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文蛤(Meretrixmeretrix),又名花蛤,帘蛤科文蛤属的一种。文蛤自然分布于东亚和南亚等地,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印度等地。文蛤养殖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主要的商品贝类之一,也是朝鲜和日本等国家常见的经济贝类。文蛤可食用,被誉为“天下第一鲜”,在中国古代即已食用;属蛤中上品,具有食疗和药用价值,根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全中国以文蛤为代表的蛤类养...

文蛤Meretrix meretrix),又名花蛤,帘蛤科文蛤属的一种。文蛤自然分布于东亚和南亚等地,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印度等地。文蛤养殖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主要的商品贝类之一,也是朝鲜和日本等国家常见的经济贝类。文蛤可食用,被誉为“天下第一鲜”,在中国古代即已食用;属蛤中上品,具有食疗和药用价值,根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全中国以文蛤为代表的蛤类养殖产量则高达421.76万吨。因文蛤这类双壳贝类滤食率、耗氧率可以作为评估外界环境压力的重要行为指标,文蛤亦常被作为海洋污染的指示生物之一。

命名与分类

编辑

宋·沈括《梦溪笔谈》:“文蛤,即今人所食花蛤也。”明·居本酸《闽中海错疏》卷下:“文蛤,壳有文理。唐时尝充土贡,亦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文蛤》释名花蛤。时珍曰:“皆以形名也。”中国台湾称之为蚶仔、蚶利、粉尧、文蚶、尧仔、贵妃蚌等,浙江沿海称之为黄蛤。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将其命名为Meretrix meretrix。通用英文名为Asiatic hard clam。

1977年,《日本产软体动物分类学》一书中,文蛤属(Meretrix)被分为文蛤(M.meretrix)、丽文蛤(M.lusoria)、斧文蛤(M.lamarckii)、短文蛤(M.petechialis)和帘文蛤(M.lyrata)五个种。2001年,庄启谦又将中国沿海的文蛤(M.meretrix)和短文蛤(M.petechialis)合并为同一个种。2012年,张素萍等通过对文蛤和短文蛤的形态比较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两者是2个独立的物种。据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atalogue of Life),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帘蛤科文蛤属中的18个物种之一。

形态与构造

编辑

形态

文蛤常见长度为6厘米,可达10.25厘米,体重可达288.5克。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不等。表面颜色和花纹变化大,多为黄褐色。

文蛤

壳顶部宽。由壳顶往前、往后均斜,两者相交约成90°角。壳前端、腹缘圆,后缘稍长、略尖。壳面通常平滑,上面披有一层光滑似漆的壳皮。老贝壳壳皮常脱落,露出白色的壳基。壳顶部颜色较淡,有点状,V状或w状的褐色花纹。壳面同心生长纹较细,排列不规则。小月面大、长楔状。韧带粗短、黑褐色,突出于壳面。文蛤体色与生活环境有关,在含泥量较多的海区中,文蛤壳色变深。

壳内面白色,前后壳缘有时略呈紫色。铰合部外面有一黑色外韧带连结双壳。铰合部宽,右壳具3个主齿及2个前侧齿,前面的两个主齿呈“八”字形,后主齿强大、斜长。左壳具3个主齿及一个前侧齿,两个前主齿略呈三角形,后主齿长。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外套痕显明,外套窦短,呈半圆形。

构造

文蛤的身体左右对称,分为足、内脏块及外套膜三部分。足的作用是掘砂筑穴及运动。内脏块包含着文蛤的消化、循环、排泄等重要器官。软体两侧包被着两片外套膜,外套膜的后端愈合成两个水管。两侧外套之间的腔隙称为外套腔。

口在身体前端,两侧各有一对狭长的唇瓣。口下接着一条短食道,食道接宽大的胃。胃的周围有大体积消化腺,又名肝胰脏,有管道与胃相通。胃后接小肠,小肠盘旋于内脏块中。其后为直肠,穿过围心腔与心室后开口于后闭壳肌的后方,即肛门。文蛤有一个心室和两个心耳。文蛤的呼吸器官是鳃和外套膜。肾脏一对,深褐色,位于围心腔的下方。神经系统主要有脑神经节一对,呈粉红色的小米粒状,位于口的上方;脏神经节一对,呈粉红色的块状,位于后闭壳肌的腹侧;足神经节较大,位于足内。

文蛤从外形上不易区分性别。但性腺颜色雌雄有别,雌性呈乳白色,雄性呈浅黄色。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自然分布于东亚和南亚等地,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印度等地。中国从辽宁至广西沿海都有分布。

栖息环境

文蛤属广温、广盐性滩涂埋栖贝类。适宜温度5~30℃,适宜盐度10‰~35‰。一般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的细沙或泥沙滩中。栖息深度为1~20厘米。幼贝多分布在高潮区下部,随着生长逐渐向中、低潮区移动,成贝分布于中潮区下部,直至低潮线以下。

生活习性

编辑

节律行为

文蛤主要在大潮期间及黎明时活动。季节上,文蛤主要在春、秋两季活动,即4~5月和9月,冬季文蛤潜钻较深,此期一般不移动。

觅食行为

文蛤为虑食性贝类,主要以微小的浮游和底栖硅藻类为主,兼食其它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幼虫以及有机碎屑。文蛤依靠出、入水管进行呼吸及摄食。涨潮时,文蛤将出、入水管伸出砂面,进行海水交换,退潮时缩回水管。

干燥适应

文蛤耐干燥程度随温度和个体大小等有明显差异。平均气温1.2℃时,阴干保存28天的存活率为90%。随着气温升高,存活天数逐渐降低。而且个体大的文蛤比个体小的耐干能力强,幼苗对干燥的适应能力最弱。

防御行为

条件不适时,文蛤可以通过排放黏液进行较大距离的移动和逃避。

移动行为

文蛤有随生长而逐渐向深水迁移的习性(称为“跑流”)。“跑流”的文蛤壳长一般在1.5厘米以上,其中以3~5厘米移动性最强,5厘米以上移动性较差。

文蛤移动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壳长2厘米左右的文蛤,体小而轻,大潮时假潮流冲着向下滚动;第二种是2~5厘米的文蛤,吐出很长的无色透明粘液细带,漂浮水上,足不断伸缩,藉水流的力量与足部的伸缩移动,每分钟可移动一米左右;第三种是5厘米以上的文蛤,体大而重,分泌粘液少,只能依靠斧足的伸缩在滩上爬行,速度慢,方向不定,一昼夜一般不超过两米远。

生长繁殖

编辑

繁殖

文蛤雌雄异体。一般二年性成熟。文蛤的繁殖因地区水温的差别,各地早晚不一。如山东约在7~8月,广西在5~7月。繁殖期水温一般在20℃以上,最适水温为21.5℃~25℃。卵圆球形,沉性。产出的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孵化。

生长

受精卵在19℃~30℃内均能发育,适温是21℃~27℃,适宜海水密度为1.014~1.027。受精卵经过12小时发育成具有游泳能力但无法进食的担轮幼虫。之后的12小时逐渐形成进食器官、壳腺,发育成具有进食能力的面盘幼虫。面盘幼虫维持4~8天后进入变态阶段,包括面盘退化,鳃、足及双水管的形成等,10~15天后发育成稚贝,进入底栖生活。生长速度随季节与年龄不同有很大差别。一年中以夏、秋季生长较快,冬季几乎停止生长。文蛤在饵料丰富的河口附近以及密度稀的区域生长较快。其肥满度从春季开始增高,繁殖盛期达到最高值,其后逐渐下降。文蛤一年体长可达二厘米左右,到第三年秋季可达四厘米左右,其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文蛤的寿命一般可达10年。

人工养殖

编辑

养殖历史

文蛤养殖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中国贝类工作者在北方海区开展文蛤打桩养殖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文蛤的全人工育苗试验,并获得成功。到2004年,中国文蛤养殖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

由于围填海工程建设和沿海工业的发展,滩涂生境渐遭破坏,天然附苗场逐渐消失,“海上无苗”现象日益严重。而且文蛤野生群体存在壳色花纹复杂、生长速度低及抗逆性不强等缺陷。至2022年,文蛤养殖企业主要采用人工苗种进行养殖生产。

文蛤

人工养殖文蛤

养殖技术

文蛤养殖方式主要包括中国北方的滩涂底播养殖和中国南方的围塘养殖方式。

文蛤滩涂底播养殖一般选择滩涂平坦,沙泥质,含沙率较好的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水区作为文蛤底播养殖区域。文蛤养殖区附近最好有河流等淡水注入,海水盐度低,饵料生物丰富。文蛤滩涂底播养殖一般在春季和秋季播苗。

围塘养殖时,新塘在塘底平整或铺上细沙后,曝晒数天;老塘需清淤,再翻土、曝晒、平整。池塘整理后,进水之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进行消毒。围塘养殖期间要通过换水或施肥控制塘内水色为浅茶色或浅绿色,并定期检查和清除敌害生物如甲壳类、腹足类、野杂鱼等,清洗围网上附着生物。

疾病防治

文蛤在夏季高温时期易发生爆发性死亡,病原菌感染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溶藻弧菌、弗尼斯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假单胞菌等。

文蛤养殖病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议在养殖过程中培育健康苗种 ,规范苗种培养技术和养殖技术,并完善苗种的中间培育技术体系。

养殖新品种

截止2022年,中国已育成“科浙1号”“万里红”“万里2号”等文蛤新品种。

文蛤新品种

品种

培育背景

培育起始时间

养殖优势

科浙1号

以生长快速和具有黑斑花纹为目标性状选育

2003年

生长快速、产量高;在南方地区养殖1年半即可达商品规格,在北方地区养殖2年可达商品规格,较未经选育苗种养殖期缩短6~12个月

万里红

以枣红壳色和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选育

2005年

与未选育群体相比,2龄贝平均增产19.8%~27.6%;软体部的氨基酸、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黑斑文蛤和白壳文蛤;枣红壳色是中国人偏爱的色彩,可提升产品附加值

万里2号

培育生长速度快、壳色花纹典型等性状特点的文蛤

2006年

生长快速、养殖产量高、壳色花纹靓丽

物种保护

编辑

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过度开发,截止2016年,自然环境中的文蛤在中国已经严重衰退。通过释放孵化场饲养的幼体来增加鱼量,已成为恢复鱼类资源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可以选择优质品种和健康的幼体进行增殖放流。

种间关系

编辑

2020年,刘凯旋等对山东青岛和浙江温州采集的文蛤研究后发现,文蛤鳃组织的内共生菌有215株,无潜在新种。细菌类群分布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4个门级类群中。分析显示,其中有多种优势种群具有分泌活性化合物抑制病原菌的潜能,如放线菌中的优势种群链霉菌,有报道其对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等海水养殖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主要价值

编辑

经济价值

文蛤是中国主要的商品贝类之一,也是朝鲜和日本等国家常见的经济贝类。根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全中国以文蛤为代表的蛤类养殖产量则高达421.76万吨。

食用价值

文蛤是蛤中上品,被誉为“天下第一鲜”。在中国古代即已食用,古书《闽中海错疏》载:“壳有文理,唐时尝充土贡。”文蛤肉质鲜美,营养成分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10种必需氨基酸。文蛤肉含有矿物质、维生素以及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

文蛤

药用价值

文蛤具有食疗和药用价值。文蛤性寒、味咸,入胃经。主治:消渴,肺结核,阴虚盗汗,瘿瘤,瘵疬。蛤壳具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敛疮收湿等作用。《神农本草经》:主恶疮蚀(《御览》作除阴蚀),五痔(《御览》下有大孔出血。《大观》本作黑字)。

文蛤肉抗癌研究始于1964年,但截止2017年,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简单的实验研究,还未能达到高效低毒专属性强的抗癌要求。

生态价值

文蛤常被作为海洋污染的指示生物之一,能够为海洋环境Cd2+等污染评估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Meretrix meretrix.NCBI. [2023-06-21].

[2]王洪雨. 体质量和温度对文蛤滤水率的影响试验[J]. 水产养殖, 2022, 44(07). [2023-06-02].

[3]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1758).Species 2000. [2023-06-01].

[4]文蛤.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6-01].

[5]List of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records for.sealifebase. [2023-06-05].

[6]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 海水贝类养殖学[M]. 第1版.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3-12: 320. 7-81026-022/S.4. (2)

[7]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海水养殖[M]. 第1版.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3: 166. 7-5341-2787-4. (2)

[8]Changsheng Zhang,Suyan Xu,Jiaqi Li ,Jinghui Fang,Lulei Liu,Zhanfei Ma ,Wenhan Yu,Haonan Zhuang,Yuze Mao. Influences of Substrate Grain Size on the Burrowing Behavior of Juvenile Meretrix meretrix[J]. Animals, 2022, 12(16). [2023-06-06].

[9]田镇、陈爱华、曹奕、吴杨平、张雨、陈素华、张志东、李秋洁. 红壳色文蛤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09). [2023-06-02].

[10]吴杨平、陈爱华、张雨、张志东、曹奕、陈素华、孙雪峰、李秋洁. 文蛤红壳色选育系G5的生长优势及选择效应分析[J]. 海洋渔业, 2022, 44(03). [2023-06-02].

[11]文蛤.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023-06-05].

[12]陈琛、蔺蓓蓓、徐尤美、李鑫鑫、刘祥. 文蛤生物活性多肽/蛋白研究进展[J]. 海洋渔业, 2019, 41(03). [2023-06-02].

[13]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 2021: 27. [2023-06-06]. (2)

[14]任加云、尚帅、夏江宝. 镉暴露对文蛤和四角蛤蜊行为和生物转化功能的影响[J]. 海洋湖沼通报, 2022, 44(04). [2023-06-02].

[15]Meretrix meretrix.sealifebase. [2023-06-05].

[16]文蛤.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023-06-05].

[17]李磊、柏育材、黄士林、陈玉生、赵永超、许呈林、唐峰华、王云龙、沈新强、蒋玫. 文蛤的底质选择性及潜沙能力研究[J]. 海洋渔业, 2017, 39(05). [2023-06-04].

[18]王如才,王昭萍. 海水贝类养殖学[M]. 第1版.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7: 400. 978-7-81125-177-7. (2)

[19]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农业局水产组. 海水贝类养殖[M]. 第1版.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4-1: 73. 16099.26. (2)

[20]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 海水贝类养殖学[M]. 第1版.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3-12: 322. 7-81026-022/S.4. (2)

[21]福建省集美水产学校. 实用海水贝类养殖技术[M]. 第1版.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5-05: 218. (2)

[22]杨德渐、孙瑞平. 海错鳞雅 中华海洋无脊椎动物考释[M]. 第1版.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3-1: 44-45. 978-7-5670-0169-5. (3)

[23]孔令锋、王晓璇、松隈明彦、李琪. 中国沿海文蛤属分类研究进展[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7(09). [2023-06-04].

[24]Meretrix Lamarck,1799.Catalogue Of Life. [2023-06-04].

[25]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 海水贝类养殖学[M]. 第1版.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3-12: 318. 7-81026-022/S.4. (2)

[26]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 海水贝类养殖学[M]. 第1版.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3-12: 319. 7-81026-022/S.4. (2)

[27] 刘景旋. 经济贝类养殖技术[M]. 第1版.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7-5: 127. 7-306-01342-4. (2)

[28]李连业、宋维彦. 特种水产经济动物养殖学[M]. 第1版.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05: 204. 7-5607-2109-5. (2)

[29]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 海水贝类养殖学[M]. 第1版.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3-12: 321. 7-81026-022/S.4. (2)

[30]王如才,王昭萍. 海水贝类养殖学[M]. 第1版.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7: 400-402. 978-7-81125-177-7. (4)

[31]梁冰冰、王鸿霞. 文蛤早期发育阶段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J]. 海洋科学, 2016, (03). [2023-07-02].

[32]张雨、陈爱华、吴杨平、许艳顺、曹奕、陈素华、张志东. 红壳色文蛤选育群体的经济性状分析[J]. 水产养殖, 2022, 43(05). [2023-06-02].

[33]文蛤养殖.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6-01].

[34]刘凯旋、岳欣、刘保忠. 文蛤鳃组织内共生菌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J]. 海洋科学, 2020, 44(08). [2023-06-02].

[35]张彬、黄婷、熊建华、陈晓汉、王大鹏、杨彦豪、谢达祥. 文蛤主要弧菌性病害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17). [2023-06-26].

[36]文蛤“科浙1号”.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6-05].

[37]文蛤“科浙1号”[J]. 中国水产, 2014, (10). [2023-06-05].

[38]文蛤“万里红”.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6-05].

[39]林志华、董迎辉、何琳. 文蛤“万里2号”[J]. 中国水产, 2019, (05). [2023-06-04].

[40]左铮云、刘志勇、乐毅敏. 中医药膳学[M]. 第1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3: 194. 978-7-5132-1968-6. (2)

[41]邓家刚、郝二伟、侯小涛. 海洋中药学[M]. 第1版.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10: 154. 978-7-5551-1063-7. (2)

[42](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撰;戴铭、黄梓健、余知影、曹云点校
. 神农本草经[M]. 第1版.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12: 60. 978-7-5551-0381-3. (2)

[43]何耀涛、邓家刚、杜成智、杜正彩、侯小涛. 文蛤肉药用价值研究概况[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20(03). [2023-06-04].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7636/

(26)
词条目录
  1. 命名与分类
  2. 形态与构造
  3. 形态
  4. 构造
  5. 分布栖息
  6. 分布范围
  7. 栖息环境
  8. 生活习性
  9. 节律行为
  10. 觅食行为
  11. 干燥适应
  12. 防御行为
  13. 移动行为
  14. 生长繁殖
  15. 繁殖
  16. 生长
  17. 人工养殖
  18. 养殖历史
  19. 养殖技术
  20. 疾病防治
  21. 养殖新品种
  22. 物种保护
  23. 种间关系
  24. 主要价值
  25. 经济价值
  26. 食用价值
  27. 药用价值
  28. 生态价值
  29.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