁姆任共和国总统;汉加(Sheikh Abdulla Kassim Hanga)任政府总理。
独立后
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成立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同年10月29日,改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尼雷尔时期(1961—1985年)
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朱利叶斯·坎巴拉吉·尼雷尔(Julius Kambarage Nyerere)领导下,一直支持南非人民反对南非少数白人政权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为非洲大陆非殖民化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呼吁国际社会对非洲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实行制裁,并在独立后率先中止了坦噶尼喀向南非提供劳工的协议。1965年12月15日,因英国支持罗得西亚少数白人政权单方面宣布独立(11月11日),坦桑尼亚断然与英国断交,从而失去了英国提供的大量援助。
1967年推行的“乌贾马社会主义”政策、国有化和村庄化运动都严重脱离国情,“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没有取得成功,反而导致经济困难,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局面。注重政权建设,国家长期和平与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坦桑尼亚政权通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来筹措资金,并进行了一些改革。坦桑尼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所增长,贫困率也有所下降。
1979年,在苏联支持的乌干达入侵并试图吞并坦桑尼亚北部的卡盖拉省之后,坦桑尼亚向乌干达宣战。坦桑尼亚不仅驱逐了乌干达军队,还招募该国的乌干达流亡人口侵入乌干达本土。1979年4月11日,乌干达总统伊迪·阿明(Idi Amin)被迫离开首都坎帕拉,坦桑尼亚军队在乌干达和卢旺达游击队的帮助下攻占了坎帕拉,乌坦战争结束。1985年10月任期届满后,尼雷尔主动请辞。
姆维尼时期(1985—1995年)
1985年10月大选中,姆维尼(Mwinyi)当选为坦桑尼亚总统;1990年10月再次当选,直至1995年10月届满卸任。在这10年里,姆维尼修改了《阿鲁沙宣言》,开创了坦桑尼亚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先河,开始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和以私营化为发展动力的经济体系。1992年4月,坦桑尼亚议会和桑给巴尔代表院分别通过关于在坦桑尼亚实行多党制的宪法修正案,决定在坦桑尼亚正式实行多党制,姆维尼推行的这场政治改革取得了成功,多党制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1990年,桑给巴尔的民族和文化群体联盟要求举行独立公投。他们宣称,与坦桑尼亚大陆的合并是建立在现已消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上的,使桑给巴尔从一个繁华的经济大国变成了一个被忽视的贫穷附属国。然而,他们的要求被忽视了。
姆卡帕时期(1995—2005年)
1995年10月坦举行首次多党大选,姆卡帕当选联合共和国总统。萨勒明以微弱优势连任桑给巴尔总统,反对党公民联合阵线(CUF)指责革命党在大选中舞弊,拒不承认桑给巴尔萨勒明政府。1996年6月革命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姆卡帕当选党主席,实现党政一元化领导。姆卡帕在2000年10月连选连任,革命党候选人卡鲁姆当选桑给巴尔总统,革命党在第二次多党选举中以绝对优势胜出。但反对党公民联合阵线拒不承认桑岛大选结果,并号召其支持者举行抗议活动,导致2001年1月桑给巴尔发生大屠杀,政府向抗议人群开枪,造成35人死亡、600人受伤。姆卡帕政府采取坚决措施,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与反对党对话,推动朝野两党签署和解协议,维护了社会稳定。
直至2005年10月,姆卡帕届满卸任。这10年里,姆卡帕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了坦桑尼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实行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加强了以反腐为中心的良政建设,1995-1997年,已有122名政府官员因涉嫌腐败案被勒令退休。由于姆卡帕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切实可行,加之良政建设取得成效和信誉,坦桑尼亚恢复了同发展合作伙伴的友好关系,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001年决定在今后20年免除坦桑尼亚30亿美元的债务。
1998年美国驻内罗毕和达累斯萨拉姆大使馆发生爆炸事件,造成224人死亡,并造成5000多人受伤。2004年,印度洋对岸的海底地震引发坦桑尼亚海岸线海啸,造成11人死亡,一艘油轮也在达累斯萨拉姆港暂时搁浅,损坏了一条石油管道。
基奎特时期(2005—2015年)
基奎特在2005年10月当选为坦桑尼亚总统,2010年10月连选连任,直至2015年10月届满卸任。基奎特坚持反腐倡廉,加大了惩治腐败力度。2008年1月和2月,先后撤换涉嫌腐败的中央银行行长、责令总理辞职并重组内阁;2012年5月,大幅改组内阁,并任命大批省、县级年轻官员;2014年1月,再次改组内阁,撤换部分工作不力和受到贪腐指控的内阁部长。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取得进展。
2008年,基奎特作为非盟轮值主席,积极推动邻国肯尼亚政治争端的和解;作为东共体首脑会议轮值主席,努力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2012年8月,作为南共体政治防务安全机构轮值主席,积极参与调解肯尼亚大选后危机、津巴布韦大选政治危机,大力斡旋刚果(金)及马达加斯加内部矛盾,关注索马里和平进程,为非盟驻索马里维和部队提供培训,参与调解布隆迪问题;参与联合国在苏丹达尔富尔、刚果(金)、科特迪瓦和南苏丹等地区的维和行动。他的这些努力,都取得了积极效果,提高了坦桑尼亚在东非乃至整个非洲的影响力。2007年,基奎特荣获非洲领袖成就奖,2011年获得联合国南南发展奖,2013年被《非洲领袖》杂志评选为年度非洲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2015年获泛非青年联盟卓越领导奖等。
2015年至今
2015年,在基奎特总统的十年任期结束后,约翰·马古富力(John Magufuli)赢得总统选举。2016年7月,革命党召开全国特别代表大会,选举马古富力为党主席,马古富力总统上任后多次改组内阁。2020年10月,在反对派认为充满欺诈和违规的选举中,马古富力以创纪录的83%得票率再度当选,革命党赢得国民议会264个直选席位中的256个。坦桑尼亚革命党(Chama cha Mapinduzi,CCM)自1961年独立以来一直执政,是非洲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坦桑尼亚的历届总统都是该党的代表。据人权观察组织称,自2015年12月马古富力当选总统以来,坦桑尼亚对言论、结社和集会自由的尊重程度明显下降。2021年3月19日,总统约翰·马古富力突然去世后,副总统萨米娅·苏卢胡·哈桑(Samia Suluhu Hassan)就任新总统,她是坦桑尼亚第一位女总统。
2015年10月,桑给巴尔大选,因存在舞弊行为,结果宣布无效。2016年3月,桑给巴尔重新举行总统选举,革命党候选人谢因以91.4%得票率成功连任,公联阵以选举缺乏法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2020年12月,革命党候选人姆韦尼当选总统,变革与透明联盟候选人哈马德被任命为桑岛第一副总统,成立新一届民族团结政府,2021年2月,哈马德因病去世。
自然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地理坐标区间为南纬0°59′—11°45′,东经29°10'—40°29',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坦桑尼亚由坦噶尼喀(大陆)和桑给巴尔(岛)两部分组成,全境南北长1180千米,东西宽1200千米,国土总面积94.5万平方千米,居全球第31位、非洲第13位,其中桑给巴尔2657平方千米。陆地面积88580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615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424千米。坦桑尼亚使用UTC+3,不实行夏令时;还有一种斯瓦希里时间(Swahili time),比官方时间晚6个小时。
坦桑尼亚位置境域图
气候
坦桑尼亚位于赤道以南的低纬度地区,整体上主要属于热带气候,日照充沛,全年温差较小,雨量偏少。年平均气温在21~26℃之间,每年12月至次年3、4月较热,6—9月比较凉爽;80%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一年有两个雨季,长雨季在3月中旬到5月底,短雨季在11月和12月,时断时续,有时候延续到次年1月初;11月至3月吹东南信风,4月至10月多东北信风。
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的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和地势的不同,坦桑尼亚大致主要分为四个气候区,分别是炎热潮湿的沿海平原、半干旱的中部高原、高降雨量的湖泊地区和温带高原。在高原地区,冷季和暖季的气温分别为10ºC和20ºC,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气温很少低于20ºC;高山地区气候凉爽,在11月至3月的炎热季节,平均最高气温约为30ºC,而在6月至10月的凉爽季节,平均最低气温为21ºC,湿度通常很高,在50%到80%之间。
乞力马扎罗山从山脚到山顶分为5个气候带,分别是800-1800米的耕作区、1800-2800米的雨林区、2800-4000米的高山沼泽地带、4000-5000米的高山沙漠地带、5000米以上的北极地区。乞力马扎罗山的气候受到山体高度的影响,这使得赤道信风和高空逆风同时影响乞力马扎罗山,同时也受到山体孤立位置的影响,每天都有上坡风和下坡风,山的南侧比北侧风力更大,南侧山体更加平坦,对大气的影响也更大。乞力马扎罗山有两个明显的雨季,一个在3月至5月,另一个在11月左右。北坡的降雨量比南坡少得多。山顶地区的平均气温约为-7°C。北部冰原(NIF)夜间地表温度平均降至-9°C,白天平均最高温度为-4°C。在极度辐射冷却的夜晚,北部冰原的温度可低至-15至-27°C。降雪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但主要与坦桑尼亚北部的两个雨季有关。山顶地区的降水主要以雪和霰的形式出现,每年250至500毫米,并在几天或几年内消融。
地质
坦桑尼亚的地质始于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有些超过25亿年。火山岩和变质结晶基底岩石形成了太古宙坦桑尼亚克拉通,其周围是元古宙乌本底带、莫桑比克带和卡拉圭-安科莱带。该地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随着大量的卡鲁超群沉积经历了地壳下陷。
坦桑尼亚中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分布着前寒武纪岩石,新元古代莫桑比克带位于该国东部,太古宙花岗岩和绿岩组合形成了该国的中部地区,即坦桑尼亚克拉通。周围是元古宙带,包括古元古宙的乌萨加兰-乌本迪带和中元古宙的基巴兰带,乌萨加兰—乌本迪带的部分地区在新元古代—早寒武世泛非造山运动(850—540Mabp)期间得到了恢复。在太古宙坦桑尼亚克拉通有几个不同的金伯利岩矿区,包括坦桑尼亚中部的姆瓦杜伊金伯利岩管道(Mwaduikimberlite pipe)。坦桑尼亚西部和卡鲁盆地的部分地区主要是新元古代(900—800Mabp)Malaragazi超群的浅水沉积物,呈北东向,海岸地区分布有中生代和更年轻的海洋沉积物。
坦桑尼亚南部地质的很大一部分由卡鲁时代地层组成,这是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在盆地中积累的几千米厚的陆源沉积物,基底岩系由冰川沉积物组成,其上覆有河流三角洲含煤沉积物,再上覆有长石砂岩和陆相红层。含煤过渡性碳酸盐页岩逐渐发育成厚湖相系,其上覆有晚二叠世骨层。三叠纪在二叠纪之上不整合地覆盖了一层非常厚的由硅质碎屑组成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层序,该早三叠世层序具有发育良好的重复沉积旋回,在三叠系砂系中,由于成岩蚀变和胶结作用,铀值升高。
2000万年前开始的东非地壳大变动使整个东非区域抬升,造成地壳断裂和熔岩涌出,一直延续到距今25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地壳运动。抬升的地壳板块形成了高大的东非高原,断裂下陷的地带则形成了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第三纪-近代东非大裂谷从坦桑尼亚西北部入境,从马拉维湖分成东、西两支,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构成西部裂谷的一部分,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在东部和西部裂谷都有分布,大部分裂谷是由湖泊沉积物填充的。碳酸盐岩火山在白垩纪开始爆发,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新生代,伦盖伊火山(Ol Doinyo Lengai)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有碳酸盐熔岩的活火山,最后一次大规模喷发是在1966年。碱性火山岩包括橄榄玄武岩、碱性玄武岩、霞石岩、响岩、粗面岩和新近纪的火山碎屑流,在马拉维湖和纳特龙湖以北很常见。
地形地貌
东非大裂谷从坦桑尼亚西北部入境,纵贯南北,把全境分为大裂谷西支脉、中部高原、维多利亚湖盆地、大裂谷东支脉、东部高原、沿海低地和岛屿。两个裂谷带的西部和东部以及北部地区形成了许多湖泊,分布有许多死火山,在裂谷相间和中断处分布着许多高山。
坦桑尼亚大陆地形总体上东南低、西北高,呈阶梯状。沿海为低地,内陆是东非高原的一部分,自东南向西北,从海拔6—10米的滨海平原到海拔60—80米的丘陵,再过渡到海拔300—400米和1000—1500米的高原,此外还有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山脉之间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冲积平原和湖泊,平均海拔1018米。此外,该国还有许多近海岛屿,包括安古迦岛(Unguja)、奔巴岛(Pemba)等。坦桑尼亚有三条主要山脉,包括地处东北部的帕雷(Pare)山脉和乌桑巴拉(Usambara)山脉,以及位于西南部的利文斯顿(livingstone)山脉。位于坦桑尼亚北部与肯尼亚交界处的乞力马扎罗山(Mount Kilimanjaro)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有“非洲屋脊”之称,海拔5895米。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