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吲哚(Indole)是具有苯环和吡咯环结构的杂环化合物,分子式为C8H7N,又名氮杂茚、苯并吡咯。吲哚主要存在于煤焦油以及天然花油,如茉莉花、苦櫈花、水仙花、香罗兰中,最早是由靛蓝降解而得。吲哚在煤焦油中含量为0.1~0.2%,绝大部分集中于洗油馏分,在洗油中含量为1.6%,在萘油和蒽油中含量甚微。 吲哚化学是随着对靛青的研究开始发展的,继而转化为研究靛红,之后是羟吲哚。1866年,阿道夫·冯·拜...

吲哚(Indole)是具有苯环和吡咯环结构的杂环化合物,分子式为C8H7N,又名氮杂茚、苯并吡咯。吲哚主要存在于煤焦油以及天然花油,如茉莉花、苦櫈花、水仙花、香罗兰中,最早是由靛蓝降解而得。吲哚在煤焦油中含量为0.1~0.2%,绝大部分集中于洗油馏分,在洗油中含量为1.6%,在萘油和蒽油中含量甚微。

历史

编辑

吲哚化学是随着对靛青的研究开始发展的,继而转化为研究靛红,之后是羟吲哚。1866年,阿道夫·冯·拜尔用锌粉将羟吲哚还原生成吲哚,1869年,他假设出了吲哚的结构,至今仍然被大家公认。直到19世纪末,某些吲哚化合物也仅仅是作为重要的染料来看待。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的吲哚兴趣逐渐增强,因为吲哚作为一个核心基团出现在了很多重要的生物碱中,如色氨酸和植物激素。

理化性质

编辑

物理性质

吲哚是无色或淡黄色鳞片结晶,呈平面状,中等极性,具有微弱茉莉香味,高浓度时有不愉快的臭味,吲哚在许多溶剂中有良好的溶解度,易溶于酒精、乙醚、苯等,溶于热水而难溶于冷水,因此吲哚在结晶精制时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室温下,吲哚是一种固体。自然情况下,吲哚存在于人类的粪便之中,并且具有强烈的粪臭味。然而,在很低的溶度下,吲哚具有类似于花的香味,是许多花香的组成部分,例如橘子花,也被用来制造香水。煤焦油中也能发现吲哚的存在,色氨酸及含色氨酸的蛋白质、生物碱及色素中也包含有吲哚结构。

化学性质

吲哚是一种亚胺,具有弱碱性;杂环的双键一般不发生加成反应;在强碱的作用下可发生二聚合和三聚合作用;在特殊的条件下,能进行芳香亲电取代反应,3位上的氢优先被取代,如与硫酰氯反应,可以得到3-氯吲哚。3位上还可发生多种反应,如形成格式试剂,与醛缩合,以及发生曼尼希反应等。

碱性

不同于多数胺,吲哚几乎没有碱性。它的成键环境与吡咯极为相似,只有像盐酸这样的强酸才可能将之质子化,得到的共轭酸的pKa是-3.6。很多吲哚类化合物(如色胺)在酸性环境下活性都是由此产生的。

亲电取代反应

吲哚最容易发生取代反应的位置是3位,它的活性是其苯环碳的10倍。由于吡咯环上电子富集,往往在1位氮和2,3位碳都被取代后,苯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才可能发生。如Vilsmeier-Haack酰化反应在室温下就能于3位碳上发生。由于吡咯环上电子富集,往往在1位氮和2,3位碳都被取代后,苯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才可能发生。

吲哚

吲哚取代反应

取代吲哚是许多色胺碱的基础结构,比如神经传递素复合胺、褪黑素、迷幻药等。其他的吲哚化合物包括植物生长素、抗炎药物消炎痛和血管舒张药物心得乐。

卤化:用溴或氢不能直接溴化或氯化吲哚,因为在酸性条件下发生二聚反应,制备3-溴吲哚最常用的方法是将N-苯酰吲哚用溴或溴代丁二酰亚胺溴化,然后将苯酰基团水解。

硝化:吲哚在中用苯酰硝化,得3-硝基衍生物。若2-位有一取代基,可在中直接硝化,因为二聚反应被抑制了,然而由于原子的质子化作用的结果,使系统不活泼,硝基基团进入5-位上。

磺化:吲哚用吡啶-三氧化硫络合物在50℃以下硫化,得到吲哚-1-磺酸;在较高温度时,由于分子内重排作用而形成吲哚-2-磺酸。

吲哚

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在3-位

N位氢的酸性

吲哚的N位氢在二甲基亚砜中电离的pKa是21,所以需要非常强的碱,诸如氢化钠或者丁基锂,才有可能在无水环境下将之去质子化。得到的金属有机盐有两种存在形式。对于难成共价键的钾、钠离子,负电荷集中在1位氮上;而对于可以成共价键的镁和锌,负电荷则集中在3位碳上。类似地,在极性非质子溶剂比如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中,1位氮易受到亲电试剂进攻;而在非极性溶剂比如甲苯中,则是3位碳更活泼。

吲哚

不同碱与吲哚发生反应

氧化

吲哚在空气中和光照下可自动氧化,首先产生吲哚酚,它能进一步反应生成靛蓝或无色吲哚酚红,或生成吲哚酚红,最后生成三聚物。较强的氧化剂可开裂吡咯环,并形成2-甲酰胺基苯甲醛,反应式如下。

吲哚

吲哚氧化

还原

在(85atm)和90~100℃下用雷尼镍催化还原可得吲哚满,但在(250atm)与250℃下,则生成八氢吲哚。化学还原剂在中性溶液中不起反应,但在酸性条件下生成吲哚满,碱金属在液氨中是很强的还原剂,生成4,7-二氢吲哚,及4,5-6,7,-四氢吲哚。

吲哚

吲哚还原反应

自然来源

编辑

吲哚及其自然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动植物中如素馨花香精油、骨焦油及蛋白质的腐败产物中有一定含量,在动物粪便中也含有吲哚及其同系物β-甲基吲哚,主要存在于煤焦油以及天然花油,如茉莉花、苦橙花、水仙花、香罗兰中。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都属于芳香族氨基酸,它们是通过莽草酸途径形成的,其中色氨酸在微生物的色氨酸酶作用下,可脱氢变为吲哚,同时产生丙酮酸和NH3;在动物大肠中吲哚乙酸可脱羧成粪臭素和吲哚,粪便的臭气即由于这二物质。

生理作用

编辑

吲哚作为一种细胞间信号分子,在产生吲哚的细菌中控制着细菌生理的各个方面,如孢子形成、质粒稳定性、耐药性、生物膜形成和毒力,而许多不产生吲哚的细菌、植物和动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加氧酶,这些加氧酶可能干扰吲哚信号传导。吲哚对细菌生理、生态平衡乃至人体健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吲哚可以降低真菌黑曲霉的细胞生长,可以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增加大肠杆菌和霍乱弧菌的质粒稳定性、耐药性。

色氨酸广泛存在蛋白质中,在大肠杆菌中,色氨酸能可逆的转化为吲哚、丙酮酸和氨,产生的吲哚可以通过细胞膜蛋白运输。天然吲哚类化合物会影响细菌的生理机能,如十字花科蔬菜产生吲哚-3-甲醇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吲哚及其衍生物在人体内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如在血液、血浆和大脑中检测到肠道细菌产生的5-羟基吲哚,它的浓度呈光周期性波动。

制备

编辑

在工业上,制备吲哚及其衍生物的方法众多,除了从煤焦油中提取外,还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吲哚,如Fisher吲哚合成法、Bartoli吲哚合成法、Leimgruber-Batch吲哚合成法等。

化学合成

醇胺法:醇胺法是一种以苯胺和乙二醇为原料的直接气相合成方法,价格便宜、效率高、操作简单且反应温度(453-623K)低。有很多催化剂被用于吲哚的直接气相合成,如Cu/SiO2催化剂、MgO催化剂等。

吲哚

醇胺法

Fisher吲哚合成法:Fisher吲哚合成法是最古老的吲哚合成法,它是由脂肪族醛、酮或酮酸类的芳腙衍生物与酸性物质经加热、分子缩合、[3,3]-σ重排及脱氮环化等作用,最后生成吲哚环化合物。直到现在,仍是合成吲哚最重要的方法。

吲哚

Fisher吲哚合成法

Bartoli吲哚合成法:Bartoli吲哚合成法采用邻硝基溴苯及其衍生物为原料,通过和乙烯基格氏试剂反应,可以生成7-取代化合物。这是合成7-取代吲哚的非常有用的方法,反应也进过了一个[3,3]-α重排过程。

吲哚

Bartoli吲哚合成法

Leimgruber-Batch吲哚合成法:首先邻硝基甲苯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缩醛和吡咯烷反应得到烯胺,然后烯胺再发生还原环化,得到吲哚衍生物。

Nenitzeseu吲哚合成法:经典的Nenitzeseu合成法包含了对苯醌和β-氨基-巴豆酸酯的缩合过程。这个合成法是制备2,3-二取代-5-羟基吲哚的非常有用的高区域选择性的合成方法。

Kihrar吲哚合成法:Kihrar吲哚合成法,通过一个苯环和烷基N-(2-碘苯基)-甲基氨甲基酮的分子内的Kihrar反应来合成吲哚。如果得到羟基吲哚啉副产物,也可以在盐酸的作用下转化成吲哚。

分离

从煤焦油馏分中分离吲哚的方法主要有碱溶法、溶剂萃取法、络合法、吸附法、酸聚合法、共沸精馏法和萃取精馏法等。

碱溶法:碱溶法是提取吲哚最早采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基于吲哚呈弱酸性,与碱发生反应,生成的碱溶物采用过滤等方法易从洗油馏分中分离出来,再经水解得到吲哚,主要操作步骤为:(1)向洗油的甲基萘馏分中,加入氢氧化钾,至不再有反应水析出为止;(2)分离出固体吲哚钾,用苯洗涤以除去中性油;(3)吲哚钾在50~70℃,加水量为原料量2倍的条件下进行水解。为减少吲哚损失,在水层中加入苯,则得到吲哚的苯溶液;(4)蒸馏吲哚的苯溶液,得到吲哚馏分;(5)吲哚馏分经冷却结晶、压榨,即得到工业吲哚。工业吲哚用乙醇重结晶,即得到纯吲哚。

用途

编辑

吲哚主要用作氨基酸、香料的原料。如配制某些花香型香精的重要合成香料品种之一。在染料工业中可作硫化染料、靛青染料为原料,还可代替苯胺作1,2,3-三甲基二亚甲基吲哚的原料。

香料

吲哚类的香料天然存在于茉莉、橙花、晚香玉、黄水仙等精油中,是茉莉等花香型香精中不可缺少的组分,主要用于日用香精。吲哚浓度低时具有类似茉莉样香气,主要用于茉莉、橙花、水仙、依兰、白兰、紫丁香和动物香型的日用香精中,极微量用于食品香精。另外,吲哚类香料3-甲基吲哚浓度低时也具有花香味,主要用在花香型和动物香型日用香精汇总作定香剂,极微量用于食用香精。

医药

以吲哚为原料可制取多种化合物,如色氨酸可作为胃溃疡药。其衍生物吲哚美辛具有消炎、解热和镇痛作用,消炎效果很好,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腱鞘炎、肌肉损伤等;炎痛静有消炎、镇痛和解热作用,主要用于手术后、外伤、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疼痛。在农药上,吲哚能合成植物生长剂,如3-吲哚乙酸、3-吲哚丙酸和3-吲哚丁酸均可作为植物生长刺激剂。

结构

编辑

吲哚是一种芳香杂环有机化合物,双环结构,包含了一个六元苯环和一个五元含氮的吡咯环。因为氮的孤对电子参与形成芳香环,故吲哚不是一种碱,性质也不同于简单的胺。按近代分子轨道理论,它是由10个π电子组成的一个连续封闭的共轭体系,其中两个电子由氮原子提供。由于氮原子的自由电子对苯环及吡咯核的π电子共轭,吲哚呈弱酸性,但它又能在强无机酸存在下发生聚合,所以又呈弱碱性。

吲哚属于多π电子芳杂环,它的亲电取代反应活性低于吡咯,高于苯,反应主要发生在吡咯3(β)位,而不是在2(α)位。其原因可用反应中间体正离子的稳定性来解释。当亲电试剂E+进攻3(β)位时,中间体有两个极限式保留着稳定的苯环结构,而进攻2(α)位时,中间体只有一个极限式保留稳定的苯环结构。参与共振的稳定极限式越多,中间体就越稳定,就越容易生成。

吲哚

吲哚结构式

检测

编辑

吲哚的检测方法有比色法与气相色谱法,比色法是最常用的。比色法检测吲哚原理是吲哚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生成有色化合物,进行比色来定量。但这种直接反应对吲哚并不是特异性,如醛类也会产生有色化合物。为此,需要在测试反应之前分离吲哚,常通过萃取、蒸汽蒸馏和透析来完成。

毒理性质

编辑

当小白鼠、大白鼠、家兔吸入吲哚,浓度为9~10mg/m,连续2~3小时,在体内未引起变化。但长期给小白鼠吸入吲哚可引起骨髓性白细胞组织增生。人对吲哚的嗅觉阈浓度为0.45mg/m,当浓度超过1mg/m时可引起恶心,头痛及其他不适的感觉。3-甲基吲哚具有类似的作用。吡咯的蒸气有麻醉作用,它可以引起体温长时间的、剧烈的升高。

衍生物

编辑

吲哚及其衍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常存在于动、植物中,如素馨花香精油及蛋白质的腐败产物中都有含量。在动物粪便中,也含有吲哚及其同系物β-甲基吲哚。天然植物激素β-吲哚乙酸,一些生物碱如利血平、麦角碱等都是吲哚的衍生物,它们在动、植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1)靛玉红:靛玉红(indirubin)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中药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等的原植物)中的组成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临床上广泛使用。

(2)褪黑素:褪黑激素主要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研究表明褪黑素具有促进睡眠、抗衰老、调节免疫、抗肿瘤等方面生理作用,俗称“脑白金”。

(3)色氨酸:色氨酸广泛存在天然蛋白质中,但是哺乳动物自身体内并不能合成L-色氨酸,而要通过饮食从体外吸取,色氨酸在体内进过代谢主要生成5-羟色胺。

吲哚

色氨酸 5-羟色胺

(4)5-羟色胺:它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介质,在哺乳动物及人体中主要由色氨酸代谢而成。当人大脑中5-羟色胺的量突然改变时,就会出现神经失常症状,所以5-羟色胺是维持人体精神和思维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5)β-吲哚乙酸:β-吲哚乙酸首次从尿中取得,并证明为一种植物生长激素。β-吲哚乙酸量少能促进植物生长,如量大时则对植物有杀伤作用,侧链上如果在多一个CH2,就会失去其生理作用。

吲哚

β-吲哚乙酸

(6)吲哚美辛:吲哚美辛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吲哚美辛具有消炎、解热和镇痛作用。其消炎效果很好,解热作用比氨基比林好,但镇痛效果弱,只对炎性疼痛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腱鞘炎、肌肉损伤等。

(7)炎痛静:炎痛静又称消炎灵,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辛酸。极易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炎痛静有消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其消炎作用与保泰松相似。主要用于手术后、外伤、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疼痛。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冶金工业出版社《中国冶金百科全书》编辑部. 中国冶金百科全书 炼焦化工[M]. 1992: 404.

[2]唐珊熙.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M]. 1998: 95.

[3]沈一丁. 精细化工导论[M]. 1998: 44.

[4]阎继业. 畜禽药物手册[M]. 2001: 256-257. (2)

[5]赵骏,杨武德. 有机化学[M]. 2015: 378-379. (2)

[6]熊道陵,陈玉娟. 洗油分离精制应用技术[M]. 2013: 164-165. (2)

[7]熊道陵,陈玉娟,王庚亮. 洗油分离精制应用技术[M]. 2013: 159-161. (3)

[8]中国化工学会石汪化工学会组织. 有机化工原理大全 第四卷[M]. 1994: 354-356. (3)

[9]陈敏为 甘礼骓.. 有机杂环化合物[M]. 1990: 44.

[10] 郑集. 普通生物化学[M]. 1982: 551-552. (2)

[11]显荣. 氨基酸[M]. 1988: 47.

[12]Jin-Hyung Lee,Jintae Lee. Indole as an intercellular signal in microbial communities[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 2010: 426-444. (9)

[13]刘静. 吲哚的直接气相合成:MgO助剂对Cu/SiO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 催化学报, 2008, 29(2): 159-160. (2)

[14]肖瑞华. 煤焦油化工学[M]. 2002: 156-157. (2)

[15]石得中 黄洪周. 世界精细化工产品技术经济手册[M]. 1988: 120-121. (2)

[16]Morris B. Jacobs , Sol Pincus. SCIENTIFIC APPARATUS AND LABORATORY METHODS[J]. Science, 1945: 205. 10.1126/science.102.2643.204.

[17]王秉栋. 动物性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手册[M]. 1989: 301.

[18]H.B.拉扎列夫 э.H.列维娜. 工业生产中的有害物质手册 第二卷(修订第七版)有机化合物[M]. 1988: 745.

[19]郭书好. 有机化学[M]. 2004: 407-408. (2)

[20] 邵建新,王宁,付彩霞. 医学有机化学[M]. 2010: 221-222. (2)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4281/

(22)
词条目录
  1. 历史
  2. 理化性质
  3. 物理性质
  4. 化学性质
  5. 碱性
  6. 亲电取代反应
  7. N位氢的酸性
  8. 氧化
  9. 还原
  10. 自然来源
  11. 生理作用
  12. 制备
  13. 化学合成
  14. 分离
  15. 用途
  16. 香料
  17. 医药
  18. 结构
  19. 检测
  20. 毒理性质
  21. 衍生物
  22.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