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对虾(学名: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别名中国对虾、东方对虾,是对虾科明对虾属的一种经济虾类。其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和南海区域;中国明对虾属于杂食性水生生物,主要摄食种类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以及有机碎屑。有明显的周期性洄游的习性,每年都会进行索饵洄游、生殖洄游以及越冬洄游。
命名
编辑在1765年,瑞典自然学家丹尼尔·卡尔松·奥斯贝克(Daniel Carlsson Osbeck)第一次将中国明对虾命名为Fenneropenaeus chinensis。2007年,德国科学家彼得·弗勒格尔(Peter F. Flegel)在讨论历史上对于对虾科下属的命名争议中提出,中国明对虾的学名形式可以为Penaeus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或者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也称为Penaeus chinensis)。
中国明对虾的命名是由于明对虾的个头较大,在北方的市场上是以“一对”为出售单位,因此叫“对虾”,而由于中国明对虾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域内,因此得名“中国明对虾”。
形态特征
编辑体型
中国明对虾是无脊椎动物,其体型较大,雌虾长于雄虾,雌虾约为18厘米~24厘米,雄虾体长约为13厘米~17厘米;体重为20克~40克;体型呈梭形,腹部发达;身体长而侧扁;雌雄异体,其雄虾和雌虾的体色不一,雄虾体色多为棕黄色,而雌虾多为青蓝色。
中国明对虾
躯体
中国明对虾的甲壳较薄,虾体透明且光滑。其躯体分为头胸部以及腹部两大部分,全身共有21个体节组成;头胸部有5个头节以及8个胸节组成,腹部有6个体节以及尾部1个体节;除了头节和尾节外,其余的各节都有一对双肢型附肢,共19对附肢。胸部和腹部的附肢微微泛红。
中国明对虾手绘图
头胸部
中国明对虾的头胸部外有头胸甲,前端有额剑,额剑的两侧分别有一对眼柄,眼柄可以自由活动;顶端着生复眼;口部位于头胸部的腹面;头部有5对附肢,前两对附肢为触角、后三对附肢是口器;胸部有8个附肢,前三对是鄂足、后五对是步足。
腹部
中国明对虾的腹部共有6对附肢,前5对附肢是游泳足。腹部分节明显,能屈能伸,从前到后每一个腹部体节都比前一节细;第四到第六腹节背部的中央有纵脊。雄虾的第一附肢和第二附肢与雌虾有明显的差异,雄虾的第一附肢的内肢会变为交接器,呈钟形,其中部卷曲,形成圆筒状,中叶顶端尖,伸出至侧叶末缘以外;而第二附肢的内肢的内侧带有细长的带刺的棒状突起,是雄性的附肢,其长度比宽度大;同时雄虾的头胸部的腹面有纳精囊。
尾部
中国明对虾的尾部有一个体节以及一个附肢,体节和附肢相连合成尾扇。
中国明对虾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中国明对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和南海区域,少量分布在朝鲜半岛南岸和西海岸。
中国明对虾分布图(深黑色区域)
栖息环境
中国明对虾是广盐性的底栖水生动物,常常栖息在软泥底质中。由于其是变温动物,栖息环境温度的变化对其生存有重要影响,但对于中国明对虾的最适生长温度有争议,中国报道的中国明对虾的最适生存温度是20℃~32℃,31℃是最佳生长温度;而日本报道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4℃~25℃;朝鲜的研究说明最适生长温度是20℃~25℃。不同时期的中国明对虾对栖息环境盐度的要求不同,在幼体发育前期,最适盐度是27‰~33‰;仔虾阶段的生长盐度为3‰~29‰。
生活习性
编辑觅食行为
中国明对虾属于杂食性生物,主要摄食种类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以及有机碎屑;幼体主要摄食浮游植物,成体主要摄食底栖生物。而2010年的研究报道中国明对虾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多毛类、甲壳类、腹足类以及双壳类。其主要在夜间觅食。对虾摄食较为强烈的阶段是育肥期间,这个阶段的对虾游动能力很强;但在蜕皮以及交配期间几乎不进行摄食,蜕皮和交配结束后摄食行为会显著增强。
洄游行为
中国明对虾有明显的周期性洄游的特点,主要分为三大类:越冬洄游、生殖洄游以及索饵洄游。越冬洄游是指11月中下旬时,渤海水温下降至12℃~13℃,中国明对虾会集群离开渤海海峡,11月末至12月初期间绕过山东半岛区域,到1月的中下旬会在黄海的中南部进行越冬;当3月中下旬海水温度上升时,中国明对虾会进行生殖洄游,主群集群游向北部绕过山东半岛、穿过渤海海峡,在4月下旬回到渤海的内湾诸河口海域进行产卵,其余的中国明对虾群分别在海州湾、胶州湾、海洋岛以及鸭绿江口海域进行产卵。当受精卵变态发育成仔虾后,中国明对虾的耐低盐的能力会下降,对虾群体就会游向20米~30米的海域,这个阶段正处于对虾的生长发育期间,在游动的过程中会进行高强度的摄食,一直持续到每年的9月,是中国明对虾的索饵洄游。
生长繁殖
编辑交配产卵
中国明对虾在秋冬交汇的时期会进行交配排精,到次年春天雌性个体性成熟后,雄虾会把纳精囊内的精仔排除,同时雌虾也会将卵子排出,精子和卵子在海水中受精。
孙宏月的研究表明中国明对虾的产卵时间大概维持在一个月左右,其繁殖力大,每尾亲虾在自然海域的怀卵量平均值约为50.7万~108.9万粒,甚至有高达100万~150万粒的怀卵量。范国宾的研究指出对虾的产卵期长达2个月,由于对虾个体差异导致产卵时间不同,产卵期从每年的4月初一直持续到每年的6月底。
发育
中国明对虾的发育过程中,从受精卵发育成仔虾需要经历三次的变态发育;整个发育过程主要包括受精卵、胚胎期、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幼虾以及成虾。胚胎阶段的中国明对虾在卵膜内进行;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在浮游在水中生活;仔虾营底栖生活;仔虾会经过数十次的蜕皮变成幼虾,蜕皮是中国明对虾实现生长的途径,但在两次蜕皮的前后体长保持不变,仅体质量有略微的增加,蜕皮后新的甲壳柔软但有韧性;不同群体的对虾的蜕皮时间不同。幼虾在每年的6月~7月在河口地区摄食生存;每年9月长成大于12厘米的成虾。
人工饲养
编辑养殖概况
早在1623年,中国就有中国明对虾的养殖记录,但投入的养殖成本较少、产量较低;1958年中国就开始了人工育苗以及池塘养殖中国明对虾的试验,于1959年成功人工孵化了对虾,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池塘养殖,在1982年成功进行人工育苗工作。
中国养殖该物种的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1982年~1978年是第一个阶段,属于起步发展阶段,期间突破了人工孵化、育苗、饲料生产等技术,养殖面积以及养殖产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第二阶段是1988年~1992年,是平稳发展阶段,养殖产量维持在高水平,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养殖产业之一;1993年~1997年是第三阶段,属于发展萧条期,白斑综合症的爆发导致产量骤减;第四阶段是1998年~2003年,产量恢复迅速,属于发展恢复期。
到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白斑综合症病害的爆发导致了明对虾的养殖产业受到重创,中国明对虾的养殖产量急剧下降;到了21世纪初期,海水养殖的技术得到提升和进步,在中国明对虾的抗病能力、高密度养殖、亲虾保种等技术方面得到的很大的突破和提升后,其养殖产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随即2003年~2022年,该物种养殖业进入第五阶段即稳定发展期。到2022年,中国明对虾年均海水捕捞量高达4.5万吨,年均养殖产量高达1.2万吨,属于稳定发展期。养殖的中国明对虾体长约为12厘米~15厘米,体重约为20克~40克;主要养殖产地在河北、辽宁、江苏等沿海地区。
养殖技术
中国明对虾养殖的主要来源是野捕家养,从海域中捕捞野生的亲虾后进行驯化和人工养殖。其主要养殖模式有工厂化养殖和池塘精细化生态养殖,池塘精养模式是最为主要的养殖方式;相比于其他的养殖,池塘养殖具有操作更方便、产量更高,方便集污晒池,放养时间可以随意控制等优点,但缺点是成本高、排污量大、高耗能、有机物污染严重等。明对虾的养殖技术可以根据实际养殖条件进行适当的改变,当水源充足、设施齐全、水质碳酸盐较低、pH较低、碱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精养模式;当养殖面积较大,则适宜进行生态型混养;如果盐碱水质多样、离子组成较为复杂,需以生态混养和低密度养殖模式为主较为合理。
品种选育
中国黄海水产研究所对中国明对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究出了共6种中国明对虾养殖品种,分别是黄海1号、黄海2号、黄海3号、黄海4号、黄海5号以及黄海6号。2004年黄海1号通过了技术鉴定,经过连续7代的选育后的中国明对虾养殖新品种黄海1号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较强。规模养殖试验群体的体长比对照平均增长8.40%,体重增长26.86%,养殖成功率超过了90%。
2012年,黄海2号中国明对虾诞生,该种适合大规格养殖;白斑综合症感染后的存活时间延长15%以上,抗病性显著提高。2013年培育出第一个水产抗逆新品种黄海3号中国明对虾,该种耐氨氮胁迫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活率高。2019年,黄海5号率先通过专家验收,黄海5号在抗白斑综合症存活时间提高了30.10%,收获体重提高了32.05%,养殖存活率也提高了13.51%。
2020年,黄海4号经过连续5代群体选育,表现出耐高pH、胁迫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以及养殖成活率高的特点,在产业化养殖过程中适应性强,性状表现稳定、养殖成活率高,增产增收效果明显。2022年,培育出的中国明对虾黄海6号是在黄海2号和黄海5号优良性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耐低温性状获得的优良品系,已经选育至第8代,该种可实现实现了早放苗、晚收获,在明对虾养殖的周期以及养殖规格方面得到了提升。
病害防治
中国明对虾的病害主要有白斑综合症(White-spot syndrome virus, WSSV)、黑鳃病等。海水交换能力弱、水质环境差是导致明对虾患有白斑综合症的原因。对虾的产生病害一般与其体质有关,提供良好的饵料环境、维持稳定的环境可以抑制对虾病原的滋生,降低对虾染病的概率。
黑鳃病主要是由于水中的有害生物附着在对虾体上,导致对虾发病,这与水环境有密切关系;主要的病原有弧菌、镰刀菌、链格孢、丝状菌、聚缩虫、病毒、污物等;黑鳃病的病变特点是鱼体鳃上有附着物,鳃会出现糜烂、失去层次感、变黑、破裂的现象;防治办法就是精细化管理水环境,净化水体,防治水中产生有害生物。
物种保护
编辑种群现状
在1979年,黄海、渤海区域的中国明对虾的年捕捞量高达4万吨;到2006年,其捕捞量显著下降,对虾的野生存量少于1000吨。由于中国开展的渤海增殖放流政策,中国明对虾的野生存量得到回升,在2009年,渤海的对虾产量达到2377吨;到2016年,河北省的捕捞量达2517吨。
保护措施
为了维护中国明对虾的资源量,中国实行了放流增值的政策,从1981年开始了跟踪放流实验,于莱州湾潍河口开展实验;在1984年,在中国黄海、渤海以及东海区域实行大规模持续的增殖放流,2012年~2015年期间共放流了137.5亿尾中国明对虾。2012年~2018年期间,大连市的放流量均大于10亿尾。2022年,中国放流的中国明对虾的规格主要有体长为25毫米和10毫米两种规格,主要在中国渤海、黄海北部以及山东半岛的南部进行增殖放流。
种间关系
编辑鹰爪虾(Trachysalambria curvirostris)、黄鮟鱇(Lophius litulon)和长蛸(Octopus variabilis)是中国明对虾的天敌。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等底栖生物与中国明对虾是竞争关系。
主要价值
编辑经济价值
中国明对虾的个头大、生长迅速、肉质鲜美等特点,同时,其生长周期短、成活率较高、市场价格稳定,这些优点使得其成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在1979年中国明对虾的经济效益曾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产量高达4.27万吨。
食用价值
中国明对虾肌肉含有丰富得营养物质,包括大量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属于优质蛋白水产品,其风味鲜美、维生素含量丰富、脂肪含量低,同时富含人体必须的矿质元素。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3-12-29].
[2]孙宏月. 中国对虾种群生物学特征演变及遗传多样性评价[D]. 上海海洋大学, 2023
[3]依高彤. 金州湾中国明对虾的生长特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大连海洋大学, 2020
[4]周玉洁. 盐碱胁迫对中国对虾生长、繁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 大连海洋大学, 2023
[5]张艺腾.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中国对虾资源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D]. 烟台大学, 2023
[6]范国宾. 中国对虾繁殖习性及工厂化育苗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 (07): 287-288.
[7]刘海映, 崔帆, 闫红伟, 王连顺, 陈雷, 刘奇, 吕海波, 李成久, 郭良勇, 史航. 皮口海域中国对虾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31(05): 488-496.
[8]程济生, 朱金声. 黄海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摄食特征及其营养层次的研究[J].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7, (06): 102-108.
[9]Flegel T, The right to refuse revision in the genus Penaeus[J]. Aquaculture, 2007[2023-12-29].
[10]中国对虾为何叫“对虾”濒临灭绝缘何“起死回生”?.光明网. [2024-01-11].
[11]丁森, 王芳, 郭彪, 李兴升. 盐度波动对中国对虾稚虾蜕皮、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2): 419-423.
[12]R.A.Kenyon,N.R.Loneragan,F.J.Mansona,et al. Allopatric distribution of juvenile red-legged banana prawns and juvenile white banana prawns,and inferred extensive migration, in the JosephBonaparte Gulf,northwest Australia[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2004: 79-108. [2023-12-29].
[13]Alberto J. Habitat preference of Penaeus duorarum Burkenroad (Crustacea: Decapoda) in a tropical coastal lagoon, southwest Gulf of Mexico[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97: 107-117. [2023-12-29].
[14]谢周全. 山东沿海主要增殖放流种类摄食习性、回捕率及放流效益分析[D]. 上海海洋大学, 2016
[15]邓灯, 张庆文, 王伟继, 刘萍, 孟宪红, 孔杰, 孔晓瑜. 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状况调查[J]. 水产学报, 2005, (01): 74-78.
[16]黄海所选育的'黄海1号'中国明对虾养殖新品种通过技术鉴定.黄海水产研究所. [2024-01-11].
[17]黄海2号成为中国对虾新贵.黄海水产研究所. [2024-01-11].
[18]中国对虾“黄海3号”.黄海水产研究所. [2024-01-11].
[19]中国对虾“黄海5号”良种家系构建及苗种扩繁通过专家现场验收.黄海水产研究所. [2024-01-11].
[20]中国对虾“黄海4号”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黄海水产研究所. [2024-01-11].
[21]中国对虾“黄海6号”耐低温品系养殖及亲虾培育通过专家现场验收.黄海水产研究所. [2024-01-11].
[22]王茜, 刘凤岐. 中国对虾黑鳃病病原及病变机理的研究[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0, (05): 48-50.
[23]Wang Qing yin, Zhuang Zhi meng , Deng Jing yao, et al. Stock enhancement and translocation of the shrimp Penaeus chinensis in China[J]. Fisheries Research, 2006: 67. [2023-12-29].
[24]杨爽.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标记的三疣梭子蟹和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25]李红艳, 李晓, 刘天红, 姜晓东, 孙元芹, 纪蕾, 王颖. 基于渔盐一体化养殖的中国明对虾营养成分分析[J]. 渔业现代化, 2017, 44(05): 60-66.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