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黄岩岛(英文名:HuangyanIsland),曾用名民主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海固有领土,位于中沙群岛以东偏南,是一个略呈等腰三角形的大环礁,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5千米,周边长约55千米,面积约150平方千米(包括潟湖)。 黄岩岛曾用名民主礁,别名为南石,菲律宾称之为斯卡伯勒浅滩。东汉杨孚在《异物志》中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其中的“涨海”指的就是指今天的南海,“崎头”指的就是南海...

黄岩岛(英文名:Huangyan Island),曾用名民主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海固有领土,位于中沙群岛以东偏南,是一个略呈等腰三角形的大环礁,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5千米,周边长约55千米,面积约150平方千米(包括潟湖)。

命名

编辑

黄岩岛曾用名民主礁,别名为南石,菲律宾称之为斯卡伯勒浅滩。东汉杨孚在《异物志》中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其中的“涨海”指的就是指今天的南海,“崎头”指的就是南海诸岛(含今黄岩岛)。从宋代开始至明清时期,南海诸岛就被命名为“石塘”“长沙”,而且这里面是包括黄岩岛在内的中沙群岛。

1935年,由四个机构联合组成的一个水陆地区审查委员公布,黄岩岛以斯卡巴罗礁之名成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中国版图。1947年黄岩岛改称民主礁,1983年,中国政府对外公布了一份由史料记载且严密实地勘测绘制而成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名称,正式将其定为黄岩岛,同时以民主礁为副名。菲律宾称该处为斯卡伯勒浅滩,缘于174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斯卡伯勒号(Scarborough)在该处触礁沉没。

位置境域

编辑

黄岩岛位于中国海南省三沙市中沙群岛东端,经纬度范围介于北纬15°08′-15°14′,东经117°44′-117°48′之间,其环礁状近等腰三角形,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5千米,周长约55千米,面积(含礁湖)约150平方千米。黄岩岛离菲律宾吕宋岛西约130海里,距离珠江口约890千米,西距中沙大环礁约170海里,是太平洋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位置。

黄岩岛

黄岩岛位置境域示意图

成因

编辑

黄岩岛的形成约在32-17百万年前的中渐新世及早中新世南海深海盆扩张的时代,伴随着海底扩张,地幔物质上涌成多次火山喷发,形成高陡的玄武岩火山锥,当火山堆积高度临近海面时,形成围绕火山顶周围发育珊瑚礁的基础。此后火山峰随大洋型地壳作侧向移动,后来火山作用停息,火山峰遭受海蚀夷平,并呈略低于海面的平顶山,平顶山在随洋壳继续作侧向推移的同时,并伴随洋壳以0.02-0.04毫米每年的速率下沉,造礁珊瑚在平顶山顶部固着繁殖,并以一定速率向上生长,最后形成环礁。

黄岩岛

黄岩岛环礁的水线以上出现的零散珊瑚礁碎片

地理特征

编辑

气候

黄岩岛及邻近南海区域地处热带,其气候类型为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如夏,温暖湿润,干湿季分明,全年相对湿度较大以及易受季风影响的特点。黄岩岛海面2米气温日变化较小,年平均气温约为27~28℃,逐日气温的最大、最小值与平均值相差约2℃,日平均相对湿度为80%,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2490.8毫米,其中夏秋季降水较多,冬春季少。黄岩岛季风气候特征也十分明显,年平均风速在5.3米每秒上下波动,全年平均海面10米风速约为6~7米每秒,冬季平均海面10米风速不大于米每秒,9月平均海面10米风速约为4米每秒。

黄岩岛

涨潮时的黄岩岛

地质

黄岩岛处于南海中央海盆区,地壳为洋壳性质,基座是南海中央深海平原上的1列名为黄岩海山链的玄武岩,基底是南海深海盆张裂过程中喷发的海底火山,是在呈东西走向的一系列火山锥组成的火山链上,该系列火山锥多为水下海山,仅在火山顶部发育的黄岩环礁与黄岩岛达到海面附近。火山链的南北两侧均为深度超过4200米的海底洼地,是海底扩张的遗迹。黄岩岛环礁是由大洋玄武岩组成,位于中央海盆中部东西海山带中,耸立在海山上的珊瑚礁使黄岩岛生长高达海面,并形成不少礁头。

黄岩岛周围的海域矿产资源丰富,经科学勘探在黄岩岛海域发现了丰富的锰结核和金属软泥资源,其中包括超过30种金属元素,如锰、铜、钴、镍等。此外,在黄岩岛海域的附近,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地形地貌

黄岩岛发育在南海中东部3500米深的海盆上,形状略呈等腰三角形的大环礁,是一座巨大海底山峰露出水面的部分,其环礁礁湖轮廓完整,环礁边缘有许多岛礁、岩块,高出水面0.3-1.5米。环礁东南端有一个宽400米的通道与外海相连,可供船只进出,附近海域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

黄岩岛具备礁前斜坡、礁坪、潟湖坡和潟湖底等地貌,是典型的环礁地貌带,其中潟湖斜坡的坡度在15°左右,将礁坪同泻湖本身连接起来,南坡和北坡坡度达18°。其环礁地貌带分界线有4条,由外缘至中心分别为:外海与礁前斜坡分界线、礁前斜坡与礁坪分界线、礁坪与潟湖坡分界线以及潟湖坡与潟湖底分界线。礁坪宽度由百多米至近千米,因受到波浪的冲击和海水的溶蚀,依不同地段分为外浪蚀坪、中礁坪和内溶蚀坪三个相带。潟湖轮廓完整,湖内散布着由珊瑚礁石构成的点礁,其顶部接近低潮面,其范围从十多平方米至千多平方米。

黄岩岛

黄岩岛潟湖

水文

海浪

黄岩岛位于南海东南部,涌浪或风浪由南海中部传至边缘逐渐衰减,其四周的波浪能流密度因地域而表现出的差距也比较小,整体来看西部和北部的波浪能流密度大于东部和南部。黄岩岛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小浪(42.71%),其次是轻浪(35.87%),其次是大浪(29.31%)。

海流

黄岩岛西南的顺时针小环流,流速为0.2-1.0节,最大可达1.5节,其南岩的余流方向为正北,其流速为10.5厘米/秒,环礁南侧的表层流主要受风的控制,表层海水在风的作用下,由礁盘外侧沿正北方向流入潟湖内。位于环礁东南角的通道口,其余流方向为东南,流速达31.5厘米/秒。

潮汐

黄岩岛海域的潮汐属日潮型,潮差为53厘米,并受到从民都洛海峡传入的太平洋潮波的影响,海域各分潮的同潮时线在其附近向北回伸,潮差稍大,潮时推迟。

温度与盐度

黄岩岛海域表层水温大于等于30℃,其邻近海域表层和10米温度水平分布差异较小,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不超过1.5℃,30米层温度较10米层有所下降,但大部分海域仍高于30℃。盐度方面,黄岩岛邻近海域附近表现为低盐区,且随深度增加盐度水平结构变化不大,底层盐度同样受地形影响,由中沙大环礁中心和黄岩岛向周围海域方向逐渐增大。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黄岩岛礁坪的海藻类有28种,分别隶属于绿藻门7属11种,褐藻门3属3种,红藻门12属14种。黄岩岛潟湖的浮游植物均属热带、亚热带和少量温带种类共有87种,其中浮游硅藻类有33属68种,甲藻类有7属13种,蓝藻类有2属5种,黄藻类1属1种。

动物

黄岩岛周围海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繁多,绝大多数属外海上层水种类,具高温、高盐特性。因繁殖次数多、周期短,保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性等因素,其群落内经常见到发育中的浮游动物幼体。黄岩岛海域暂时性浮游动物以长尾类幼虫、短尾类幼虫和多毛类幼虫为主,另有水母类的半口壮丽水母、螺旋管水母;桡足类的小哲水蚤、达氏波水蚤;介形类的长方拟浮萤、棘状拟浮萤;端足类的棘短足蜮、裂额蛮蜮;磷虾类的秀巧磷虾、缘长螯磷虾;毛颚类的微箭虫、飞龙翼箭虫等多物种。黄岩岛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如红鱼、梅花参、章鱼、鸡尾鱼、金枪鱼、石斑鱼、鳗鱼等鱼类。据2015年调查显示,黄岩岛的平均珊瑚覆盖度为9.54%,调查到珊瑚9科22属63种,优势属为鹿角珊瑚属和杯形珊瑚属。2015年5月,在黄岩岛潟湖内识别出5科10属20种珊瑚。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6601/

(11)
词条目录
  1. 命名
  2. 位置境域
  3. 成因
  4. 地理特征
  5. 气候
  6. 地质
  7. 地形地貌
  8. 水文
  9. 海浪
  10. 海流
  11. 潮汐
  12. 温度与盐度
  13. 生物多样性
  14. 植物
  15. 动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